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作為恐怖分子的野鹿?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10-16 15: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專欄作家拉赫曼:美國人死於交通事故、謀殺的比例遠遠高於恐怖襲擊,甚至被野鹿撞死的人也不在少數。此外,氣候變化的威脅要大得多。然而,美國人似乎只關心恐怖主義。

  美國學者約翰•繆勒(John Mueller)在最近一本著作中指出,自1960年以來,被恐怖分子殺死的美國人,「與同期內因野鹿造成的美國人意外死亡事故的數量幾乎相同」。

  當我讀到這裡,心裡頗感不安。迄今為止,我一直非常喜歡在倫敦里士滿公園(Richmond Park)觀賞鹿群。但現在,我發現自己看待它們的眼光充滿了懷疑和憤恨。當然,我們必須注意不要對所有的鹿一概而論。多數鹿過著和平的生活。但是,讓自己對一小群狂熱的鹿所構成的生命威脅視而不見,的確也是愚蠢的。在它們的頭腦中,一種惡毒的意識形態已經紮根。它們似乎願意在一種極度幻想的追逐中殺戮與死亡,而這種幻想就是回到中世紀歐洲那種鹿群控制森林的黃金年代。

  作為一個倫敦人,我承認,我被恐怖分子殺死的幾率要高於被鹿殺死的幾率。今天夏季,倫敦發生了幾起汽車炸彈未遂事件——而在2005年,發生在倫敦地鐵的自殺式襲擊導致52位上班族不幸遇難。不過,儘管再次發生地鐵襲擊事件的風險顯然存在,但在其它方面,有的風險更大。去年,有3201人死在英國的道路上,其中包括148名騎自行車的人。在2005年7月份的自殺式襲擊之後,自行車的銷量迅速攀升,原因是人們對乘坐公共交通心存恐懼。

  有關相對風險的這種比較更適用於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布賴恩•詹金斯(Brian Jenkins)指出:「美國人死於交通事故的平均幾率約為九千分之一,被謀殺的幾率約是1.8萬分之一。過去5年裡,包括9/11恐怖襲擊的死亡人數在內,美國人死於恐怖襲擊的平均幾率僅為50萬分之一。」

  不過,正是恐怖主義的威脅,令美國政府深感不安,也極大影響了美國的對外政策。在「反恐戰爭」的名義下,美國發動了兩場真正的戰爭(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目前正在醞釀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布希(Bush)政府還設立了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該部門擁有20萬僱員,目前是聯邦政府中的第三大內閣部門。民意調查顯示,近半數美國人擔憂他們或他們的家人可能成為恐怖襲擊的受害者。

  不過,9/11期間擔任紐約市長的魯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在2005年曾反思道:「任何人(那些安全專家中的任何人,包括我自己)都會在2001年9月11日告訴你,多年來我們目睹了許多這樣的襲擊事件。事情並沒有那麼糟糕。」不過,朱利安尼沒有讓他的支持者失望。他的總統競選主題圍繞著「反恐戰爭」。美國決策者認為,唯一謹慎的做法,就是想象可能發生某些比9/11恐怖襲擊更壞的事件。

  問題在於,儘管「作最壞的打算」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它是需要成本的。它已經扭曲了美國的外交政策,並且仍在引發有關人士呼籲在美國國內採取更嚴厲的安全措施。在最近一篇文章中,美國國土安全部前任高級官員克拉克•肯特•埃爾文(Clark Kent Ervin)列舉了一系列降低美國遭受恐怖襲擊可能性的建議,其中包括廢除很多歐洲國家居民無須簽證便可進入美國的規定。顯然,任何此種決定都將對美國商業和旅遊業造成災難性影響,並使歐美關係遭受沉重打擊。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免簽證的規定是否有風險,而在於有時一個國家必須接受少量風險,才能讓社會正常運轉。如果英國政府真的希望消除倫敦地鐵再次遭受攻擊的可能性,那它可以對所有地鐵乘客進行像機場一樣的安全掃描。但任何此種行動都會使倫敦陷入癱瘓。恐怖分子就會攻擊其它目標——公共汽車和購物中心。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菲利普•戈登(Philip Gordon)辯稱,雖然歐洲人已經習慣了在可能遭受攻擊的情況下生活,但「美國人……對此還不習慣——他們寧願完全消除這些威脅。而且,他們通常能夠做到這一點。」即便如此,一些威脅似乎也要比其它威脅的重要性更大。從長期看,全球變暖對美國而言可能是比全球恐怖主義更大的威脅。科學家最近預測,兩極冰帽的融化速度非常快,以至於可能會在23年之內完全消失。儘管如此,美國也沒有成立什麼新的政府部門來應對氣候變化——也沒有人建議美國外交政策應當轉型,以應對氣候變化。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全球變暖和恐怖主義造成的政策挑戰是相似的。政客們需要確定,他們準備實施多大程度的不便,來避免未來那些真實危險程度尚不得而知的威脅。

  然而,存在大量不確定性的事實,並不意味著政策制定者應放棄對相對風險的評估。拋棄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Dick Cheney)的「1%論」,就是一個好的開端(如果恐怖分子有1%的可能控制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就應當把它當成100%的可能來採取行動)。今後,我們應當按照實際情況來看待1%——1%就是1%。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8: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