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外華人的參政故事:他們不再沉默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7-8-17 09: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的美國2008總統選舉舞台上,一場關於「雙語選票」的風波引起了美國主流媒體的關註:居住在美國歷史文化名城波士頓的華人選民與州政府圍繞是否應該在總統大選預選選票上寫上候選人的中文姓名譯名一事發生爭執。

華裔選民為自己爭取選舉權利並引起主流媒體關注,這在美國歷史上還是頭一遭。

在過去的美國政壇,華人的聲音十分微弱,在華人圈子中甚至存在「只顧個人事業,不問國家興衰」的心態;越過大西洋,翻看英國華人的歷史,記載中最令人 印象深刻的對華人的描述是「沉默的一群」;在大洋洲和非洲,過去關於華人參政的字眼大多是「傷疤」、「低姿態」和「不介入」……

然而,隨著自身經濟地位逐漸提高、新一代移民後裔融入當地社會,海外華人的參政意識開始蘇醒。在突破了經濟能力和語言能力兩大局限后,華人參政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熱」起來,曾經失語的海外華人,選擇了承擔責任、服務當地,選擇了為民請命、不再沉默……

美國「雙語選票」風波

最近,在美國東北歷史文化名城波士頓,當地華人選民和州政府圍繞是否應在2008年總統大選預選選票上寫上候選人的中文譯名一事發生爭執,引起了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

由於波士頓華裔選民人數迅速增長,2005年美國司法部與波士頓市曾達成協議,規定今後該市必須把政治選舉的選票製作成中英文對照的「雙語選票」,以 便不懂英文的華人選民行使選舉權。但近來波士頓所在的馬薩諸塞州州務卿加爾文卻稱,候選人的名字翻成中文容易造成混亂,不同意在2008年總統大選該州預 選的選票上寫上中文。

此舉激怒了當地的華裔和亞裔團體。7月9日,他們在州政府門前舉行抗議示威,指責加爾文的觀點無視該州華裔人口迅速增長、每天都發行中文報刊的事實。 參加集會的華人高舉用中文寫的標語牌,上面寫著「立即採用雙語選票」、「要求選舉權的完整」,「爭取完整雙語選票」等字樣。

《今日美國報》和《波士頓環球報》等美國有影響的主流媒體均在顯著位置對這一事件作了詳細報道,並對華裔選民的立場表示支持。《波士頓環球報》的社論說,雙語選票是關係到選民能否完整行使選舉權利的大事,是實際的需要。

根據美國聯邦選舉法,包括華裔在內的亞裔美國人有權在擁有眾多非英語選民的7個州16個司法轄區的投票地點獲得幫助。目前在加州和紐約州的7個縣,都已實行「雙語選票」。

且不論波士頓「雙語選票」之爭如何了結,華裔選民走上街頭為自己爭取選舉權利,並引起主流媒體關注,這在美國歷史上還是頭一次。

「雙語選票」事件說明,與過去相比,美國華裔的政治維權意識已大大提高,標誌著他們參政意識的逐步覺醒。

近年來,在美國政界嶄露頭角的華裔不乏其人,但整體上華人從政比例很低。據統計,華人在美國全國性選舉中投票率比美國平均水平低10多個百分點。加州 大學卡爾塞克拉馬克尼斯蘭教授的調查顯示,在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只有37%的亞裔人參與投票,相比之下,68%的黑人和73%的白人參加了投票。 分析人士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以來美國華人從心理上對政治十分疏遠。

美國一些華文媒體指出,華人背井離鄉,遠涉重洋來到美洲新大陸,大多為尋求生活上的安定和富裕。由於複雜的心理情結,使得華人對美國的政治、種族和自我,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不知不覺中,在認知上砌起一堵拒絕參政的牆。

正是由於這堵牆,許多華人認為在白人為主體的美國社會裡,自己只是少數族群,存在一種「只顧個人事業,不聞國家興衰」的心態。不必得罪誰,也不必支持任何人,只要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誰當選都無所謂。

美國華人參政意識不強,從根本上說是特殊的歷史環境造成的。尤其是美國在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禁止中國移民入籍,使得他們無法在政治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與祖輩相比,年輕一代的美國華人有條件在各方面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也更有機會在未來的美國政壇上發揮更大作用。

