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記中五個偉大而另類的母親

[複製鏈接]

482

主題

680

帖子

803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0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star 發表於 2007-4-30 1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史記中五個偉大而另類的母親

2007-04-27 13:47:36

除了皇親國戚之外,走進《史記》里的女性寥寥無幾,而在這少之又少的女性之中,有幾位母親的形象卻令人過目不忘:趙括的母親,陳嬰的母親,王陵的母親,張湯的母親,還有吳起麾下一位不知名的士卒的母親……這些偉大的母親沒有留下姓名,留下的僅僅是吉光片羽,星星點點。這些母親閃耀著異樣的光芒,溫暖的光芒,她們的光芒照亮了《史記》。然而,這些偉大的母親卻又是渺小的,如同螢火蟲一般,在中國古代慘淡的夜色里飛來飛去,因而,她們散發出的光芒必定有是暗淡的。 第一個走進人們視線的是一位悲情的母親,不但沒有留下姓名,連她的兒子也沒有留下姓名,後人所能知道的僅僅是,她的兒子是吳起麾下的一名普通士兵,陰差陽錯,曾得到過吳起的「親切關懷」。

然而,兒子得到吳起將軍的親切關懷,卻沒有讓母親有一絲一毫的高興,反而讓她痛哭不已。

這名士兵名不見經傳,長期的行軍打仗讓他的整體免疫力下降,以至身上生出了惡性膿瘡。生膿瘡畢竟是件痛苦的事情,但該士兵卻在痛苦之中感到了幸福,因為他一夜之間成了名人。他成為名人不是因為有戰功,而是因為軍隊的最高長官吳起,親自趴在毒瘡上為他吸膿。大家爭相傳誦吳將軍愛兵如子的佳話,他和他的膿瘡也因此成了偉大的見證,見證著吳起將軍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質。

是的,士卒們沒有理由不發自肺腑地讚頌吳起,沒有理由不用樸素的感情愛戴吳起。因為作為將軍的吳起,在軍隊中居然不願享受一絲一毫的特殊待遇。他穿的是粗布衣服,和士兵一模一樣;吃的是雜糧粗食,和士兵一模一樣;睡覺也經常是席地而卧,和士兵一模一樣;行軍也從不躺在擔架上,和士兵一模一樣;甚至在行軍的路上還和最下等的士兵一樣身上背負著軍糧。這不叫「偉大」叫什麼?

可是,當這個幸運的士兵的母親聽說這件事之後卻放聲大哭,剛開始大家以為這位母親感激涕零,於是就想,先讓老太太感激的熱淚流淌一陣子吧。誰知老太太越哭越難受,越哭越傷心,最後聲遏行雲,涕泗滂沱。

戰地記者搶好了角度,站好了位置,拿出錄音筆採訪這位痛哭不已的母親:「可敬的媽媽,我看到您一直在哭,哭得這麼傷心,這麼無助,我想,您一定是受了吳起精神的感染,請問,您有什麼話要對電視機前的觀眾訴說嗎?」

母親終於止住了眼淚,顯然,她還不習慣面對鏡頭,因此,她的回答有些離題:「我是想起了孩子他爹,說來也巧啊,當年,孩子他爹也跟隨吳將軍當兵,我們家裡的人體質都不好,孩子他爹也生了膿瘡,當時也是吳將軍替他往外吸的膿。你猜怎麼著,孩子他爹被吳將軍吸過膿之後,就如同服用了興奮劑,在戰場上像一條狼狗一樣勇往直前,最後,我的丈夫當然就死在敵人手裡。如今吳將軍又為我兒子吸吮毒瘡,我想,我兒子離死亡也就不遠了。因此,我才哭他啊。吳將軍吸的是膿血,要的是性命啊!」

在我看來,這位不知名的母親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經驗主義者,她沒有用三段論,卻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論:吳將軍吸的是膿血,要的是性命。她用哭聲和眼淚表達了她的無可奈何,表達了對吳起複雜的感情。

如果這位母親知道吳起早年的經歷,可能她的哭泣會更加悲哀。

吳起是衛國人,最大的志向就是爬上高位,做到公卿級別的高官。在他告別母親外出謀求發展的時候,曾經許下諾言:「不做公卿,誓不歸家!」離家不久,他母親就去世了,那時吳起還沒有做到公卿,於是堅持自己的誓言,沒有回家料理母親的喪事。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許多和吳起交往的人都認為吳起心腸太硬而紛紛和他絕交。

吳起善於用兵,曾侍奉魯國國君。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君想任用吳起為將軍卻難下決心,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君因而對吳起有所猜疑。吳起一心成名,於是憤而殺妻,以實際行動表明他不親附齊國。殺妻一身輕,吳起終於被任命為將軍,率領軍隊大敗齊國,戰功卓著。

問題就在這裡,一個連自己的母親去世都可以不回去奔喪的人,一個連自己的妻子都可以殺的人,為什麼就能夠替士兵吮吸膿瘡呢?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愛兵如子」?

