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終身教授終身不退休?[轉帖]

[複製鏈接]

527

主題

593

帖子

11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留洋博士(十一級)

Rank: 4

積分
11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opet 發表於 2004-5-4 03: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大學普遍實行助理教授(相當於我國高校的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的全員聘任制,每人都和校方簽有任職合同。職位越高,合同期越長,如新聘助理教授,簽訂一至二年任職合同,合同期滿根據鑒定結果,延長或解除合同。副教授任職合同可長達六年,合同期滿后若想繼續任職,則要申請延長或提升。美國高校教師有短期合同制和終身制之分。所以提升有兩種情況:由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副教授到正教授的提升;由短期合同制教師到終身制教師的提升。兩種提升都要經過個人申請,系裡評議,而且實行「不升則離」的原則。就是說,評議結果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提升,要麼離開。得到提升,從助理教授升為副教授,副教授升為正教授;或由短期教職提升為終身教職;否則走人。但正教授申請晉陞終身教授不受「不升則離」原則的制約。

  美國實行的終身教職有兩點不能從字面來理解:1.不但有終身教授、終身副教授,還有終身助理教授。2.終身教職仍是合同制,只是合同期限長,但最長也到退休年齡為止。所以終身教授不是永不退休的終身制。關於這一點,國內不少人有誤解。最近在報上看到陳耀松先生的一篇好文章《老來留洋記》,陳先生在文章中介紹他在世界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訪問的情況時,有這樣一段話:印象最深的是見到一位年邁的教授,老態龍鍾,動作遲緩。他是非常之老,以致根本什麼事也做不了了,但他還是坐在那裡盡他「終身教授」之職。這些老科學家,離開實驗室就無法活,只要有一口氣就來「上班」。

  上面這段話不也是對我國終身不退休的一些年邁的兩院院士的很好寫照嗎?據我所知,美國高校,沒有終身不退休的教授。終身教授、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院士都是要按規定退休年齡退休的。記得前幾年曾在IEEE Spectrum雜誌上看到巴丁教授退休的消息。巴丁教授是大師級的教授,因為1948年發明晶體管和1957年提出BCS超導理論,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物理獎。連他都退休,還有誰比他更特殊,終身不退休?我對巴丁教授印象特別深是有原因的: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物理獎;上世紀80年代初我的一位同事在伊利諾伊大學「留洋」,曾和巴丁教授共過事,聽他說過巴丁教授的一些趣聞。不但美國的終身教授、院士要退休,其實德國、丹麥等科技發達國家都如此。我曾短期工作過的世界著名的丹麥RISO國家實驗室前主任漢斯教授,為著名的材料學家、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前兩年當他67歲時也退休了(丹麥教授67歲退休)。

  一所一流大學,一所研究型的大學,有一支高水平的穩定的教師隊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美國高校普遍採用短期任職合同和長期任職合同(即終身教職)相結合的制度。據1992年秋統計,美國高校教師中,63.7%獲得終身教職,各種職位的教師獲得終身教職的百分比不一樣,正教授為96.7%,副教授為83.7%,助理教授為16.0%。美國各種職位的教師都分成許多等級,其分法因校而異,例如加利福尼亞大學把助理教授分成6級,副教授分成5級,正教授分成8級,級別越高工資越高。所有教師都還要面對職位內的級別提升和考核鑒定。

  獲得終身教授銜頭的教師不但要按規定年齡退休,而且在退休前也有被解聘走人的可能。被解聘的原因有兩種:1.個人原因。個人犯了有悖公共道德的重大錯誤;能力低,成果少,即不稱職。2.學校方面的原因。如學生數量減少,學校收入明顯減少,學校財政嚴重困難。和外國教授們交往時,收到不少名片,但所有名片上都只印有某某博士教授的銜頭,不像我們國內幾乎所有博士生導師的名片都要標明博導的身份。是國外大學沒有博士生導師嗎?不是的,國外名校博士生導師很多,例如我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教授、教育部前副部長韋鈺院士、清華大學前校長王大中院士等許多著名學者在那裡拿到博士學位的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全校4萬多名學生,近500位教授(包括數量很少的副教授),人人都招博士生,但沒人稱呼他們為博導。因為德、美等國的研究型大學里,教授和副教授都是中國意義上的博導,在他們那裡教授就是教授,幾級教授就是幾級教授,沒有人把帶博士生的教授從教授隊伍里分離出來。而我國前幾年的情況,有資格招博士生的教授不多,一些沒有博士點或博士點不多的院校,為建博士站到處招聘博導,一時博導成了香餑餑。許多單位為挖博導給出許多優惠的條件,如給不菲的安家費,高於普通教授一、兩倍的工資,安排配偶工作等等。在當時,因為人數不多,問題不突出,群眾意見不多。但目前,有研究生院的53所高校陸續取得了博導審批權,為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近年大批提升了年輕博導,博導在教授中的比例已接近或超過50%,這時本應因勢利導,逐漸淡化博導在教授隊伍中的突出地位,加強教授隊伍的團結。但一些學校反而強化博導概念,突出博導地位,在崗位津貼、工資待遇、甚至集資建房都突出博導的重要地位,人為地把博導搞成教授隊伍中的一個特殊階層,這種和「國際接軌」背道而馳的做法令人擔憂。

  兩院院士是我們的國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當然更應尊重兩院院士。但是這種尊重不應該和終身制相聯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人人都要退休,到了一定年齡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也要退休,院士為什麼不退休?退休既是中國公民的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每個有工作的公民,到了法定退休年齡,有權利領取退休金,享受各種社會福利,過幸福的晚年生活。當然由於國家的經濟實力,目前有一些公民還享受不到這些權利,如廣大的農民。另一方面,每位有工作的公民,到了法定年齡,應及時退休,給等待工作崗位的公民騰出工作崗位,也是每人的義務。院士為什麼要做終生不退休的特殊公民?政治上,終身制是封建王朝的特徵,起碼也是封建殘餘。在21世紀的今天,科技文化領域的頂尖人物也不該搞終身制,這太不合時代潮流了。許多兩院院士過去對國家建設、科技文化進步作出過特殊貢獻,現在老了,就應該光榮退休,頤養天年,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當然年邁的院士有豐富的經驗,退休后他們可自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如顧問、參謀工作。再則院士的退休年齡可適當延長,不要搞男性都是60歲的一刀切。

  我們的一些地方、一些學校、一些領導人為什麼這樣「尊重」兩院院士呢?當然主要動機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但也不排除各種「功利」動機:因為院士是塊金招牌,院士多,可多爭項目,多爭經費,也給當地領導增政績,所以一些地方的主要領導也出面為一些人評院士而活動;一些地方花大價錢從外地「買」院士,給院士提供各種特殊優惠。因為許多大學評估排名,把院士、博導的數量定為主要指標,為爭研究型大學,一些沒有院士或院士很少的已有相當實力的大學,到處拉「雙聘」院士。有的院士施展「孫大聖」的分身術在多處當挂名的「雙聘」院士,到處拿挂名費,對此群眾多有微詞。這種助長腐敗風氣蔓延、敗壞院士聲譽的不良現象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在它蔓延以前就該加以制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7: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