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T: 豈惟一個「信」字了得——從華語視角看因信稱義

[複製鏈接]

7

主題

90

帖子

2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ttleflower 發表於 2007-4-11 22: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Author: 姜贊東 http://jiangzandong.bokee.com/

豈惟一個「信」字了得——從華語視角看因信稱義



在神學史上,信行關係爭論了幾百年了,其根本之處是各自語義不清、混淆所致,而爭論雙方往往實質上相同但又各著重點不同,因而都會生髮出各自的偏頗之處。天主教是信、行分拆的語義使用(信是主觀狀態,行是信的證實),故需以行圓信、證信、成信,注重信的客觀衡量及證實,主要是對《雅各書》意義的闡發,但容易有走向重行之弊,(但從理論上不能輕易將其等同於猶太教的行為稱義,因出發點和實質不同,如果硬說前者是法利賽人,那幺,新教信徒的每個人包括路德、加爾文、溫茨利乃至包括中世紀的聖徒嚴格地說來,那個不是常常會自欺欺人、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新教在解經上的嚴重失誤之一就是不能從靈義上很好地理解 「法利賽人」的含義,突出其行為稱義的方面而將所謂「因信稱義」的新教徒劃出圈外,實質上「法利賽人」指的是作為信徒的假冒為善,是神警醒我們的鏡子,誰也不能置身於外),必須看到,這種客觀主義是一條艱難的路:一個只信不行或行的不多、不好的信徒不是一個真信徒,其嚴苛性是會叫我們許多人絕望!因而中世紀苦修、苦行成風便不難理解(當然這免除不了天主教中有許多敗類,新教徒中就沒有敗類了嗎?稗子總會有的)也正因為如此,路德在修道生活的痛苦折磨中領悟了「因信稱義」的意義,回到了《保羅書》,精神獲得了徹底的解放或者不妨說是解脫,以後新教又進一步區分了稱義(或成義)與成聖的區別。這樣,新教主要是在信行合一的語義上講信的(這有如王陽明將知等同於行,不行便不是真知,可以不太妥當地將天主教與新教稱為基督教中的理學派和心學派來幫助理解),信中自然是包含有行的,保羅書信中每每要求信徒行善事及對惡行、醜行「斷乎不可」的斷語既是如此,可稱為廣義的「信」,相應地天主教的信可稱為狹義的即日常用語語義上的「信」,因此,天主教與新教在信行關係上有著實質的相同,都要求信而有行(注意這是在日常狹義的語義上講的,豈惟一個「信」字了得亦如此,雙方尤其是新教信徒容易搞混這兩種語義,在論爭中易犯偷換概念的毛病);兩者的不同在於,天主教沒有明確的「稱義」與「成聖」的區別,其稱義或成義等同於成聖,故其嚴苛性基於此,因而人們易敬重乃至崇拜跑在百尺標桿前面的聖徒是不足為怪的,正像今天我們敬重那些靈命強盛的信徒一樣(走過頭當然是個弊端,新教譴責天主教中流行的聖徒崇拜亦是正確的)反觀新教的這一區別,優點是鼓舞了信徒的信心,使所有的信徒都有了得救的盼望,但另一方面容易導致在行上有所鬆懈出偏差,這是由於,「因信稱義」是法律意義上的陳述:人雖有罪但通過信主認罪願悔改、神作為審判者赦免我們的罪(不等於我們沒有實際的罪,只是浪子回頭態度決定一切,當然更包括耶穌為我們贖罪),這種稱義便使信徒入了得救的門欄,成聖則是需要漫漫來的一個過程,儘管必不可少,但畢竟我們都因信稱義而得救了,成聖做得不好也只是虧欠了神的榮耀,顯然,這種類似佛教中禪宗、凈土宗般的簡易工夫很能使雖因信稱義得救而又罪性未脫盡、污穢的人寬心、合於口味,說白了在沉淪絕望中輕易地撈得了救命稻草。於是,新教中容易流行著滑向惟信主義的傾向,人們口裡講因信稱義,就是不講或少講信而去行,將保羅因信稱義中廣義的信用減法省略成狹義的信,只注重主觀敬虔,不作或少作工,在實踐中傾向於專檢輕省的擔子,惟一個信字便了得,這種實踐上的錯誤只要我們看看福音書便一目了然了:「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的人才能進去」(太7:21);「聽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親、我的弟兄了」(路8:21);「凡到我這裡來,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我要告訴你們他象什幺人。他像一個人蓋房子,深深地挖地,把跟基安在盤石上。到發大水的時候,水沖那房子,房子總不能動搖,因為根基立在盤石上。惟有聽見不去行的,就象一個人在土地上蓋房子,沒有根基,水一衝,隨即倒塌了,並且那房子壞得很大。」 (路6:47)



