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時電子報:解構族群的魔咒–馬英九的時代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3-23 07: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英九以超越17%以上的得票率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的總統,謝蘇配的得票率是介於39%到41%之間。在歷史走到此刻的當下,我們台灣人民參與這場政治嘉年華之餘,對這次大選的意涵,台灣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知道有多少?

  從蔣經國過世到現在,在超過二十年的時程中,先是國民黨李登輝在朝、民進黨在野,然後是陳水扁僥倖當權主導,李登輝指導的「台灣團結聯盟」配合,曲摺合作推動的「本土化運動」,把台灣政局從上世紀中葉國共內戰後,兩岸政權互爭「中國法統地位「的格局,逐步走向實質分治、與中國(大陸)切割的現狀,2006年之後,跛鴨的阿扁再刻意操弄各項(法理)台獨激進作為,衝撞兩岸緊繃的敏感神經,以轉移人民對其家族和親信貪腐弊案積累的民憤。

  即使國民黨這次再度掌權后,不論喜歡與否,台灣經過四次總統大選,各個政黨政見競合揚棄后,在可預見的未來,堅持在普選的民主體制和司法獨立基礎上,台灣人民不接受外來政權統治的政治氛圍(約略吻合李前總統的主張),已逐漸大致形成台灣的主流民意,對未來台海兩岸關係的發展有著相當的影響。

  1895年甲午戰爭后,清廷被迫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當時居台灣多數人口的漢族,以閩南人和客家人為主,處於落後傳統農業社會的台灣,平民少有識字者,能說北京官話(普通話)的人絕少,兩大語族和各族原住民間各操不同語言,不能互相溝通。

  日人殖民政權剿撫台灣各族反抗勢力的同時,大力推動所謂的「國語化運動「(此地的「國語」指的是「日本話」),並進行著眼於將台灣變成日本南進跳板的強制性小學(公學校)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等等各種現代化建設,配合多批次日本人移居台灣的殖民政策,日語成為所有台灣人通用語言,台灣開始具有現代社會的雛形。經過日本數十年殖民統治, 1945年台灣人民已是一個大幅度受日本文化影響,以漢民族為主體、異於中國文化的地區。

  國民政府1945年來台灣接收時,面對的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嚴厲搜刮以支援戰事、美國為了摧毀日本有生力量,連番持續轟炸台灣各地,造成戰後台灣民生凋敝、經濟殘破、基礎設施毀壞嚴重,整個社會的穩定性面臨嚴峻挑戰。

  1940年代前後,先是選征自願台灣人從軍,然後是在台灣強迫徵兵拉夫,戰爭結束后,幾十萬從日本佔領各地復原的台灣原日本軍人,無法在短時間內找到謀生出路,加上多數不能被納入國府官僚體制的原高層士紳階級,和一大批受日本中高等教育、沒有出路的知識份子,形成社會不穩定的重大變數。

  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有許多的因素,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當時被接收的台灣,混有較先進日本文化和已經初步現代化的體制,國民黨政權的組成(體制)反而是主體仍是較落後傳統(封建)農業社會的產物,統治者(隔海來接收的國府)與被統治者(台灣在地人)之間因此在各個層面都有明顯嚴重的矛盾。

  前行政院院長俞國華曾經脫口譬喻二二八事件的發生,類似滿清入關統治漢人改朝換代的歷史,約略解說了當時台灣統治者(少數外省權貴)與被絕大多數被統治者間矛盾的複雜性。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沙發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3-23 07:41 | 只看該作者
  1947年三月初蔣介石從大陸緊急派兵來鎮壓動亂后的台灣,殺戮株連過廣,造成不少台灣人到現在還能在法理台獨基本教義派煽動下,簡單接受」來台的大陸人就是來欺負台灣人」 ,就是「騎在台灣人頭上外來政權」的深刻印象。

  另一方面,事變后很多台灣知識份子把希望寄託於正在大陸崛起的共產黨,地下黨在台灣勢力迅速成長,當時台灣農村還是普遍存在地主剝削佃農的情形,地下黨在台灣農村地區獲得相當的支援力量。

  國民黨主張的三民主義明確規定了「平均地權」(土地改革)的主張,但是中國自古以來窮困的農民家庭很難供養子弟讀書識字,歷代絕大多數統治官僚階層,也就很自然地出身於地主富農和資本家們的家庭,這些既得利益階級為了自己親族利益,極力抗拒推動土改,1927年國共合作北伐有成后,蔣介石下令清黨基本上就是要保護少數富人的既得利益。

  1949年開始為了消除地下黨的支持力量,退據台灣的國民黨統治階層,所擁有的土地都在大陸,此時開始進行土改是革台灣地主的命,不再會傷害自己的利益,逐漸順利地推行了「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土改政策,地下黨得以獲得支持的基礎不復存在。土改因此在兩岸都得以實施,這是歷史的反諷。 。 。

