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形象在歐洲被抹黑 歐洲人認為中國威脅超美國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4-18 16: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4月15日,幾則對中國不利的消息同時冒了出來,被西方媒體重點報道。一則是一個環保報告稱,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污染者」,另一則是一個人權組織的報告,說「奧運會主辦國中國是世界上處決犯人最多的國家」。類似的指控中國人已經司空見慣,但在西方聽起來十分尖刻。英國《金融時報》15日公布的一則調查也來湊熱鬧,該調查稱,在歐洲人眼中,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穩定的最大威脅。幾頂大帽子同時扣下來,這種「偶然」絕非簡單。它們反映中國在西方輿論中的形象正在惡化。新加坡《聯合早報》早些時候的評論說,西方政治立場與輿論環境惡劣的突變令人感到恍惚,進而使人不禁聯想起冷戰時期肅殺的國際政治氣氛。

歐洲人:「中國的威脅超過美國」

「中國在國際的形象遭受突然打擊,在歐盟5個最大的國家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多數歐洲人把中國視為全球穩定的最大威脅」,比利時歐盟觀察家網站4月15日報道說。

這項調查是由美國哈里斯民調機構與英國《金融時報》聯合進行的。《金融時報》稱:「近期在西藏發生的抗議和暴亂浪潮,以及中國隨後採取的鎮壓行動,加上廉價中國出口商品帶來的競爭,似乎已使歐洲人的看法明顯強硬起來。自去年以來,歐洲人將中國視為最大威脅的比例幾乎增加了一倍」;「在歐洲5個國家,平均有3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全球穩定構成的威脅大於其他任何國家」。

在去年以及前年的調查中,借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繞開聯合國攻打伊拉克的美國被大多數歐洲人認為是全球穩定最大的威脅,2007年認為中國是威脅的有19%,2006年這一數字只有12%。

《金融時報》說,義大利人對中國擔憂最甚,47%的義大利受訪者將中國稱為最大威脅,而去年持此觀點的義大利人佔26%。該報道引用義大利專家的解讀稱,義大利人的反應主要表達了對中國製造商不公平競爭的反感,「中國是義大利人不喜歡全球化的一個象徵」。

《金融時報》還說,法德英3國民眾認為中國是最大威脅的比例也迅速增加,這3個國家去年都將美國列為最大威脅。只有西班牙人今年仍然認為美國比中國更具威脅性,其比例分別為41%和28%。

同樣,《瑞典日報》、挪威《晚郵報》、丹麥《政治報》等北歐媒體也都在近期公布了「對中國印象」等民意調查結果,都說有50%以上的人認為中國形象不佳。

為什麼歐洲人對中國的看法變壞

歐洲理事會外交關係委員會執行主任馬克.萊昂納德對調查進行解讀說,「(中國的)形象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5年的事情,一直與經濟機遇有關;過去6個月,則是關於中國對達爾富爾和西藏造成的威脅。」萊昂納德解釋道,歐洲人對中國所知甚少,他們的消息來源是新聞報道,而最近的報道對中國頗為不利。

其實,《金融時報》進行調查的時機選擇就說明了某種問題,類似調查過去兩年都搞過,大致是在年中進行的,2007年是6月,2006年是7月,但今年這個調查卻提前到了3月27日至4月8日這個「西藏出現動蕩之後、以及在引起爭議的奧運會火炬接力早期階段」進行,想從這個時期的調查得出什麼結果自然不言而喻。

4月15日,歐洲人從媒體上得到有關中國的其他信息也相當負面。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道說,根據一份將在下月發表的報告,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污染者」,而且可能在2006年到2007年間已經超過了美國。這份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做出的研究報告還警告說,除非中國大幅改變其能源政策,它的溫室氣體增長將是富國根據《京都議定書》進行的減排的好幾倍,將「抹殺富國作出的任何減排努力」。BBC的報道說,縱使這項研究對於中國的形象存在負面影響,這可能是對中國有利的談判籌碼,「中國———還有聯合國———強調人均污染程度高的富有國家應先進行減排,並協助較貧困的國家投資潔凈技術」。

「中國處死的人數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這是15日法新社、路透社等媒體廣為報道的另一個焦點。這個說法來自人權組織大赦國際,該組織周二發表的報告稱,中國去年除了處決470人外,還有1860人被判處死刑,即平均每周多達35人,「中國去年執行的死刑人數雖比較前年有所下降,但仍是世界之最」,「這種下降可能是暫時性的」。該組織在公布了自以為「有據可查的數字」之後,還引用更為誇張的數字作為補充———「反對死刑運動的人士認為,真實的死刑人數大約是8000」。大赦國際的報告還說,死刑人數居前列的還有伊朗(317人)、沙特(143人)、巴基斯坦(135人)和美國(42人)。

