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印王牌對王牌:印度的幻夢「分裂蠶食中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op娛樂網   2008-04-20  
  
西藏:黎明前夕的暗夜

雪域高原,人間凈土,千里佛國,古代印度曾兩次進攻西藏都被剽悍的藏族騎兵盡數殲滅。殖民地時期,清末民初中國政府無力阻擋英國勢力滲入西藏,達賴集團被迫向英國靠攏。

西藏幅員遼闊,人口稀少,水資源豐富,戰略地理條件優越,而且從經濟上對北印度和尼泊爾依賴很大,西藏絕大部分生活用品傳統上都是從兩國進口,巨大的貿易順差養活了北印度許多貧困的山地手工業者。即使1962年以後,尼泊爾、印度商人依然活躍在可以通商的幾個偏遠口岸。由於買賣雙方都很貧窮及地理限制,生意不會很大,中國政府向外國每戶商人每次進藏交易收取壹圓稅費以示主權。

印度自認為是大英帝國的法定繼承人,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地區順理成章應納入印度版圖。由於印度對近代中國政府的輕視(當然那是英國的實力,跟印度無關),印度視西藏為中印的緩衝地帶,即所謂的國中之國。1949年新中國誕生后對西藏重申了權利,印度擔心紅色浪潮席捲西藏,在列強的指使下終於對西藏下手了。

印度戰略:如來神掌

印度制定的戰略方針至今也沒有改變。

印度認為大藏區就好比如來法力無邊的神掌:西藏是寬大的掌心,尼泊爾、錫金、不丹、克什米爾、藏南就是五根手指,如果中國軍隊一旦進藏,勢必動用如來的掌力將印度擊碎。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進攻。既然無法直接進攻西藏就從乾脆對這五個國家及地區下手,手指都已掰斷,如來的掌心再大也無法發揮威力。趁著朝鮮戰爭爆發,印度果真這麼幹了。

1949年《印度-不丹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係要接受印度指導。不丹將此項條款解釋為:對涉及印度利益事務的一種尊重。用詞無論多麼冠冕堂皇,外界都明白芝麻粒大小的不丹政府屈服了。

1950年《印度-錫金和平條約》。由於錫金靠近西藏最大的貿易口岸亞東,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印度仁慈地承諾維持錫金保護國的地位,錫金對自己內部事務擁有自主權,國防則由印度負責。錫金國家地位尚存,似乎撿到一根救命稻草。國家弱小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貪圖安逸不思抗爭。1972年,當摻沙子般的印度人口超越錫金藏民以後,首都甘托克隨即發生了擁護加入印度聯盟的遊行示威,原住民進行了脆弱抵抗但毫無意義,1974年錫金被印度無情的吞併了

1950年《印度-尼泊爾和平友好條約》第二款規定:雙方就可能導致兩國政府友誼破裂的而與外國建立關係前。。。。。要相互通報。《印度-尼泊爾貿易協定》第五款:尼泊爾必須購買印度生產或通過印度購買武器。尼泊爾在山地小國中算是大國,當年印度竟然也這般赤裸裸的控制它的外交和武器供應權。

打通外圍

1950年印度與緬甸簽署友好條約。緬甸到處都是李彌的國民黨潰兵,與其說暫借一隅,不如說強行闖入,印度與空架子緬甸簽約簡直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給不結盟運動蒙羞。

1954年《印度-錫蘭移民協定》,印度開始插手(斯里蘭卡)事務。

1947-1948年印度以國家獨立解放的名義進軍克什米爾,撈取領土。

1948年印度吞併海得拉巴獨立土幫。

1954年印度與巴基斯坦開戰。此戰務必要使巴基斯坦政權垮台,重新回到"印度祖國"的懷抱。巴基斯坦抵擋不住只好投身美國,在美國為其提供大量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后,印度才忿忿罷手。

1961年印度收復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果阿、達曼、第烏,並打沉數艘葡萄牙小炮艇。此舉遭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不滿,印度陷入孤立。幸好中印戰爭爆發,美國派遣航空母艦進入印度洋以示支持,印度才得以緩解與西方的關係。

1962。。。。。。

除了利用時間差加速吞併山地國家以外,印度在1958-1961年採取小步快挪的方法,不斷派遣小股部隊以設立哨卡的方式逐步蠶食中方無人區土地.(這有點像日韓在東海的作法)尼赫魯認為自己可以向下印度棋一樣在外交上取得勝利,梅儂則始終相信中國宣稱在高原開戰就是虛張聲勢。