據美國媒體報道,近年來,美國華裔大學生對到政府部門實習的興趣明顯增加。從美國聯邦機構到地方政府,都可以見到華裔實習生的身影。政府機構的實習機會,培養和孕育著一批未來的華裔政治明星。

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上任后,於4年前成立了勞工部實習計劃,迄今已經培訓了近400名學生,其中不少是華裔學子。對日後有意從政的華裔學生來說,在政府部門實習為他們提供了熟悉政務操作、積累政壇人脈的大好機會。

10年前,幾位在聯邦政府工作的亞裔人士在華盛頓成立了「國際青年領袖基金會」,專門幫助亞裔學子利用暑期到白宮、國會和聯邦政府部門實習,其中半數以上是華裔學子。

該基金會前理事長、現任美國聯邦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的徐紹欽告訴《環球》雜誌記者,培訓和鼓勵第二代亞裔青年做好參政和從政的準備,是這個基金會的宗 旨。他說:「我們希望積極培訓年輕亞太裔人才,隨時爭取自身應有權益,適時加入美政經界,擴大亞太裔對美國主流社會的影響力。我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趙小 蘭。」

美國華人參政意識近年來逐步覺醒,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競選和當選議員、市長等公職的華人人數大大增加;二是普通華人參政意識明顯增強,投票率不斷提高;三是二、三十歲的年輕華裔自覺加快融入主流社會,普遍具有比祖輩更為遠大的政治抱負。

去年11月的美國州和地方選舉中,一批華人政治家脫穎而出,當選州政府官員、州議員和市長等職,其中以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和東海岸的紐約最為顯著。

加州是美國華人最集中的地方,而加州華人又以舊金山地區最為集中。舊金山華人占當地總人口的二成,對當地政壇的影響日益顯著。在去年11月的州市選舉 中,來自舊金山的余胤良由加州眾議員晉陞參議員,寫下了該州歷史上首位華人當選參議員的歷史;華埠商人、第三代華裔移民趙悅明則當選為舊金山市參事。

紐約是美國東部華人從政最活躍的地方。21世紀初,劉醇逸當選紐約市議員,后又有孟廣瑞當選紐約州眾議員。去年,楊愛倫當選紐約州第一位華裔女眾議員。

華人在紐約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政治力量,引起了2008年總統大選候選人、紐約州國會參議員柯林頓希拉里的重視和關注。

2007年5月16日,希拉里在華盛頓宣布成立「亞太裔支持希拉里競選總統」競選總部,並任命紐約市議員劉醇逸、紐約州眾議員楊愛倫和民主黨活躍人士 司徒仲菁三名華人為「紐約州亞裔支持希拉里督導委員會」共同主席,展開一系列動員、造勢活動。劉醇逸和加州眾議員馬世雲將擔任全美「華裔支持希拉里競選總 統」競選總部共同主席。

在正在全面打響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我們將看到更多的華裔身影,聽到更多的漢語聲音……

英國東薩塞克斯郡的中文路牌

華人移居英國已有近200年歷史,但長期以來華人及其社區被當地社會看成是「沉默的一群」。上世紀80年代,隨著移居英國的華人生活日趨安定,以及華裔新生代與主流社會的良好融合,一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華人開始意識到積极參与當地社會事務、參政議政的必要。

參與競選地方議員,是英國華人在基層參政的主要方式。隨著馬來西亞華人移民吳美蓮1986年競選倫敦路易斯漢姆區議員成功后,越來越多關注地方發展的華人躍躍欲試。20多年來,英國各地先後有約20位華人擔任過地方議員。

如今,華人地方議員年紀最小的僅20多歲,最大的約60歲。在今年5月的地方選舉中,英國東南部東薩塞克斯郡的成世雄一家三口同時當選為區議員,一時傳為佳話。成世雄說:「我們勝出靠的是對人的誠意和誠實勤勞。」

不善言辭的成世雄說,他參選議員源於10年前一次不愉快的經歷。當時,他的中餐館生意很好,不少客戶建議他把店面擴大一兩平方米,但當他按照規定把申 請遞交給當時的地方議員時,卻遭到了有些粗暴的拒絕。為此,他萌生了參選議員的念頭,為自己尋找「權利」。沒想到竟然競選成功,成了英國最低一級的地方議 員。目前,他已連續10年擔任地方議員。