我們知道聖經如同一件藝術品,渾然天成,各部分互相配合而相得益彰,《保羅書》與《雅各書》即是如此,一個在信的廣義上、一個在狹義上相互聯合闡發真道,就是要使信徒在成聖的過程不偏左右、得著中道和全備的真理,是神對我們的保守、眷顧。將《雅各書》編入正典而不是如路德後來所主張的逐出聖經,當然是早期教會在聖靈引領下所作的,不存在《保羅書》與《雅各書》相互衝突問題,問題只存在於新教(包括路德、加爾文等改教家)在理解上的偏頗與人為割裂,沒有真正領會聖經的全備真理,各執一端,互相攻悍,而超越這種片面性,依據聖經復原全備的真理,已可不容緩的擺在了當前基督徒、尤其是中國基督徒的面前,不可不謂任重而道遠。當代詮釋學認為詮釋者由於「前有」、「前見」的詮釋立場的局限,對文本的詮釋理解便是一個即解敝又遮敝的過程,即使是對同一文本也存在著都能成立的不同的解釋可能性;現象學的視角主義也揭示人只能從各自的視角出發認知對象,只能獲得與其相應的視域景觀或對象的面相,在釋經學上亦存在這一問題,因而對聖經文本的讀解,是一個諸多「視域融合」的過程,如果說我們通過「知行合一」的模式可輕易看到西方天主教與新教神學在「因信稱義」問題上爭論的疏漏之處,華語神學存在的必要性就在於,我們從華語語言和思維的視角可以看到西方神學所看不到的神的話語的一些新的意義,這恰恰是神的恩賜。



因之,在信行問題上,要遵守保羅「合乎中道」的教導,而這亦是基督教辨證神學的最高意旨:中庸之為至德。為什麼許多信徒在遵行「因信稱義」中總是易於滑向 「惟信主義」、專揀輕省的擔子挑?這是因為,即便是得了救,基督徒依然需不斷褪去有罪性的老我,而這一有罪性的老我依然時時悖繆,不順服神(在這一意義上,我們都常常是「法利賽」人),故路德正確的指出「因信得救」的基督徒依然是「蒙了恩典的罪人」。當然神是全智全知的,早就預知這一切,故賜下《雅各書》,使信徒得著成聖的全備真理。目前坊間有人傳《雅各是個假使徒》,無疑屬基督教異端。
Do little thing with great love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8
chico 發表於 2008-3-15 13:31 | 只看該作者
懷念小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

主題

3759

帖子

895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95
27
buffer 發表於 2008-2-29 07:1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6 chico 的帖子

我不也小半年不見了么,這有啥可奇怪的?腿長在人家身上,來去自由唄。

你就攪混水吧你。惟恐天下不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6
chico 發表於 2008-2-29 06:15 | 只看該作者
littleflower  也不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25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4-13 11:29 | 只看該作者
第十一章 論稱義

  一、凡神以有效恩召所召來的人,也白白稱他們為義1。神稱他們為義並不是借著將義注入在他們裡面,乃是憑著赦免他們的罪,算他們為義,並接納他們為義人。並不是因為他們裡面有何成就,或因他們所行的,惟獨因基督自己的緣故;並非由於將信的本身,相信的行動,或任何其他在聽福音上的順服歸屬給他們,就算為他們的義;乃是借著將基督的順服與滿足(神公義的要求)歸給他們2,以致他們才能憑信心接納他,並安息在他的義上;這信心並不是出於他們自己,乃是神所賜的3。

  二、如此接受並在基督和他的義上得安息的信心,乃是稱義的唯一憑藉(手段)4;然而在被稱義者的心中並不是單有信,也伴隨著一切別的拯救之恩,而且這信心並不是死的,乃是使人生髮仁愛的信心5。