關於真實的戰爭我無法撰寫,因為我不是一個軍事家,更不是國策的制定者,沒有資格進行主觀臆斷和妄加評論。但恰巧我從前供職公司的一個經理是高幹出身,其父親離休以前是成都軍區副司令員,他的父親當年親身參與團以上級部隊指揮。據他父親回憶,印度當時的確十分囂張,雙方哨兵經常相互對峙、謾罵、廝打,直至開槍走火。印度基層指揮官缺乏政治意識,他們總是趁中國軍隊尚未來到時,隨意將哨卡部署在中國哨位的前前"后后",其實這已經是戰爭入侵行為了。印度士兵從骨子裡也瞧不起穿著破爛的中國士兵,而且印度的一些英制裝備的確要比中國的武器精巧許多。

用他父親的話說:"一觸即敗,風聲鶴唳"。印度的職業軍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就不怎麼職業,彷彿是1949年解放大西南國軍的翻版。要不是國家經濟太困難,後勤不能保障,也許真的會深入印度國境走一走。

至於中國主動退回分界線,那是不得已的辦法。當時部隊士氣很高,很多口糧竟然是各部隊自己繳獲籌備的,雖然如此,可一旦冬季到來大雪封山,部隊就會陷入絕境。後勤是個大難題,不如主動撤退。撤退歸撤退,所有的制高點,交通要道我軍必須全部控制。

毛主席說過:"要打就要打出幾十年的和平",這個既定方針還是實現了。很多網友認為我方吃了虧,其實那是沒有實際參與戰爭。

首先,三年自然災害,問問自己父母爺爺奶奶吃什麼,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打不下去了。

另外西藏和平解放不久,藏民對漢人保持高度警惕,甚至有強烈的抵觸情緒。文化大革命紅衛兵小將們衝進寺廟進行打砸,更使藏人感到驚恐萬分。美國在印度培養的藏族特務和分裂分子時常潛入西藏,使得後來在西藏上山下鄉的年輕人們又多了一項抓特務的新任務。

主要戰場的藏南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稀少,不要說沒有市鎮,就是百人以上的村落也都是十分希罕的。有的村落還處於半原始社會狀態,男女衣不遮體,多婚現象嚴重,生殖崇拜盛行,死人屍體要被族人吃掉的陋習依然存在。青稞既是主食,蛋白質攝取全靠狩獵,由於不能保證口糧,進入森林採集果實和捕獲昆蟲是婦女兒童的必修課。這些一切說明當時在藏南經濟文化相當落後,軍民尚不能融為一家,部隊在該地區缺乏群眾基礎。

現在藏南大有改觀,但迫於嚴酷的地理條件依然貧困。以藏南首府墨脫為例。它有幸成為我國唯一不能通汽車的行政區,想必也可以此申報世界之最。國家先後幾次修建戰備公路,前後共投入數億之巨,公路在竣工后只通過四輛汽車。兩輛是副省長和部隊幹部的剪綵轎車,兩輛是省里無償送給墨脫政府搞運輸的解放卡車。現在解放卡車已經早已銹爛在藏南,公路也被無情的泥石流吞沒了。公路開通時人們曾經興奮的籌建了郵局,但現在郵局只剩下看門人承擔所謂的郵政業務,哪個郵局可以數年不使用一次郵戳,沒有一個包裹。

沒有公路,藏南的運輸基本上是人背馬托,人背要佔90%以上,因為馬不可能穿越森林,攀岩峭壁,更不可以繫上溜索橫渡江河。人力運輸非常艱辛,但在藏南卻是可以獲取現金的好差使。為了補貼當地群眾,部隊把日常物資的運輸轉包給村民,藉以改善居民生活。就是這樣所謂的"好差使",也不會完全撈在一個腳夫的頭上。腳夫以村為單位,甲村腳夫把部隊物資運到乙村,再由乙村腳夫運到下一個村子,依次運輸,大家都可以掙點小錢維持生計。

西線戰場的後方阿里地區,以前就是一片無人區,被各國探險家稱為世界級死亡區。

缺水、缺氧、嚴寒、沙暴是它的典型特徵。以阿里地區首府獅泉河市為例,以前連顆樹也沒有,沙塵暴是常年不散的鄰居。現在城市建設的不錯,黨政機關、部隊大院、學校醫院、飯館商鋪林立,這都是表面現象,由於缺乏電力到了晚上就要實行斷電政策,手電筒是最暢銷的產品。60-70年代指望以阿里地區作為基地,支援在帕米爾冰川上(極端死亡線)執勤的哨卡,成功率為零。但由於這是唯一與巴基斯坦交界的地段,戰略意義遠遠高於藏南地區。藏南資源豐富的但毫無產出,西線雖然一片荒蕪但隨時都可以為國家創造價值。

