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海歸的未來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7-5-27 18: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王輝耀的演講 26/3/07  

   最近應全球CEO網站的邀請﹐參加了一個「CEO暢談未來論壇」﹐讓我來做關於海歸未來的講演。我覺得這個話題實際上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為什麼讓 我談這個「海歸」﹖我想可能是因為我這幾年跟「海歸」打交道比較多﹐我現在是歐美同學會的副會長﹐同時也是歐美同學會商會的會長﹐另外也是全國青聯留學人 員聯誼會的副會長﹐所以跟海歸有很多機會接觸﹔同時去年我寫了一本書叫做《海歸時代》﹐對海歸也做過一些研究﹐所以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關於海歸未來我想講十個趨勢方面﹐然後再概括它幾個特點。
  海歸未來發展的第一個趨勢﹐就是大批的留學生將會回到中國來發展﹐還包括一大批跨越海內海外﹐但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中國的現代化的留學人員。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的加速﹐海歸肯定是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大家都知道﹐中國目前出國的留學人員將近一百萬人﹐回來的﹐目前按照教育部的統計是20多 萬﹐我估計可能將近30萬左右。實際上還有相當一批是跨越兩岸之間的﹐這些人可能人沒有回來﹐但是「才」已經回來了﹐他們回國提供服務﹐回國做講座﹐回國 做項目等等﹐就是有相當大一批人身在海外﹐但經常服務在國內﹐他們的工作跟中國越來越密切。所以我可以預見﹐今後的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時間﹐中國一定會有 更多的留學人員回到中國來﹐一個是他們的人回來﹐一個是他們服務的「才」干回國使用。按照這個比例﹐如果我們出去100萬人﹐回來30萬人﹐我覺得這個比 例還不夠。按照一般發達國家的這些經驗﹐就是經濟成熟的這些留學地區﹐比較理想的回歸比例起碼在50%左右﹐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新的發展方向﹐就是說今 後會有大量的海歸回到中國來。這是第一個趨勢。
  海歸未來發展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回國創業將是今後海歸發展的一個重點。
   我們都知道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開始恢復派遣留學生﹐早期派遣的留學生大量是學科技的﹐教育的﹐而且很多都是大專院校公派的。但是 90年代以後﹐中國學生出國留學開始井噴﹐而且這些出國留學的學生中95%都是自費留學﹐而且涉及的領域更廣﹐管理、金融、計算機、電腦以及財務等這種實 用的學科非常多。
  這些人有一個特點是什麼呢﹖他們不像 80年代出去的人﹐出去的時候都是單位派出去﹐回來后很多又回到原單位上。而這些新出去的留學生回來以後面臨自己找工作﹐面臨自己創業。可能80年代很多 留學生回來當教授﹐當科技人才等等。90年代到21世紀以後大量的留學人員回來﹐不僅在科教領域﹐而且更多滲入到了包括管理﹐到創辦公司﹐到跨國公司做職 業經理人等等﹐這個廣義的創業越來越多的海歸會進入到眾多的行業裡面來。目前﹐全國的留學人員創業園區也有好幾百個﹐留學人員創辦了數萬家的企業﹐留學人 員創業大潮方興未艾﹐這是第二個趨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創業文化開始不斷地深入人心﹐從很多海歸創業的故事大家都可以看到﹐不管是最近的百度﹐還是以前的搜狐﹐再以前的亞信﹐UT斯達康﹐ 或者包括最近在中央電視台獲獎的鄧中翰的中芯國際等等﹐都在推動中國的創業文化。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中國在澳洲紐約證券市場或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 有一半以上都是由海歸﹐留學人員創辦的﹐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第三個趨勢就是海歸會從個別大城市向沿海以及內地的其它二線城市發展。現在出現的「海歸」變「海待」的現象﹐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太多的留學生集中在 廣州上海北京這些地區。這些地區不僅海歸集中﹐大學生也是普遍的集中﹐研究生也是普遍的集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才相對非常的過剩。
