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透視"小海歸"的新難題:一場中外文化的碰撞(圖)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7-12-23 19: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是一張拍攝於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書法教室的照片。小海歸們寫的毛筆字,雖然水平迥異,但無疑是他們人生中重要的一節課。



  周程教授的女兒周緣,從日本回來4年了。在卧室的牆上,貼滿了學習中文的練習字帖。她已經慢慢適應了在中國的學習節奏,每天按時上課、寫作業;但是她還是喜歡穿日本牌子的衣服。

  普遍遇到的難題

    近年來,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就業形成了熱潮,其中在海外生活一段時間回國創業的佔了很大一部分。然而在這個特殊群體中,存在著這樣的現象:或者到了一定的年齡再選擇回國,或者獨自一人回國創業。通過走訪發現造成這種局面的最大困擾就是他們子女受教育的問題。據歐美同學會一項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89名海外留學人員中,有137位(佔72%)認為回國發展會考慮孩子在國內的教育問題。

  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小海歸」(指海歸的子女)隨父母回國后往往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國內的學習生活,這給越來越多的海歸在回國創業就業的過程中增加了「障礙」。如何跨越這「障礙」呢?治標還要治本,小海歸難以接受中國式教育的根本在於中外文化的衝突,海歸家長此時要做的事情就是教育孩子在享用西方文化的同時要嘗試學習理解中國文化,讓他們認識到兩種文化各自有特點和優勢,要從小培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辨別能力。

  本土學校VS國際學校

  結合自身條件擇優選擇

  如今,海歸安排子女入學接受教育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本土學校,另一種就是國際學校。

  所謂本土學校,就是中國式教育,總體上是以高考這個指揮棒為坐標。曾經留學日本、回國后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周程教授為自己的女兒選擇了本土學校,他解釋說:「我讓她回來就是為了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雖然在學習初期會覺得困難、還要摸索新的學習方法,但是只要堅持下來就是一種勝利。」

  現在在全國各地國際學校也越來越時髦,與本土學校不同的是,國際學校採用西方式教育,甚至課本等都與國際接軌,總體上西方文化的學習佔到了很大比例甚至全部。曾經留學俄羅斯、回國后在清華大學任教的鮑教授為兒子選擇了國際學校;在杭州接受採訪的田偉利向筆者介紹說,他的很多親戚回國後為自己的子女選擇的也是國際學校。選擇了國際學校,他們就要支付高額的學費,那麼他們選擇國際學校的理由是什麼呢?原來他們計劃在孩子具有足夠的自制力時仍要把他們送到國外讀大學,如今他們花重金選擇國際學校就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在文化熏陶、成長過程上與國外的孩子保持不脫節,縮短孩子再出國后與國外孩子們的距離。

  海歸家長對孩子學校的選擇,北京四中國際部主任田家玲結合她的工作經歷說:「海歸家長一般都會做一番詳細的考察。」同時她也建議,本土學校存在教學系統化、中國化的優勢,國際學校作為教育的新生力量,在教學環境上更勝一籌,海歸家長應該結合子女自身意願與能力進行綜合考量。

  中文學習環境VS英文學習環境

  兩者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由於10歲左右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許多海歸家長不想讓孩子回來后把外語優勢丟掉,這也是海歸家長在追求文化氛圍因素之外,選擇國際學校的重要因素。筆者為此走訪了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據校長高薇介紹,他們的課程教學中文佔到30%,英文卻佔了70%,為學生建立起了英文學習環境,這就有效防止了小海歸對英文的淡忘,出國后能儘快趕上學習的步伐。

  比較中文學習環境與英文學習環境,田家玲主任認為各有千秋。她介紹說,北京四中國際部完全用中文教學,甚至在英語課上他們還鼓勵小海歸去其他班上語文課,這在學生中也有很好的反響,積極跳班去學習中文知識,提高了中文水平。

  周程教授選擇了本土學校,因為國際學校也不用日語教學,但是他自己平時在家經常用日語與孩子進行交流,還利用寒暑假帶孩子回日本,確保孩子保持日語這一外語優勢。



海歸擔心哪些子女教育難題?

  中國式思維VS西方式思維

    兼顧中西文化

  周程教授接受採訪時告訴筆者,他的同事帶著兒子回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孩子以前在美國讀小學,學習成績優異,鮮少讓父母操心學習。回國後轉學到北京大學附屬小學讀書,但是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給這位同事和孩子的老師帶來了一系列的煩惱。在課堂上,這名小海歸會在老師講課的同時,提出他的疑問,有些問題甚至是跟老師課堂所講內容無關的問題,使得老師的課堂思路不得不打斷。在考試時,由於受到60分及格分數線思想的影響,每次考試他選擇做60分到70分的題目,只要能保證分數達到及格即可。老師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將這一情況反饋給家長,而這名小海歸的解釋卻是:「我達到要求就可以了,我不知道為什麼經常要考試,我在國外就不是這樣的。」

  「從中國的傳統觀點來看,這名小海歸的學習態度是有問題的。」周程教授說,「西方的學習強調開放式教育,注重的是開發孩子智力,發散他們的思維,這種應試教育下的考試、做作業在國外是很少見到的。小海歸回來后,突然面對這麼多的考試、作業難免會有這樣的反應。」雖然他的女兒回來后沒有這麼過激的反應,但是一方面在惡補中文知識,還要面對考試、做作業也產生很大的壓力,一度情緒很低落,他們時刻陪伴她、鼓勵她,才得以適應。

  針對這一現象,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沈政告訴筆者,在小海歸歸國初期,面對中外文化的衝突會顯得手足無措,海歸家長在這時一定要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同時要將包容的思想滲透到孩子思維中,通過講故事等形式讓他們儘快熟悉中國文化,並嘗試理解中國文化。

  專家建議

  可以試試三種有效的方法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沈政給了海歸家長3個建議。

  1家長要為孩子選擇一個合適的學校,而不是最好的學校。學校的選擇要從孩子的興趣、意願出發,綜合考量學校適不適合孩子的發展。本土學校雖然教學傳統,但是近年也在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國際學校雖然師資存在一定問題,但是教學方法靈活、教學設備較好。家長要根據孩子擇優選擇。

  2家長要協同老師在學校幫助孩子建立幾個較好的朋友。讓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玩,這樣當他的新奇想法冒出來,受到別人嘲笑時,有人站在他背後支持他、同情他、理解他;當他做得較為成功時,也能與朋友共享喜悅。

  3家長也不能忽視與孩子的溝通。海歸家長回來創業就業初期比較忙,但是這個時期孩子也比較脆弱,家長要多與孩子一起玩,向他們介紹文化差異,教給他們怎樣對待。(田媛媛)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3: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