請網友們不要再猜測了,實際上1962-1985年國力弱勢時期,中國一直希望與印度劃界談判,藏南地區就是按照現有控制線進行分界的,也就是說國家當時已經放棄了對藏南領土的爭奪。但是西線、中線地區國家是根本不會與印度談判的。

表面上看是丟失國土,喪權辱國。多少國土,多少資源,換了韓國、日本早就美得手舞足蹈,但印度為什麼不答應?因為有巴基斯坦。只要中國在西線存在一天,印度就不敢大舉進攻巴基斯坦,只要巴基斯坦還在戰鬥,克什米爾就永無寧日。印度如果在克什米爾失敗,"聯邦優於主權"的謊話就會不攻自破,被印度隨意吞併、踐踏的小國及土幫們就會紛紛揭竿而起。反正印度也從藏南攫取不了什麼資源(因為投資永遠大於回報),藏南現在做的只能是在沉睡中靜靜等待。(聯邦:指的是印度聯邦。主權:指的是被吞併小國及被吞併土幫的主權。)

持續鬥爭1965-1971

中印戰爭以後,軍事遭受挫折的印度,在周邊小國面前顏面掃地,為壓制即將的暴動,印度加速擴軍,甚至向美國搖尾獻媚,獲取美式裝備。敏銳的巴基斯坦,為了解印度虛實在西部邊境庫奇的沼澤地區和印度小規模的交手了,事後巴方對自己部隊的作戰能力感到滿意。

1965年克什米爾各部落選舉國家歸屬問題,顯然印度在作弊,因為穆斯林人口占絕對優勢的地區,得票率明顯異常。為確保選舉獲勝,巴基斯坦軍人身著便裝參加投票。選舉變成鬧劇,選票變成槍炮,雙方再次開戰。巴基斯坦試圖將戰火局限於克什米爾地區,印度自持國力強大,在巴基斯坦西部國境全線投入戰鬥。中國提出口頭警告,印度當然不會聽,於是援巴物資馬上武裝了巴基斯坦部隊。美國國會對兩個美援國家使用美式武器相互作戰十分不滿,這嚴重浪費了經費,削弱了鉗制紅色中國的力量。於是美國淡出印度一門心思投身越戰,印度從此喪失美系武器的供應,轉而選擇蘇式武器作為部隊建設的根本。

1971年印度入侵東巴。巴基斯坦政府笨拙的外交能力,消極的軍事防禦,造就了印度的勝利。這是一次巨大-荒??斯坦被肢解出來,印度從此走出兩線作戰的尷尬局面。荒唐:是因為印度軍隊表面上計劃縝密,實際上指揮無序。為了逃避萬一失利的責任,國家領袖和國防部長誰也不肯在命令上簽字,進軍達卡的命令竟然是在勝利以後才由一位將軍代行簽署的。要不是東巴守軍表現太糟糕,也許印度還真的會失敗。有限:是因為巴基斯坦雖然丟失大片國土,但印度並沒有使其屈服。國家經濟薄弱的巴方,動物園的老虎可以餓死,但軍事元氣卻不能損傷。經過短暫的恢復,巴基斯坦軍隊得到美國-法國-中國的全面武裝,又開始與印度軍事對峙。

入侵東巴前,中國還是進行了警告,印度對中國有所顧忌,因此推遲到冬季才展開進攻,因為任何軍隊都無法跨越冰封的喜馬拉雅山脈。這無疑給了巴方几個月的準備時間,不然巴基斯坦會失敗得更慘。同樣,美國照例把"企業"號航空母艦開進了孟加拉灣,與1962年不同的是,這是對敗局已定的巴基斯坦的政治支持以及對中國新夥伴的友好姿態。自印度建國以來,美國戰艦進行威脅這是第一次,這對美印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