   我覺得海歸們可能還要放寬眼界﹐要面向需要更多海歸的地方。我經常有機會到沿海﹐到珠三角﹐長江三角走一走﹐看一看。我發現這些地方有些企業每年出口上 億元的訂單﹐但是他們這個公司裡面連一個翻譯都沒有﹐沒有人懂互聯網﹐沒有人懂去參加廣交會﹐他們大量的訂單都是被外來的商人帶來﹐然後大量的利潤又被這 些人帶走﹐所以他們只是掙到很基本一個勞務費用。比如一條牛仔褲兩個美金﹐在中國東莞生產﹐賣到紐約卻是五六十個美金﹐這中間有大量的品牌﹐設計﹐營銷﹐ 零售、保險﹐航運等等費用都流失在了中間環節裡邊﹐中國沒有拿到價值鏈的高端部分。這一塊非常缺國際化的人才。
   我認為對海歸來說﹐中國今後的機會不是都在北京上海﹐而是在中國的沿海城市和內地的二線城市﹐比如像深圳﹐溫州、珠海、大連、青島、煙台、寧波這樣的地 方。這些地方是中國經濟的出口發動機所在地﹐中國的國際貿易每年出口30%的增長﹐這些地區企業起的作用很大。我覺得這一塊是中國最有發展的一個區域﹐我 預計海歸今後會朝這些地方發展。有人說去這些地方發展不方便﹐比如說有人就喜歡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條街﹐有人喜歡上海新天地﹐去了煙台沒有這些東西了。其實 我覺得這個大可不必懮慮。國外的趨勢也是這樣﹐你在紐約住﹐可以到周邊城市上班﹐目前很多香港人在大陸工作﹐香港企業在中國內地提供兩千萬的就業機會﹐很 多香港管理人員他們周末回香港﹐周中到東莞到番禺等等這些地方上班。所以我想中國以後也會形成這種現象就是說周末在北京﹐上海﹐周中在煙台在青島上班都是 可能的。在歐洲也是一樣﹐為什麼飛機叫空中客車呢﹖就是大家很頻繁在不同地域之間的往來﹐很多人要麼在大城市工作﹐要麼在大城市居住﹐現代交通已經沒有說 上班跟居住必須在一個地區﹐或者在一個城市。
  第四個趨勢 就是海歸從扎堆外企﹐要走向本土企業。目前中國大量的海歸回來﹐不管是原來微軟的總裁也好﹐或者Google的總裁也好﹐大量都是在外企裡邊當掌門人。我 們可以發現大量的留學人員回國都被外國公司吸納了﹐被它們聘用了﹐因為很多海歸掌握國際文化﹐容易和外企文化融合。而未來﹐隨著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和中國企 業走出去﹐大量的留學人員會更多到本土企業﹐比如說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甚至其它的這些鄉鎮企業﹐我覺得這個是海歸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我知道最近原來畢 博諮詢的CEO黃輝就去了均瑤公司做CE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中國的民營企業發展到今天﹐實際上已經要脫離武大郎開店的局面﹐要簡畾a族企業的局面﹐要簡璆穭H唯親的局面。要想實現這些轉變﹐必須要吸納國際化人才 ﹐必須在公司治理結構在公司的管理方面要上一個新的台階。我認為中國的海歸的未來就是要走與中國民企相結合的道路﹐或者與中國國企相結合的道路。如果大家 只盯著外企﹐只盯著跨國公司的話﹐我想海歸發展的前景會受到很大的制約﹐海待現象將不會得到很大改變。
  另一方面﹐國內企業也需要加大招聘海歸的力度﹐如現在國資委選高級管理人才開始實行全球招聘﹐但我注意到沒有幾個企業是真正的全球招聘﹐大部分還是在國內招聘﹐真正被聘用的海歸還是很少。
  第五個趨勢就是海歸從政包括進入政府做管理或公務員的人數會大量增加。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有一個龐大的公務員體系﹐好幾千萬人。要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目前的作法是把政府官員送到國外培訓﹐比如送到哈佛﹐送到肯尼迪政府管 理學院﹐送到世界各個大學進行這種短期的培訓﹐這當然是一種辦法。但我覺得更有效的﹐可能更好的不能忽視的另一個辦法就是大量吸引在國外已經成熟的﹐有公 共管理經驗﹐有這方面訓練的這些留學人員﹐加入到政府裡面來。我最近注意到北京市政府提出來大學生可以到鄉村裡面當村長助理﹐我覺得這個就很好﹐據說好幾 千大學生都報名了。我就想為什麼不能﹐比如在中國的中小城市或其它地方能更多的對海歸開放。前兩年團中央搞了一個政策﹐大學生畢業以後去西部的話﹐可以做 鄉長助理﹐而如果創業﹐工商登記費是免掉的。這種政策能不能實施給留學人員﹐如果說留學人員拿到碩士學位﹐有一定的經驗﹐到中西部能不能做縣長助理﹐能不 能做市長助理﹐ 能不能做職能部門的管理工作。所以我覺得實際上這些都是可以考慮的。