  日據五十年後,國民黨政府在台灣實行國語化(普通話)運動,清除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是必須執行的政策。但是處於剛發生二二八事件后,國府既不能成功綏撫創傷,還把清理日據時期文化上的作為,刻意擴大到對地方方言的壓制,採取了各種強制性懲罰手段,是國民黨治台早期的另一敗筆,造成多數現在年齡在五十歲左右和以上年齡層的台灣在地人,尤其是閩南語族人口,到現在都難以拋棄的心理陰影。

  李遠哲支持謝長廷的一個理由,是說馬英九五十多年來都不學閩南語,臨到選舉才學,潛意識中許多閩南語族台灣人在這方面的情結,確實是兩蔣時代施政錯誤遺留下來的可怕後果。

  台灣在土改后,政治上繼續壓制台灣本土精英,刻意掩蓋二二八事件的真相,繼之以「白色恐怖」鉗制人民思想,類似「數萬個台灣母親在暗夜中飲泣「的白色恐怖陰影烙印在數以百萬計台灣人民的腦海里(包含李遠哲先生高中時代同學關懷時事被情治單位抓捕,造成幾十年來對國民黨的嫌惡)。

  經濟上採取市場經濟路線的兩蔣時代,確實讓台灣經濟有飛躍的發展。不過在經濟翻騰、民生經濟顯著改善的同時,「二二八事件」和延續近五十年的白色恐怖造成的問題,如同股市快速上漲后,遺留下來需要補上的「跳空缺口」。

  兩蔣時代不願誠懇地去面對問題,並予以撫平,使得台灣人把對國民黨的憤恨和疏離堆砌成非常深沉的「跳空缺口」,民怨在高強度壓力鍋內(國府持續的獨裁統治)長期積累,又無處發泄的情況下,一旦票票等值的普選體制實施后,後遺症就顯現出來了。

  日據時代台灣人深受「次等公民」長期的歧視,國府來台接收曾經被多數台灣人民歡迎。但是在看到接收軍政人員的貪腐無能、素質普遍低於原日本殖民統治階層的景象后,語言文化上的隔閡,及失業情況嚴重、殘破民生經濟的現實困境下,國民黨政權迅速被看成是類似西班牙人,荷蘭人,和日本人,另一個當年來佔領、剝削台灣人民的外來政權。

  為了穩固國民黨政權的統治,經過安全單位過濾后,相對可靠的外省人被安插到各個公職,轉業的軍官佔據情治單位乃至於各個行政機關的中高層職位,各級軍公教單位的中高層外省籍官員遠超過相對應人口比例。

  不少日據時代就屈居底層職位的台籍公務員(包含員警),再度淪為升遷無望(或者有限)的弱勢群體,事業上的失意讓他們新仇舊恨交集,受這群人影響的親友們自然就成為,除了受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迫害人群的親友外,台灣深綠陣營的重要支持者。

  李登輝掌權后,台灣人首次自己成為這片土地上的管理者,國民黨本土化運動在李登輝著手解決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 。 。遺留的「跳空缺口」后,讓國民黨有脫離被稱為「外來政權」罵名的契機。

  然而,嚴重的省籍矛盾蓄積經年,無法在短短十餘年間消融,台灣大體解決歷史傷痕的歷程仍舊需要一段時間,怕要到2020年左右(1947年對國府殘酷鎮壓有印象的台灣孩子那代人過世后)。

  台灣在地人李登輝當權期間曾經疏解了一部分怨氣,但是2000年李登輝下台後,這個沒有成功填補的缺口再度現形,讓這八年來台灣的民主化道路走的格外崎嶇。

  如同市場機制是現代經濟體制運作必須的平台一般,經由全民普選參與的民主體制是全球現代政治架構的平台,但是這些平台的建立由於不同歷史文化和地域差異的變數,必須有一定的條件配合,才可能順利成形。台灣當前政局的混沌動蕩,是因為在歷史傷痕沒有適當撫平以前,就全面啟動普選機制。不過,平實說來,幸好蔣經國過世后是由台灣在地人李登輝繼任(當時若是林洋港繼位的話也許更好),相當程度緩衝了當年緊張的情勢。

  台灣在2000年政黨第一次輪替后,民進黨依靠起家的招牌「清廉,勤政,愛台灣」,被陳水扁和家人親信輕易踐踏破壞,2006年以來相關醜聞不斷,失去了號召力的民進黨,反向成為賣力填補這個嚴重跳空缺口的鋪墊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3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3-23 07:41 | 只看該作者
  馬英九目前能夠開拓傳統國民黨支持者以外的空間,主要是能夠換位思考,以受害者家屬的角度體會問題所在,誠懇面對過去國民黨的錯誤,伴隨著民進黨八年執政失敗的現實,清廉和相對年輕外形的馬英九,打破了台灣舊有政治格局的框架。當前馬先生的支持者中,有很多討厭國民黨,但是支持馬英九的選民,這是很弔詭卻真實的特殊現象。

  大陸優惠引進外資政策和廉價勞動力上的磁吸作用,從1990年代初期就逐步將台灣傳統勞力密集產業大批轉移到大陸沿海各地,近二十年來逐步形成的結果,已經把相關產業鏈完整複製在大陸當地,產業空洞化讓台灣百萬計的勞工和白領階級失業,中下層人口生計無著落。從去年起外資在大陸經營低附加價值的勞力密集產業,又大披再度從大陸轉移到越南,孟加拉。 。等地。