  三、基督憑著他的順服和受死,完全清償了凡如此被稱為義之人的罪債,並為他們獻上適當的、真實的、圓滿的祭來滿足父神的公義6。然而基督既為他們被父神賜下7,而且他的順服與滿足就當作是他們的,被父悅納8,二者是白白賜給的,並非因他們裡面有任何功德,所以他們的稱義是惟獨出於白白的恩典9,為的是叫神絕對的公義和豐富的恩慈,在罪人稱義上可以得著榮耀10。

  四、神從創立世界以前便命定稱一切選民為義11,在日期滿足的時候,基督就為他們的罪死了,為他們的稱義而復活了12;雖然如此,但他們必須等到聖靈在適當的時候,實際將基督賜給他們,才得稱義13。

  五、神繼續赦免被稱義之人的罪14,他們雖然永遠不能從稱義的地位上墮落15,但他們可能因罪遭受神如父之忿怒,他們若不自卑、認罪、求饒,並重新相信悔改,就不能再得父神笑臉的光照16。

  六、舊約時代的信徒稱義,與新約時代的信徒稱義在各方面都是同一的17。


--------------------------------------------------------------------------------

  1. 羅八30,三24。
  2. 羅四5-8,三22、24-25、27-28,五17-19;林后五19、21;多三5、7;弗一7;耶廿三6;林前一30-31。
  3. 徒十44,十三38-39;加二16;腓三9;弗二7-8。
  4. 約一12;羅三28,五1。
  5. 雅二17、22、26;加五6。
  6. 羅五8-10、19;提前二5-6;希十10、14;但九24、26;賽五十三4-6、10-12。
  7. 羅八32。
  8. 林后五21;太三17;弗五2。
  9. 羅三24;弗一7。
  10. 羅三26;弗二7。
  11. 加三8;彼前一2、19-20;羅八30。
  12. 加四4;提前二6;羅四25。
  13. 西一21-22;加二16;多三4-7。
  14. 太六12;約壹一7、9,二1-2。
  15. 路廿二32;約十28;來十14。
  16. 詩八十九31-33,五十一7-12,卅二5;太廿六75;林前十一30、32;路一20。
  17. 加三9、13-14;羅四22-24;來十三8。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24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4-13 11:27 | 只看該作者
韋斯敏斯德信條
http://www.thirdmill.org/chinese ... nster/gb/chap10.htm

第九章 論自由意志

  一、神把本性的自由賦予人的意志,這意志既不受強迫趨向善惡,也不受本性絕對的必然所決定的去行善或作惡1。

  二、人在無罪的狀態中,有自由與能力行善,并行神所喜悅的事2,但那所有性是可變的,所以他可能從那狀態中墮落3。

  三、人由於墮落在有罪的狀態中,已經完全喪失一切行任何關乎得救的屬靈善事之意志力4;所以他既是一屬血氣的人,與善完全相反5,又死在罪中6,就不能憑自己的能力去改變自己的心,或預備改變自己的心7。

  四、當神使罪人改心並把他遷移至恩典狀態中時,神就把他從罪惡本性的捆綁中解放出來8,並惟獨借著他的恩典,使他有行屬靈善事的意志與能力9;但因為他尚有殘餘的敗壞,所以他既不完全,也不專一立志向善,他也立志向惡10。

  五、惟獨在榮耀狀態中,人的意志才能有完全與不可改變的自由,以致向善11。


--------------------------------------------------------------------------------

  1. 太十七12;雅一14;申三十19。
  2. 傳七29;創一26。
  3. 創二16-17,三6。
  4. 羅五6,八7;約十五5。
  5. 羅三10、12。
  6. 弗二1、5;西二13。
  7. 約六44、65;弗二2-5;林前二14;多三3-5。
  8. 西一13;約八34、36。
  9. 腓二13;羅六18、22。
  10. 加五17;羅七15、18-19、21、23。
  11. 弗四13;西十二23;約壹三2;猶一24。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23
柏桐 發表於 2007-4-13 10:5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朽木 於 2007-4-13 05:56 發表


我從一開始就說,天主教和新教之間沒有太多水火不容的矛盾,我們應該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彼此謙卑,而不應該刻意專找不同的地方把問題激化。如果真需要把問題澄清,我們可以到基督教/天主教專門的網站上去討論,而不該在這裡討論。


爛木頭啊,  再爛點也無妨?.這點差異你也不讓人說? 你是不是該用你那爛木頭堵堵你那些長不大的嘴啊?