在開車帶記者到鄰近的鎮中心參觀的路上,成世雄指著公路一個大轉盤邊寫有「歡迎光臨」字樣的中文路標自豪地說,這是他擔任議員兩年後力促當地政府搞的路牌,6個進入東薩塞克斯郡的路口都有這種寫有中文的路牌。

在參加英國地方議員競選時,鑒於華人人數不多,居住分散,因此候選人往往刻意迴避華裔代表的身份。吳美蓮就強調,她絕非作為華人代表而當選,單靠華 人、甚至亞裔社區的選票,她永遠都不會當選。此外,鑒於華人地方議員候選人都由各自黨派推舉並協助籌措競選經費,他們提出的競選主張通常圍繞所在黨派的政 治主張和當地民眾關心的議題,華人及其社區的呼聲因而不得不退居其次。

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以華人社區利益為主的議會遊說逐漸成為英國華人「集體發聲」的開始。當年7月,英國政府開始就《移民、庇護和國籍法》草案接 受公眾諮詢。該草案在涉及投資移民、留學生以及英國華人的支柱產業——中餐業所僱用的勞工等切身利益方面都增加了一些不利的條款。但是,大多數華人並未注 意到改變的法律細節。

有17年移民法研究經驗的華人女律師、「北倫敦華人協會」主席李貞駒敏感地意識到新提案有問題,於是她所在的英國最大華人律師行——李貞駒律師行主動 擔當反對新移民法草案華人社區協調人,親自前往英國7個華人集中的地區,開辦移民法講座,解釋法案內容,爭取簽名支持,並呼籲全英華人社團致信各級議員反 映不滿。

李貞駒說:「我們強烈意識到立法機構對少數民族社群特別是從事餐飲業的外族人口缺少了解。」經4個多月的奔波呼籲,英國上議院在2006年中國春節前對華人提出的4點意見作了修改,並最終獲得下議院的通過。

李貞駒興奮地告訴《環球》雜誌記者,「我當初根本沒想到會有現在的結果,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更讓她振奮的是,這是英國華人首次團結成一股政治力量站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遊說的成功大大地激發了英國華裔青年的參政議政的熱情。2006年6月,數百名華人醫生、廚師、建築師等與印度、土耳其等少數族裔群體聯手到英國議會前舉行示威遊行,反對英內政部將有權申請永久居留的年限由4年改為5年,並向議員遞交了請願書,到首相府呈交抗議信。

華人參政議政並沒有隨著《移民法》的修改完畢而告結束。去年10月,李貞駒等又率先在英國上議院發起「華人參政計劃」。李貞駒說:「英國有60多萬華 人,是英國第三大少數族裔,但他們中只有一半參加選舉登記。華人不應再繼續成為『沉默的人群』,應該採取行動,聯合成一個整體在英國政治領域獲得發言 權。」

在計劃啟動儀式上,負責移民、司法公正、反恐等內政事務的上院議員安娜莉說,這是上議院首次舉辦少數族群參政動員活動,希望華人能儘早參與英國政治,讓政府在立法通過前聽到華人的聲音,也希望「今後其他少數族群能夠效仿」。

英國華人每年為國庫創造15億英鎊(約30億美元)的收入,隨著人數和經濟實力提升,就連英國各黨派也不敢忽視或放棄眾多的華人選民。2002年,英 國議員迪斯莫爾發起成立多黨派英國華人議會小組,致力於在英國議會中推動在英華人的利益;英國選舉委員會也特別資助一個名為「選出華人明天」項目,吸引華 人參加選舉投票,進而推動公民教育和政治參與。英國議會更是會在制定與華人相關的立法時傾聽李貞駒等華人代表的聲音。

中國駐英國使館領事部參贊林旭對在英華人的參政願望表示讚賞。他說:「近年來,英國華人和華人社區越來越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華人以參政議政的形式反映訴求,這是爭取自身權益的最有效途徑。」

紐西蘭茶杯里的風波

根據最新人口普查,目前紐西蘭華人近1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3.7%。按照正常比例,在紐西蘭現有121名國會議員中,應該有4到5名華人議員。但當前只有國家黨議員黃徐毓芳一位,最多時也只有兩名華人議員。

