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2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上下五千年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12-14 19: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上下五千年
曹余章
-------------------------------------------------------------------------------
目錄:
第001章 開天闢地的神話 第002章 鑽木取火的傳說 第003章 黃帝戰蚩尤
第004章 堯舜讓位 第005章 大禹治水 第006章 神箭手后羿
第007章 商湯和伊尹 第008章 盤庚遷都 第009章 姜太公釣魚
第010章 奴隸倒戈 第011章 周公輔成王 第012章 國人暴動
第013章 驪山上的烽火 第014章 囚車裡的人才 第015章 曹劌抗擊齊軍
第016章 齊桓公九合諸侯 第017章 愚蠢的宋襄公 第018章 流亡公子重耳
第019章 晉文公退避三舍 第020章 弦高智退秦軍 第021章 崤山大戰
第022章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第023章 伍子胥過昭關 第024章 孔子周遊列國
第025章 勾踐卧薪嘗膽 第026章 范蠡和文種 第027章 墨子破雲梯
第028章 三家瓜分晉國 第029章 商鞅南門立木 第030章 孫臏龐涓鬥智
第031章 張儀拆散聯盟 第032章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第033章 孟嘗君的門客
第034章 燕昭王求賢 第035章 田單的火牛陣 第036章 屈原沉江
第037章 藺相如完璧歸趙 第038章 廉頗負荊請罪 第039章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
第040章 紙上談兵的趙括 第041章 毛遂自薦 第042章 信陵君救趙
第043章 李斯諫逐客 第044章 荊軻刺秦王 第045章 秦王滅六國
第046章 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第047章 博浪沙的鐵椎 第048章 沙丘的陰謀
第049章 大澤鄉起義 第050章 劉邦和項羽 第051章 巨鹿大戰
第052章 劉邦進咸陽 第053章 鴻門宴 第054章 蕭何追韓信
第055章 楚漢相爭 第056章 霸王烏江自刎 第057章 大風歌
第058章 白登被圍 第059章 白馬盟 第060章 蕭曹兩相國
第061章 周勃奪軍 第062章 緹縈救父 第063章 周亞夫的細柳營
第064章 晁錯削地 第065章 馬邑誘敵戰 第066章 飛將軍李廣
第067章 衛青和霍去病 第068章 張騫通西域 第069章 蘇武牧羊
第070章 司馬遷寫《史記》 第071章 霍光輔政 第072章 王昭君出塞
第073章 王莽復古改制 第074章 綠林赤眉起義 第075章 昆陽大戰
第076章 劉秀重建漢王朝 第077章 硬脖子的洛陽令 第078章 老當益壯的將軍
第079章 取經求佛像 第080章 班超投筆從軍 第081章 張衡和地動儀
第082章 跋扈將軍梁冀 第083章 「黨錮」事件 第084章 范滂進監獄
第085章 黃巾軍起義 第086章 袁紹殺宦官 第087章 曹操起兵
第088章 王允計除董卓 第089章 遷都許城 第090章 衣帶里的密詔
第091章 官渡大戰 第092章 孫策佔據江東 第093章 諸葛亮隆中對策
第094章 周瑜火攻赤壁 第095章 華佗治病 第096章 劉備進益州
第097章 蔡文姬歸漢 第098章 關羽水淹七軍 第099章 呂蒙白衣渡江
第100章 曹植七步成詩 第101章 陸遜燒連營 第102章 七擒孟獲
第103章 馬謖失街亭 第104章 五丈原 第105章 司馬懿裝病
第106章 司馬昭的野心 第107章 鄧艾偷渡劍閣 第108章 扶不起的阿斗
第109章 王炂樓船破吳 第110章 石崇王愷比富 第111章 周處除「三害」
第112章 白痴皇帝 第113章 八王混戰 第114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
第115章 匈奴人稱漢帝 第116章 聞雞起舞 第117章 王馬共天下
第118章 石勒讀漢書 第119章 祖逖中流擊楫 第120章 陶侃運磚頭
第121章 王羲之寫字換鵝 第122章 桓溫北伐 第123章 王猛捫虱談天下
第124章 一意孤行的苻堅 第125章 謝安東山再起 第126章 淝水之戰
第127章 陶淵明不折腰 第128章 劉裕擺卻月陣 第129章 檀道濟唱籌量沙
第130章 說實話的高允 第131章 大發明家祖沖之 第132章 范縝反對迷信
第133章 魏孝文帝改革風俗 第134章 北魏的分裂 第135章 梁武帝做和尚
第136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 第137章 陳後主亡國 第138章 趙綽依法辦事
第139章 隋煬帝游江都 第140章 李密牛角掛書 第141章 瓦崗軍開倉分糧
第142章 李淵太原起兵 第143章 李世民取東都 第144章 玄武門之變
第145章 魏徵直言敢諫 第146章 李靖夜襲陰山 第147章 玄奘和尚取經
第148章 文成公主進吐蕃 第149章 女皇帝武則天 第150章 請君入甕
第151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 第152章 張說不做偽證 第153章 姚崇滅蝗
第154章 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第155章 李白蔑視權貴 第156章 安祿山叛亂
第157章 顏杲卿罵賊 第158章 馬嵬驛兵變 第159章 張巡草人借箭
第160章 南霽雲借兵 第161章 李泌歸山 第162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第163章 杜甫寫「詩史」 第164章 段秀實不怕強暴 第165章 郭子儀單騎退回紇
第166章 顏真卿剛強不屈 第167章 渾?和李晟 第168章 東宮裡的棋手
第169章 劉禹錫游玄都觀 第170章 白居易進長安 第171章 李愬雪夜下蔡州
第172章 韓愈反對迎佛骨 第173章 甘露事件 第174章 朋黨的爭吵
第175章 衝天大將軍黃巢 第176章 唐王朝的末日 第177章 「海龍王」錢槿
第178章 伶人做官 第179章 「兒皇帝」石敬瑭 第180章 周世宗斥馮道
第181章 黃袍加身 第182章 杯酒釋兵權 第183章 李後主亡國
第184章 趙普收禮 第185章 楊無敵 第186章 王小波起義
第187章 寇準抗遼 第188章 元昊建立西夏 第189章 狄青不怕出身低
第190章 范仲淹實行新政 第191章 歐陽修改革文風 第192章 鐵面無私的包拯
第193章 王安石變法 第194章 沈括出使 第195章 司馬光寫《通鑒》
第196章 蘇東坡游赤壁 第197章 花石綱 第198章 方臘起義
第199章 頭魚宴上的阿骨打 第200章 李綱守東京 第201章 太學生請願
第202章 兩個皇帝當俘虜 第203章 宗澤三呼「過河」 第204章 女詞人李清照
第205章 韓世忠阻擊金兵 第206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 第207章 賣國賊秦檜
第208章 「莫須有」冤獄 第209章 鐘相楊么起義 第21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
第211章 辛棄疾活捉叛徒 第212章 陸遊臨終留詩 第213章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第214章 賈似道誤國 第215章 文天祥起兵 第216章 張世傑死守昩山
第217章 正氣歌 第218章 郭守敬修訂曆法 第219章 歐洲來客馬可·波羅
第220章 《竇娥冤》感天動地 第221章 一隻眼的石人 第222章 和尚當元帥
第223章 鄱陽湖大戰 第224章 劉伯溫求雨 第225章 胡維庸案件
第226章 燕王進南京 第22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 第228章 土木堡的慘敗
第229章 于謙保衛北京 第230章 楊一清計除劉瑾 第231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
第232章 海瑞剛正不阿 第233章 戚繼光碟機逐倭寇 第234章 李時珍上山採藥
第235章 張居正輔政 第236章 葛賢痛打稅監 第237章 努爾哈赤建立后金
第238章 薩爾滸大戰 第239章 徐光啟研究西學 第240章 左光斗入獄
第241章 五人墓 第242章 袁崇煥大戰寧遠 第243章 皇太極施反間計
第244章 徐霞客遠遊探險 第245章 闖王李自成 第246章 盧象曃戰死巨鹿
第247章 張獻忠奇襲襄陽 第248章 李岩和紅娘子 第249章 吳三桂借清兵
第25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 第251章 夏完淳怒斥洪承疇 第252章 鄭成功收復台灣
第253章 李定國轉戰西南 第254章 康熙帝平定三藩 第255章 雅克薩的勝利
第256章 三征噶爾丹 第257章 顧炎武著書立說 第258章 文字獄
第259章 乾隆帝禁書修書 第260章 曹雪芹寫《紅樓夢》 第261章 大貪官和坤
第262章 女英雄王聰兒

