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民黨如何將5000多箱國寶運往台灣

[複製鏈接]

106

主題

918

帖子

28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8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鉤藤 發表於 2008-1-23 08: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國民黨如何將5000多箱國寶運往台灣

佚名


)1948 年12月27日,國民黨盜運第一批文物抵達台灣基隆。當時由南京遷往台灣的文物分三批,第二批、第三批分別於次年1月9日、2月22日到達。這些文物主要包括當時北平故宮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書畫、瓷器、玉器以及中央圖書館、北平圖書館的善本圖書和外交部條約檔案等共5000多箱。台灣當局就是以這些文物為基礎,建成了「台北故宮博物院」,造成了今天南北兩個 「故宮博物院」的局面。 轉運:先因抗戰南遷又因內戰遷台 1948 年11月,徐州會戰結束后,蔣介石深感南京的危險,為了今後有一個退身之所,他決定著手經營台灣。於是,他把大批黃金、機器設備、布匹甚至工廠等向台灣轉移,而且下令將戰時珍藏在南京故宮博物院的原北京故宮南遷文物精品、南京中央博物院、國立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的藏品運往台灣。

1931 年,日本侵略軍侵佔東北后,為保護傳世之寶,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一個宏大的文物南遷計劃,1933年起,壯觀的「文物大遷移」開始,主要以故宮所藏文物為主。珍品歷經十二年,從北京經上海、南京輾轉到達四川、貴州大後方,直到抗戰結束后,才陸續運回南京。不久內戰爆發,這批南遷文物還沒回,其中精品就連同國民黨的機密檔案一起被「發配」到台灣。

文物遷台過程混亂不堪

第一批文物是1948年12月20日離開南京下關的,負責運載的是海軍登陸艇—— 「中鼎艦」。當時的局勢已經非常不穩定,很多人等待機會能搭船去台灣避難。據在故宮博物院工作70餘年的那志良老人回憶:海軍部的人員聽說「中鼎艦」要開往基隆的時候,紛紛帶了家眷和行李,趕到碼頭準備搭便船。一時間,船上擠滿了人,熙熙攘攘。這樣一來,文物的安全就要大打折扣了。負責人杭立武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來解決這樣的混亂,只好找了「海軍司令」桂永清出面告訴大家還有其他的船隻專門運載家屬,這才平息了開船前的混亂。

到了第三批文物要運走的時候,已經是1949年1月底,逃命變得比兩個月前緊迫多了。這次負責運載的「崑崙號」軍艦一開到,海軍部的眷屬就搶先上船。文物箱運上去的時候,只能與這些人混在一起。杭立武想用上次的辦法,找桂永清來解決。結果,船上的人哀求,希望能幫幫忙,給一條生路。看到這情景,負責勸說的「總司令」 都落了淚,也只好少考慮文物,搭他們起航了。不過正是這些人員佔據了船的空間,使得一部分文物裝不下,留在了內地。

文物運到台灣之後,先是租借台中市糖廠倉庫,趁著不是製糖季節暫且存放,保管條件十分惡劣。到1950年4月,台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文物才得以遷入新庫。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幕,國寶才有了適當的保存和展覽環境。

專家翁文灝親自挑選運台文物

運往台灣的5000箱文物、檔案,都是文物專家翁文灝等人挑選過的精品。諸如被視作台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的毛公鼎、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玉雕精品「翠玉白菜」、「肉形石」、宋代汝窯瓷器、傳世書畫、清宮服飾等。

毛公鼎之所以著稱於世,在於它32行497字的銘文,號稱是青銅器的天下第一銘文。它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器物,有50多公斤重,大口圓腹,腹呈半球狀,口沿上有兩隻高大的耳朵,腹下三隻獸蹄形足。鼎是周宣王時期大臣毛公因為感激周王恩德而做的。腹里的銘文,是一篇完整的「冊命」,記述了周宣王對毛公的任命和勉勵。宣王不但勉勵毛公不要怠惰、不要壅塞民意、不要魚肉鰥寡,而且宣布了委以毛公管理周天子家事和內外大事的重任。如此古老而完整的文獻,郭沫若先生稱它「抵得上一篇《尚書》」,價值自然連城。

毛公鼎1850年在陝西岐山出土,被陝西古董商蘇億年運,由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用重金買下,並深藏於密室。后輾轉至大收藏家葉恭綽手中。抗戰勝利前後葉家因無力承擔家族生活開支,靠變賣文物度日,毛公鼎被上海商人陳詠仁買下,並在 1946年捐獻給當時的南京政府,隨著國民黨的文物盜運到了台灣。

「三希」輾轉分散兩岸

《快雪時晴帖》是古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行書四行帖,全帖28字,是王書典型的代表,字字氣勢強雄,筆法飄逸,乾隆皇帝讚譽這是「二十八驪珠」。後人一般把這幅帖與王洵的《伯遠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同稱「三希」。現在此「一希」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另「二希」則歸屬北京故宮博物院。

其實「三希」差點都落腳台灣。《快雪時晴帖》是清查皇宮物品時,從溥儀的行李里找出的,原本歸北平故宮博物院。1933年隨著文物南遷到了南京。而《伯遠帖》、《中秋帖》原是溥儀的庶母瑾太妃所有,賣給了郭葆昌。1935年,郭葆昌在家中請庄尚嚴(後來成為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鑒賞,郭宣稱自己死後捐獻時就交由庄氏辦理。 1949年,他的兒子郭昭俊帶著《中秋帖》、《伯遠帖》去了台灣,見到庄尚嚴后舊事重提,本想「半賣半送」,結果當時台灣經濟狀況不好,當局不撥款,只好作罷。後來內地以35萬港元將「二希」買下,藏入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樣,「三希」就在不同的故宮博物院里分家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09: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