不過,近年來紐西蘭華人參政議政呈現前所未有的勢頭,眼下的政治人物還包括南島城市但尼丁市長陳家豪、奧克蘭南區外塔可諾市首位華裔市議員陳文輝、吉斯伯恩市長Meng Foon 等;其他層面上,華裔的面孔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類政府部門。

新一屆市政府、議員、區議員的選舉今年末將在紐西蘭各地展開。據了解,很多華人知名人士有意參選。

當地一家中文電視台的資深記者認為,相對20年前,華人參政的數量和比例明顯增加,但與華人的數量相比,也還是少;「而且,條件成熟的參政華人還是不多,參選的環境總體不樂觀,很多華人半途而廢,選得很辛苦。」

紐西蘭大選中,曾發生過一起華人競選國會議員的風波。很有機會成為執政的工黨首位華裔議員的台灣移民卿太行,因為被曝出在參選申請時有隱瞞過去不清廉 從商記錄的嫌疑,先是被迫辭去太平紳士頭銜,后被取消參選資格。這一事件在華人社區反響很大,有選民對率先「揭老底」迫使卿太行退選的華人的用心提出指 責,也有主流媒體稱,此前多次發生的類似事件,表明華人參政人士存在「根底不凈」的較普遍現象。

上述事件是紐西蘭華人參政鎩羽而歸的一個典型案例,客觀上揭示出幾類常見情況:一是部分華人參政人士早前曾「歷史不清」,在紐西蘭這樣一個崇尚「政治潔癖」的國家,為其在政途更上層樓埋下遺憾的敗筆。

一位老華僑遺憾地說,這是許多華人艱難創業經歷留下的「傷疤」。「當年他們為了求生存,謀生計,甘願從事最苦、最累的活計,一些人稍有放鬆,就可能在財務和法律上留下一些不大不小的糾葛,與個人生活無關痛癢,但要做公眾人物,就可能惹來麻煩。」

其次,這位華僑這樣描述一個忌諱而存有爭議的現象,很多華人參政壯志未酬,拽他下來的不是異黨對手,而是知根知底的圈內華人;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華人融入主流社會存在的障礙。

國家黨資深議員黃徐毓芳5歲離開上海,隨父母遷居香港,后移民紐西蘭,在這裡讀完大學,1997年成為國會議員,連任議員已經10年。她坦承作為一名女性,特別是一位華裔議員,從政的道路特殊而充滿挑戰,其中包括各類因華裔身份而引發的風波。

在一次議會辯論的唇槍舌劍中,黃議員向新任移民部長坎利夫提問,後者回答時要求她「讀」一下某個文件,竟刻意模仿她的口音,把「讀(read)」發成 了「wead」。事件曝光后,很多議員和民眾為黃徐毓芳抱不平,要求移民部長道歉。黃徐毓芳倒是很大度,笑稱這只是「茶杯里的風波」,不必太過當真。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沙發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7-8-17 09:11 | 只看該作者
但如果細究,這個小風波折射出文化的碰撞和來自主流社會的習慣性的壓力。年少就生活在紐西蘭的黃徐毓芳尚且遇到這樣的問題,可見文化、政治歧見更是新移民涉足政壇必須跨越的障礙。

澳大利亞約翰蘇,他是我的兄弟

在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文化中心、金融業重地墨爾本,市民中傳唱著一首名為「約翰蘇,他是我的兄弟」的歌曲,商店裡還擺著印有同樣字樣的T恤衫、棒球帽、茶杯等商品。有人甚至呼籲,「約翰蘇,去競選總理吧」。

約翰蘇就是墨爾本市市長蘇震西,是一位17歲才從中國香港移民澳大利亞的華人。他2001年成為墨爾本市歷史上首位民選市長,2004年他又獲連任至今,也是墨爾本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市長。

其實,澳大利亞華人參政最早始於上世紀早期,出生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礦區、中國淘金者的兒子朱俊英在1913年就當選澳聯邦參議員,是進入澳大利亞 聯邦議會的第一位華裔人士。他後來兩度連任聯邦議員並被選為副議長。朱俊英逝世時,澳議會下半旗致哀,聯邦總理在唁電中讚譽他是「全澳大利亞最能幹最忠誠 的政治家」。