前言

--------------------------------------------------------------------------------

《上下五千年》原有已故林漢達教授的一份未完成的遺稿。林先生生前曾打算寫一套包括整個古代史時期的故事。由於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只寫到東漢以前的部分,沒能實現他的寫作計劃。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同志把他的遺稿交給我,要我整理和補寫一些篇目,並且把林先生未寫的部分(從三國到清代鴉片戰爭前)續寫完成。

林漢達教授是一位教育家和語言學家。他在寫歷史故事方面,是下過一番功夫的。他把寫歷史故事作為對「新語文的嘗試和舊故事的整理」。他所寫的不少歷史故事讀物,有其獨特的風格,早已膾炙人口。要續寫他的稿子,是相當困難的。但是經過再三考慮,我還是接受了這個任務。

我接受這個任務的主要原因是我自己也一直有這樣的願望,想給少年讀者寫一本介紹中國歷史的讀物。我認為做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一點中國的歷史。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悠久、燦爛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將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湧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把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介紹給少年讀者,可以開闊他們的眼界,啟發他們的智慧,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儘管時代不同了,但是歷史上許多故事,從各個不同角度,對我們都有一定的教育和借鑒作用。

我曾經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在工作實踐中,體會到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除了加強讀寫教學以外,擴大學生知識面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尤其是歷史知識,跟語文知識的關係十分密切。現代漢語中有不少詞語,特別是成語典故,多半出自於各種歷史書籍。在一些古今的典範作品中,運用史實的地方更不少見。因此,讓學生從小讀一些歷史,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陶冶他們的美好情操無疑是有益的。

我國的史籍太多,而且古代史的原著都是用文言文寫的。一般少年讀者要讀這些書當然很困難,何況現在學生要學的學科門類那麼多,很少有可能去接觸原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運用史籍中的豐富材料,來整理一套淺近的比較有系統的歷史讀物,這個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歷史讀物。在這套書中,作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寫出來,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上沒有虛構。這樣,在情節的生動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對讀者了解歷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較可靠的,有根據的。

用故事化形式來講述歷史,有它的局限性。通過故事,讀者只能了解某一歷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動的片斷;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現象,至於它的經濟、政治的背景(特別是經濟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發展的關係,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來詳細論述。因此,《上下五千年》可以作為一種學習歷史的輔助讀物,不能代替歷史教科書。

寫歷史讀物,不能不涉及一些觀點問題。在這方面,仍要保持林先生的做法,即作者盡量不發議論,少作分析;有些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分析、思考、批判。當然,在材料的取捨上,語氣的褒貶上,作者實際上已經表示了自己的態度。我覺得還有兩點需要說明:第一,在運用原史籍材料的時候,作者力求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加以選擇、剪裁。但是不用現代的觀點去修改史料。故事中人物的活動、語言,基本上是按照原來的歷史原樣寫的。第二,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也不能輕易地全盤肯定或者全盤否定。不能一說好人,就什麼都好;一提壞人,就壞到底。本書里的每則歷史故事,只反映事件或人物的一個側面,一個片斷,不能憑它來對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全面的評價。

《上下五千年》按歷史順序編寫,涉及的時間自遠古至清朝鴉片戰爭前。

[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07-12-14 19:26 編輯 ]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13

主題

206

帖子

43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34
127
loveteresa2011 發表於 2011-12-2 0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安良 126樓 的帖子

放屁!我就是不願意被奴役,崇尚民主,更愛自由。在一個沒有人權的國家裡,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沒有言論的自由;甚至也沒有信仰的自由,出版就別提了,那還要國家幹什麼呢?一個國家既然不能保護它的人民的自身利益,那還不如當亡國奴!香港和澳門就證明了中國人當亡國奴還比在自己的所謂國家好!不是嗎?那些來到自由社會的中國人整天不思量如何
感激新的國家給你們新的人生,好好的報答國家為你們提供的一切!卻天天罵別人、為中共當間諜,還抱怨這不好那不好,那屁股還爛在這幹什麼呢?真TMD當慣了奴才,不知怎麼做人了!
彎彎的小河,陣陣的花香,讓我嚮往讓我難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408

帖子

1220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0
126
安良 發表於 2011-11-14 0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loveteresa2011 125樓 的帖子

中國人奴性十足,對外阿諛逢逞

很對,不過這也適用於閣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206

帖子

43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34
125
loveteresa2011 發表於 2011-10-16 22:39 | 只看該作者
中國上下幾千年就是一部腐朽、懦弱、陋習成災的狗屎歷史;到了近代和現代就不用說,中國人就是略等民族的代名詞!中國人奴性十足,對外阿諛逢逞,對內血腥鎮壓;看看中國古代的刑罰即可見一斑。別認為我寫中文就如此扁低自己的民族。中國上下六千年代歷史,還不如美國的二百三十年代歷史的發展。到今天政治上還那麼的愚腐,還自吹什麼」五千年文明史「。老百姓每天還陶醉在文明古國之類的自吹自擂中,還在享受著「四大發明」給自身帶來的愉悅、快感中。看看那天安門城樓吧,毛澤東的畫像還高高地掛在那裡;老百姓還樂此不必地穿梭在北京故宮的大小拱門裡,欣賞著他們的祖先的非凡想象、匠心獨特的設計製造。殊不知透過那一扇扇的宮廷之門,釋放出來的是皇權威嚴、腐朽獨裁、極不公平的殘酷的鎮壓。。。。。。而對於所有這一切,中國人民反映出來的是何等良好的耐心啊。


Read more: 中華上下五千年 - 文化沙龍 - 貝殼村 -
彎彎的小河,陣陣的花香,讓我嚮往讓我難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206

帖子

43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34
124
loveteresa2011 發表於 2011-10-16 22:24 | 只看該作者
中國上下幾千年就是一部腐朽、懦弱、陋習成災的狗屎歷史;到了近代和現代就不用說,中國人就是略等民族的代名詞!中國人奴性十足,對外阿諛逢逞,對內血腥鎮壓;看看中國古代的刑罰即可見一斑。別認為我寫中文就如此扁低自己的民族。中國上下六千年代歷史,還不如美國的二百三十年代歷史的發展。到今天政治上還那麼的愚腐,還自吹什麼」五千年文明史「。
彎彎的小河,陣陣的花香,讓我嚮往讓我難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匿名  發表於 2010-8-29 16:58
good
122
匿名  發表於 2010-8-29 16:58
good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1
NYLASH 發表於 2010-3-17 00:42 | 只看該作者
王羲之寫字換鵝


    在「王馬共天下」的東晉時期,王氏是高級的士族。王導、王敦家族的子弟,都當上了
大小的官員,他們大多數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們當中,也出了一個我國歷史上有名的
書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
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
    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
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後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
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遊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
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後由王羲之當場揮
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
《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
生家裡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乾淨,引
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
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給墨跡弄髒了,
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几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
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
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
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
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
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
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
在水面上悠閑地浮遊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
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20
NYLASH 發表於 2010-3-17 00:41 | 只看該作者
陶侃運磚頭