反正很多人認為這就是「愛兵如子」,後人也經常用此事來讚揚吳起,但他們沒有看見這位可憐的母親的淚水,沒有聽見這位母親的哭聲。

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吳起就是一個冷血的魔鬼,他是個狂熱的官本位主義者,他心裡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躋身公卿。他所做的一切都在為自己的這一目的服務,殺妻求將,拒絕為母親料理喪事,為士兵吮吸膿血,都是吳起為自己的公卿夢想所付出的努力。士兵的母親看透了其中的把戲,她因此預見到了兒子悲慘的未來。

一將功成膿血干,一將功成萬骨枯啊!

這位悲情的母親,無奈的母親,目光敏銳的母親。

和這位不知名的士兵相比,趙括稱得上是聲名顯赫。趙出身將門,尤喜紙上談兵,終致滅亡,留下一段令人扼腕的凄慘故事。

但是,趙括本來是可以不死的。

趙括的父親趙奢是一代名將,他是戰國時代趙國人,和廉頗、藺相如等齊名。

孝成王七年(前259),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王派廉頗率兵迎戰秦軍,結果趙軍遭遇了連敗。廉頗分析形勢,認識到秦軍實力強大,不能靠陣地戰和敵人死拼,趙軍是本土作戰,只能利用自己的優勢和敵人打持久戰,以之來拖垮秦軍。戰略方針既定,趙軍每天高掛免戰牌,堅守營壘不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趙軍一概置之不理。

秦軍無奈,就派遣間諜到處散布謠言,說什麼「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目的就是讓趙國換下老謀深算的廉頗,改用軍事戰略尚不成熟的趙括。只有換上趙括,秦軍才有可能速戰速決。

趙王信以為真,拿來秦軍的棒槌就當針認,興沖沖地任命趙括取代廉頗做將軍,夢想畢其功於一役。

兒子當了趙國的將軍,可把趙括的母親嚇了一大跳,她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堅決反對國王的這項任命,甚至到了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還在孜孜不倦地上書反對。趙王弄得沒有脾氣,只好質問趙母其中的原因。趙母條分縷析地說:「我們女人家往往是感性的,因此,對趙括和他父親之間的差別看得很清楚。當初趙括的父親在世時,雖然擔任將軍,但他禮賢下士,待人真誠,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作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給他的東西也全都被他分給了軍吏和僚屬。他一旦接受任務,就不再過問家事,而是一心一意謀發展,一心一意謀勝利,因此,最後往往可以取勝。但是,趙括卻沒有受老趙良好的作風感染,他虛榮貪財,剛做了將軍就自以為了不起,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習慣於坐在主位接受大家的拜見。雖說當上將軍的時間不長,但架子已經拉了出來,他的軍吏沒有一個人敢抬頭看他,大王賞賜的金帛,他也全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境界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一定不會相同,因此,我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這是軍國大事,無需你過多操心。我意已決,趙括做將軍之事已是板上釘釘,無可更改!」

話已至此,趙括的母親說出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既然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只求免受株連。」顯然,被逼無奈的趙母說的這些話有些出格和過火,但這些包含著強烈的賭氣因素的語言充分說明了她的絕望和無助。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隨即就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更為關鍵的是,連廉頗的戰略戰術思想也拋棄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對趙軍發起攻擊。新官上任的趙括豈能做縮頭烏龜,他立即調動軍隊,給秦軍以迎頭痛擊。秦軍虛與委蛇幾招之後就假裝敗逃,趙括求勝心切,下令趙軍大舉追趕。在秦軍的引誘之下,趙軍越追越遠。哪知秦軍早已在另外一邊截斷了趙軍運糧的道路,並乘機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被分割包圍,互相不能照應,很快士卒離心。

