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仁宇:讓遊子的孤魂,牽著親人的衣襟歸來

[複製鏈接]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7-4-3 00: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03-26    俞曉群    天涯社區   
***********************************************************************************

1982年,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在中華書局出版。那時我剛從數學系畢業,分配到出版社工作,聽到同事們對這本書議論紛紛;尤其是那些剛從文史哲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每當談到黃仁宇,都會露出興奮的表情,且以閱讀《萬曆十五年》為時尚。當時,由於專業的阻隔和閱讀興趣的差異,我卻半點也聽不進去。只是在幾年後,我參加三聯書店「中華文庫」的寫作,我的題目是《數術探秘》,責任編輯叫潘振平。在交代叢書寫作體例時,潘對我說:「雖然這套書是學術著作,但它要以講故事的方式寫作,強調文字的優美、完整和可讀性。把引文與註釋都放到每章的末尾,參考書目放到全書後,保證著作的學術價值。」他接著說:「你可以看一看《萬曆十五年》。」按照他的建議,我只是翻看了黃著的敘事風格和編排形式,在自己的寫作中效仿;依然沒有認真閱讀它的內容。1992年,我的《數術探秘》交稿。有一次與潘振平聊天,他送給我一本《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這是黃仁宇的另一部著作。後來我發現,黃的《中國大歷史》《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等八部書陸續在三聯出籠,包括《萬曆十五年》也從中華書局轉到三聯的名下,它們的責任編輯都是潘振平。

如今,黃仁宇的著作已經紅透了半邊天。他的書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印,直到他的回憶錄《黃河青山》出版,黃的名字已經跳出了專業圈子,成為大眾泛讀的標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人說,《萬曆十五年》的成功緣於黃仁宇紮實的明史功底,他花費5年作《明代的漕運》,並由此獲密執根大學博士學位;他花費7年讀133冊《明實錄》及相關資料,作《16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他的《萬曆十五年》共281頁,其中參考書目134種,註釋555條,再加上附錄,共佔掉65個頁碼,幾乎是全書篇幅的四分之一。在這樣的學術基礎上,再運用他優美的文筆講述明代的故事,實在遊刃有餘。也有人說,黃仁宇的文筆真是絕好,他的《萬曆十五年》將「往事與現實糾結在一起,儘管它是一部嚴謹的學術作品,但卻具有卡夫卡小說《長城》那樣的超現實主義的夢幻色彩。」(美國文學家厄卜代克語)黃仁宇也曾以李尉昂為筆名,發表過兩部歷史小說《長沙白茉莉》《汴京殘夢》,雖然他總會在故事中表現自己的歷史觀,但他絲絲入扣的描述才華還是表露無遺。更有人說,是黃仁宇獨到的寫作方法在後來的出版和暢銷中起了作用。下面的故事可以從反面證實這一點:在《萬曆十五年》英文版完成時,黃幾乎找不到出版者,原因之一竟是他獨闢蹊徑的創作風格惹了禍,使出版社迷失了對於作品屬性的判斷:學術出版社說它不是以學術論文的傳統寫成的,更像是一部歷史小說,「全書始於謠傳皇帝要舉行午朝大典最後卻查無此事,而以一位不隨俗流的文人在獄中自殺作結。」商業出版社卻告訴他:「註釋必須剔除,內容要重新編排,讓住在郊區的讀者能放鬆自己。」黃仁宇憤怒地說:「我聽得太多了。」的確,《萬曆十五年》太個性了,類似的寫作幾乎找不到,最多有史景遷的《天安門》,孔飛力的《叫魂》;但黃仁宇是中國人,或曰「美籍華人」,他豐富的文化背景與生活閱歷,還會為作品多添幾分「暢銷」的因素。

其實,《萬曆十五年》的走紅還有深層的原因,那就是黃仁宇所謂的「大歷史觀」在發揮作用。它實在是一個純粹的學術問題,數十年間在史學界掀起陣陣波瀾;但是它能在當下掀起大眾閱讀的狂潮,那就不得不佩服黃先生的才智與膽識了。讀他的書,在「淺閱讀」的層面上,我也常常激動不已。我好說黃先生是「三反分子」,其一是「反道德」,他認為中國失敗與落後的結症正是「道德治國」;尤其是用道德代替技術與法律,那是很危險的事情。他認為,應當最大程度地將道德排除出歷史討論的範疇,在看待歷史時,應當考慮當事人能怎麼做,而不是應該怎麼做,道德評判並非史家的責任。其二是「反性善」,黃仁宇借萬曆皇帝的「嘴」指出,人都一樣,一身而兼陰、陽兩重性。既有道德倫理的「陽」,就有私心貪慾「陰」,這種「陰」也絕非人世間的力量所能加以消滅。其三是「反歷史」,黃仁宇既然有了「大歷史觀」的武器,就要評判以往的「小歷史」。他提倡在歷史的棋局上,應當從縱深去看問題,一匹馬被車吃掉,直接原因,或許是因為它被別住了腿;然而馬之所以被車吃掉,乃是從棋局開始雙方對弈之綜合結果。你不覺得這種「把一切事件的發生,均納入歷史的潮流」的作法,似乎帶著一些歷史決定論的痕迹嗎?