   祖逖死後,東晉王朝接連發生幾次內亂。晉元帝想抵制王氏勢力,王敦起兵攻進建康,
殺了一批反對他的大臣。元帝的兒子晉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失敗,自己病死
了。到了晉成帝(明帝的兒子)的時候,歷陽(今安徽和縣)鎮將蘇峻起兵叛變,攻進了建
康。東晉的一些大臣束手無策,後來依靠荊州刺史陶侃出兵,花了兩年時間,才平定了蘇峻
的叛亂。
    陶侃在王敦得勢的時候,本來是王敦的部下。那時候,陶侃立了戰功,做了荊州刺史。
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說他壞話。王敦把他調到廣州。那時候,廣州還是偏僻的地區,調
到廣州實際上是降了他的職。
    陶侃到了廣州,並沒有灰心喪氣。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頭(文言是「甓」,音pì)
從書房裡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磚頭一疊疊運到屋裡。人們看到他每天這樣做,感到很
奇怪,忍不住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陶侃嚴肅地說:「我雖然身在南方,但心裡想的是收復中原。如果閑散慣了,將來國家
需要我的時候,還怎麼能擔當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這個練練筋骨。」
    王敦失敗以後,東晉王朝才把陶侃提升為征西大將軍兼荊州刺史。荊州的百姓聽到陶侃
回來,都高興地互相慶賀。
    官雖然做得大了,可陶侃還是十分小心謹慎。荊州衙門裡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親自
認真檢查,從來不放鬆。他常常對他的部下說:「大禹是個聖人,還愛惜一寸光陰。像我們
這種普通人,論智慧和能力,都跟大禹差得很遠,更應該愛惜每一分光陰,怎能貪圖安逸。
如果活著對國家沒有貢獻,死了沒有留下什麼好名譽,那不是自暴自棄嗎?」
    他部下有些官吏,喜歡吃酒賭博,往往因此耽誤了公事。陶侃知道了非常生氣。他吩咐
人把酒器和賭具都收起來,一古腦兒扔到江里去;還把那些官吏鞭打了一頓。打這以後,大
家都嚇得不敢再賭博喝酒了。
    有一次,陶侃到郊外去視察,看見一個過路人一面走,一面隨手摘了一把沒有成熟的稻
穗,拿在手裡玩弄。
    陶侃叫住他問:「你拔了這棵稻子,幹什麼用?」那個過路人只好實說:「沒有什麼,
順手拔一點玩玩罷了。
    陶侃聽了,勃然大怒說:「你自己不耕種,還無緣無故毀壞人家的莊稼,真是豈有此
理!」
    說罷,就命令他的兵士把那人捆綁起來,狠狠地鞭打了一頓,才把他放了。
    人們聽到刺史這樣保護莊稼,種田就更勤快了。荊州地方就漸漸富裕起來。
    荊州地方在長江邊上。官府造船,常常留下許多木屑和竹頭。要是在別人手裡,不是打
掃掉,就是燒了。但是陶侃卻吩咐人把它收拾起來,收藏在倉庫里。人們見了,不懂他為什
么要這樣做,也沒敢問。
    後來,有一次新春過節,荊州的官員都到官府來拜見陶侃。恰好前幾天下了幾場大雪。
天氣放晴,積雪融化后,大廳前面又濕又滑,不好走路。陶侃就吩咐管事的官吏,把倉庫里
的木屑拿出來鋪地,這樣,走路的時候就再不怕滑交了。
    又有一次,東晉水軍造一批戰船需要竹釘。陶侃又叫人把收藏起來的竹頭拿出來給兵士
去做造船用的竹釘。
    到這時候,大家才知道陶侃收集木屑和竹頭的用處,佩服他考慮得周到。
    陶侃前前後後帶兵四十一年,由於他執法嚴明,辦事認真,誰都佩服他。據說,在他管
轄的地方,社會秩序安定,真做到了「路不拾遺」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9
NYLASH 發表於 2009-3-1 14:31 | 只看該作者

祖逖中流擊楫

自從匈奴人佔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

到了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琅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於皇室內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麼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會群起響應。」

司馬睿並沒有恢復中原的打算,但是聽祖逖說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辭,勉強答應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於人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辦法。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文言是『中流擊楫」),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佔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的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他們停下來一面製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就向北進發了。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當時,長江以北還有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佔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爭,跟隨他一起北伐,對不聽號令、依附敵人的,就堅決打擊。祖逖的威望就越來越高了。

劉琨在北方聽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興,說:「我夜間枕著兵器睡覺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滅敵人。現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陳留地方的豪強地主陳川投降後趙國主石勒,祖逖決定發兵進攻陳川。石勒派兵五萬援救,被祖逖打得大敗。接著,後趙的將領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韓潛又爭奪蓬陂(在河南開封市附近)城。戰鬥了四十天,相持不下,雙方的軍糧都發生了困難。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裝滿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著,運到了晉營,裝作運糧的樣子。最後又派了幾個兵士扛著幾袋米,運到半路上,故意停下來休息。

桃豹在趙營內看到晉兵運來那麼多的米,自然眼紅,就趁晉兵休息的時候,派了大批兵士來搶。晉兵丟下米袋就逃。趙營里早已斷了糧,搶到了一點米,只能夠勉強維持幾天,但是大家看到晉營里軍糧那麼充足,軍心就動搖起來了。桃豹趕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過了幾天,石勒派了一千頭驢子裝運了糧食接濟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報,在路上設下伏兵,把後趙的糧食全部截奪下來。這樣一來,桃豹再也支持不住,連夜放棄陣地逃跑了。

祖逖領導晉兵艱苦鬥爭,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後趙的兵士陸續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晉元帝即位后,因為祖逖功勞大,封他為鎮西將軍。

祖逖在戰鬥的艱苦環境中,和將士們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節約,把省下的錢盡量幫助部下。他還獎勵耕作,招納新歸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關係疏遠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樣熱情地對待。生地的百姓都很擁護他。

有一次,祖逖舉行宴會招待當地父老。人們高興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著眼淚說:「我們都老了,今天能夠在活著的日子裡看到親人,死了也可以閉上眼睛了。」

祖逖一面操練士兵,一面擴大兵馬,預備繼續北伐,收復黃河以北的國土。哪兒想到昏庸的晉元帝對祖逖竟放心不過,怕祖逖勢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個戴淵來當征西將軍,統管北方六州的軍事,叫祖逖歸他指揮。祖逖辛辛苦苦收復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牽制,心裡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聽說他的好友劉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聽說晉元帝跟王敦正在明爭暗鬥,心裡又是憂慮,又是氣憤,終於得病死了。豫州的男女老少聽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傷心。

祖逖雖然沒有完成恢復中原的事業,但他那中流擊楫的英雄氣概,一直被後代的人所傳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8
NYLASH 發表於 2009-3-1 05:46 | 只看該作者

石勒讀漢書

晉元帝即位的第二年,匈奴族的漢國國主劉聰病死。漢國內部也發生分裂。劉聰的侄兒劉曜接替了國主的地位。他覺得用漢朝的名義並不能欺騙人民,在公元319年,改國號為趙。漢國大將石勒在反晉戰爭中擴大了兵力,不願再受劉曜的統治,也自稱趙王。

石勒是羯族人,他家世代是羯族部落的小頭目。年輕的時候,并州地方鬧飢荒,他和部落失散了,曾經給人家做過奴隸、傭人。有一次,石勒被亂兵捉住,關在囚車裡。正好他的囚車旁邊有一群鹿跑過。亂兵紛紛去追捕鹿群,石勒才趁機會逃走。

石勒受盡苦難,沒有出路,就招集一群流亡的農民,組成了一支強悍的隊伍。劉淵起兵以後,石勒投降漢國,在劉淵部下當了一員大將。

羯族人的文化比匈奴人要低。石勒從小沒有像劉淵那樣受過漢族文化教育,不識字。他擔任大將以後,漸漸懂得要成大事業,光靠武力不行,就依靠一個漢族士人張賓,採取了許多政治措施。他還收留了一批北方漢族中的貧苦的讀書人,組織了一個「君子營」。