[ 本帖最後由 柏桐 於 2007-4-13 11:16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22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4-13 09:48 | 只看該作者
救恩若部分靠人自己來賺取的話,就沒有得救的保障,因為人是靠不住的。

然而感謝主!他與我們立了新約,這約是主的寶血為我們立定的。他拯救我們到底。他不僅救我們脫離罪惡,而且保守我們過成聖的生活,將來得以手潔心清地來到他的面前,如待嫁的新婦,他親自引導他的兒女,改變我們的心意,管教我們,使我們聖潔,這是何等的恩典啊!

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所補上的,反帶壞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沒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太9:16-17)
感謝主給我們新心,得以明白他的旨意,行在他的光中。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2099

帖子

70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2
21
朽木 發表於 2007-4-13 05:56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littleflower 於 2007-4-13 04:36 發表
明白了, 這一打比方就更清楚了雙方的觀點:
天主教: 我們努力地回應天主的呼召,勤勉地使自己成為一個大而結實的容器,從而可以讓我們的裡面能裝下更充實的恩典,也更充滿主的容光.
部分新教徒:人類徹底破敗,所以 ...


呵呵, 越說越遠了, 自由意志問題不是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分歧,而是早在第一世紀初代教會就面臨的問題。 建議小花MM去看一下奧股斯汀和伯拉糾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 和歷次大公會議得出的結論。

我從一開始就說,天主教和新教之間沒有太多水火不容的矛盾,我們應該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彼此謙卑,而不應該刻意專找不同的地方把問題激化。如果真需要把問題澄清,我們可以到基督教/天主教專門的網站上去討論,而不該在這裡討論。

願神祝福小花妹妹。

[ 本帖最後由 朽木 於 2007-4-13 07:47 編輯 ]
可雕,看在誰手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主題

717

帖子

16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1
20
你在哪裡 發表於 2007-4-13 04:48 | 只看該作者
這個容器不是靠人能變好的,必須依靠神。因為我們再怎麼努力,單憑自己,什麼都做不到
父,我什麼都不是。你為什麼還要揀選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90

帖子

2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3
19
 樓主| littleflower 發表於 2007-4-13 04: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8 朽木 的帖子

明白了, 這一打比方就更清楚了雙方的觀點:
天主教: 我們努力地回應天主的呼召,勤勉地使自己成為一個大而結實的容器,從而可以讓我們的裡面能裝下更充實的恩典,也更充滿主的容光.
部分新教徒:人類徹底破敗,所以這個容器徹底無用了,只需等著天主來換一個容器就行了.

結論: 天主教教徒是上帝創造的有完全自由意志的珍貴的子女; 部分新教徒...?

[ 本帖最後由 littleflower 於 2007-4-12 15:38 編輯 ]
Do little thing with great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2099

帖子

70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2
18
朽木 發表於 2007-4-13 03:0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4-13 00:11 發表

我想上帝不是修補我們這個容器, 而是給我們一個新的容器, 一顆新的心. 新的瓶子裝那上好的酒.


阿門!

俺這老破容器總是捨不得的全丟了.... 嘿嘿, 還的不斷的繼續努力才行啊.....
可雕,看在誰手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7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4-13 00:13 | 只看該作者
以愛去擁抱生活

沒錯, 世人或多或少都知道愛, 但是, 愛到底是什麼? 如何可以恆久的去愛?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6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4-13 00:11 | 只看該作者
所以, 我們傳福音是在作什麼?, 是透過口頭的傳講聖道, 刺激他們的感官和思想(因此有人反應強烈是正常現象), 這叫外面的乎召. 但真正做事的是聖靈自己, 聖靈在人心裡面做事, 感動人的內心, 這叫內在的呼召, 也叫有效的恩召, 內在呼召的結果是使人漸漸聽懂,聽清我們所講的福音-聖道(因此講對福音是很關鍵的啊). 這是人得救的第一步, 叫做"恩召". 是聖靈借聖道把人喚醒.