企業號事件,臨陣倒戈的美國讓印度傷透了心,但接蹱而來的一次政變兩次戰爭讓印度心驚膽戰。

伊朗-伊斯蘭革命

1979年1月16日伊朗巴列維王朝頃刻間土崩瓦解,2月1日當霍梅尼帶著"一個真主,七個反對"的理念返回伊朗時,印度突然發現自己面臨能源短缺的危險。伊朗與1400萬印度穆斯林一樣,同屬什葉派,但是長期以來印度為打壓巴基斯坦,對國內什葉派穆斯林進行殘酷統治,儘管後來印度極力討好伊朗,也沒能改善與伊朗的關係。印度為保證能源供給,由蘇聯牽頭與伊拉克保持夥伴關係,在兩伊戰爭中印度空軍協助訓練了大批伊拉克空軍飛行員。(海灣戰爭中大批的受過印度培訓的伊拉克飛行員不戰而逃。)

雖然狂熱的信徒們也曾叫喊打倒華國鋒、打倒中國,但中國最終讓伊朗神職領袖明白了紅色中國與霸權蘇聯的區別,兩伊戰爭時期中國與交戰兩國相處得都不錯。

伊朗的原教旨主義,為美國租借英國的迪戈加西亞島作為戰略空軍基地提供了口實。印度洋上的這個島嶼,成為美國威懾中國與印度的前哨基地,中國早已習以為常,而印度卻是第一次遭到美國的戰略威脅,幾十年來印度為租借問題一直與英國爭論不休。

阿富汗戰爭

從古至今,印度始終將阿富汗看作南亞的一部分。印度外交部、情報處以及地圖出版社都是這麼乾的。幾百年來印度在阿富汗玩弄著傳統的古典權利遊戲,阿富汗人為印度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耗盡了自己的血。50-70年阿富汗一直是印度打擊巴基斯坦的盟友,現在平衡被打破了,為蘇聯高唱讚歌的印度竟然連提前通知照會的資格都沒有享受。

1979年聖誕前夜,蘇軍坦克裝甲車衝過阿富汗邊境,特種傘兵部隊則一舉擊斃阿明。印度人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事實,大老闆開始洗劫二老板的財產了。

阿明固然不聽話,但還不至於犯上到跟克里姆林宮老年班子作對,"一切為了削弱中國",印度只好自己安慰自己。況且美國火線加盟,巨資武裝巴基斯坦軍隊和阿富汗游擊隊,印度如果不繼續投靠蘇聯,軍事裝備就會飛快的落伍甚至斷檔。

比起不得已把寶押在蘇聯的印度,中國開始也認為蘇聯想包圍自己,但很快中國人明白是蘇聯老大哥不成了,虛弱到依靠戰爭擺脫危機的地步。可是十年內亂的中國也很虛弱,顯然也需要戰爭擺脫危機,沒想到機會竟然是送上門的。

自衛反擊戰

中國很聰明,他們發現蘇聯儘管跟印度打得火熱,但只是以換取廉價原材料為首要目的。另外由於英國的關係,印度可以用特許生產的方式獲得諸如西歐的電子配件,日本的複印機等蘇聯無法製造的高尖端產品,這是一條獲取技術的合法通道。

其實蘇聯的工作重點在越南,蘇聯艦隊不僅在美國之後進駐金蘭灣,而且將空軍基地加以擴建,甚至達到可以起降戰略轟炸機圖-95的程度,蘇聯的電子偵察船總是跟在中、美軍艦後面揮之不去。越南接收了不計其數的美式武器,蘇聯又錦上添花為其增色不少。

1977年印度人民黨執政,中印關係一度出現好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歌舞片風靡中國。當中越交惡,中國希望像1950年一樣,由印度充當蘇聯-中國-越南三方的斡旋人,可惜年輕的瓦傑帕伊外長能力有限,跟他的印度前輩一樣不能阻止戰爭的爆發。(瓦傑帕伊對中國一直感到憂慮,1998年總理競選上台後,啟動了核武計劃。)

鄧小平訪問美國以後,中美關係進入十年蜜月期。內亂十年的中國一邊作戰,一邊改革開放。戰爭使越南落後了十年,中國卻前進了五年,這讓印度感到震驚,照這樣打下去,軍力號稱世界第四的越南很快就會敗下陣來,中印邊界問題就會擺上桌面,印度著急了。

藍星行動

有跡象表明,美國-中國-巴基斯坦正抱成一團,密謀將印度從南亞霸主的寶座上拽下來。蘇聯在阿富汗已經深陷泥沼,急於希望印度在巴基斯坦西南開闢戰場,防止美援武器流入阿富汗。1984年巴基斯坦情報機構支持的旁遮普幫錫克教分離主義運動愈演愈烈,錫克教徒聚眾示威,象徵獨立的"卡利斯坦"國旗飄揚在錫克教金廟屋頂。印度展開搶佔金廟的藍星行動,造成數千人死傷,國際社會反響強烈。