由於石勒驍勇善戰,加上有了張賓一批謀士幫他出謀劃策,石勒的勢力更加強大。到了公元328年,終於消滅了劉曜。過了兩年,石勒在襄國自稱皇帝,國號仍是趙。歷史上把劉氏的趙國稱為「前趙」,把石勒建立的趙國稱為「後趙」。

石勒自己沒有文化,但是卻十分重視讀書人。他做了後趙皇帝后,命令部下,凡捉到讀書人,不許殺死,一定要送到襄國來,讓他自己處理。

他聽從張賓的意見,設立學校,要他部下將領的子弟進學校讀書。他還建立了保舉和考試的制度。凡是各地保舉上來的人經過評定合格,就選用他們做官。

石勒嚴禁部下提到「胡」字、「羯」字。但是為了安撫漢族士人,有時候也沒有執行禁令。

有一次,有個漢族官員樊坦被任用做官。樊坦進宮朝見的時候,穿了一身破破爛爛的衣服。石勒吃驚地問他:「你怎麼窮到這步田地?」

樊坦忘記了禁令,回答說:「剛剛碰到一批羯賊,把我的家當都搶走,家裡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了。」

石勒知道他吃了虧,就安慰他說:「羯賊這樣亂搶東西,太不應該!我來替他們賠償吧!」

樊坦忽然想起了觸犯了禁令,嚇得渾身發抖,連忙向石勒請罪。

石勒笑著說:「我這個禁令,是對付一般百姓的。你們這些老書生,我不怪你們。」

說著,真的賠給樊坦一些衣服錢財,還賞給他一輛車,一匹馬。

石勒挺喜歡讀書。他自己不識字,就找一些讀書人把書講給他聽,一邊聽,一邊還隨時發表自己的見解。

有一次,他讓人給他讀《漢書》,聽到有人勸漢高祖封舊六國貴族的後代的歷史。他就說:「唉!劉邦採取這樣錯誤做法,還怎麼能夠得天下呢?」講書的人馬上給他解釋,後來由於張良的勸阻,漢高祖並沒有這樣做。石勒點頭說:「這才對啦。」

又有一次,石勒舉行宴會招待大臣,宴席上,他問一個大臣,說:「你看我可以比得上古代什麼樣的帝王?」

大臣吹捧說:「陛下英明神武,比漢高祖還強,別人更比不上了。」

石勒笑了笑說:「你說得太過分了。我要是遇到漢高祖,只能做他的臣下,大概跟韓信、彭越差不多。要是我生在漢光武帝那個時候,倒可以和他並駕齊驅,還說不定誰勝誰負呢。」

由於石勒重用人才,在政治上比較開明,後趙初期出現了興盛的氣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7
NYLASH 發表於 2009-3-1 05:35 | 只看該作者

王馬共天下

劉聰攻下長安后,南方還在晉朝官員手裡。晉愍帝在被俘前留下詔書,要鎮守在建康(原名建業,今江蘇南京市)的琅琊(音láng yá)王司馬睿(音ruì)繼承皇位。

司馬睿在西晉皇族中,地位和名望並不高。晉懷帝的時候,他被派到江南去鎮守。他帶去了一批北方的士族官員,其中最有名望的是王導。司馬睿對王導言聽計從,把他看作知心朋友。

司馬睿剛到建康的時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麼看得起他,也不來拜見他。為了這個,司馬睿心裡不踏實,要王導想個辦法。

王導有個堂哥王敦,當時在揚州做刺史,很有點勢力。王導把王敦請到建康,兩個一商量,想出一個主意來。這年三月初三,按照當地的風俗是禊(音xì)節,百姓和官員都要到江邊去「求福消災」。這一天,王導讓司馬睿坐上華麗的轎子到江邊去,前面有儀仗隊鳴鑼開道,王導、王敦和從北方來的大官、名士,一個個騎著高頭大馬跟在後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隊伍。

這一天,在建康江邊看熱鬧的人本來很多。大家看到這種從來沒見到過的大排場,都轟動了。

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顧榮等聽到這個消息,從門縫裡偷偷張望。他們一看王導、王敦這些有聲望的人對司馬睿這樣尊敬,大吃一驚,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一個接一個地出來排在路旁,拜見司馬睿。

這一來,提高了司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王導接著就勸司馬睿說:「顧榮、賀循是這一帶的名士。只要把這兩人拉過來,就不怕別人不跟著我們走。」

司馬睿派王導上門請顧榮、賀循出來做官,兩個人都高興地來拜見司馬睿。司馬睿殷勤地接見了他們,封他們做官。

打那以後,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司馬睿在建康就站穩了腳跟。

北方發生大亂以後,北方的士族地主紛紛逃到江南來避難。王導又勸說司馬睿把他們中間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來。司馬睿聽從王導的意見,前前後後吸收了一百零六個人,在王府里做官。

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安排,拉攏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鞏固了地位,心裡十分感激王導。他對王導說:

「你真是我的蕭何啊!」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晉朝。這就是晉元帝。在這以後,晉朝的國都在建康。為了和司馬炎建立的晉朝(西晉)相區別,歷史上把這個朝代稱為東晉。

晉元帝登基的那天,王導和文武官員都進宮來朝見。

晉元帝見到王導,從御座站了起來,把王導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

這個意外的舉動,使王導大為吃驚。因為在封建時代,是絕對不允許有這樣的事的。王導忙不迭推辭,他說:「這怎麼行。如果太陽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還怎麼能得到陽光的照耀呢?」

王導這一番吹捧,使晉元帝十分高興。晉元帝也不再勉強。但是他總認為他能夠得到這個皇位,全靠王導、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對他們特別尊重。他封王導擔任尚書,掌管朝內的大權;又讓王敦總管軍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職。

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馬氏共同掌握了東晉的大權。

王敦掌握軍權,自以為了不起,把晉元帝不放在眼裡。晉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驕橫,另外重用了大巨劉隗和刁協,對王氏兄弟漸漸疏遠起來。這樣,剛剛建立的東晉王朝內部就出現了裂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6
NYLASH 發表於 2008-5-18 12:13 | 只看該作者

聞雞起舞

當匈奴貴族橫行北方、西晉王朝面臨崩潰的時候,晉朝有一些有志氣的將領還堅持在北方戰鬥。劉琨就是這樣的傑出代表。

劉琨年青的時候,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晉初期,他們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陽東北)做主簿,晚上,兩人睡在一張床上,談論起國家大事來,常常談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裡,他們睡得正香的時候,一陣雞叫的聲音,把祖逖驚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邊掛著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腳踢踢劉琨。劉琨醒來揉揉眼睛,問是怎麼回事。祖逖說:「你聽聽,這可不是壞聲音呀。它在催我們起床了。」

兩個人高高興興地起來,拿下壁上掛的劍,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劍來。

就這樣,他們一起天天苦練武藝,研究兵法,終於都成為有名的將軍。

公元308年,晉懷帝任命劉琨做并州刺史。那時候,并州被匈奴兵搶奪殺掠,百姓到處逃亡。劉琨招募了一千多個兵士,冒著千難萬險,轉戰到了并州的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晉陽城裡,房屋被焚毀,滿地長著荊棘,到處是一片荒涼。偶然見到一些留下來的百姓,已經餓得不像樣子了。

劉琨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很難過。他命令兵士砍掉荊棘,掩埋屍體,重新把房屋城池都修復起來。他親自率領兵士守城,防備匈奴兵的襲擊。他還採取計策,讓匈奴的各部落互相猜疑。後來,有一萬多個匈奴人投降了劉琨,連漢主劉淵也害怕了,不敢侵犯。

劉琨把流亡的百姓都召回來耕種荒地。不到一年時間,到處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晉陽城漸漸恢復了繁榮的景象。