當人被喚醒以後, 他才開始真正對聖道(聖經)有正確的反應, 一個新的生命才開始在他裡面孕育, 當這個新生命成熟到一個地步的時候, 他就要經歷被聖靈"重生".  重生以後的人, 才有能力說"我願意相信!".


AMEN! 謝謝朽木兄! 通道從聽道中來.

我想上帝不是修補我們這個容器, 而是給我們一個新的容器, 一顆新的心. 新的瓶子裝那上好的酒.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paullian 發表於 2007-4-12 22:5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littleflower 於 2007-4-12 22:39 發表
謝謝分享. 我們都處於不同的思路里, 各自表述清楚就行了, 再下去只能是無謂的口舌之爭,這一爭論已經數百年,是不會有結果的.

對於天主教徒來說, 活出聖潔的生命, 以愛去擁抱生活, 就是傳講福音最好的方式. Ju ...


以愛去擁抱生活

憑你這句話。
俺對天主教有了一點點的好感了。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90

帖子

2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3
14
 樓主| littleflower 發表於 2007-4-12 2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朽木 的帖子

謝謝分享. 我們都處於不同的思路里, 各自表述清楚就行了, 再下去只能是無謂的口舌之爭,這一爭論已經數百年,是不會有結果的.
所以, 我們傳福音是在作什麼?, 是透過口頭的傳講聖道,

對於天主教徒來說, 活出聖潔的生命, 以愛去擁抱生活, 就是傳講福音最好的方式. Just like old saying: I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Do little thing with great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2099

帖子

70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2
13
朽木 發表於 2007-4-12 22:1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littleflower 於 2007-4-12 12:08 發表
這很容易解釋啊!以前我們都是順著情慾而行的,如今蒙召是要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應該再行這些事,但不是因為律法,乃是聖靈在信徒的裡面做成的。
---如今你已經確定不再完全順著情慾而行了? 你這樣解經也算是讓 ...


為什麼不要討論呢? 也可以把你對這段聖經的解釋分享出來呀. 還有我前面引用的幾節聖經.

如果一個人得救以後, 有了聖里靈內住, 還繼續"完全順著情慾而行", 這"信心"對他有什麼益處呢? 這不正是雅各書的重點嗎?

"不完全"順著情慾而行, 不等於"完全不"順著情慾而行, 而是說在裡面開始有爭戰, 可以向情慾的事說"不", 並且得勝的機會越來越大. 這就是我們反覆強調的"成聖的過程". 這個過程只有得救之人依靠聖靈的幫助才會有, 如果沒有得救的人也能夠依靠自己的肉體做成這事, 然後才得救, 那是什麼? 連阿奎拿都極力反對這種主張.

下雨接水的比喻, 只能做為例子說給不太懂神學的人聽, 從嚴謹的基督教神學角度考慮, 這個比喻是非常不恰當的. 當人類墮落以後, 人的容器早就破爛不堪了, 如果人能用自己的破爛容器接的住水"恩典", 基督的死就完全沒有意義, 因為神普遍的恩典從創造之日開始就從來沒有斷過. 只是人徒然領受卻不知恩典為何物. 所以, 神救贖之恩是神在普遍恩點之外加給人的特殊恩典, 這特殊恩典的第一步就是先修你那破爛的"容器", 然後才把恩典放在裡面, 因此我們說, 這是白白的禮物, 因為連分辨禮物和接受禮物的能力都是白白賜給你的. 看看周圍的人, 有多少人在"拒絕"這份禮物?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不能"分辨"禮物的價值. 是他們笨嗎? 不是的, 是他們還沒有收到第一件禮物 - 就是那個修好的破容器.  不是他們不"願意"相信, 而是他們根本沒有"能力"相信.

所以, 我們傳福音是在作什麼?, 是透過口頭的傳講聖道, 刺激他們的感官和思想(因此有人反應強烈是正常現象), 這叫外面的乎召. 但真正做事的是聖靈自己, 聖靈在人心裡面做事, 感動人的內心, 這叫內在的呼召, 也叫有效的恩召, 內在呼召的結果是使人漸漸聽懂,聽清我們所講的福音-聖道(因此講對福音是很關鍵的啊). 這是人得救的第一步, 叫做"恩召". 是聖靈借聖道把人喚醒.

