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帖由 littleflower 於 2007-4-12 12:08 發表
這很容易解釋啊!以前我們都是順著情慾而行的,如今蒙召是要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應該再行這些事,但不是因為律法,乃是聖靈在信徒的裡面做成的。
---如今你已經確定不再完全順著情慾而行了? 你這樣解經也算是讓 ...
為什麼不要討論呢? 也可以把你對這段聖經的解釋分享出來呀. 還有我前面引用的幾節聖經.
如果一個人得救以後, 有了聖里靈內住, 還繼續"完全順著情慾而行", 這"信心"對他有什麼益處呢? 這不正是雅各書的重點嗎?
"不完全"順著情慾而行, 不等於"完全不"順著情慾而行, 而是說在裡面開始有爭戰, 可以向情慾的事說"不", 並且得勝的機會越來越大. 這就是我們反覆強調的"成聖的過程". 這個過程只有得救之人依靠聖靈的幫助才會有, 如果沒有得救的人也能夠依靠自己的肉體做成這事, 然後才得救, 那是什麼? 連阿奎拿都極力反對這種主張.
下雨接水的比喻, 只能做為例子說給不太懂神學的人聽, 從嚴謹的基督教神學角度考慮, 這個比喻是非常不恰當的. 當人類墮落以後, 人的容器早就破爛不堪了, 如果人能用自己的破爛容器接的住水"恩典", 基督的死就完全沒有意義, 因為神普遍的恩典從創造之日開始就從來沒有斷過. 只是人徒然領受卻不知恩典為何物. 所以, 神救贖之恩是神在普遍恩點之外加給人的特殊恩典, 這特殊恩典的第一步就是先修你那破爛的"容器", 然後才把恩典放在裡面, 因此我們說, 這是白白的禮物, 因為連分辨禮物和接受禮物的能力都是白白賜給你的. 看看周圍的人, 有多少人在"拒絕"這份禮物?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不能"分辨"禮物的價值. 是他們笨嗎? 不是的, 是他們還沒有收到第一件禮物 - 就是那個修好的破容器. 不是他們不"願意"相信, 而是他們根本沒有"能力"相信.
所以, 我們傳福音是在作什麼?, 是透過口頭的傳講聖道, 刺激他們的感官和思想(因此有人反應強烈是正常現象), 這叫外面的乎召. 但真正做事的是聖靈自己, 聖靈在人心裡面做事, 感動人的內心, 這叫內在的呼召, 也叫有效的恩召, 內在呼召的結果是使人漸漸聽懂,聽清我們所講的福音-聖道(因此講對福音是很關鍵的啊). 這是人得救的第一步, 叫做"恩召". 是聖靈借聖道把人喚醒.
當人被喚醒以後, 他才開始真正對聖道(聖經)有正確的反應, 一個新的生命才開始在他裡面孕育, 當這個新生命成熟到一個地步的時候, 他就要經歷被聖靈"重生". 重生以後的人, 才有能力說"我願意相信!".
所以, 福音一定要廣傳, 因為在聽見的人當中, 必定有被神在永恆就預定和揀選的人, 有效的恩召只賜給了這些人, 所以, 一個人最終接受不接受福音, 和他的容器有多破沒關係, 而是他願意不願意讓神幫他修好, 對於我們來說, 接受不接受"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教義, 實際上就是相不相信神有能力把你的破容器完全修復. 或神有沒有能力把他所預定的人全部帶進他自己的榮耀當中去.
話有點遠了, 但是這些是分不開的, 就如同三位一體的教義一樣, 如果神沒有三位一體的屬性, 就不可能完成三位一體的救贖工作, 因為神的屬性從來不會和他的作為分開. 我前面列出的聖靈工作的八個步驟, 僅僅是"聖靈實施救贖"的"分工", 這是和"聖父預備救贖, 聖子完成救贖"等一系列是連在一起的. 所以, 當我們思考任何一個教義的時候, 都不可以"孤立"的面對, 都必須和整本聖經完全融合以來考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