但由於種種原因,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參政的華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隨著中澳兩國於1972年建交,澳大利亞廢除反亞洲移民的種族主義政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白澳政策」,實行多元文化政策,才真正為華人參政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和政策基礎。

更重要的是,華人自身素質逐步提高和參政意識的覺醒。

成功的商界人士黃國鑫是第一代移民,他27歲時才移民澳大利亞,2000年當選南澳大利亞州首府阿德萊德市市長。

2004年,年僅30多歲的華裔人士、曾獲得法律和藝術雙學位的黃英賢由於工作出色晉陞為澳最大黨工黨聯邦前排參議員,稍後被當時的工黨領袖萊瑟姆委 派擔任影子內閣就業和勞工參與部長。據分析,如果工黨在下屆聯邦大選中獲勝,黃英賢將可能成為首位擔任聯邦部長的華裔人士。

在這些參政的成功華人中,有的人曾親身經歷過種族歧視。

黃國鑫第一次參選市長時,竟有少數極端分子在他的辦公室前示威,打爛了他辦公室的玻璃,還寫出「不要中國人當市長」等明顯帶有歧視性語言的標語,甚至有人把恐嚇電話打到他家裡。

黃英賢幼年曾飽受種族歧視。她當時是學校里惟一的華裔學生,曾經在上下學途中被人辱罵、丟石塊,家裡的房子也被人塗鴉。

這些華人參政精英不但提倡多元文化,視為華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爭取平等權益為義務和責任,還同時努力為當地百姓服務。

蘇震西在「城市市長」組織發起的評選中當選「世界最佳市長」后曾接受記者專訪。他說,他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香港接受的傳統的中華文化的教育,對他今後的為人處世和為官之道都有著重大影響。

「首先我崇尚合作與和諧。來自全世界140多個民族的人民居住在墨爾本,他們講200多種不同的語言,但都和諧共處,享受著安寧與和平。」

他還說,在家鄉學校里學到的有關孟子的「仁政」思想對他執政也有影響。他關心弱小者和窮人,發展多元文化,各種族居民和平共處的理念深入人心。

蘇震西平時作風樸實低調,由此也得到百姓愛戴。於是,才有了那首由著名樂隊「音樂人」所創作的「約翰蘇,他是我的兄弟」的歌曲。

非洲正在挑選年輕華裔政治新星

傳統上奉行的明哲保身的哲學,使居住在非洲的華人對當地政治一直持不介入的低姿態,只是關心與其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

這一點,非洲華裔與印度裔的做法明顯不同。在南非,印裔在政壇上影響很大,這一方面因為他們來南非時間長,人數多,另一方面還因為歷史上印度裔人曾與現在執政的非國大並肩作戰,共同反對種族隔離制度,因而在政治上收到豐厚回報。

1994年5月,非國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種族的全國大選中獲勝,組成了以曼德拉為總統的第一屆南非自由政府。在政府內閣中,就有5位成員是印度裔的南非人,大大超過印度裔在全國人口的比例。如今,在南非的印度移民有100多萬,約佔南非總人口的2.7%。

但在過去的10多年中,華人不關心政治的習慣悄然發生改變。華人從逃避政治發展到積极參与政治,對政治權利的訴求不斷增加。

非洲華人參政的途徑多樣。他們中有的通過自己感興趣的政黨來表達自己的意願,有的則自己開始爭取華人的選票,有的作為華人代表參與施政諮詢過程,有的則直接通過競選坐上了總統寶座,還有的則成為了部長、議員或總統諮詢委員會委員。

在從政的非洲華人中,包括一些明星級的人物。比如塞席爾第一任總統詹姆斯曼卡姆(中文名字為陳文咸)和塞席爾警察總監安東尼加米爾(中文名字為韋怡和)。

在模里西斯從政的華人更多,包括第一位華人國會議員朱梅、華人部長李國華(他於1984年當選為首都路易港市市長,1988年當選國會議員)、文化、藝術和娛樂部長曾繁興(他既是文學家,又是政治家)、檢察總長陳念汀、擔任模里西斯駐法國大使的第四代華裔陳凱。