劉聰攻破洛陽之後,西晉在北方的兵力大多被打散了,只有劉琨還在并州一帶堅持戰鬥。晉愍帝在長安即位后,派人封劉琨為大將軍,要他統率并州的軍事。

那時候,漢國大將石勒,佔據了襄國(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集結了幾十萬大軍,想奪取并州。劉琨南面有劉聰,北面有石勒,前後受敵,處境困難到了極點。可是劉琨沒有害怕,沒有退縮。他在給晉愍帝的一份奏章里說:「臣跟劉聰、石勒,勢不兩立。如果不討平他們,臣決不回朝。」

據說,劉琨在晉陽的時候,有一次,晉陽被匈奴的騎兵層層包圍。晉陽城裡兵力太少,沒有力量打退敵人。大家都感到驚慌,劉琨卻仍然泰然自若。到了傍晚,他登上城樓,在月光下放聲長嘯,聲調悲壯。匈奴的騎兵聽了,都隨著嘯聲嘆息。半夜裡,劉琨又叫人用胡笳(一種樂器)吹起匈奴人的曲調,勾起了匈奴騎兵對家鄉的懷念,傷感得流下眼淚。天快亮的時候,城頭的笳聲又響了起來,匈奴兵竟自動跑散了。

後來,劉琨聯絡鮮卑族首領一起進攻劉聰,沒有成功。接著,石勒進攻樂平(今山西昔陽西南),劉琨派兵去救,被石勒預先埋伏好的精兵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正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長安被劉聰攻陷的消息。到了這步田地,儘管劉琨怎樣頑強,也沒法保住并州,只好率領殘兵投奔幽州去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5
NYLASH 發表於 2008-5-18 12:10 | 只看該作者

匈奴人稱漢帝

在李雄在成都稱王的同一年(公元304年),北方的匈奴貴族劉淵也反晉獨立,自稱漢王。

自從西漢末年起,有一部分匈奴人分散居住在北方邊遠郡縣,他們和漢族人相處久了,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匈奴貴族認為上代多次跟漢朝和親,是漢朝皇室的親戚,後來就改用漢皇帝的姓——劉。曹操統一北方后,把匈奴三萬個部落分為五個部,每個部都設部帥,匈奴貴族劉豹是其中一部的部帥。

劉淵是劉豹的兒子,從小讀了許多漢族人的書,力氣大,武藝高,能夠拉三百斤重的大弓。劉豹死後,劉淵繼承他父親的職位。後來,在西晉的成都王司馬穎(八王之一)部下當將軍,留在鄴城,專管五部匈奴軍隊。

八王混戰開始后,匈奴部落里一些貴族們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北)開會商量。有個老年貴族說:「我們匈奴從漢朝開始跟漢人結為兄弟。經過魏、晉兩個朝代,匈奴單於後代雖然有封號,卻沒有自己的尺寸土地,跟一般百姓沒有什麼兩樣。現在晉朝發生內亂,自相殘殺。這正是我們匈奴人恢復地位的好時機啊!」

大家都覺得他的主意對,叫誰來帶頭呢?大家一議論,認為劉淵有才能,威望高,推他當單於挺合適。

貴族們派個使者到鄴城,把大夥兒的意思告訴劉淵,請他回來。劉淵很高興,就借口要回匈奴葬自己的父親,向司馬穎請假。司馬穎不同意,劉淵只好讓使者先回去,並且要五部匈奴集結兵力,向南移動。

後來,晉朝的并州刺史司馬騰、將軍王浚聯絡鮮卑貴族攻打司馬穎,司馬穎失敗了,逃往洛陽。劉淵向司馬穎要求回去帶匈奴兵馬來助戰,司馬穎才讓他走了。

公元304年,劉淵回到左國城,大夥兒擁戴他做大單於。他集中了五萬人馬,親自率領南下,幫助晉軍攻打鮮卑兵。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趁這個機會把晉朝滅掉,反倒去幫助晉軍呢?

劉淵說:「要滅掉晉朝,還不是像摧枯拉朽一樣容易,但是晉朝的百姓未必會向著我們。我看漢朝立國的年代最長,在百姓中影響大。我們的上代又是漢朝皇室的兄弟。現在漢朝亡了,我們用繼承漢朝的名義,也許可以得民心。」

大家聽了,覺得是一個好主意。劉淵就宣布自己是漢王。

劉淵稱漢王后,很快攻下了上黨、太原、河東、平原等幾個郡,勢力越來越大。一些勢力比較小的各族反晉力量也都來歸附劉淵。

公元308年,劉淵稱漢帝。第二年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集中兵力進攻洛陽。洛陽的老百姓雖然恨透腐朽的西晉王朝,但是也不願受匈奴貴族的統治。所以劉淵兩次進攻,都遭到洛陽軍民的猛烈抵抗,不得不退兵。

那時候,八王中最後的一個王——東海王司馬越還在和一批大臣互相仇殺。晉朝留下的一點點兵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後來劉淵死去,他兒子劉聰接替做漢國皇帝,又派大將劉曜、石勒進攻洛陽。洛陽的軍民奮勇抵抗,但是畢竟寡不敵眾。公元311年,洛陽城終於被攻陷,晉懷帝做了俘虜。

劉聰進洛陽后,殺了大批晉朝的官員和百姓,有一次,劉聰舉行宴會,讓晉懷帝穿著奴僕穿的青衣給大家斟酒。一些晉朝的遺臣看了,禁不住失聲痛哭。劉聰看晉朝遺臣還對懷帝這樣有感情,一發狠,就把懷帝殺了。

晉懷帝死後,在長安的晉國官員擁立懷帝的侄兒司馬鄴繼承皇位,這就是晉愍(音mǐn)帝。

公元316年,劉聰攻下長安。晉愍帝也遭到了懷帝同樣的命運,在受盡侮辱后被殺。西晉王朝維持了五十二年,終於滅亡。

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的各族人民(主要是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紛紛起義,他們中間的上層分子乘機起兵,像李雄、劉淵一樣建立政權,前前後後一共出現十六個割據政權,歷史上稱為「十六國」(舊稱五胡十六國,胡是古時候對少數民族的泛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4
NYLASH 發表於 2008-5-18 12:04 | 只看該作者

李特的流民大營

西晉的腐朽統治和混戰,給百姓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加上接連不斷的天災,許多地方的農民沒有糧吃,被迫離開自己的故鄉,成群結隊到別的地方逃荒。這種逃荒的農民叫做「流民」。

公元298年,關中地區鬧了一場大飢荒,略陽(治所在今甘肅天水東北)、天水等六郡十幾萬流民逃荒到蜀地。有一個氐(音dī)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李流,也跟著流民一起逃荒。一路上,流民中間有挨餓的、生病的,李特兄弟常常接濟他們,照顧他們。流民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離開中原地區比較遠,百姓生活比較安定。流民進了蜀地后,就分散在各地,靠給富戶人家打長工過活。

益州刺史羅尚,卻要把這批流民趕回關中去。他們還在要道上設立關卡,準備搶奪流民的財物。

流民們聽到官府要逼他們離開蜀地,想到家鄉正在鬧飢荒,回去也沒法過日子,人人都發愁叫苦。

流民們向李特訴苦,李特幾次向官府請求放寬遣送流民的限期。流民聽到這個消息,感戴李特,紛紛投奔他。

李特在綿竹地方設了一個大營,收容流民。不到一個月,流民越聚越多,約摸有兩萬人。他的弟弟李流也設營收容了幾千流民。

李特收容流民之後,派使者閻彧(音yù)去見羅尚,再次請求緩期遣送流民。

閻彧來到羅尚的刺史府,看到那裡正在修築營寨,調動人馬,知道他們不懷好意。他見了羅尚,說明了來意。羅尚對閻彧說:「我已經准許流民緩期遣送了,你回去告訴他們吧!」

閻彧直爽地對他說:「羅公聽了別人的壞話,看樣子恐怕不會饒過他們。不過我倒要勸您,不要小看了老百姓。百姓看起來是軟弱的,您若逼得他們無路可走,眾怒難犯,只怕對您沒有好處。」

