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山磯時報》的文章中反而多次出現美軍表示:為了和平和善意,這只是給予當地居民在軍事行動中所造成的損失(當然可能是美軍也可能是反美武裝分子造成的)一點補償,並不表示美軍該對這些損失負責(承認美軍乾的並承當責任)(原文:「In making these payments,the US is not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loss,only offering an apology for a loss that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combat operations」)。
按理說,新聞報道只要把事實呈現於讀者面前就行了。美國人並非聖人,有錯有罪,事實求是的報道好了。讀者是「恨」還是「愛」順其自然,千方百計地推波助瀾就不足取了。5月份無疑是美國顏面掃地的5月,天天都有貨真價實的美國人的醜聞出現,照理來說,真實的素材已經夠用了,但可能是摻假成習或者嫌料不夠猛,幾乎在每篇涉及美軍的文章里都會有些小聰明的動作。新華社在轉載美國《紐約時報》對虐囚風暴中心的人物的專訪時,將原文削減一大半,原文中被訪的伊拉克囚徒有利於美軍的敘述全部刪去,比如這個被虐俘虜說:「Americans did not mistreat me in general」,美軍士兵除了那些天外對他都相當和氣和友好,甚至不大聲對他們叫喊,虐待他們的士兵是「喝醉酒」的少數並表示有移民美國的願望等等,並略去了他所談到的他們被虐待的緣由,而留下的儘是添油加醋式的修飾。轉到《北京青年報》的時候加進了「也不排除移民美國的可能」這句話,但緊接著又摻了一句原文沒有的話:「因為他想感受一下美國的真正民主到底是什麼樣」,好像希望讓讀者產生他在調侃美國的「真正民主」樣的感覺。
穆罕默德·伊斯梅爾·阿迦明明白白告訴採訪他的記者:在關塔那摩美軍基地,他們待我很好,給我充足的好食物,有水果,給洗澡,發古蘭經和普什圖語書本,可以祈禱,還教他學英語,美國兵在離開前還為他們共餐餞行併合影留念。(Mohammed said: "They gave me a good time in Cuba. They were very nice to me, giving me English lessons.",「....」......)。
我可以肯定,北京青年報的記者根本就沒有去阿富汗採訪過阿迦本人,而是和我一樣是從外國電視或報紙上看到這個新聞的,更可能是他坐在北京的寫字樓裡面用滑鼠點出來的,因為這篇妖魔化美國的--「 食物很少還要上刑 」--文章和「I had a good time at Guantanamo, says inmate」(由Rajeev Syal撰寫)和「Afghan boy, 15, recounts year as U.S. prisoner 」(由Noor Khan撰寫)這兩篇文章及其雷同,幾乎就是把有利於和表揚美國的段落刪去,把可以經過斷章取意並添油加醋用於醜化美國的語句留下,縮編而成的。而這兩篇文章都是註明保留版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