過了四十多天,趙軍糧草徹底斷絕,士兵飢餓難耐,情況十分危急。趙括盡出精兵,親自指揮軍隊和秦軍搏鬥。趙括銀樣蠟槍頭,很快就被秦軍射死。趙括既死,群龍無首的幾十萬趙軍於是投降秦軍,最後竟被全部活埋。據統計,此役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士兵。

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損兵折將的趙國無力保全,靠了楚國、魏國的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鄲之圍。

因有言在先,趙括的母親最終沒被株連。

母親的先見之明雖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卻沒有保住兒子的性命,因此,趙母是失敗的。和趙括的母親相比,趙王無知人之明,並且不聽勸諫,當然也是失敗的。趙母的失敗使她失去了兒子,趙王的失敗使趙國幾乎亡國滅種。

趙括以自己的身死名裂,證明了母親的正確。但是,有的母親為了堅定兒子的信心,採用的是相反的方式。譬如王陵的母親,就採用自殺這種激烈的方式,讓兒子服從自己所作的決定。

王陵和劉邦是同鄉,但王陵的家庭背景比劉邦牛逼得多。王陵是當地著名的富豪,劉邦則是流里流氣的癟三。王陵缺乏文化素養,愛意氣用事,喜歡直言,加上家裡有錢,王陵當年的名氣比劉邦大得多。因此,儘管劉邦當年誰也不怕,但對王陵則避讓三分。雖然王陵的實際年齡比劉邦小了很多,劉邦卻以對待兄長的禮節對待他。

有了這樣一層關係,王陵心理上一直很藐視劉邦,也從來都沒有真正佩服過劉邦。很多時候,王陵甚至有意和劉邦一爭高下。尤其是當他看到原來根本不如自己的劉邦居然成為一代梟雄的時候,心裡的酸味就更加濃重。當劉邦的部隊率先攻入咸陽,劉邦本人也已呈現出王者氣象時,王陵的心理失衡就顯得更加嚴重。遠遠不如自己的劉邦都可以弄得這麼大發,自己難道還不如他?王陵乾脆自己也聚集幾千黨羽,駐紮南陽,也想和劉邦一樣成就一番事業。他多次謝絕與劉邦合作,他心裡就是不服氣—當年老子可比你強多了!

然而形勢比人強,在秦末亂世,一個人的成功靠的是多方面的積累,家裡曾經有錢不是一個人成功的必然理由。當楚漢相爭的局面初步形成,王陵就需要挑邊站了,要麼依附他人,要麼自取滅亡,他不可能自成一極。萬不得已,他選擇了劉邦,但內心的不服氣卻時時存在。誰也不能保證,在這樣的心理支配之下,王陵會一心一意地跟隨劉邦走下去。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不久,項羽就盯上了王陵。他派人把王陵的母親挾持過來,極盡禮節,想以此招降王陵。王陵派手下前來探望母親,在送別他們時,王陵的母親說:「我知道王陵原來不服氣漢王,但是在我看來,將來得到天下的一定是漢王。請替我轉告王陵,要小心地侍奉漢王,千萬不要因為我的緣故而有三心二意。為了避免王陵節外生枝,我將以一死來為你們送行。」說罷即拔劍自刎而死。

美好計劃成了泡影,項羽大為惱火,隨即傳令將已經自殺的王陵之母投入開水中給煮了。王陵從此鐵了心跟隨劉邦幹革命。建國后,王陵被封為安國侯,並且成為劉邦去世后重要的託命大臣,後來接任曹參做了右丞相。

因此,當王陵回顧往事時,一定會為母親的遠見卓識而百感交集。

遠見卓識的何止王陵母親一個,其前,陳嬰的母親也曾為陳嬰的未來做過明確的規劃和界定。

陳嬰願為東陽縣縣令手下的普通工作人員,為人誠實謹慎,在當地有較好的口碑。陳勝吳廣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秦末農民大起義在全國各地引發了連鎖反應。東陽縣的年輕人也躍躍欲試,他們聚眾殺死縣令,經過廣泛的民主評議,大家公推老實的陳嬰擔任他們的首領,幾天之間,前來參加革命的人數就達到了兩萬。