羅尚假惺惺地說:「我不會騙你,你就這樣去說吧!」

閻彧回到綿竹,把羅尚那裡的情況一五一十告訴李特,並且對李特說:「羅尚雖然這樣說,但是我們不能輕信他,要防備他偷襲。」

李特也懷疑羅尚的話不可靠,立刻把流民組織起來,準備好武器,布置陣勢,準備抵抗晉兵的進攻。

到了晚上,羅尚果然派部將帶了步兵、騎兵三萬人,偷襲綿竹大營。

晉軍進入李特的營地,李特故意鎮靜自若躺在大營里。晉將自以為得計,一聲號令,叫兵士猛攻李特大營。

三萬晉軍剛進了營地,只聽得四面八方響起了一陣震耳的鑼鼓聲。大營里預先埋伏好的流民,手拿長矛大刀,一起殺了出來。這批流民勇猛無比。一個抵十個,十個抵百個。晉軍沒有料到流民早有準備,心裡一慌,已經沒有鬥志,被流民殺得丟盔棄甲,四散逃竄。兩三個晉將逃脫不了,被流民們殺了。

流民們殺散晉軍,知道晉朝統治者不會罷休,就請求李特替他們作主,領導他們抗擊官府。

李特和六郡流民首領一商量,大家推李特為鎮北大將軍,李流為鎮東將軍,幾個流民首領都被推舉為將領。他們整頓兵馬,軍威大振。過不了幾天,就攻下了附近的廣漢,趕走了那裡的太守。

李特進了廣漢,學漢高祖劉邦的樣子,宣布約法三章,打開了官府的糧倉,救濟當地的貧苦百姓。流民組成的軍隊在李特領導下,紀律嚴明。蜀地的百姓平時受盡晉朝官府的壓迫,現在來了李特,生活倒安定起來,怎麼不高興。民間編了一個歌謠說:「李特尚可,羅尚殺我。」

羅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裡勾結當地豪強勢力,圍攻李特。李特在奮勇抵抗之後,戰敗犧牲。他的兒子李雄繼續率領流民戰鬥。公元304年,李雄自立為成都王。過了兩年,又自稱皇帝,國號大成。後來到李雄侄兒李壽在位時,改國號為漢。所以歷史上又稱「成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3
NYLASH 發表於 2008-5-18 11:58 | 只看該作者

八王混戰

晉武帝認為魏朝的滅亡,是因為沒有給皇族子弟權力,使皇室孤立了。所以,他在即位以後,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每個王國都有自己的軍隊;王國里的文武官員,都由諸侯王自己選用。他以為這樣一來,有許多親屬子弟支持皇室,司馬氏的統治就可以穩固了。哪裡知道這一來,反而種下了禍根。

晉惠帝即位以後,外戚楊駿用陰謀手段,排擠了汝南王司馬亮,取得單獨輔政的地位。一些諸侯王當然不甘心,只是一時沒有機會動手反對他。

晉惠帝不懂事,但是他的妻子賈後卻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她不願讓楊駿操縱政權,秘密派人跟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聯絡,要他們帶兵進京,討伐楊駿。

楚王瑋從荊州帶兵進了洛陽。賈後有了楚王瑋的支持,就宣布楊駿謀反,派兵圍了楊駿的家,把楊駿殺了。

楊駿被殺之後,汝南王亮進洛陽輔政。他想獨攬大權,可是兵權在楚王瑋手裡。兩個人之間就鬧起矛盾來。賈後嫌留著汝南王亮也礙事,就假傳晉惠帝的密令,派楚王瑋把汝南王亮抓起來殺了。

楚王瑋本來是賈後的同黨,但是賈後怕他連殺兩王之後,權力太大。當天晚上,又宣布楚王瑋假造皇帝詔書,擅自殺害汝南王,把楚王瑋辦了死罪。楚王瑋知道上了賈後的當,大叫冤枉,已經沒有用了。

打那以後,朝廷上沒有輔政的大臣,名義上是晉惠帝做皇帝,實際上是賈後專權。

賈後掌權七八年,驕橫跋扈,胡作非為,名聲壞透了。太子司馬遹(音yù),不是賈後生的。賈後怕他長大起來,自己的地位保不住,就千方百計想除掉太子。

有一回,賈後事先叫人起草一封用太子口氣寫的信,內容是逼晉惠帝退位。賈後把太子請來喝酒,把他灌得爛醉,趁太子昏昏沉沉的時候,騙他把那封信抄了一遍。

第二天,賈後叫晉惠帝召集大臣,把太子寫的信交給大家傳看,宣布太子謀反。大臣們懷疑這封信不是太子寫的。賈後要大家核對筆跡。大家一看果然是太子的親筆,不敢再說。

賈後就把太子廢了。

朝廷大臣對賈後的兇狠本來十分不滿,現在見她廢掉太子,背地裡十分氣憤,議論紛紛。掌握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想起兵反對賈後,但他又怕讓太子掌了權,也不好對付,就在外面散播空氣,說大臣正在秘密打算扶植太子複位。賈後聽到這個謠傳,真的害怕起來,派人毒死了太子。這樣一來,趙王倫抓住了把柄,派禁軍校尉、齊王司馬冏(音jiǒng)帶兵進宮逮捕賈後。

專門玩弄陰謀的賈後,這一下也中了別人的計。她一見齊王冏帶兵進宮,大吃一驚,說:「你們想幹什麼?」

齊王冏說:「奉皇上的詔書,特來逮捕你。」

賈後說:「皇上的詔書都是我發的,哪裡還有什麼別的詔書!」

賈後大叫大鬧,指望惠帝來救她。趙王倫把她抓起來殺了。

趙王倫掌握了政權,野心更大。他當了相國還不滿足。過了一年,乾脆把晉惠帝軟禁起來,自己稱起皇帝來。他一即位,就把他的同黨,不論文官武將,或是侍從、兵士,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職。那時候,當官的戴的官帽上面都用貂(音diāo)的尾巴做裝飾。趙王倫封的官實在太多太濫了,官庫里收藏的貂尾不夠用,只好找些狗尾巴來湊數。所以,民間就編了歌謠來諷刺他們,叫做「貂不足,狗尾續」。

各地的諸侯王聽說趙王倫做了皇帝,誰都想奪這個寶座。這樣,在他們之間就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廝殺。參加這場混戰是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音yóng)、長沙王司馬乂(音yì)、東海王司馬越。加上已經被殺的汝南王亮、楚王瑋,一共有八個諸侯王,歷史上稱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前後延續了十六年,到了公元306年,八王中的七個都死了,留下的最後一個東海王越,毒死了晉惠帝,另立了惠帝的弟弟司馬熾(音chì),這就是晉懷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2
NYLASH 發表於 2008-5-18 11:54 | 只看該作者

白痴皇帝

晉武帝和他祖父、伯父、父親都是善於玩弄權術的人,可是他的兒子——太子司馬衷偏偏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低能兒。朝廷里裡外外都擔心,要是晉武帝一死,讓這個低能兒繼承了皇位,不知道會鬧出什麼亂子來。

有些大臣想勸武帝另立太子,但是不敢明說。有一天,在晉武帝舉行宴會的時候,大臣衛瓘(音guàn)假裝酒醉,倒在晉武帝的御座面前,用手撫摸著座位,嘴裡含含糊糊地說:

「這個座位太可惜了!」

晉武帝馬上懂得他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假裝聽不懂,說:「你在胡說些什麼,準是喝醉了吧。」接著,吩咐侍從把衛瓘扶起來送走。