祖籍廣東梅州的鄧學升現任模里西斯青年與體育部部長。去年,他成為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48個非洲國家代表中唯一的華人部長。他是第二代華裔,父母在模里西斯居住,家裡人全都能講客家話。

其實,華人參政在一些非洲國家可追溯到獨立戰爭時期。祖籍廣東台山的華裔朱惠瓊曾參加辛巴威非洲人民聯盟,投入到爭取獨立的運動中。1988年,辛巴威總統穆加貝任命朱惠瓊為初等和中等教育部長。1992年,朱惠瓊出任辛巴威就業創造及合作部部長一職。

在南非,華人已不再是僅在商界打拚,也開始躋身政壇。在2004年南非國會選舉中,黃士豪、張希嘉、陳阡蕙以及王翊儒脫穎而出,成為南非首批華人國會議員,改寫了南非議會中沒有華人身影的歷史。2006年3月,孫耀亨當選約翰內斯堡市華人議員。

多位華人同時躋身國會,且分屬多個黨派,這在非洲政壇難得一見。「在南非政壇,每個人種都有自己的代表,華人理應有自己的代表!」孫耀亨這樣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孫耀亨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他在唐人街碰巧看到一位黑人警察欲對華人實施敲詐,於是就把車子停下靜觀其舉動。欲行不軌的警察發現了放在前擋風玻璃下的議員證后,悻悻而去。

作為南非首位華人國會議員的陳阡蕙告訴《環球》雜誌記者,近來大量華人來南非經商或定居,對南非的經濟貢獻很大,卻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因此她才決定成為南非華人的一名代言人。

陳阡蕙在幫中南經貿牽線搭橋的同時,還注意捍衛華人的傳統習俗。約翰內斯堡議會原來規定,僅在公曆新年可以燃放煙花爆竹,但在陳阡蕙的堅持和爭取下,華人得以在中國農曆新年保留燃放爆竹的傳統習俗。

需要一提的是:南非政壇上的5位華人議員均為台灣同胞。這是因為台灣同胞來南非較早,趕上了比較好的發展機遇,生意做得比較大,擁有較雄厚的財力,其自身受過良好的教育,政治素質也比較高。

另外,據記者了解,南非一些華人社團,如福建同鄉會、粵港澳總商會、南非香港紫荊會、順德聯誼會的僑領,都有意步入政壇。

當地僑界認為,南非華人從政要具備一些基本條件。首先要有相當的財力;其次外語要好,能向選民發表演講、拉選票。孫耀亨認為,南非華人從政,財力不是 一個大問題。南非的選舉法規定,選舉本身是選政黨,而非直接選個人,因此參選者個人花錢並不是太多。他還表示,只要哪位同胞明確表示想要從政,且自身條件 不錯,很多人都會熱情相助,包括給與財力上的支持。

對於參政華人的年齡結構,在南非華人社團中有不同的看法。

贊成老華僑參政的包括全非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尹雲芳,他認為,南非有威望的老華僑應該更有條件參政;南非唐人街管理委員會秘書長陳文炳也認為,新一代華人參政的時機目前尚未完全成熟,估計還要等3至5年。

但也有人看好從大陸來的新移民。在南非華人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當中,有不少畢業於名牌大學,已經成為各行專業人士。福建同鄉會會長李新鑄透露,他們正在 積極物色新僑中的佼佼者,如受過良好教育、外語好、擅長對外交往、社會活動能力強的人,向他們提供各種鍛煉機會。只要他們下決心參政,華人社團將向其提供 財力支持。

不過,從整體上來說,華人進入非洲國家的主流政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權威人士預計,未來10年內,難有華人進入南非主流政治,已參政者也難以在南非政壇產生大的影響。

首先,從人數上講,華人在南非仍是地地道道的「少數派」。在南非4700萬人口中,印度裔南非人有100多萬,白人有400多萬,而華人只有約20 萬;其次,華人尚未進入當地主流社會和支柱產業。華人到南非時間雖不短,但華人在種族隔離時期被剝奪了正常經商的權利,也受到種族歧視之害。他們在經濟上 沒有很強的實力,政治上更談不上有什麼地位和影響。當一個人甚至還在為生存而打拚的時候,很難談及政治上的抱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8: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