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主席時代的科學技術:東風系列戰略導彈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7-12-2 16: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國航天科技工業跟蹤世界航天的風雨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躋身入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拼搏騰飛、屹立於世界的發展道路。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毛主席和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周總理組織制定了包括火箭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1956年剛從國外回國不久的火箭專家錢學森博士提出我國發展導彈技術的建議。中央作出決策,在錢學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專家和100多名應屆大學生,組成最初的科研隊伍,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開始攀登航天技術高峰。在聶榮臻元帥的直接領導下,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五院宣告成立,開始利用蘇聯的援助,通過仿製,學習自行設計的本領。

1960年8月,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華的蘇聯專家,導彈資料被帶走。由於絕大多數人沒有接觸過導彈,對導彈內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幾乎不了解,更談不上設計、研製導彈了。面對巨大的困難,我國科技人員和工人發憤圖強,刻苦鑽研,突破了重重難關,取得了累累的碩果果。

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東風-1型導彈」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它的發射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的一個轉折點。

1964年6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代中近程導彈「東風-2型導彈」騰空飛起,沿著預定彈道飛行,命中目標,揭開了我國導彈、火箭、衛星發展的序幕。從這一天起,火箭騰空,衛星飛馳。這一年的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6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頻傳捷報: 1966年我國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

1970年我國中程和中遠程導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 這一年的4月24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1971年我國洲際彈道導彈首飛試驗基本成功,1977年對外宣佈於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全程試驗發射。1980年5月18日上午11時45分,隨著一聲山崩海嘯般的轟響,一枚巨型火箭拔地而起,劃破萬里長空,直飛南太平洋。經過30分鐘的飛行,遠在萬里之外的火箭落區傳來火箭準確濺落在預定海域的喜訊,我國遠程運載火箭全程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進行了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國家。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風雨歷程,凝聚了無數科技人員的心血,他們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祖國國防力量的壯大,讓我們從對歷史的回顧中,表達對他們的無限敬意:

東風-1型導彈。我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是一種單級、採用液氧+酒精等液體燃料的彈道導彈,最大射程600公里。1958年4月,我國開始對蘇聯提供的「P-2」教學導彈一邊學習、一邊仿製,1960年11月5日發射成功。該導彈沒有經過實戰部署。

東風-2型(又稱CSS-1型)導彈。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代中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是一種機動發射,使用單級過氧化氫+酒精液體燃料火箭、全慣性制導系統,彈重29.8噸,可載一枚2萬噸當量核彈頭的彈道導彈,1964年6月29日試驗成功,射程1300-1500公里。開發目的是擁有打擊倭國國土的能力。該型導彈於1966年開始部署,是我國第一種正式裝備部隊的彈道導彈。1966年10月27日,我國以東風-2型攜載第一枚核子彈頭從甘肅省雙城子基地發射,導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

東風-3型(又稱CSS-2型)導彈。完全由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是一種機動發射,使用單級硝酸+偏二甲基液體燃料火箭,彈重64噸,可攜帶100-300萬噸當量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1964年4月開始研製,1966年12月26日首次試飛,最大射程2800-3500公里,可覆蓋菲律賓的美軍基地,一說是1969年開始服役,一說是1971年5月正式服役。改進后的型號可攜帶當量5-10萬噸的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分別攻擊不同的目標。

東風-4型(又稱CSS-3型)導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中遠程地地戰略導彈。是一種機動發射,使用兩級液氫燃料火箭、捷聯式全補償慣性制導系統,彈重 82噸,可攜帶一枚100-300萬噸當量核彈頭的中遠程彈道導彈。該型導彈1965年3月開始研製,1970年1月30日試射成功,射程7000- 10000公里,可覆蓋關島的美軍基地、莫斯科及其他蘇聯西部城市,1977年正式裝備部隊。其研製過程中,實現了諸如發動機可靠性、級間連接和分離、耐高溫材料性能、導彈姿態控制、遠程制導精度、彈頭再入等的一系列技術突破。

東風-5型(又稱CSS-4型)導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洲際地地戰略導彈。是一種井下發射,使用兩級液體燃料火箭、慣性三軸靜壓氣浮陀螺+空間計算機制導,彈重183噸,可攜帶300-400萬噸當量熱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該型導彈1965年開始規劃,1966年5月開始總體方案設計,1970年春在北京市11個工業局、5個區、6個大專院校以及中央12個部和民航在京的所屬工廠共116個單位的支持下開始科研生產大協作,1970年6月完成技術設計,1971年3月完成第一枚遙測彈各種試驗和總裝,1971年9月10日進行了第一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直到1977年我國才對外宣佈於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全程試驗發射(洲際導彈何時發射試驗一般帶有政治原因)。1978-1979年,我國連續7次進行多種彈道與不同發射方式的飛行試驗,全面考核了導彈的性能。1980年5月18日,洲際導彈首次向預定的太平洋海域進行了全程發射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恰為自衛反擊戰時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進行了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國家。該型導彈射程12000-15000公里,可以覆蓋全球,打擊美國本土的任何區域。改進后的型號可攜帶10個以上的分導多彈頭重返大氣層,分別攻擊不同的目標,具有相當大的摧毀能力,是我國震懾美國的主要戰略武器。

巨浪-1(又稱CSS-N-3)潛射彈道導彈。我國第一種使用固體燃料的中程潛地戰略導彈,裝備於夏級(092)戰略核潛艇垂直發射裝置內。1967年我國「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1967年3月,國防科委正式下達潛射固體導彈的研製任務。1968年,導彈研製工作進入技術攻關和分系統研製試驗階段。1970年1月1日,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四院四部遷到北京,劃歸七機部一院建制,同時從一院抽調了幾十名技術幹部到四部,並任命控制系統專家黃緯祿為潛地導彈總設計師,極大增強了潛射導彈的研製力量。由於不詳的原因,該導彈一直到1981年6月才報道取得地面發射台發射試驗的成功,1982年1 月取得發射筒發射試驗的成功,1982年10月由高爾夫級傳統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水下發射成功。之後又一直推遲到1988年9月15日,才由核潛艇水下發射成功。從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潛射戰略導彈發射能力的國家。但從該導彈陸基衍生型東風-21的研製時間來看,該導彈系統的彈體應在1978年前就已研製完成。巨浪-1是兩級固體燃料火箭推進的導彈,可攜帶一枚20-10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射程1700-2700公里。每艘夏級潛艇上配置兩列合計 12枚巨浪-1導彈,其大小與性能與美國早期北極星相當。

東風-21(DF-21/CSS-5)。由巨浪-1潛射導彈衍生出的陸基型中程地地戰略導彈,又稱為「巨浪上岸」。是一種機動發射,使用兩級固體聚硫橡膠燃料火箭、三軸靜壓氣浮陀螺積分儀加彈上計算機制導,彈重14.7噸,可攜帶一枚20-50萬噸當量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射程1800-2700公里。該導彈系統1978年以巨浪-1導彈的彈體為基礎發展陸基運輸和發射裝置(故導彈的研製時間應是1967年3月-1978年前),直到1985年5月方首試成功,1987年服役。



成長在和平年代的人們,當你們坐在電視機旁品評著牛奶果汁的甘美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100多年前,一萬八國聯軍兵趕跑了北京城的西太后;60多年前,一島小鬼子踏破了中華大地,攻陷了南京城的屈辱歷史。更不能忘記,30多年前,中國,有那麼一代人,從領袖到平民,為了一個不再讓後代再爬下的夢,在一貧如洗的土地上,勒緊褲腰帶,打基礎、搞國防、搞建設,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的宏偉業績。2007年8月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1: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