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經連續數年被《美國新聞和世界時事報道》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里聚集著來自中國百名正在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作為海外留學的一個群體,他們都在想些什麼?在國外讀書的日子有些什麼不同感受?本報駐美特約記者陳屹對此進行了採訪。
■記者:來美國前後,有沒有認識上的誤差?
黃超 (來自清華大學):記得初中的時候,一位長者到我們學校來做講座,談及他在美國的所見所聞,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大街上被人搶走了三十塊錢。他總結道:在美國出行,上衣口袋裡一定要揣上30美元,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隨時準備遇到流氓,乖乖地給錢。
十年之後,我坐進了北京新東方學校的教室,學習考托考G的技巧。老師們經常會講,留學生在美國一個月的獎學金有1500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就是一萬多塊,那可是我們這好幾個月的工資哪。美國物資極大豐富,時不時地有魚從河裡跳到岸上,人們都不屑一撿,任它腐爛。愛吃魚的我自然而然地開始憧憬起美國的生活來。來了后,才發現國內媒體和海外來的人士,對美國的真實性在不同程度上有些吹噓的色彩,自然而然地讓不曾去過海外的人,產生誤區和盲點。
秦巍(來自復旦大學):既然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就是迎接挑戰的。 當然,不同的方面,還是比比皆是, 比如: 小城鎮的人都很友好,即使不認識,大家也都打打招呼。 校園裡,學生穿得很隨意,什麼T恤衫, 短褲,連拖鞋也穿進教室, 比我在復旦時的同學,要隨便多了。 美國一些所謂的市中心,比起上海可差遠了,又臟,又亂,特別是紐約的唐人街。 當然,必須要提到語言水平,當時我的TOFEL考了670, 而到美國后,發現一些發音和辭彙,與現實的美語還有差距,而且,還鬧出許多笑話呢!
來之前,我們認為美國人都很笨,這是錯覺,也許他們數學的演算能力不如中國人,應試能力相對比我們差。 但是,他們的知識面廣,愛好多樣,創造能力、動手能力非常強。
■記者:你眼中的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駱秋野(來自北京國際關係學院):對美國本身的了解並沒有質的改變,而是更深層的了解。 就中美教育來說, 我們從小習慣的教育制度,單槍匹馬, 各自為營, 可是一到了美國讀研究生, 時時都會遇到小組論文、小組項目、小組研究, 每個組都要兩個人以上的合作, 開始確實不習慣。另外,我們中國學生以學業為重,而美國學生的興趣非常廣泛,體育上更是強項,這樣學習起來,他們的身體素質要比我們好多了。
我們可以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很紮實, 但是中美大學教育比較:差距很大,特別是人文和社會科學。美國大學生大學三年級才選擇自己的專業,在這之前可自由涉獵天文地理各個領域。這裡的學校大多師資充足,設置專業種類齊全且質量都不錯,這使得美國本科學生總體上知識結構更為合理,而同時他們若對某專業很早產生興趣,學校也有條件為學生提供深度的學習機會。我接觸過若干天資聰穎的美國本科學生,有的入學不久便確定自己的方向,到畢業時自己的專業水平達到甚至超過研究生水平。
李虎生(來自清華大學):在這邊已經念了一年半書了,課上了十來門,研究也做了一些,也做過助教。感覺美國的本科教育並不比中國好,我做過電機系三年級本科生的一門課的助教,帶過實驗,改過作業也批過考卷,按說他們已經是美國大學生里的精英了,可我感覺他們的平均水平恐怕比不過清華電子系的本科生,無論是理論功底還是實踐能力。可是同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比(尤其是博士),美國的水平就高出了一大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美國有最好的師資力量,像我所在的小組裡,每一位教授都是其領域內鼎鼎有名的人物,隨便拿一個到中國都是院士級別的,名師出高徒,當然水平不可同日而語;另外美國學生儘管平均水平也許比不過中國學生,可他們的天才學生比中國的天才們還要天才,這是因為他們的教育環境為天才們提供了土壤,他們沒有高考的壓力,可以自由地發展,而且他們的中學可以提供很好的環境,我聽說有的中學可以開出量子力學的課程來供學生學習,這在中國是根本沒法想象的;而且美國是在全世界的範圍內招收人才,像我老闆的學生除了美國人外,來自中國、印度、土耳其、智利、義大利、法國的都有,這樣收羅全世界的人才,自然可以促進其科技的發展了。