歐洲人對華誤解深

歐洲人對中國缺乏了解,直接導致他們對中國的偏見。

挪威的阿恩.利傑達爾.林高德是名人權人士,前不久負責接待到挪威演講的「疆獨」分子熱比婭。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非常憂慮」在中國的維吾爾人及藏族人的狀況,可當記者請他親自到中國新疆及西藏看一看時,林高德卻表示,他申請中國簽證時一定會被拒簽。對於何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林高德說是熱比婭那些人告訴他的。

瑞典首相賴因費爾特訪華之前,無論在面對瑞典議會質詢還是接受媒體採訪時,都表示,「尚未決定是否與中國領導人討論人權問題」。但在他向中國提交了「需要釋放的政治犯名單」后,又向瑞典媒體說,他之所以在行前沒有公開明確是否討論人權問題,是擔心中國會因此取消他與中國領導人的會見。

瑞典《每日新聞》報記者佩爾.阿林號稱「中國問題專家」,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指責中國人權問題的文章,但他只去過中國兩次,第一次在1985年,另一次是2000年,累計在中國停留時間不足三周,而他之所以能寫出大量的涉華評論文章,不過是因為他對CNN、BBC等媒體上的涉華文章較為關注。

雨果是住在巴黎近郊的一個年輕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今法國人很害怕中國,你們經濟增長太快,法國很多工廠都搬到了中國,我們年輕人很難找到工作,在法國的中國留學生畢業還要搶走我們的工作機會。」近日,法國《世界報》刊登了法國亞洲中心主任戈德蒙特的訪談,他說:「在近3年內,我們對中國的感知有一個很大的轉變,2004年初,胡錦濤訪問巴黎,埃菲爾鐵塔紅旗招展,我們在電視上談論中國新年等等」,但現在「我們擔心中國經濟兩位數增長、中國貨幣不升值、中國勞工薪水低、中國的假貨,中國不和我們適用同樣的規則。我們失業率上升,很自然就表現出苦惱」。

歐洲對全球化的恐懼

挪威人權研究中心的科恩.威廉斯把歐洲對中國的不信任歸結為「中西方在思維、文化和歷史傳統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東亞國家,對領土問題歷來都十分嚴肅,但在歐洲,當年挪威為發展本國經濟甚至提出過可以用北方領土換取瑞典的沃爾沃公司,所以很多挪威人都不能理解中國人為什麼對「藏獨」、「疆獨」如此敏感。不過,他的話只說了一個方面,眾所周知的是,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都對國內分離主義採取不妥協的強硬態度。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問題研究所所長馮仲平認為,歐洲民眾對中國看法發生變化的根源在於歐洲民眾對全球化的恐懼,在不少歐洲人看來,中國近年的經濟發展與崛起已經對歐洲構成了挑戰,成為歐洲的一種威脅。馮仲平認為,這樣的民調不會有太大影響,「美國在此前歷次民調中都是全球穩定的最大威脅,但這並沒有影響歐洲國家對美的外交政策。」歐洲此次的對華民調也不會成為歐洲各國政府制定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依據。

「中國經濟日益發展,中歐之間的經貿問題又很突出,不少歐洲人認為,中國的發展對歐洲是一種威脅。」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王振華研究員說。「這次西藏問題,只不過是一個歐洲對華民意扭轉的導火線罷了」,除經貿問題之外,根本性的問題在於歐洲民眾從心裡不願意接受中國的發展模式。歐洲一般都把中國看成一個專制國家,現在這個國家又擁有龐大的經濟實力,中國的這種發展模式對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對第三世界國家都具有廣泛的吸引力,這將降低歐洲模式的吸引力。這種對中國政治制度與發展道路的根深蒂固的偏見,是意識形態擴大化。

王振華說,經濟上歐洲民眾有民族利己主義,政治上又是意識形態擴大化,當歐洲與日益發展壯大起來的中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相遇時,他們就很容易產生恐懼之情。(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雷達 駐法國 英國特約記者蔡雄山 袁博 記者 石華)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15

主題

1014

帖子

21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8
沙發
ua_nomad 發表於 2008-4-18 17:10 | 只看該作者
bucuo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6: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