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用功下手――認識賓主

[複製鏈接]

60

主題

142

帖子

11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有無 發表於 2007-9-24 03: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首楞嚴經》: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誰動?誰靜?」
  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佛言:「如是。」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
  「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佛言:「如是。」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捲。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虛雲老和尚《禪堂開示》之《用功下手――認識賓主》: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他說:「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
  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來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隨妄想忽生忽滅。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塵質自搖動,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喻妄想自生滅,本礙不著如如不動的自性。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此中「客」字較粗,「塵」字較細。
  初心人先認清了「主」和「客」,自不為妄想遷流。
  進步明白了「空」和「塵」,妄想自不能為礙。

  所謂「識得不為冤」。果能於此諦審領會,用功之道,思過半了。


  虛雲老和尚《修與不修》:

  講修行,講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話。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段心光,當下了無其事,還說什麼修與不修。試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表顯,出家訪道,苦行六年證道,夜睹明星,嘆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凈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說著一字。」自后歷代祖師,一脈相承,皆認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橫說豎說,或棒或喝,都是斷除學者的妄想分別,要他直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假一點方便葛藤,說修說證。佛祖的意旨,我們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現前這一念心,本來清凈,本自具足,周遍圓滿,妙用恆沙,與三世諸佛無異。但不思量善惡,與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麼行可修,講修行豈不是句空話嗎。
  但你我現前這一念心,向外馳求,妄想執著不能脫離,自無始以來,輪轉生死,無明煩惱,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當,作不得主,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長在妄想執著中過日子。上焉者,終日作模作樣,求禪求道,不能離於有心。下焉者,貪嗔痴愛牢不可破,背道而馳。這兩種人,生死輪轉沒有已時,講不修行,豈不又是空話。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當,深知古往今來,事事物物,都是夢幻泡影,無有自性,人法頓空,萬緣俱息,一念萬年,直至無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飯,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凈太平家裡,享受無盡藏寶,無心無為,自由自在,動靜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窺他不破,就是諸佛菩薩也奈他不何。這樣,還說個甚麼修行與不修行呢。
  其次的人,就要發起志向,痛念生死,發慚愧心,起精進行,訪道力參,常求善知識指示途徑,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漸臻於精純皎潔。這就不能說不修行了。

  上來說的,不免遷上就下,仍屬一些葛藤,明眼人看來,要認為「拖泥帶水」。然祖庭秋晚,去聖日遙,為應群機,不得已而如此羅索。究實論之,講修行,講不修行,確是空話。直下無事,本無一物,那容開口。菩薩呀,會嗎?
  
  
  
  
有無且置,即今如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1: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