關於做研究方面, 到國外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研究工作。 在國內,如果搞出新的演算法, 首先想到的是能否賺錢, 寫出程序,儘快找個公司合作, 取得經濟效益。但是,在美國大學里,如果你算出什麼時,並不急著去把它商業化, 而是靜下心來好好來分析它的性能, 用許多數學推理和程式反覆演算, 導師對學生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在國內時,如果我做得速度不夠,背後就一再被別人催促, 如果需要一個星期的工作,恨不得明天就要拿出來, 晚是絕對不成的,這樣你要砸錢啦, 那時我認識的研究是多發論文,多賺錢。 這裡的導師卻反反覆復要我再等等,再想想,再去學一個新課,再提出一個問題。 從根本上來說,我的心態、思維方式和做事方法變了。
在美國,表面上沒有國內導師給你的壓力,但是, 看到別人都在努力,都做得很好,你自己都會給自己壓力。 實際上,美國的環境給你一個更大的研究空間,讓你的靈感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普林斯頓大學有個教授,幾乎有六七年間沒有發表一篇學術論文,但是,七年後的他,研究出350年前提出的定理——費爾馬達定理, 震撼了世界的數學界。說得更直白些,科學的東西是靠靈感,不能跟正在埋頭苦幹的愛因斯坦先生說:「加油啊,如果你下個星期再拿不出證實相對論的成果來,恐怕你該開路了。」
黃超 (來自清華大學):與國內的研究生教育比較起來,客觀上講,美國大學的教授們普遍的學術水準要高於國內。因而在授課的廣度及深度上是國內無法相比的。有時,我們常常對布置下來的作業或課程實驗不知從何下手。必須查閱一些學術期刊或網路資源才能有所眉目。正是教授們極深的學術修養和對專業最新進展的熟知,方能給予我們中肯的指導。這也正是美國學術界能保持領先地位的原因。順便說一句,我們這裡有些教授比他們的研究生工作還要辛苦。第一個學期末,我們這些第一年的研究生開始選導師。普林斯頓大學與別處很大的不同是,幾乎所有的研究生在經過一兩個學期對本專業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由地選擇導師。而別的學校通常是導師各自直接招生。在研究生入校以前遁入何門就早已定下。人們常說沒有選擇很煩惱,但選擇太多是不是也很煩呢?經過再三考慮和徵求高年級同學的意見,我終於決定選一位印度教授做導師。儘管關於不能選印度人做導師的說法有各種各樣的版本,但我想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吧。選定導師后,我就開始了這一領域的探索。
為了增強和拓寬對領域的認識,導師給我大量的書籍和文獻資料來讀。讓我未曾料到的是,他要求我每個星期在課餘時間完成一本三四百頁的相關書籍,或是15到20篇期刊或會議學術論文。在選修的四門課之外,還要完成這麼大量的閱讀是對我的巨大挑戰——「挑燈夜戰」。因為每周五我需要與導師見面,討論這個星期所讀的資料。所以周四晚上經常要熬到三四點才能睡覺。一開始,我的閱讀速度很慢,語言是一個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相關的背景知識比較缺乏,所以很多不懂的地方讓我無法順暢地讀下去。以前在國內,讀課本也好,讀文獻也好,我總是喜歡把每個問題都弄清楚。這種習慣也就導致我常常是非常緊張才能完成每周的閱讀任務。導師知道后,指點我不懂的地方就不要讀了,但一定要保證每周的讀書數量。我有些不理解,讀不懂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時間來讀呢?半年之後,我讀完了十幾本書,數百篇學術論文。閱讀英文文章的速度明顯提高。回想起來,直接跳過不懂的章節非常有道理。你不能指望從一開始就能夠把文獻全弄明白,哪怕一篇文章只能學懂30%,有了數量的積累和各方面知識的綜合之後,最開始很模糊的地方也就自然而然地清晰起來。慢慢地自己也就懂得越來越多,也就有能力來判斷一篇文獻的優缺點和他人研究的側重和發展。這不也正是自然辯證法所說的量變到質變么?大量的閱讀為我順利地進入研究項目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盧君:大家說了許多美國教育的強項,但是,我覺得中國教育也有它自身的優勢, 接受中國方式,還是接受美國方式, 最重要的要看你本人今後在哪裡發展。 把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硬搬進中國來的話, 會出現更多的問題。關於研究生教育,美國頂尖的研究生院質量絕對是無與倫比的,這些研究生院依靠豐厚的資金以及源源不斷校友的私人捐贈來吸引有名望的教授,不斷改善科研教學設施並以獎學金吸引優秀學生報考。 本文來自:www.longcen.com
■記者:你感覺出國留學后自己有哪些得失?