當人被喚醒以後, 他才開始真正對聖道(聖經)有正確的反應, 一個新的生命才開始在他裡面孕育, 當這個新生命成熟到一個地步的時候, 他就要經歷被聖靈"重生".  重生以後的人, 才有能力說"我願意相信!".

所以, 福音一定要廣傳, 因為在聽見的人當中, 必定有被神在永恆就預定和揀選的人, 有效的恩召只賜給了這些人, 所以, 一個人最終接受不接受福音, 和他的容器有多破沒關係, 而是他願意不願意讓神幫他修好, 對於我們來說, 接受不接受"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教義, 實際上就是相不相信神有能力把你的破容器完全修復. 或神有沒有能力把他所預定的人全部帶進他自己的榮耀當中去.

話有點遠了, 但是這些是分不開的, 就如同三位一體的教義一樣, 如果神沒有三位一體的屬性, 就不可能完成三位一體的救贖工作,  因為神的屬性從來不會和他的作為分開. 我前面列出的聖靈工作的八個步驟, 僅僅是"聖靈實施救贖"的"分工", 這是和"聖父預備救贖, 聖子完成救贖"等一系列是連在一起的. 所以, 當我們思考任何一個教義的時候, 都不可以"孤立"的面對, 都必須和整本聖經完全融合以來考慮.
可雕,看在誰手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90

帖子

2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3
12
 樓主| littleflower 發表於 2007-4-12 1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 朽木 的帖子

這很容易解釋啊!以前我們都是順著情慾而行的,如今蒙召是要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應該再行這些事,但不是因為律法,乃是聖靈在信徒的裡面做成的。
---如今你已經確定不再完全順著情慾而行了? 你這樣解經也算是讓人嘆為觀止了.所以我前面說了已無繼續探討的必要.

神的恩典不夠用嗎?
--怎麼會有這樣的問題.打個比方, 下雨時,你拿一個容器去接,接多少完全取決於你的容器的大小,如果你的容器破了,你也許什麼也接不到.你說這是雨水豐不豐富嗎?正如聖經里說的, 我們就是主的容器, 他的恩典夠用,可是你能裝多少呢?(並非針對你個人)
Do little thing with great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1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4-12 10:58 | 只看該作者
非常精彩,謝謝朽木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5

主題

2099

帖子

702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02
10
朽木 發表於 2007-4-12 10:4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littleflower 於 2007-4-12 04:00 發表

如果照你的理解, 如何解釋加 拉 太 書 5
21 嫉 妒 ( 有 古 卷 在 此 有 : 凶 殺 二 字 ) 、 醉 酒 、 荒 宴 等 類 。 我 從 前 告 訴 你 們 , 現 在 又 告 訴 你 們 , 行 這 樣 事 的 人 必 不 能 承 受 神 的 國 。

...


呵呵,小花MM, 任何時候問俺聖經問題,能答的俺可是一定要回答的呦。

加拉太整本書都在解釋律法和恩典的關係,第5章講到基督徒在恩典中的自由,但是保羅在此特彆強調,不要把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借口,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 (5:17)。 接下來, 保羅列出什麼是「情慾的事情」,所以才有你要俺解釋的這段經文。

這很容易解釋啊!以前我們都是順著情慾而行的,如今蒙召是要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應該再行這些事,但不是因為律法,乃是聖靈在信徒的裡面做成的。

如果按照你的解釋,那才說不通呢 -- 如果行這些事的人,是因為行為(第二因)不好而不能進入神國,那麼第一因的恩典可以被第二因阻擋,是神的恩典不夠用嗎?如果第二因能夠和第一因一樣對一個人得救起到同樣的關鍵性作用,「白白的恩典」不是一句空話嗎?這不是和你前面講的那一串話完全矛盾嗎?

按「照因信稱義」的解釋,這段聖經沒有任何問題,按照雅各書,得救的信心一定帶著相應的行為,如果一個人自以為是基督徒,卻仍然順情慾而行,那麼我們有理由懷疑,他的「信心」是不是死的(假的),這等人就是耶穌在比喻中所說的「稗子」。他們不能承受神的國,不是因為他們的行為不好(比他們行為差的多的人照樣可以悔改得救),而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得救的信心,以至於他們以前順從情慾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
可雕,看在誰手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9 07: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