   去年我曾經看到一個報道﹐說北京市政府推出一批司局級的幹部﹐要重點招聘海歸。在各大報紙上登得非常詳細﹐然後很多海歸慕名而去﹐第二天追蹤報道說很多 海歸去排隊﹐要應聘這些高級職務。但大家去面試的時候發現﹐用放大鏡看還有更細的要求﹐要求海歸要有一年以上處長經驗﹐或者四年以上副處長經驗﹐這個就非 常的狹隘。為什麼呢﹖如果留學人員回來前他沒有在這個體制呆過﹐不可能有一年的處長經驗﹐或者四年的副處長經驗。但他可能在IBM做過經理﹐或者在摩托羅 拉做過經理﹐那麼做過IBM的經理﹐做過摩托羅拉的經理相不相當於處長經驗呢﹖﹗所以我覺得有些限制是過時﹐這次招聘沒有招到太多的海歸﹐因為有體制內經 驗的海歸非常少﹐所以我覺得中國各級政府應該解放思想﹐擴大思路﹐更多的吸納國外的特別是有公共管理經驗的這些留學人員。
  第六個趨勢﹐就是海歸會進一步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民主建設的步伐。
   留學人員最寶貴的就是他們有國際化的經歷和國際化的體驗﹐他們在海外生活很多年﹐他們目睹不同體制下不同社會的差異﹐同時也有很多直接的經驗。長期呆在 國內﹐有的時候對中國的真實國情我們可能不識廬山真面目﹐因為我們在一個環境中待的太久﹐麻木了。但是在不同的環境中﹐不同的體制下受到不同的教育﹐掌握 了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再回來的話﹐我覺得對中國社會的進步﹐對中國民主的發展﹐對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的促進會有相當大的好處﹐我覺得這一塊可能是今後 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最近在開兩會。很多年以前我們認為政 協委員是一個身份代表﹐是一個社會地位的代表。最近我注意很多人大政協委員已經不是這樣了﹐人大政協委員應該是利益集團的代表﹐你來自哪個階層﹐為那個利 益群體說話﹐是當兩會代表的真正涵義。比如你來自農村﹐你應該為農民說話﹐你是工人應該為工人說話﹐兩會代表應成為不同利益階層的代表﹐從身份代表向利益 代錶轉變﹐我覺得這個提法很好。我覺得這表明中國實際上也在進步﹐也在變化。我覺得今後在兩會代表的選舉上﹐應該進一步推動這方面的發展。果真如此﹐海歸 們將會有更多參政議政的機會。
  第七個趨勢就是海歸會加速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這是海歸最有優勢的方向。
   去年很有影響的一件事就是聯想收購了IBM﹐中國公司的總部現在居然搬到紐約去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從TCL﹐華為﹐海爾到中海油收購澳洲的石油公司 等等﹐我覺得中國以後會有大量的企業要走出去。中國的產品現在賣到世界各地﹐中國現在有173個產品在世界上銷量是排名第一的﹐中國產品的銷售和推廣需要 大量的人員來做這種事。在這方面我覺得留學人員有很多優勢﹐在未來幫助中國推廣產品﹐幫助中國走向現代化﹐走向國際化。
   80年代我曾經在商務部工作﹐我當時也是參與負責中國企業走出去這一塊。當時走出去的大量都是勞務合作﹐初級承包工程等等﹐還處在低端勞務的這種項目。 現在我們更多是科技產品出國﹐製造業出國。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在向海外拓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生文化上的衝突﹐比如說前年發生的西班牙燒鞋的事件﹐中 國溫州商人在西班牙的倉庫被燒掉了﹐說明我們中國在海外這些商人要注意這些情況﹐避免和當地發生衝突。要了解並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比如說歐洲當地的習慣 周末周日商店不能開門﹐不能你中國企業來就要開門服務﹐不顧及當地的風俗習慣﹐這樣你可能得罪當地的商人。我們應當入鄉隨俗﹐如果說當地的商人經常有一些 行業協會組織起來﹐支持當地的慈善事業﹐我覺得中國的企業在海外也應該做這種事﹐比如建立我們自己的商會﹐做一些能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友善工作。從這些層 面上來講﹐中國海歸也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熟悉當地的文化﹐能夠幫助中國企業更好的走向海外﹐不僅是產品走出去﹐同時也帶出新的一種精神風貌﹐帶出 中國新的國際文化融合。