年輕人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他們活力無窮,用青巾裹頭,以表示自己這一隊人馬是新突起的一支義軍。為了將革命推向新階段,他們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想索性立陳嬰為王。陳嬰當然心中竊喜,當王的誘惑不是哪個男人都可以抵擋得住的。關鍵時刻,還是母親清醒,她對兒子說:「你們陳家祖墳上從來沒有冒過青煙,所以你們陳家世世代代都沒有顯貴之人,你一夜之間暴得大名,不祥!依我看,就憑你的那幾下子,還不如率眾去找一個可以依靠的大樹。這樣,革命成功了就可以弄個省長廳長乾乾,革命失敗了,因為你不為外人矚目,也就容易逃脫。」於是,陳嬰率眾投奔了項梁,後來又投奔了劉邦。果然,革命成功后,陳嬰被封為堂邑侯。

和這些富有遠見的母親比較起來,另一位母親更為令人難忘,她是以自己獨特的個性讓人記住的。

這位母親就是張湯的母親。

張湯在漢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在《酷吏列傳》里,張湯光彩照人,連人的眼睛都晃花了。

張湯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父親讓他在家看門。父親回家后,看到肉有被老鼠偷食的跡象,就怪張湯看家不負責任。受到父親訓斥的張湯惱羞成怒,憤憤然掘開鼠洞,找到偷肉的老鼠和沒吃完的肉,舉告老鼠的罪行,加以拷打審問。張湯還記錄了審問的全過程,反覆審問,把判決的罪狀報告虛擬的上級,並且把老鼠和剩肉取來,當堂最後定案,把老鼠分屍處死。他父親看到這一場景,又看到張湯所寫的判決書,大為驚訝,就讓他學習斷案的文書。

漢武帝時期,張湯成了負責刑法事務的權臣,後來補侍御史。因在審理陳皇后巫蠱獄和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謀反事件中窮治根本,受到武帝賞識,累遷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漢武帝劉徹為了強化專Zhi主義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張湯是制訂和實施這些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與趙禹共同編定《越宮律》、《朝律》。

張湯用法苛刻嚴峻,又十分注意迎合武帝所好,他最為拿手的是以《春秋》古義治獄,審理案件完全以皇帝意旨為準繩,並推而廣之,把漢武帝對於疑難案件的批示制定為律令程式,作為以後辦案的依據。他還協助漢武帝改革幣制,實施鹽鐵官營,打擊不法富商大賈,誅鋤豪強兼并之家。張湯炙手可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勢尊貴遠在丞相之上,因此深受統Zhi集團內其他人員的嫉恨。元鼎二年(前115),張湯受御史中丞李文、丞相長史朱買臣等人誣告,被逼無奈,只好想漢武帝寫信謝罪:「張湯沒有尺寸之功,起初只是文書小吏,蒙陛下寵幸,使我位列三公,我實在感激涕零。面對別人的誣告,我不願推卸罪責,但是我想說,陰謀陷害我的人就是三位長史。」之後,張湯含恨自殺。張湯死時,據說家產總值不超過五百金,全都來源於自己的俸祿和皇上的賞賜,沒有任何來源不明的資產。

張湯雖然自殺,但生前畢竟擔任過高級別的領導職務,為了張湯的體面,他的兄弟和兒子仍想舉全家之力厚葬張湯,同時也想藉此告慰張湯屈死的冤魂。張湯的母親卻力排眾議:,言辭堅決地說:「張湯是天子的大臣,遭受惡言誣告而死,我們為何要厚葬呢?我們又有什麼義務來如此粉飾太平呢?」因此,曾經位列三公的張湯,死後就如同一個草芥百姓一樣,被一輛破破爛爛的牛車拉到了古陌荒阡。據說,張湯的遺體躺在一個薄薄的棺材里,棺材之外連個外槨都沒有。

張湯的母親以這種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怨恨,以這種方式向社會發出了無聲的抗議。漢武帝聽到這種情況之後,感慨地說:「非此母不能生此子!」

張湯身後的凄涼感動了漢武帝,他窮究此案,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於是砍下了三個誣告張湯的長史的腦袋。

皇上憐惜張湯,可是張湯不能復生,就有意在張湯的兒子張安世的職務升遷上給予補償。從此,張安世步步高升,到漢宣帝時期被封為富平侯,尊貴無比。隨著張安世地位的提高,班固在撰寫《漢書》的時候,就將張湯由《酷吏列傳》中拔出,張湯總算翻了身。而這一切無疑都和張湯母親當年的重大決定有直接關係。正是因為張母堅持薄葬張湯,張湯的冤情才得以為皇帝所矚目,張家才贏得了最後的公正。

這些母親雖然沒有留下姓名,但是歷史卻頑強地記住了她們。

轉自郭燦金的博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6: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