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南昌起義后賀龍「進軍湖南」的正確主張被否決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7-07-25           文匯讀書周報 

  南昌起義當天的軍事會議上,賀龍提出起義軍不能南下廣東,而應西去湖南。可惜他的正確主張被否決了……


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賀龍傳》根據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央軍委的決定,由總參謀部組織編寫,歷經十餘年,七易其稿。作者搜集綜合了珍貴的歷史檔案、文獻資料,忠實而完整地再現了從兩把菜刀鬧革命到成為共和國開國元勛的賀龍元帥的一生。本版內容選摘自今年推出的新版。南昌起義當天的軍事會議上,賀龍提出起義軍不能南下廣東,而應西去湖南。可惜他的正確主張被否決了……

(1927年)8月1日上午9時,召開了有中共中央部分領導人、在南昌的國民黨中央委員、江西省黨部委員、南昌市黨部和海外黨部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會議選舉宋慶齡、周恩來、譚平山、賀龍、張國燾、林伯渠、吳玉章、葉挺、何香凝、鄧演達等25人組成「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宋慶齡、鄧演達、賀龍等7人為主席團委員。在一些人的堅持下,把在廬山宣布「清共」的張發奎也選為委員。委員中有些人並不在南昌,如宋慶齡、何香凝、鄧演達等。因為他們是堅決主張與共產黨合作、有很高威望的國民黨左派,所以也被選入了委員會。事後,宋慶齡很快就發表了支持南昌起義的聲明。

當天晚上19時,在第二十軍軍部召開參謀團會議。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和隨第二十軍行動的蘇聯軍事顧問紀功等參加了會議。會議著重討論起義部隊南下廣東的具體計劃和政治綱領。賀龍發表意見說:「我不主張到廣東,我覺得湖南邊境農民運動做得好,有群眾基礎。到那裡不致在盛夏時節千里行軍,而且兵員也容易補充。」但是,南下廣東是在共產國際代表指示下,中共中央在南昌起義以前就決定了的方針,賀龍的意見沒有被接受。

8月2日,聶榮臻和周士第率領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的大部分部隊趕來南昌,加入了起義軍的行列。當天,革命委員會任命賀龍兼代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葉挺兼代前敵總指揮。方面軍所屬第九軍,朱德任副軍長、朱克靖任黨代表;第十一軍,葉挺任軍長、聶榮臻任黨代表;第二十軍,賀龍任軍長、廖乾吾任黨代表,周逸群為該軍第三師師長。全部起義軍共有3個軍16個團又4個營2萬餘人。其中,賀龍指揮的第二十軍兵力接近整個起義軍的一半。

8月3日,起義軍發布了《第二方面軍兼代總指揮賀龍告全體官兵書》。文告指出:「這次南昌起義,實在是一種偉大的革命行動,是真正擁護總理的主義和政策的行動。因為國民革命軍第一次北伐變成了蔣介石個人的勝利。今年3月的黨權運動,又被唐生智利用。南京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和政府,是蔣介石個人的工具……所謂武漢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原來還有三分人氣,大家所公認的領袖汪精衛初回國時志氣甚豪,劈頭告訴我們道:中國不能解決土地問題,國民革命絕無成功希望。他又起草土地問題決議案,規定『肥田50畝,瘠田百畝以上一律沒收』。但是他聽見唐生智、何鍵那些野蠻的武人哼了一聲,便駭得魂不附體,把他所起草的決議案藏在荷包里,不敢發表。許克祥一個團長,在長沙等處殺了數千工農群眾及各級黨部服務同志,汪精衛所領導的中央黨部、國民政府,竟以記過了之,不久,許克祥卻又升了師長。這不是明明白白的獎勵軍閥做反革命、反工農、叛黨叛國的勾當嗎?這樣的黨,這樣的政府,這樣的領袖,要他何用?」「我們下級長官尤其是士兵同志十有八九都是貧苦的農民出身。我們此次的革命行動,即是為實行土地革命,解決農民問題而奮鬥。」這個告全體官兵書,是一個義正詞嚴、大義凜然地聲討蔣介石、汪精衛為首的反革命派的檄文。

南昌起義,舉世震動。汪精衛發布了緝拿賀龍、葉挺的通令,又命令朱培德、張發奎調集軍隊進攻南昌起義軍。敵人十萬火急地動手了。8月4日,張發奎電令各部「進剿」葉挺、賀龍部。5日,敵第八路軍右路總指揮錢大鈞率部自南雄開到贛州布防,企圖堵截並消滅起義軍。

前委決定退出南昌,由江西進入廣東,與東江地區農民運動結合起來奪取廣東。8月3日,起義軍開始撤離。8月5日,賀龍率總指揮部離開南昌。6日,起義部隊全部撤離南昌,先頭部隊抵達撫州。

8月4日,第十一軍副軍長兼第十師師長蔡廷鍇在江西進賢地區率部歸附了蔣介石。劉伯承在南昌起義失敗后寫的《南昌暴動始末記》一文中說:在起義前,「蔡廷鍇及其軍官有些還是不穩定的,賀龍等主張,一併扣留制裁,終未實行,以致演成進賢叛變的事來,為後來失敗的一種原因」。

8月19日,起義軍到達廣昌。由於長途行軍,天氣炎熱,道路難走,給養困難,部隊非戰鬥減員很多,從南昌帶出來的輜重、重武器甚至大批槍支彈藥遺棄不少。敵人追堵大軍日益逼近,敵方對起義軍的惡毒攻擊甚囂塵上。因此,革命委員會在廣昌召開連以上軍官會議,作進一步動員。賀龍在會議上講話,痛斥了反動派的誣衊,說明南昌起義,南下廣東,完全是為了革命。