  第八個趨勢就是海歸將推動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我注意到最新統計對中國服務業做了一個調整﹐其佔GDP的總量從30%調整到40%。大家都知道發達國家服務 業實際很多佔到了GNDP的80%﹐中國實際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增長。我覺得中國有很大空間的增長就來自於服務業﹐來自於第三產業﹐這個行業裡面海歸會 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大家注意到互聯網各種增值服務﹐高科技﹐電訊﹐各種諮詢機構﹐營銷、廣告、媒體、教育等等﹐中國市場上非常活躍的這些領域﹐很多都是 留學人員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留學人員可以在縮小中國和海外的還有的40%的差距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九個趨勢﹐海歸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學術的研究水平。這個實際上也是很重要的。目前中國大學裡邊很多高精尖的人才實際上都是留學人才﹐中國大學校長75% 以上都有留學背景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中絕大部分也都是有留學背景的﹐他們對於推動中國學術的水平發展我覺得作用非常大﹐我認為海歸在今後一段 時間內還會進一步的提升中國的學術水平。另外﹐現在中央提出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的強國戰略﹐我想﹐那些擁有原創技術和掌握國際最新技術的海歸們﹐今後將大 有用武之地。
  第十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趨勢﹐海歸未來會加速中國與世界全方位的接軌。
   我覺得未來海歸們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他們有兩種文化、甚至三種文化的這種背景﹐掌握兩種以上語言﹐擁有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觀念﹐是中國和世界溝通的天然使 者﹐這一切會使他們在中國對外接軌的過程中發揮生力軍的作用﹐發揮橋樑的作用﹐發揮先遣隊的作用。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中國不可能與世隔絕﹐中國不 可能不成為世界的一個主要部分。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面臨各種各樣的摩擦﹐面對各種各樣的危機﹐面對各種各樣的衝突﹐ 我們需要很多人來處理這種事情。我覺得這個是全方位接軌﹐包括教育、科技、管理、創新﹐還有我們最近強調的科技創新等等﹐這些都是中國海歸未來發展很有優 勢的方面。
  講完未來中國海歸未來十個發展趨勢以後﹐我再補充海歸未來發展的一些特點。
   一個社會的主流人群﹐代表社會未來的主流﹐總是與這個時代的背景﹐這個社會的變革等等大環境息息相關。經過50多年的建設﹐中國現在已經越來越現代化﹐ 已經越來越發達﹐但我們不光要實現物質現代化﹐更重要的是實現精神現代化﹐還有社會現代化。就是我們不光要重視硬體﹐比如現在北京、上海近來顯得很發達了 ﹐高樓大廈﹐高速公路﹐智能型的寫字樓等等都有了﹐但是我們的人﹐我們的觀念是不是最新的﹐我們需要進一步的思考﹐文化方面的進步﹐社會方面的進步我覺得 是非重要的。那麼﹐中國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簡單而言﹐就是兩句話﹕對外能否和平崛起﹔對內能否和諧發展。換句話說﹕中國未來能否順利發展﹐最重要 的影響因素﹐不是硬體﹐而是軟體。中國現代化進程已經基本完成器物層面的任務﹐未來最重要的任務是制度與文化方面的進步。因此﹐海歸的未來也要放在這個大 背景下來思考。
  與以往海歸精英更多地從硬體上推動中國與 國際接軌不同﹐當代海歸精英追求的目標開始兼顧提升中國國際化和公民社會的軟實力。他們開始超脫於自身的企業或機構﹐更多地開始考慮民間外交、公民社會、 環境保護和自主創新等中國國際化進程中的實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實踐﹐實際上決定了海歸群體的未來定位。
  所以我覺得在未來還有幾個方面﹐海歸還有一些特點﹐可能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說現在很多海歸開始考慮民間的外交﹐比如考慮公民社會﹐考慮環境保護﹐考慮自主創新等等。
   首先﹐留學生將來在民間外交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民間外交是最近一個比較熱的話題。 近日﹐我所在的歐美同學會商會2005委員會上周剛在長安俱樂部舉辦了一個營銷中國暨中國民間外交論壇。在這次論壇上﹐王伯明、湯敏、袁岳、張醒生、趙 民、肖志岳等留學歸國人員都提出了不少好的看法。