  平實說來,這是在國民黨李登輝時代後期就已經開始出現的問題,阿扁不幸坐在民怨的火山口上,加上不當鎖國心態的大陸政策,讓問題惡化加速,市場經濟自由競爭下,優勝劣敗是鐵則,這不能完全怪罪於民進黨無能。不過在責任政治的遊戲規則下,這就成了執政黨的選舉包袱,明顯地在野的國民黨成為這兩三年來選舉的得利方,馬英九這次參選也受惠於此。

  類似南非黑人政府情況,黑人多數統治是普選的必然結果,台灣閩南語族人口佔70%,目前其中約略一半以上人口經常是綠營選舉時的堅定支持者,在台灣領導人層面(總統大選)的選舉上,先天不足是外省第一代,第二代政治人物必須克服的難題。

  當年美國甘乃迪總統年輕英俊的外表,吸引了多數年輕人和婦女選票,相對於謝長廷外形,馬英九具有著類似的優勢,2000年和2004年連戰與陳水扁的對壘,就是相反的對比。普選的現實是,參與競選的各造都需要在鎂光燈和放大鏡下,把自己成功地推銷給選民以獲取支持,相對清廉的操守也是重要跨越族群支持者的要件,這些是有利於馬先生的地方。

  馬英九這個外省第一代(出生在香港)能夠勝選的話,將是台灣族群融合的里程碑,台灣人民不再輕易聽從政客操縱族群矛盾,恣意記恨外省人、真正接受國民黨不再是外來政權的伊始,也是統獨兩極鐘擺效應回歸中道的轉折時刻,長期來說有利於兩岸間的和平共處。

  不論是台灣法理台獨主張,還是大陸文革時期的群眾運動,都有被動員的底層群眾一旦被領導者「催眠」,「洗腦」后,就會被群眾盲動的可怕力量往前推行不能停止下來的情況。即使階段性目的達成,領導階層想要轉向理性務實路線而喊停時,此刻的領導人還是有可能被群眾運動所煽動起來的龐大慣性力量所碾壓,民進黨先前領導人許信良、施明德或者林義雄都有類似的遭遇。

  血緣或歷史文化的關聯性不是一個國家能否獨立的關鍵。台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個以漢人為主體島嶼的命運。中國如同歷史上崛起的近代大國一般,海運是國際經貿活動最便利的運輸途徑,努力成為海權強國以保護海運通道,是維繫國家利益要件。

  不同於美國和俄羅斯,中國是個一洋國家,只面對著太平洋。台灣處於中國船艦自由出入太平洋的關鍵位置,一系列由阿留申群島、日本群島、台灣和菲律賓群島,形成的島鏈是阻止中國成為海洋大國的障礙。中國為了保有島鏈樞紐地位的重大國家利益,任何領導人都不可能讓台灣脫離中國而去,這是台灣人無法迴避的現實。

  勞動成本無法留住讓台灣昔日曾經輝煌的各種低附加價值的勞力密集產業、本身市場容量又不能維規模的經濟,台灣經濟發展停滯在尷尬處境。除了少數與光電、電子和電腦相關的產業外,多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足,台灣經濟發展與產業外移造成的大批中下層失業人口,必須依靠觀光旅遊這類服務業的就業機會來支撐失業的缺口。吸引有經濟能力的大陸觀光客來台消費,無疑地將成為最速效舒緩台灣經濟困境的手段。

  全球一體化和區域整合一體化的趨勢,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思想。主張台灣本體論的(包含綠營)智囊們絞盡腦汁設計的南進、前進中南美,或者投資印度次大陸(仍在進行)。 。的策略,多年來還是沒有辦法改變台灣經濟發展的瓶頸,大批失業的中下層人民依舊難以維生。

  不談藍綠陣營個自提出的包裝精美、各有算計和名目的兩岸財經政策,事實上就是兩岸共同市場的主張。台灣除了擁抱同文同種的大陸融入這個大中華經濟共同體外,獲取諸如大陸富裕人民來台旅遊消費、投資。 。等等無阻礙進入台灣,以創造台灣底層人民就業機會,也沒有更佳的選擇了。

  即使日本或美國都不可能在當前國際局勢下,讓台灣沒有阻礙地加入他們個別的經濟體中,這是任何有足夠常識的人都了解的情況。兩岸在各項相關的課題上,如何找出雙贏的最佳利益組合,顯然有待努力。

  回顧我們過去沉重的歷史包袱,和當前面臨的種種挑戰,在既有的各種制約條件下,新任台灣總統承載著人民非常高的期望,果真未來四年中,勇腳馬不能滿足人民迫切改善生活的需要,「跛腳馬」怕將是另一次政黨輪替的被犧牲者。

  新總統必須儘快擬訂出充分有效的對策,帶領台灣人民在最短的時間內走出困境。坦白說,沒有辦法取得大陸政策傾斜的配合,肯定是個難以達成的任務。

  走過大選激情后的台灣人民,該是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台灣的處境的時候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3: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