駱秋野(來自北京國際關係學院):如果自己未出國,應是在北京的某家外企平平穩穩地做著我的高級白領;拿著足以滿足我各種小資情調追求的收入。
幾個好友,若干愛好,坐看雲起,沒有太多的精彩,有的卻是生活的平淡和自在。也許很快結婚,也許一直單身;偶爾的夜晚,想起我的出國夢,也許嘆息一兩聲,也並不會為此失眠。
看現在的自己,身處名校,受很多人的羨慕,自己也覺得無盡的驕傲。但學習緊張,生活艱辛,前途難卜,並不因身處名校而少半分,自己只能做到堅強而獨立。
如果用人來比喻的話,應該說美國像個個性鮮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的孩子,他(她)的缺點和優點都很明顯和突出,對此,你非愛即恨。最喜歡美國的包容性,特別是在紐約,無論你任何文化,宗教,信仰,愛好,你都能在這兒找到和你一樣的人群,而別人也不會因為你的不同而大驚小怪。
最喜歡美國女孩的獨立和堅強,身邊的美國女孩,除了PARTY和正式舞會時穿得千嬌百媚,平時說話做事大多和男生一樣果斷乾脆,大大咧咧,不會利用自己女性的身份去獲取男性的照顧。出去吃飯娛樂AA,男生不用擔心錢包,女生不用擔心欠人情,雙方心理都少很多負擔。
喜歡的還有很多:喜歡大多數美國成年人溫和有禮,遵守公德;喜歡很多美國年輕人熱心公益事業,不重視物質;喜歡美國年輕人穿著隨意和自然,不像日韓年輕人盲目崇拜名牌,等等等等。
最不喜歡美國年輕人的PARTY,在校學生平時學習壓力大,到周末,總能找到地方有人開PARTY,不一定需要什麼名義,只要有酒喝,有舞跳,一定熱鬧。
這樣的PARTY我去過四五次,大多是為了不駁朋友的面子去捧場,大堆的人端著酒杯站在小小的客廳或走廊里,背後有震耳的舞曲音樂,認識不認識的人都要滿臉微笑地寒暄聊天,在這樣浮躁嘈雜的環境里,這樣的聊天往往是膚淺客套的。
不喜歡的還有很多:如不喜歡大多數普通美國人不關心美國之外的事,認為美國便可代表全世界最優秀的;不喜歡美國人虛偽的讚美;不喜歡美國落後的公共交通和美國人對汽車的嚴重依賴性等等。
朱小蕾(來自英國):美國人比較自大,對世界其它地方的基本常識根本不關心,這跟他們不出門有關係。 看看已經學成畢業后的留學生生活, 一找到工作后,就開始忙著辦理美國合法長期居住身份,然後,結婚,買房子,生孩子, 一環套一環,被套住。 表面上,大家過著比較好的中產階級生活,實際上,非常沒有自我的生活。 文章來源:龍世紀www.longcen.com
對此,我更喜歡歐洲的生活, 因為那裡已經不僅僅限於停留在金錢的範疇之間,還有更高層的精神生活。 確實美國的工作,房子,身份都是能讓人抓得到的東西, 但是,我昔日上海育才中學的同學們,大家在國內奮鬥得都很好,所以,已經不像我們當初一定非要靠出國深造來改變命運了。
李虎生(來自清華大學):至於得失嘛, 大家都在學術研究上頗有所得,我也感覺現在自己的研究水平比起在清華時又上了一個台階。而且這邊很好的生活條件也算是一得吧,至少現在自己已經是有車一族了,過了把童年時就憧憬的癮吧。
可失去的也很多,在這裡的單身漢們哪一個沒有一些傷心的故事呢?在象牙塔里呆得太久的人往往在感情上是很單純的,可愈是單純就愈不能適應現代愛情里那些紛繁嘈雜的東西。可是誰又不企盼有個溫暖的家呢?