  中國這 些年來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了很多的提升﹐但是對中國的誤解和不了解也是很多﹐比如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等。例如有關機構做的調查﹐對中國保持好感的比 例﹐不同國家有時候有很大的差異。比如說我看到一個調查有7%到10%的歐美人還把金日成當成是中國的領導人﹐這已經是很過時的一個觀念了。還有5%的俄 羅斯人認為中國的經濟需要俄國的援助﹐10%的日本人認為中國現在還流行穿文化大革命時代的軍裝。
   針對這些偏見﹐對中國人的誤解﹐民間外交顯得越發重要。我們現在有一百萬的中國留學生﹐起碼還有六七十萬在國外﹐他們在民間外交中會發揮重要作用﹐能夠 更好的解釋中國的情況。比如說很多外國人到中國來他們很生疏﹐他們很不了解﹐他如果碰到一個在他自己國家生活過的人﹐他會覺得非常好﹐非常親切。在目前這 種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民間外交顯得格外重要﹐民間的解釋、民間的爭辯﹐在一些敏感問題上效果往往比官方的渠道更為有效。
   在這種民間外交活動中﹐歸國留學生群體有著天然的優勢。歸國留學生對不斷變化著的中國國情比較了解﹐能夠較好地表達出中國的利益所在。他們在出國前以及 歸國后長期在國內生活﹐對國內的工作習慣及運作方式也比較熟悉。他們又有國外生活的經驗﹐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問題﹐解釋問題﹐這樣就能比較準確地表達 出中國的立場和觀點﹐為國家爭取到更大的利益。
  第二個就是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正成為社會企業家。
   企業家的責任不僅是創造物質財富﹐可能更多以後要慢慢轉向創造精神財富﹐創造社會財富﹐這個可能是更重要的。現在國內出現很多非營利性的組織﹐有很多活 躍的團體﹐有很多非政府組織﹐我覺得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最近環保、慈善、關注弱勢群體等等。在這個方面﹐歐美同學會商會去年我們搞了慈善舞會﹐我們 跟京郊貧困鄉區建立貧困學生的對口支持﹐年贊助了兩百多個貧困學生。我覺得很多企業家在做這樣的工作﹐
  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日趨深入﹐全社會都越來越重視企業家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關注企業家的作為和形象﹐使得企業家們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新的「公眾人物」群體。
  企業家把企業做好、做強、做大﹐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出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企業家的經濟責任。
  同時﹐把企業辦成形象良好的企業﹐友好地對待公眾、對待環境、對待員工﹐是企業家直接的社會責任﹐這一點對大企業尤其重要﹐而且成為當今大企業發展已經表現出的大趨勢。
  與此同時﹐很多已經很成左漸禶~家﹐已經在逐步實現人生的轉型﹐用越來越多的精力處理與社會責任有關的事務。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我們看到釵h為社會服務的非盈利性組織﹐從事著眾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公益事業﹐這些非盈利性組織主要都是由大企業或企業家資助的﹐這是一種對社會最直接的回饋。
 中國目前也已經出現釵h專註於環境保護、慈善捐助、艾滋病防護乃至建言獻策等多種非營利組織。據我所知﹐這些組織中﹐很多骨幹都是留學歸國人員。比如阿拉善生態協會的田溯寧﹐中國企業家論壇的田源等等。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克魯克所言﹐未來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將在中年甚至更早時間開始自己的第二人生。由於對西方公民社會建設感同身受﹐因此﹐可以預期﹐未來的社會企業家群體中﹐海歸派將是最佔有很大的比例。
   一個社會到了一定的階段必須是這樣。我們在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時代完全是政府管理﹐改革開放以後企業開始進來﹐中國社會開始出現活力﹐中國出現大 量的開放﹐開始出現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又開始出現新的問題﹐比如說兩極分化﹐地區之間差異﹐貧富均等等﹐這個時候第三種力量﹐這種社會 力量﹐這種非政府組織力量﹐公民社會的力量就顯現出來。