伊斯蘭堡的挑釁行為必須要受到懲罰。1984年印度北部軍區司令齊貝爾中將調遣部隊在錫阿琴冰川開始掃蕩巴方有爭議的哨所。印度期望像中國59年迅速佔領拉達克一樣速戰速決,以一次勝利讓巴方感到突然和難堪。雙方激烈交火,死傷甚微,但卻使上千名士兵死於缺氧和嚴寒。

銅釘演習

1986年印度三軍在巴基斯坦邊境進行銅釘演習。演習是南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尤其是巴方西部邊境地區,印度裝甲集群數量驚人。演習由國防部長辛格以及森德傑上將親自指揮。演習第一階段竟然持續了四個月,明顯有戰爭集結的跡象。演習進入高潮時,印度空軍的飛機開始大規模的越境尋釁。巴軍已經作好最壞打算,即使在拉賈斯坦邊界全線失利,也要在印度旁遮普幫投入兵力,確保克什米爾的爭奪。印度迫於國際壓力,結束了已經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演習。

棋盤演習

1986年,印度宣稱位於塔格拉山脊,印度-不丹-以及有爭議的"阿魯納查爾幫"結合部,"蘇木多戎楚"地區發生了中國軍隊襲擊印度的行動,印度有許多死傷。中國對外聲明,部隊是在打擊入侵的來犯之敵。

超群能力著稱的森德吉上將隨即在爭議地區調動部隊,準備展開棋盤演習,試圖用小規模的交火了解中國對有限衝突的具體反應。中國反應是劇烈的,美蘇委婉的告知印度中國準備開戰了,希望印度克制,實地演習立即變成了圖上作業,印度還不想成為第二個越南。

印度的越戰

從印度泰米爾納德幫坐船橫渡20英里寬的保克海峽,就是斯里蘭卡邊境。斯里蘭卡有大約300萬泰米爾人,而印度泰米爾納德幫人口有6000萬。儘管印度一向指著巴基斯坦和中國支持分離主義分子,實際上斯里蘭卡各色泰米爾組織一直接受印度的支持與訓練。在泰米爾納德幫,受國大黨指使的政治代表公然表示支持斯里蘭卡泰米爾分離運動。印度駐科倫坡專員迪克錫特,被印度政界私下稱為"斯里蘭卡總督",他極力慫恿出兵干涉,並聲稱印軍取勝易如反掌。

1987年底,印度空軍多次飛越斯里蘭卡北部國境向被圍剿的泰米爾游擊隊提供空投補給。印度的武裝干涉迫使斯里蘭卡與印度簽署一項秘密協議而合法化。協議規定:1、印度向斯里蘭卡北部地區進駐維和部隊;2、對其它國家或組織使用亭克馬里港對斯里蘭卡進行援助要限制;3、對其它國家或組織在斯里蘭卡建立廣播站要禁止。這不是什麼維和行動,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武裝干涉。

印度企圖收繳自己支持的泰米爾猛虎組織的武裝,然後插手斯里蘭卡北部泰米爾人居住區事務。然而泰米爾猛虎組織在消滅了其它泰米爾組織以後已經強大,建立獨立國家成為新的戰鬥綱領。斯里蘭卡政府軍則丟下印軍,讓昔日的支持者與被支持者狗咬狗,自己卻跑到南部圍剿辛哈拉恐怖組織去了。印軍深入叢林損失慘重,不得不在1990年很不體面的撤離了斯里蘭卡。

總之印度窮兵黷武的十年間,只有一次軍事行動取得了成功,1988年出兵干涉不設防的馬爾地夫。

1990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再次在卡爾吉爾展開交火,因美國孤立中國政策,印度得到了美國的調解,雙方停戰。此後十年,印巴雙方國力銳減(前幾年購買軍火拚光了國庫),全球經濟放緩,兩國不再交戰,轉而研製費效比更高的核武器和彈道導彈。

1999年巴基斯坦與印度展開持久的炮戰。卡爾吉爾炮戰,印度陸軍不顧傷亡奮勇殺敵,使印度陸軍從斯里蘭卡失敗綜合症中走了出來,軍隊在公眾中的形象煥然一新,世界主要軍事媒體爭相報道。但在交火中蘇式榴彈炮似乎不敵巴方裝備的精確西歐火炮,這促使印度後來加速引進先進火炮系統。另外,巴基斯坦利用火炮支援的區區數百名游擊隊員,再次拖住了數萬印軍的腳步,證明了山地作戰的艱巨性。

