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就進入了我們本篇的最後一個論題:在明確了何謂台獨的前提下,我們不禁要問:台獨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嗎?簡單講從1920年代至今台獨還只是局限於紙上談兵的原地踏步,未有寸進。而台灣的綠色陣營也清楚,「國防部」於2006年進行的軍演清楚顯示台灣將在開戰後一周內陷落。而美國蒙諾的援助卻是建議台灣先自己頂上兩周的前提下,才會姍姍來遲。因此,無論李登輝,陳水扁,呂秀蓮之流如何的上竄下跳,如何的瘋狂叫囂,法理上的台獨至今沒有獲得任何實質進展。 200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陳水扁早就言明要統獨公投和大選捆綁進行,結果在島內外一片反對聲中和強大壓力下不得不搞了個不倫不類,四不像的防衛公投。所謂防衛公投其內容就是在大陸對台實施軍事打擊的前提下,由全台灣人民公投授予所謂的「總統」反擊的權力,「總統」再授命「總長(參謀總長)」開火反擊。這簡直就是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試想真打起來了誰還有閑心跑到彈片橫飛的大街上去公投?那麼為什麼搞呢?理由很簡單,統獨公投的大牛皮已經吹了出去,為了不至於過分的失信於民,又不至於違反了自己上台伊始答應華盛頓當局的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在統獨公投搞不成的情況下如何兩全其美呢?乾脆用所謂防衛公投這種毫無實質含義,不吃爛勁的東西去糊弄那些力挺台獨的來自台中和台南的農民吧。必經他們是選民中的大多數。哄還是要哄的。於是鬧劇就上演了。北京當局則冷笑不已,華盛頓當局更是大感費解和困惑。時任AIT(American In Taiwan/美國在台理事會)主任的普睿哲就公開表示「完全不懂,有什麼必要那樣作?......」
但是似乎墨西哥的貪污腐敗,黑社會橫行,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相對低下讓美國企業無法容忍,而拉美國家則和墨西哥在相同方面不相上下,因此就算以後因為台灣和中國翻臉也斷然不會考慮這樣兩個毫無希望的選項。那麼備選項就剩下東南亞各國了。似乎東南亞各國是替代中國的絕佳上選。勞動力文化水平,尤其是人均接受高等教育程度比中國要好,更有新加坡這樣的精英國家的存在。所以,美國大概會在因為台灣和中國翻臉后把自己的亞太經濟重心從中國大陸轉移到東南亞了。但是,一則這種轉移成本高昂巨大,投資周期長,回報更具有高風險。二則,在眾多的高風險中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東南亞各國無一例外,統統處於中國的戰略打擊範圍之內。果真和中國因為台海鬧翻,轉移東南亞的話,美國在東南亞的產業就直接放在了北京的炮口下,而由於台灣問題未獲圓滿解決而被激怒的北京難保不會作出什麼過激舉動來。思來想去,還是保持對華友好,加強所謂的中美戰略夥伴關係和戰略對話,培養中國成為一個所謂的負責任世界性大國的政策最符合美國的核心利益即就是說:綜合國力在穩定和平的環境下不斷增長的同時可以在世界各國,各地區相對心無旁騖的推行美式民主主義,從而進一步鞏固美國世界領袖的地位。顯然,阿富汗,伊拉克,甚至之後對於伊朗的可能的戰爭都不能妨礙美國繼續保持其核心戰略利益的可延續性。但是如果在亞太有事變,別說是和中國直接相關,就是朝鮮核問題這種中國在背後具有間接強大影響力的事變都不得不使得布希總統說道「Let's treat different issue differently. Let's resolve the Korean nuclear crisis via diplomacy not by means of military.(讓我們對於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讓我們通過外交而不是軍事手段解決朝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