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是「仇富」,還是「仇惡」?

[複製鏈接]

1061

主題

3031

帖子

246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6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enwoke 發表於 2007-4-29 10: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宋波


  眼下,關於「仇富」 的爭論沸沸揚揚。大意是說國人一向窮慣了,現在眼紅別人致富,便心態扭麴生出仇恨或敵視之心。「仇富」論的背後,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一句潛台詞:即目前社會「仇富」心態嚴重,富人群體有些坐立不安了。

  俗話說,「誰與錢有仇?」財富本身是無罪的。當年陶淵明之所以不為五斗米折腰,仇恨的絕不是那五斗米,而是為了米而不得已折腰的屈辱。想富、愛富,人共此心。廣州市一項調查也顯示,大多數市民沒有「仇富」情結,認為「仇富」心理「普遍存在」和「多數存在」的比例,僅為8.3%和8.9%,認為「個別存在」的人則高達32.2%。

  古人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其實,真正影響人際關係的,不是財富的多寡,而是因取得和使用財富所引起的善惡美醜。大家熟知的體育明星姚明、劉翔等收入上億,全球「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都命名到了行星、學院甚至股票上,不曾有人暗生仇恨吧。剛揭曉的「胡潤百富榜」,500位上榜富豪中最低財富也高達8億,普通大眾除了驚訝羨慕,更多的是包容和平靜。事實上,在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今天,國人並沒有從整體上仇視富人。相反,對於已立遺囑將98%的財產捐贈給慈善業的全球首富比爾·蓋茨、一生捐款高達50億元人民幣的港商霍英東等賢紳富豪,人們不僅肅然起敬,更把他們視之為心中偶像或奮鬥目標。

  無須諱言富人群體中確有部分害群之馬。君不見一些官商戴著人民公僕的紅頂,大搞貪污腐敗,用人民的權力漲滿自己的腰包;君不見有的資本權貴在積累財富時,靠的是建造豆腐渣工程、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污染青山綠水、拖欠民工工資。這些富人一邊以「成富不公」成就了一夜暴富的神話,一邊又「為富不仁」,富而揮金如土、驕奢淫逸、目空一切、吝嗇小氣。更有甚者,為了錢財不惜鋌而走險,雇兇殺人。他們擁有了充裕的財富卻缺少精神上的富足,缺失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和道義感。統計顯示,我國的富人約佔總人口的20%,但其上繳的個人所得稅不足國家個稅收入的10%。中華慈善總會的一項統計表明,該會所獲捐贈資金70%來自國外和港澳台地區,內地富豪的捐贈不到15%。特別是有的富人動輒斥責民眾「仇富」,著實讓人厭惡。

  其實,我們的社會遠沒有達到「眼紅富人財富、仇視富人群體」的地步。在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更不可能「窮得滴血」。說國人「仇富」的,大都是個別富人和直接受益人。他們妄想勾結成特殊利益集團,通過法律和制度的訴求,洗清財富原罪上的血污。所謂「仇富」論,不過是少數富人帶著財富歸屬的惶恐,用「貧富差距」來遮羞,對公眾先入為主的一種反誣。

  因此,與其說民眾是在「仇富」,不如說是嫉「惡」如仇。仇的是「惡」,仇的是「不公」,仇的是「為富不仁」,仇的是「腐敗的權錢交換」和「不公平的遊戲準則」。因此,要糾正所謂的「仇富」心理,促進社會和諧,首要的不是要求窮人改變什麼,而是富人自己應該改變什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1: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