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外資併購的利弊分析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7-8-25 07: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客觀認識外資併購對中國企業的影響是制定外資併購政策的前提。筆者認為,外資併購能夠通過增加資本、調整存量和技術外溢來促進國內企業生產力的提高,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新問題。因此,我們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要趨利避害,樹立正確的外資併購理念。

  首先,從宏觀看,外資併購后增加了投資,因此有利於改善國內的投資結構,提高生產力水平。長期以來,國內企業明顯偏重於建築安裝工程投資,忽視設備工具投資,這種投資構成不利於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外資是以設備工具投資為主的,這有利於減少國內投資構成的不足。從微觀看,國內企業大都存在資金短缺問題,外資併購后投入的後續投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資本缺乏問題。並且,併購后的外方投資會帶來新的技術和管理知識,這有利於促進企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此外,外資併購后,企業的股權結構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產權的明晰會帶來預算約束的硬化,增加管理人員的努力程度。

  外資併購后增加投資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內企業的發展,但也存在著突出的問題。外資方為了獲得企業的控制權和減少技術泄密風險,往往會增資擴股,以此來稀釋股權乃至走向獨資,這有悖於國內企業出售股權以獲得新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初衷,不利於國內企業生產力的提高。如果併購是發生在快速增長的部門,這種獨資化傾向的阻礙作用會更加明顯,因為與傳統部門相比,快速增長的部門更可能帶來生產力的提高,在市場需求一定的情況下,不斷擴大和快速更新生產能力的外資企業會擠佔國內相對落後企業的市場份額,而一定的市場份額對企業技術水平的升級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承接跨國公司的過度生產能力會造成併購后的企業對國外技術的進一步依賴。針對外資併購后外資方的控制權日益增加甚至獨資化的問題,企業在最初的交易合同中就禁止外資方增持股份並不明智,因為這樣會降低外資方的積極性,更何況他們會採取其他措施來規避這種規定。筆者認為,可採取以下對策:一是通過併購企業與其他國內企業之間的合作來增加獨資化的成本,迫使外資方採用更加先進的技術來實現其市場佔有率,採用的先進技術越多,中方獲得技術外溢的可能性也越大;二是在併購中,雙方的增資擴股不能以中方的資金劣勢作為唯一標準,應考慮雙方創造的價值增加值等指標;三是政府應給予國內非併購企業必要的政策支持,以增強他們與併購企業的競爭力。

  其次,外資併購后,能夠通過調整企業的資本存量來提高生產力。這體現在:第一,併購后,企業股權相應得到調整,投資行為更具理性;第二,將外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知識與我國的勞動力和資源優勢結合起來,能夠有效利用企業的閑置資產,並使那些利用不足的資產有選擇地退出;第三,利用外資方的技術和品牌效應,把併購企業的產品置於國際價格體系之中,能夠使企業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第四,利用外資方的銷售網路擴大企業產品的出口,產生規模經濟,激勵企業使用高質量的投入,提高生產力水平。

  然而,外資併購在存量資產方面也會產生一些新的問題,不利於中國企業生產力的提高:一是在調整企業的產業結構時,外資方是從其經營戰略而不是中國整體產業結構的角度出發的,這有可能導致新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降低資源的配置效率;二是針對技術水平落後帶來的過剩生產能力問題,一部分為獲得優惠政策待遇而來華併購的低水平外資企業,很難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提高資產的要素報酬率和技術效率;三是併購以後,外資方通過將採購轉向國外的母公司或母國的其他配套生產企業,有可能打斷被併購企業國內運行已久的供應鏈,尤其當被併購的企業是某一行業的領頭企業時,會導致產業鏈上其他企業的閑置和浪費。為減少外資併購后因調整存量而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應加強監督那些偏離國家產業政策的併購企業,針對不同的行業和企業採取不同的優惠政策,並從產業的高度慎重考慮應將何種企業出售。

  再次,外資併購既可通過直接的示範效應、培訓效應、技術轉移效應,也可通過技術融合效應來提高我國企業的生產力。隨併購而產生的進口貿易給東道國增加了高質量、多品種的中間產品,能直接分享到貿易夥伴國研發投入的成果,進而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水平;隨併購而產生的出口貿易則拓展了銷售渠道,增加了被併購企業的出口需求。然而,外資併購后並不意味著技術轉移一定發生。就出口而言,外資方引進的與國內產品存在互補關係的產品,有利於國內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技術進步,與國內產品存在替代關係的進口產品則會對國內產品產生擠出效應。國內的需求能夠激勵國內企業進行最初的投資和持續的創新,而大量進口替代產品會使國內產生對外資和進口的強依賴性,減少國內企業從外資的技術溢出中受益的渠道。外資企業對上下游產業的系統性併購更會減少強化這種替代效用,減少中方獲得技術外溢的可能性。就出口而言,由於外資方往往將被併購企業看做外方中間產品的採購商、加工作坊直至最終產品的需求商,從而會擠壓我國企業的生存空間,所以,這種出口能否促進生產力的提高最終要看跨國公司的出口意願。當然,合資雙方的技術差距、被併購方的技術吸收能力等也是影響獲得我方技術外溢的重要因素。

  在面對如何獲得跨國公司更多的技術外溢又不失去過多市場份額的問題時,我方強制要求外資設立研發中心以及強制中間產品當地採購等方法都無法從實質上帶來技術水平的提高。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對中間產品關稅政策的調整來鼓勵外資企業進口高質量的中間產品,以促進本國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當然,最根本的出路還是借鑒外資方的技術,在「干中學」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對我國而言,併購企業的自主研發不僅可以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而且可以促使國內企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外資方採用的先進技術,獲得更多的技術外溢,從而增強我國的技術基礎設施。強大的技術基礎設施是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石,有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

  自主創新要有一定的投入,外資通過併購可以以事實上的傾銷迅速佔領中國市場,最終提高中方自行研發的成本。對此,政府應通過類似於反傾銷的方式,加強對國內產品的採購,對國內品牌予以適當的支持,使國內企業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主研發。技術人員是直接參与生產的主體,在自主創新過程中,增加對技術人員的激勵顯得極為重要。此外,知識產權保護也不容忽視。


作者:  蘇艷

來源:法律帝國論文網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4: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