大雪的天氣里,頂著寒風跋涉回住處時,多希望那明亮的燈光里有一個人在等你回家啊。對著空曠的屋子,想說句話卻沒有伴的時候,心裡真的有點哀傷。
好在,校園裡大家住得很近,光棍們聚一聚,也頗有單身漢的快樂(恐怕真結了婚時,又要想念這種城外的快樂了)。到了美國,就不要太奢望愛情了。也許在美國最好就是不去想得失,學一點老莊的生活哲學。
對於未來, 我不是那麼雄心勃勃的人。我挺想回清華做個教授,自由自在地做一點學術。不過也許找到老婆后就不一樣了。在海外,有一種心懸挂在半空飄蕩的感覺,看來應該把老莊的書燒了, 換本尼採的看看, 其實我最愛看的還是周星馳的片。 哈哈!
黃超(來自清華大學):至於得,只要我們天天在學習和奮鬥,無論你在世界的各個地方都會得。 至於失去什麼? 出國前,我一個月至少可以掙上一兩萬塊錢, 如果這樣工作四五年下來,不僅可以非常容易進入相當不錯的生活水準, 而且經濟實力,生活圈子,人際關係,都會有了一定的世界。
而這四五年在美國,才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博士生, 除了讀了百千篇論文著作,寫了幾十篇論文,做了許多試驗之外, 如果我們想回國,想出謀劃策,作為兩手空空的海外留學生,誰要聽你的呢?
如果為了證實自己的經濟實力和經驗,再在國外幹上四年五年的, 也許這個人生最寶貴的十年要在海外度過, 你說值還是不值?
每當別人問我該出國還是不該的時候,我定會對他講「如果在國內你有一個伯樂器重你,千萬不要出來。」
盧君:畢業後有機會能回國發展,我非常想回國,因為那裡是你熟悉的環境,發展起來,也不會差的。總之,我們都來自中國的四面八方,誰也沒有想到會因為留學,有一天要在大西洋的那邊相會。
■記者:記得2001年11月在美國我見到了剛來美國留學3個月的北大畢業生王怡喬,在此把她的感受分享給讀者,也作為我這篇採訪的結束:
「……到美國真的上了課之後,當曾經的追求開始成為現實之後,隱隱地卻又真實地感到了失落。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來之前就知道自己會念一個自己並不怎麼喜歡也找不到工作的一個專業,而且是很長很長的博士。反正我是。
我開始懷念那兩年的執著,因為至少那個時候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知道自己有個不是太遠卻也不是太近的留學夢。但是現在,我來了,卻並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走下去。
我知道為了來美國很多人都妥協了自己的愛好自己的興趣,當所有的機會成本就此付出之後我不知道來美國又到底會讓我們收穫什麼,除了一個學位。其實很多這些問題都是在出國前就該理智地考慮到的,只不過當時情願自欺欺人也要去忽略這些來了之後的問題。
現在,一切都真實了,所以對我來說,來美國其實只是一種執著的結果而已,我更願意把我來美國的這段稱之為一種經歷, 而不只是深造。
到現在為止我仍然困惑著,我還是沒有找到我該在美國怎樣學下去的方向。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該繼續執著於五年的博士學位,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該繼續執著於太平洋兩端的愛情,我不知道。
在這個陌生的國度,我只知道我最初的執著就是讓自己在這裡堅持下去,永不放棄。」(作者:陳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