22日,賀龍率第二十軍為左縱隊由廣昌出發,計劃與右縱隊第十一軍在壬田會合后佔領瑞金。此時,錢大鈞指揮的兩個師中的一部分到達壬田準備阻擊起義軍。第八路軍副總指揮兼前敵總指揮黃紹竑率領另兩個師也從贛州兼程趕來。

壬田是起義軍進入廣東的必經之地。26日下午,賀龍指揮第二十軍全部5600多人,乘錢大鈞部立足未穩,猛攻其新編第二十師,激戰至次日晨,敵向會昌退卻。朱德率第二十軍教導團一部追擊敵人至瑞金以南50公里處,使敵人遭到很大損失。起義軍佔領瑞金。

8月末或9月初的一天,在瑞金的一座學校里,由周逸群、譚平山介紹,賀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在賀龍入黨宣誓儀式上講了話。他說:「組織上對賀龍很了解,賀龍同志由一個貧苦農民經過鬥爭,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很不容易。多年來,賀龍同志積極追求真理,是經過考驗的,是信得過的。」中共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李立三、惲代英、譚平山也相繼講了話。他們回顧了大革命以來,賀龍反對軍閥、反對帝國主義列強,支持工農運動的一貫表現,讚揚了賀龍在革命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率軍參加南昌起義的革命精神,也敘述了黨對賀龍的考察經過。賀龍入黨后,編入了中央特別小組,同組中有周恩來、張國燾、廖乾吾、劉伯承、周逸群等。

30日,起義軍進攻會昌。由葉挺率領第十一軍兩個師擔任主攻;朱德率領第二十軍第三師助攻;賀龍率第二十軍主力為總預備隊。晨6時,朱德率部向會昌攻擊,傷亡很大。第二十軍第三師參謀長袁仲賢、第六團第一營營長陳賡、教導團團長侯鏡如負傷,但攻勢並未稍減。7時半,葉挺率兩個師發起進攻,激戰至下午4時,攻佔會昌,殲敵甚多,殘敵3000餘人狼狽逃竄。黃紹竑所部第四師不知會昌失守,星夜趕來,也被第十一軍擊潰。

起義軍擊潰了阻攔的敵人,由江西進入福建。9月5日到達長汀,接近廣東。前委對進入廣東的作戰計劃又進行了討論。賀龍同意以一部兵力於三河壩監視梅縣之敵,以主力取潮州、汕頭,再經揭陽,出興寧、五華取惠州的意見。

9月3日,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第八路軍總指揮兼廣東省主席李濟深為阻止起義軍進入廣東,令黃紹竑、陳濟棠、錢大鈞和何輯五等率部「合剿」起義軍。8日,李濟深又令陳濟棠任東路軍總指揮,率第十一師及薛岳部第三十三師兩個團開赴河源,準備在潮梅地區圍剿起義軍,並令軍艦「飛鷹號」由水路進攻,與其配合;任命黃旭初為北路軍總指揮,率第七軍及范石生、錢大鈞部由贛南追擊起義軍。敵人以比起義軍多數倍的兵力壓了過來。

19日,起義軍佔領粵東三河壩地區。按前委決定,朱德率第二十五師和第九軍一部駐守三河壩,對付由梅縣進攻之敵,主力由周恩來、賀龍、葉挺率領奪取潮汕。經過激戰,9月23日佔領潮汕,立即迎擊從河源方向趕來的敵軍。由於起義軍征戰千里,實力大減,又未能集中兵力,對敵情了解也不準確,行至湯坑,遭3倍於己的敵軍頑強阻擊。賀龍、葉挺親自組織部隊輪番猛攻,打了兩天兩夜,相持不下,起義軍傷亡了2000多人。

這時,潮州已被黃紹竑部襲占。起義軍主力與在三河壩的部隊也失去聯繫,處於被敵夾擊的境地,被迫向海陸豐撤退。敵軍尾追不舍。前委認為已不宜按原定行軍路線轉移,乃於10月3日召開緊急會議,討論下一步行動計劃。

此時的賀龍早已下定決心,不論起義成功還是失敗,都要跟著共產黨同國民黨反動派干到底。他曾對徐特立說:「張發奎無用,他怕失敗。我不怕失敗,南昌暴動無論勝利與否,我都干。如果失敗了,我就上山!」在起義軍從湯坑撤退時他說:「這十年是我垮了又來,再垮再干,越干越大,為什麼?就因為我乾的是革命,不怕失敗。幹革命,人民就擁護。我們可能被殺,人民卻永遠殺不絕。現在情況很嚴重,我只有兩句話: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第二,寧可站著死,不能跪著活。」在前委召開的緊急會議上,賀龍再次表示:「我心不甘,我要干到底。就讓我回湘西,我要捲土重來。」前委緊急會議最後決定:部隊與農民運動相結合,繼續開展武裝鬥爭。主要領導人賀龍、葉挺、劉伯承、林伯渠、吳玉章等離開部隊經香港轉赴上海。會議結束后,部隊由流沙向西,經鍾潭向海陸豐的雲盪前進。路經一個三面環山的小盆地。第二十軍第一、第二兩師剛剛走過,陳濟棠的第十一師即從烏石趕到,將起義軍攔腰切斷。周恩來、賀龍、葉挺指揮部隊奮起還擊,但因部隊已連續作戰數晝夜,傷亡巨大,新敗之餘,士氣受到嚴重影響,遭此突然襲擊,逐漸失去控制,很快被衝散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失敗了。周恩來、賀龍等分別經香港去了上海。起義部隊一部分轉到海陸豐,另一部分在朱德等率領下,轉至粵湘邊境堅持鬥爭,成為後來工農紅軍的一支骨幹力量。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21: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