王牌對王牌

流亡的達賴喇嘛及其臣民們顯然是印度制約中國的一張王牌。印度認為利用宗教控制藏區是最好的辦法。印度多次聯合西方反華勢力搞藏人自治,搞大藏區,企圖將西藏分離出中國。在60-90年初,中國一直低調處理此類事端。

隨著時間的流逝,印度手中這張宗教牌,也開始成為中國的有利優勢。首先,西藏真的變遷了,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善。其次,藏文化與其它文化自由交流,文化上呈現出多樣性。另外,旅遊業的發展使西方人減少了對中國的誤解。

達賴老了,故土難回,他不願意成為第一個客死他鄉的宗教領袖。菩薩之身是必須要放置在紅宮的靈塔內供人頂禮膜拜的。班禪仙逝后,老達賴也搞了個靈童,但沒有得到中央政府的認可。既無國書又無金冊,全國各地藏教及佛教的寺主、禪師們(勢力巨大),蒙古國大喇嘛,尼泊爾喇嘛。。。。。。都是擁護中央政府金瓶擎簽選定的靈童,老達賴自己選定的靈童現在已經不知所蹤,可見達賴已無多大影響力。

要是老達賴百年逝去,印度出產的小達賴中國肯定是不會認可的,怎麼也不能讓達賴至尊在自己手裡絕了根。達賴與班禪互為比丘戒,如果北京選立的班禪沒有給新一代小達賴??已經不是抱著虔誠的信仰去看待問題,寄人籬下的生存環境,迫使他們投靠了一波又一波的反華勢力,除了被人利用一下,什麼也沒有得到。當地人已經開始與印度藏人爭奪土地和資源,印度政府包庇自己本地人,印度藏民的生活日漸匱乏,自由世界的戰士生活得不見得有多好。

總之,達賴離開西藏的民眾基礎,就不是神只是人。與其孤獨的逝去,不如回歸祖國,為後世留下鳳凰涅磐般美麗的光輝。

結束語

自1960以來中國一直希望與印度達成邊界協議,從而騰出手來繼續與美蘇做鬥爭。作為戰勝國,中國實際上無法守住漫長的高海拔邊境無人地帶。因此1960-1986中國底線是:中國控制西部的阿克賽欽,印度控制阿魯納查爾幫,同時放棄其它要求。

印度始終認為中國的條件太苛刻,對於印度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1、按殖民地時期英國人的規劃,藏南地區"划給"印度就不涉及談判,談判應當只談西部、中部地區。2、"放棄其它要求"這一款適用於對任何突發情況的解釋,這等於讓有地域優勢的印度在今後的談判中永遠閉住嘴。

中國與印度誰也沒有退步,就著樣僵持著。印度庇護流亡的達賴喇嘛,作為手中的一張王牌。中國則支持巴基斯坦,支持緬甸軍政府,支持尼泊爾王室,支持米佐人、納加人鬧獨立,作為夾擊印度的手段。

隨著青藏鐵路的建成,印度的地域優勢終於被徹底打破了,現在交通便利的一方竟然是中國。為了對抗中國,印度現在必須要在北部興建大量的基礎設施維繫部隊的生命線。龐大的修建項目勢必消耗無數的錢財,對於新經濟剛剛起步的印度十分不利。想想我國為了改革開放,節約開支,生生裁軍一百萬(還不包括准軍事組織),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才取得了這麼一點成果。印度現在要麼擴軍備戰,喪失發展的機遇;要麼乖乖的坐下來談判,妥善解決邊境糾紛。角力的天平發生逆轉,印度不可能再指望藉助美國、俄羅斯打壓中國,畢竟我們手裡攥著美國富豪的債券,以及俄羅斯公民們的麵包。。。。。。

鬥爭不要為一城一地的得失所禁錮,由於大清帝國的衰亡,顯然我們已不可能全部收回藏南地區。但今天既然重開藏南談判,就一定要談出個結果來,處於優勢地位的我們能要回多少就要回多少吧。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3

主題

870

帖子

20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4
沙發
sdbzszf 發表於 2008-4-27 04: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18

帖子

2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5
3
oujianliang 發表於 2008-6-2 08:06 | 只看該作者

分析很深刻,但國家領土主權問題還是不能退讓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25

帖子

4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8
4
與你同在 發表於 2008-6-7 0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192

帖子

4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45
5
一身塵土 發表於 2008-6-7 02:03 | 只看該作者

印度也是一個內部問題很多,到處咬人的瘋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