  第三點就是海歸在今後可能更多發揮意見領袖方面的作用。這在中國過去20多年的改革中﹐無論是改革理論還是改革實踐﹐海歸派事實上充當了政府最主要的思想庫。這就是有些人所謂的新自由經濟主義左右了中國的改革。
  起始於2003年底的郎顧之爭﹐帶來了全社會對中國20多年改革的反思。因為這場爭論恰值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的關鍵時刻﹐正值十一五規劃的制定時期﹐因此﹐實際上已經對中國未來的改革與發展路徑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比如﹐大型國企改革基本上摒棄了MBO方式﹐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最重要的政府工程等等。
  而這場論爭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多數是海歸。郎咸平、張維迎、張文魁﹔後來引起國內對經濟學家素質高度關注的丁學良﹐提出建設新農村觀念的林毅夫﹐提出科學發展觀的胡鞍鋼等。
   可以預期﹐因為同時了解東西方思想文化體系﹐熟練掌握西方現代化的研究工具和各種最新思想動態﹐海歸群體對未來中國輿論走向的影響依然很大。個意見領袖 方面的作用﹐實際上我們都注意到了。過去幾年中經濟學家有很多討論﹐不管是郎咸平也好﹐或者是張維迎、張文魁、丁學良等等﹐提出了很多觀點﹐在這方面他們 起到了引導作用。作為意見領袖﹐這些人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還會發揮很大的作用。我想海歸作為意見領袖﹐不僅僅局限在經濟學領域﹐而且還會擴大到其它領域。因 為留學人員掌握西方的文化思想體系﹐同時又掌握西方現代的研究工具﹐他們對國際新的思想動態最為敏感﹐我想今後他們對中國人的影響仍然是會很大的。
  第四點就是他們可能在藝術方面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充當藝術先鋒。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社會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將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多。雖然目前國內藝術界﹐不論是文學創作﹐還是影視藝術﹐乃至歌壇畫壇等等﹐本土出生的 人佔主流。但海歸派的影響正在加強。 新時期留學歸來的藝術家中﹐音樂界比較著名的有譚盾、余隆﹐以及近年崛起的鋼琴藝術家郎朗等﹔書畫界有前不久去世的留美畫家陳逸飛﹐以及從清華出走的畫家 陳丹青等。另外﹐對中國近年影視藝術創作影響很大的華誼兄弟公司﹐主要創始人王中軍就曾經留學澳洲。
   中國的藝術要想推陳出新﹐走向世界﹐海歸藝術家以及投資藝術的海歸企業家的力量絕對不可低估。隨著國人對西方藝術的了解加深﹐欣賞理念的逐步轉變﹐以及 大批旅居海外的藝術家陸續回國發展﹐可以相信﹐這些中西合璧的海歸藝術家中﹐必將湧現出一批引領藝術潮流的先鋒。這些人都在海外有很好的留學背景。我覺得 在藝術領域裡邊他們也能帶來很多新的國際上新思維和新潮流。
  總之﹐海歸未來的發展﹐實際上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中國每年有十多萬人出國留學﹐每年有好幾萬人回國﹐同時中國每年還有幾千萬人的出國旅遊﹐包括 還有短期進修﹐我覺得隨著中國和國際文化﹐經濟﹐商務﹐政治等等方面的全面接軌﹐海歸未來的機會可能越來越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海歸的未來實際上就是中 國的未來﹐或者說中國的未來為他們提供了發展機會。當然﹐海歸 回國必須要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不能脫離中國的實際﹐也不能盲目照搬﹐必須和國內廣大的精英結合起來﹐這樣中國海歸的未來是大有可為的。

303

主題

2563

帖子

77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2
沙發
MH360 發表於 2007-5-31 12:58 | 只看該作者
都是表面文章空話套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1: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