打那以後,誰也不敢向晉武帝再提這件事。

晉武帝畢竟也有點猶豫。他想試試他的兒子到底糊塗到什麼程度。有一次,他特地送給太子一卷文書,裡面提出幾件公事,要太子處理。

太子的妻子賈妃,是個機靈的女人,見到這卷文書,連忙把宮裡老師請來,替太子代做答案。那個老師很有學問,寫出一份卷子,引經據典,答得頭頭是道。

賈妃看了挺滿意,旁邊有個略懂文墨的太監卻提醒她:「這份卷子好是好,可是皇上明知太子平常不大懂事,現在寫出這樣一份卷子,反倒叫他懷疑。萬一查究起來,就把事情弄糟了。」

賈妃說:「對,虧得你提醒一下。那麼還是你來另寫一份吧。寫得好,將來還怕沒你的好處!」

那個太監就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淺的答卷,讓太子依樣畫葫蘆抄寫一遍,送給晉武帝。

晉武帝一看,卷子雖然寫得很不高明,但是總算有問必答,可見太子的腦子還是清楚的。俗話說:癩痢頭兒子自己的好,能將就也就將就過去了。

公元290年,晉武帝病重。太子司馬衷已經三十多歲。按理說,三十多歲的人已經可以處理政事了。但是晉武帝到底不放心,立個遺詔,要皇后的父親楊駿和他叔父汝南王司馬亮一起輔政。晉武帝臨死的時候,只有楊駿在身邊。楊駿為了想獨攬大權,和楊皇后串通起來,另外偽造一道遺詔,指定楊駿單獨輔政。

晉武帝一死,太子司馬衷即位,這就是晉惠帝。

晉惠帝即位以後,國家政事他一件也管不了,倒是鬧出一些笑話來。

有一次,他帶了一批太監,在御花園裡玩。那是初夏季節,池塘邊的草叢間,響起一片蛤蟆的叫聲。

晉惠帝獃頭獃腦地問身邊的太監說:「這些小東西叫,是為官家,還是為私人呢?」

太監面面相覷(音qù),不知該怎樣回答。有個比較機靈的太監一本正經地說:「在官地里的為官家,在私地里的為私家。」

惠帝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有一年,各地鬧飢荒。地方的官員把災情上報朝廷,說災區的老百姓餓死的很多。這件事給晉惠帝知道了,就問大臣說:「好端端的人怎麼會餓死?」

大臣回奏說:「當地鬧災荒,沒糧食吃。」

惠帝忽然靈機一動,說:「為什麼不叫他們多吃點肉粥呢?」

大臣們聽了,個個目瞪口呆。

西晉出了這樣一個白痴皇帝,周圍的一群野心家自然就蠢蠢欲動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1
NYLASH 發表於 2008-5-18 11:50 | 只看該作者

周處除「三害」

西晉時期,除了像王愷、石崇一類窮奢極侈的豪門官員外,還有一批士族官員,吃飽了飯不幹正經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胡亂吹牛,盡說些脫離實際的荒誕無稽的怪話。這種談話叫作「清談」。這種人,往往名氣很大,地位很高。這也可見當時風氣的腐敗了。

但是在官員中,也有比較正直肯干實事的人。像西晉初年的周處就是這樣的人。他擔任廣漢(今四川廣漢北)太守的時候,當地原來的官吏腐敗,積下來的案件,有三十年沒有處理的。周處一到任,就把積案都認真處理完了。後來調到京城做御史中丞,不管皇親國戚,凡是違法的,他都能大膽揭發。

周處原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縣)人。年青的時候,長得個子高,力氣比一般小夥子大。他的父親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沒人管束,成天在外面遊盪,不肯讀書;而且脾氣強悍,動不動就拔拳打人,甚至動刀使槍 義興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義興鄰近的南山有一隻白額猛虎,經常出來傷害百姓和家畜,當地的獵戶也制服不了它。

當地的長橋下,有一條大蛟(一種鱷魚),出沒無常。義興人把周處和南山白額虎、長橋大蛟聯繫起來,稱為義興「三害」。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頭痛的還是周處。

有一次,周處在外面走,看見人們都悶悶不樂。他找了一個老年人問:「今年年成挺不錯,為什麼大夥那樣愁眉苦臉呢?」

老人沒好氣地回答:「三害還沒有除掉,怎樣高興得起來!」

周處第一次聽到「三害」這個名稱,就問:「你指的是什麼三害。」

老人說:「南山的白額虎,長橋的蛟,加上你,不就是三害嗎?」

周處吃了一驚。他想,原來鄉間百姓都把他當作虎、蛟一般的大害了。他沉吟了一會,說:「這樣吧,既然大家都為『三害』苦惱,我把它們除掉。」

過了一天,周處果然帶著弓箭,背著利劍,進山找虎去了。到了密林深處,只聽見一陣虎嘯,從遠處竄出了一隻白額猛虎。周處閃在一邊,躲在大樹背面,拈弓搭箭,「嗖」的一下,射中猛虎前額,結果了它的性命。

周處下山告訴村裡的人,有幾個獵戶上山把死虎扛下山來。大家都挺高興地向周處祝賀,周處說:「別忙,還有長橋的蛟呢。」

又過了一天,周處換了緊身衣,帶了弓箭刀劍跳進水裡去找蛟去了。那條蛟隱藏在水深處,發現有人下水,想跳上來咬。周處早就準備好了,在蛟身上猛刺一刀。那蛟受了重傷,就往江的下游逃竄。

周處一見蛟沒有死,緊緊在後面釘住,蛟往上浮,他就往水面游;蛟往下沉,他就往水底鑽。這樣一會兒沉,一會兒浮,一直追蹤到幾十里以外。

三天三夜過去了,周處還沒有回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這下子周處和蛟一定兩敗俱傷,都死在河底里了。本來,大家以為周處能殺死猛虎、大蛟,已經不錯了;這回「三害」都死,大家喜出望外。街頭巷尾,一提起這件事,都是喜氣洋洋,互相慶賀。

沒想到到了第四天,周處竟安然無恙地回家來了。人們大為驚奇。原來大蛟受傷以後,被周處一路追擊,最後流血過多,動彈不得,終於被周處殺死。

周處回到家裡,知道他離家三天後,人們以為他死去,都挺高興。這件事使他認識到,自己平時的行為被人們痛恨到什麼程度了。

他痛下決心,離開家鄉到吳郡找老師學習。那時候吳郡有兩個很有名望的人,一個叫陸機,一個叫陸雲。周處去找他們,陸機出門去了,只有陸雲在家。

周處見到陸雲,把自己決心改過的想法誠懇地向陸雲談了。他說:「我後悔自己覺悟得太晚,把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掉。現在想干一番事業,只怕太晚了。」

陸雲勉勵他說:「別灰心,您有這樣決心,前途還大有希望呢。一個人只怕沒有堅定的志氣,不怕沒有出息。」

打那以後,周處一面跟陸機、陸雲學習,刻苦讀書;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他的勤奮好學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稱讚。過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徵召他出來做官。到了東吳被晉朝滅掉以後,他就成為晉朝的大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10
NYLASH 發表於 2008-5-18 11:44 | 只看該作者

石崇王愷比富

晉武帝統一全國后,志滿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

在他帶頭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擺闊氣當作體面的事。

在京都洛陽,當時有三個出名的大富豪:一個是掌管禁衛軍的中護軍羊琇,一個是晉武帝的舅父、后將軍王愷,還有一個是散騎常侍石崇。

羊琇、王愷都是外戚,他們的權勢比石崇來得大,但是在豪富方面卻比不上石崇。石崇的錢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這許多錢是哪兒來的呢?原來石崇當過幾年荊州刺史,在這期間,他除了加緊搜刮民脂民膏之外,還干過骯髒的搶劫勾當。有些外國的使臣或商人經過荊州地面,石崇就派部下敲榨勒索,甚至像江洋大盜一樣,公開殺人劫貨。這樣,他就掠奪了無數的錢財、珠寶,成了當時最大的富豪。

