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04-05
盟軍經過浴血奮戰最終佔領了灘頭陣地,建立登陸場,而靠後配置的德軍裝甲師在空襲中卻沒能發起有效的反擊,隆美爾曾說「最初的二十四小時將決定一切」。
羅伯特·卡帕是匈牙利人,1913年生於布達佩斯,原名安德烈,卡帕是他的筆名. 他17歲時就立志要當攝影家.在柏林大學求學后,先在柏林一家通訊社做暗房工作,後到巴黎當記者.由於他的攝影作品受到一家攝影雜誌社的重視,他便被委派到戰地進行採訪.
1936年西班牙內戰,卡帕在西班牙戰場拍攝了一個戰士中彈將要倒下,這幅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的作品以《西班牙戰士》、《戰場的殉難者》、《陣亡的一瞬間》等標題發表,立刻震動了當時的攝影界,成為戰爭攝影的不朽之作,也成為卡帕的傳世之作. 和卡帕一起到西班牙採訪的還有他的年青女友,德藉女攝影家葛爾德達娜。
他們共同奮不顧身地出沒於硝煙瀰漫的戰場,達娜不幸死於坦克履帶下.悲傷的卡帕,從此永遠凝視關注著戰場.他一生的攝影創作多取材於戰爭.他把照相機作為揭露戰爭的武器.卡帕說:"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第二年卡帕與《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一同約定赴延安採訪,但是到了西安,受到國民黨的阻撓,卡帕未能成行,當時他是抗日戰爭中唯一能在中國戰區採訪的盟軍戰地記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攝了許多揭露日本侵略軍的罪行的新聞照片,公諸於世,后又去英國、北非、義大利進行攝影採訪.1944年,他隨聯合國部隊開闢第二戰場,參加了在法國北部諾曼第的登陸戰,拍攝了極為精彩的報道照片.
1946年,卡帕與波蘭籍的西摩和法國籍的布勒松在紐約相聚.他們組成了"梅根"攝影通訊社,在巴黎和紐約設辦事機構.後來陸續加入一些其它著名攝影家,如美國的羅嘉,瑞士的比索夫等.在"梅根社"成立后的三十年中西方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大事,都有他們的攝影記者在場.他們以忘我的熱情,甚至不惜以鮮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線去拍攝,為新聞攝影的形式和內容樹立了新的典範.
1954年,卡帕不顧親友的勸阻,悄悄來到越南戰場.他用照相機反映了《越南的悲劇》(卡帕的最後一幅作品題名),不幸誤踏地雷身亡,時年四十一歲.
1954年6月25日,美國各晚報都登出卡帕的死訊.第二天《每日新聞》用大標題報道"關於卡帕之死",紐約各地電視台,電台和時報也以極大篇幅刊登報道,一致讚揚他是一個最勇敢的戰地攝影家.為了紀念他,世界上曾舉辦十三次卡帕個人作品展覽,許多有世界影響的攝影書刊都介紹過他.卡帕的作品在美國,英國, 法國出版過專集.1955年美國《生活》雜誌和"海外記者俱樂部"設立了"羅伯特o卡帕金質獎",用以鼓勵在新聞攝影上有成就的攝影記者.1966年,美國成立了"關心人的攝影基金會",以紀念卡帕及其它梅根社犧牲了的攝影家們。

羅伯特·卡帕

軍官在地圖上分析可能的攻擊方向

集結待命,反攻在即。諾曼底行動代號———「霸王」(Overlord)

告別美麗的英格蘭,告別剛認識的姑娘,跨越那片並不寬廣卻迷霧重重的海域

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上艦啟航,箭在弦上

盟軍向著大西洋壁壘撲來,而此時的德軍,沒有人認為戰爭會在6月6日這天打響
[ 本帖最後由 一個中國人 於 2007-4-6 18:37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