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者余秋雨做客"文化講堂" 分析中華文明之優缺點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24 14: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橫向比較觀看中國文化:唯一沒有中斷和消亡的古文明



    在談到什麼是中國文化時,余秋雨認為並非是人們慣常思維談到的「地大物博」、「輝煌的古文明」這樣的表述,因為世界上有著遠比我們古老的文明,也有很多疆域廣闊的大國,很多國家甚至沒有我們面臨的能源危機,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文化描述更是全世界人類文明的共性。在余秋雨看來,中國文化最獨特的特點是,在所有人類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和消亡的古文明。



    在解釋中華文明之所以從未中斷和消亡的原因時,余秋雨認為中國文化中的三個不喜歡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構成中國文化特點的關鍵。



    其一是「不喜歡遠征」。中國文化是個純粹的農耕文明,對遠方的土地不感興趣,這和世界上的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多少帶有侵略性不同。即使是帶有文化標誌性的長城,也只是一個防守型的工事。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更是從未出現過要征服世界的話語。余秋雨還以利瑪竇作為一個歐洲人視角總結的「中國皇帝非常滿意自己的一切,沒有遠征企圖」,批駁了很多西方世界的「中國威脅論」。



    其二是「不喜歡極端」。余秋雨說,中國文化的經典是周易的「陰陽互補」,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種彈性哲學,也就是在兩個極端之間尋找合適點和恰當點。在人類歷史上,極端主義不僅會破壞別種文明,對自身的損害也很大。而中華文化不喜歡極端,也就產生了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所以延續至今。其三是「不喜歡失控」。「中國人不知道沒有秩序是怎麼樣的,只是總想著用新秩序代替舊秩序。」由於秩序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結構,中國用實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保證了文化的延續,實現了社會有序而不失控的狀態。



    用宏觀視角審視中華文明:弊病就是「不在乎」



    雖然中華文明是值得驕傲的優秀文明,但余秋雨站在西方文明的宏觀視角,重新審視了我們自身文明的不足,並將之概括為三個「不在乎」。



    首先,中華文化不在乎公共空間。余秋雨說,自古中華文化倡導「忠孝兩全」,注重朝廷和家庭,但對於兩者之外廣闊的公共空間,一直以來卻都比較陌生。余秋雨舉了生活中的例子說,北京的司機都很愛侃,他們對很多事情都很有道義感,甚至會不滿美國打伊拉克;但是就在聊天的時候,他們會朝窗外吐痰,會不給救護車讓道,甚至缺乏起碼的人道主義。「但其實,他們也許都是很好的人,只是我們的文化中缺少對公共空間的關注,也因此推及到了個人。」



    在闡述公共空間的問題時,余秋雨還為很多人討論自己「該不該上電視」做了一番「自辯」:「德國哲學家康德對我的影響很深,他曾經說過,所謂知識分子,就是勇於在公共空間運用理性。」余秋雨說,知識分子不應該鑽在牛角尖里,一個學者埋頭40年研究一本小說里的丫頭固然也可以,但更多應該要用自己的智慧為社會制定一定的規範。所以,從這點上說,「文化傳播天經地義,文化不傳播就不叫文化。」



    其次,中華文化不在乎實證。「一直以來,我們只講忠和姦、善和惡、貴和賤、對和錯,但是卻從來不講真和假,而且缺少證偽機制。余秋雨對現在很多話語空間過於虛假感到憂慮,不管是媒體報道還是地方宣傳,都是極盡吹噓之能事,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缺陷之一。



再次,中國文化不在乎創新精神。祖父崇拜也好,傳統崇拜也好,中國人往往喜歡對已經功成名就的老人甚至各個領域的專家,採取「無爭議」的態度,對原有的規範缺乏挑戰和創新精神。在談及創新精神同時,余秋雨也對當下「國學熱」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雖然我很喜歡國學,但是,國學再好,畢竟也是在和別的語言沒有交流的狀況下產生的獨自話語,我們可以繼承、保護、延續,但是不需要過度盲目的崇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2: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