石崇到了洛陽,一聽說王愷的豪富很出名,有心跟他比一比。他聽說王愷家裡洗鍋子用飴(音yí)糖水,就命令他家廚房用蠟燭當柴火燒。這件事一傳開,人家都說石崇家比王愷家闊氣。

王愷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家門前的大路兩旁,夾道四十里,用紫絲編成屏障。誰要上王愷家,都要經過這四十里紫絲屏障。這個奢華的裝飾,把洛陽城轟動了。

石崇成心壓倒王愷。他用比紫絲貴重的彩緞,鋪設了五十里屏障,比王愷的屏障更長,更豪華。

王愷又輸了一著。但是他還不甘心罷休,向他的外甥晉武帝請求幫忙。晉武帝覺得這樣的比賽挺有趣,就把宮裡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好讓王愷在眾人面前誇耀一番。

有了皇帝幫忙,王愷比闊氣的勁頭更大了。他特地請石崇和一批官員上他家吃飯。

宴席上,王愷得意地對大家說:「我家有一件罕見的珊瑚,請大家觀賞一番怎麼樣?」

大家當然都想看一看。王愷命令侍女把珊瑚樹捧了出來。那株珊瑚有兩尺高,長得枝條勻稱,色澤粉紅鮮艷。大家看了讚不絕口,都說真是一件罕見的寶貝。

只有石崇在一邊冷笑。他看到案頭正好有一支鐵如意(一種器物),順手抓起,朝著大珊瑚樹正中,輕輕一砸。「克朗」

一聲,一株珊瑚被砸得粉碎。

周圍的官員們都大驚失色。主人王愷更是滿臉通紅,氣急敗壞地責問石崇:「你……你這是幹什麼!」

石崇嬉皮笑臉地說:「您用不到生氣,我還您就是了。」王愷又是痛心,又是生氣,連聲說:「好,好,你還我來。」

石崇立刻叫他隨從的人回家去,把他家的珊瑚樹統統搬來讓王愷挑選。

不一會,一群隨從回來,搬來了幾十株珊瑚樹。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愷的高出一倍。株株條幹挺秀,光彩奪目。至於像王愷家那樣的珊瑚,那就更多了。

周圍的人都看呆了。王愷這才知道石崇家的財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也只好認輸。

這場比闊氣的鬧劇就這樣結束了。石崇的豪富就在洛陽出了名。當時有一個大臣傅咸,上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他說,這種嚴重的奢侈浪費,比天災還要嚴重。現在這樣比闊氣,比奢侈,不但不被責罰,反而被認為是榮耀的事。這樣下去怎麼了得。

晉武帝看了奏章,根本不理睬。他跟石崇、王愷一樣,一面加緊搜刮,一面窮奢極侈。西晉王朝一開始就這樣腐敗,這就註定要發生大亂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9
NYLASH 發表於 2008-5-18 11:12 | 只看該作者

王濬樓船破吳

司馬昭滅了蜀漢之後,還沒有來得及攻東吳,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把挂名的魏元帝曹奐廢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晉朝,這就是晉武帝。從公元265年到316年,晉朝的國都在洛陽,歷史上把這個朝代稱為西晉。

西晉建立的時候,三國中唯一留下來的東吳早已衰落了。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是殘暴出了名的。他大修宮殿,盡情享樂不算,還用剝臉皮、挖眼睛等慘無人道的刑罰鎮壓百姓,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

公元279年,晉朝一些大臣認為時機成熟,勸說晉武帝消滅東吳。晉武帝就決定發兵二十多萬,分幾路進攻東吳國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鎮南大將軍杜預打中路,向江陵進兵;安東將軍王渾打東路,向橫江(在今安徽省)進軍;還有一路水軍,由益州刺史王濬(音jùn)率領,沿著大江,順流向東進攻。

王濬是個有能耐的將軍。他早就作了伐吳的準備,在益州督造大批戰船。這種戰船很大,能容納兩千多人。船上還造了城牆城樓,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瞭望。所以也稱作樓船。

為了不讓東吳發覺,造船是秘密進行的。但是日子一久,難免有許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里。木片順水漂流,一直漂到東吳的地界。東吳有個太守吾彥,發現了這件事,連忙向吳主孫皓報告,說:「這些木片一定是晉軍造船時劈下來的。晉軍在上游造船,看來是要進攻東吳,我們要早作防守的準備。」

可是孫皓滿不在乎地說:「怕什麼!我不去打他,他們還敢來侵犯我!」

吾彥沒有辦法,但是覺得不防備總不放心。他想出一個辦法,在江面險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樁,釘上大鐵鏈,把大江攔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鐵錐安在水面下,好像無數的暗礁,使晉國水軍沒法通過。

過了年,打中路的杜預和打東路的王渾兩路人馬都節節勝利。只有王濬的水軍,到了秭歸,因為樓船被鐵鏈和鐵錐阻攔,不能前進。王濬也真有辦法。他吩咐晉兵造了幾十隻很大的木筏,每個木筏上面放著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槍。他又派幾個水性好的兵士帶領這一隊木筏隨流而下。這些木筏碰到鐵錐,那些鐵錐的尖頭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掃掉了。

還有那一條條攔在江面的鐵鏈怎麼辦呢?王濬又在木筏上架著一個個很大的火炬。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點就著。他讓這些裝著大火炬的木筏駛在戰船前面,遇到鐵鏈,就燒起熊熊大火,時間一長,那些鐵鏈鐵鎖都被燒斷了。

王濬的水軍掃除了水底下的鐵錐和江面上的鐵鏈,大隊戰船就順利地打進東吳地界,很快就和杜預中路的大軍會師。

由陸路進攻的杜預大軍也取得大勝,攻下了江陵。有人主張暫時休整一下再打。杜預說:「現在我軍軍威大振,正像劈竹子一樣,劈開了幾節以後,下面的竹子,就可以迎刃而解,一劈到底了。」(「勢如破竹」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他竭力支持王濬帶領水軍直撲東吳國都建業。

這時候,東路王渾率領的晉軍也逼近了建業。孫皓派丞相張悌率領三萬吳兵渡江去迎戰,被晉軍全部消滅。

王濬的樓船順流東下,聲勢浩大。吳主孫皓這才著了慌,派將軍張象帶領水軍一萬人去抵抗。張象的將士一看,滿江都是王濬的戰船,無數面的旌旗迎風飄揚,連天空也給遮住了。東吳水軍長期沒有訓練,看到晉軍這個來勢,嚇得沒有打就投降了。

有一個東吳將軍陶濬,正在這時候去找孫皓。孫皓問他水軍的消息。這個陶濬是個糊塗蟲,他說:「益州下來的水軍情況我知道,他們的船都小得很。陛下只要給我兩萬水兵,把大號的戰船用上,准能夠把晉軍打敗。」

孫皓馬上封他為大將,把節杖交給他,叫他指揮水軍。陶濬向將士下了命令,第二天一早就出發跟晉軍作戰。但是將士可不像陶濬那樣糊塗,不願送死。當天晚上,就逃得一乾二淨。

王濬的水軍幾乎沒有遇到抵抗,一帆風順地到了建業。建業附近一百里江面,全是晉軍的戰船,王濬率領水軍將士八萬人上岸,在雷鳴般的鼓雜訊中進了建業城。

孫皓到了山窮水盡的田地,只得自己脫下上衣,讓人反綁了雙手,帶領一批東吳大臣,到王濬的軍營前投降。這樣,從曹丕稱帝(公元220年)開始的三國分立時期宣告結束,晉朝統一了全國。

三國時期有許多生動的故事,民間也流傳著不少傳說。到了明朝初年,小說家羅貫中根據這一段時期的歷史資料和民間話本,寫成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對曹操、諸葛亮、關羽等歷史人物作了藝術上的塑造。它是我國傑出的文學巨著之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17: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