在「三反」的旗幟下,黃先生的故事表現得新鮮、生動而有煽動性,許多歷史人物、事件、是非,都在他的關照下現出了「事物的本質」。比如,大臣們犯了錯,皇帝罰沒他們的工資,是因為皇帝知道這些大臣都有黑道的「外快」,那點「俸銀」不算什麼。諍臣上書指責皇上的缺點,被說成是自私自利,即所為「訕君買直」,他們把正直當作商品,用誹謗訕議人君的方法作本錢,換取販賣正直的聲望。海瑞節儉的名聲遐邇皆知,可是一朝權在手,他宣布所轄境內的若干奢侈品要停止製造,包括特殊的紡織品、頭飾、紙張文具以及甜食;如果這還不足以說明海瑞的問題,那麼他這個大孝子竟然因為婆媳不和兩次休妻,第三任妻子也與一妾在同一天晚上不明不白地死去了。還有,張居正面上為人端正,實際貪贓枉法,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滿門查抄;申時行、戚繼光均遭罷免;李贄更是身陷囹圄,自殺而死。黃仁宇說:「這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且問,黃仁宇如此詳細地切割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的目的是什麼?他是要「將現代中國的底線往後移,事實上是移到鴉片戰爭前兩百五十三年。歷史顯示,當代中國所面對的問題,早在當時就已存在了。」

在後來的文章中,黃仁宇逐漸露出了「大歷史觀」的政治指向。他提出一個讓人震動的「潛水艇三明治」的比喻,他在《黃河青山》中寫道:「我們可以將中國形容成潛水艇三明治,上層是龐大而沒有分化的官僚制度,下層是巨大而沒有分化的農民。我們也可以說,中國的問題就像一個大型盒子或箱子,但沒有把手,所以無從下手。我們可以說,缺乏中間階層導致過去的中國無法在數字上進行管理。」當然,真正的揭秘見於他的《從大歷史的角度看蔣介石日記》,他說,蔣介石為中國搭建了一個高層建築的架構(相當於三明治上面那片麵包),毛澤東則重塑了中國的底層社會(相當於下面那片麵包),之後鄧小平則經過二十年的改革,在這兩者之間搭建了一個中間的管理階層(相當於那個大箱子的把手),從而為中國通往現代化的道路,鋪設了最後一座橋樑,這三者作用同等重要,不可忽視。

就這樣,黃仁宇從63歲時出版的《萬曆十五年》起步,1985年在台北版的《萬曆十五年》自序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大歷史觀」的概念,宣揚他的「大歷史觀」達20年,直至2000年1月8日病逝。記得1998年《萬象》雜誌創刊,我們也向黃仁宇組稿。在第2期上就刊載了黃先生的文章《上海,Shanghai,シンハフ》。1999年末收到黃先生的投稿《資本主義與負債經營》,文末注道:「1999年11月寄自美國赫遜河畔」。文章與上述觀點一脈相承,只是拆開問題來說,事情講得更清楚。記得當時幾位編輯對黃的觀點有些拿不準,就請《讀書》原主編沈昌文先生把關,沈改過後寫道:「黃作甚佳,他基本上為我們大陸的事業叫好,只是語言與論據與時賢不同而已。對於這類不同,如果還容忍不了,以後大概沒法做事了。我改了一些。這種改法,是我在《讀書》上常用的。不過也許因此,讓有些人不大高興。這當然只是把『右派』的真面目掩蓋一下而已——照他們的說法。」

今天回憶起這段往事,我還有些傷感,因為收到稿件不久,黃先生就離開了人世,這會不會是他寄出的最後一篇文章呢?

當然,更讓我傷感的是《萬曆十五年》出版前後,黃先生在海外的境遇。他先是1974年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專著《16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此書僅買了800多本。1975年他寫了《中國並不神秘》,試圖從縱向上研究問題,結果三次審稿都未通過;黃說:「他為這部書稿舉行了三次葬禮」,埋葬它的人又是大漢學家亞瑟•萊特和費正清,此事對年近60歲的黃仁宇的自信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1976年他又寫出《萬曆十五年》,在橫向上給出中國歷史的一個切片;但是,它的英文稿子也被英美出版商們推來推去,直至1978年,才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接受,1981年出版。結果,他身為正教授,因多年沒有新著問世,被紐普茲大學辭退。孤獨,孤獨,孤獨……即使後來《萬曆十五年》在西方有了影響,黃先生依然沒有擺脫「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心境。

1978年,落寞中的黃仁宇也把《萬曆十五年》譯成中文,投向國內,就像一個遊子在找尋精神的歸宿。經黃苗子、廖沫沙引薦,稿子落到中華書局傅璇琮的手上;當時文革剛剛結束,幾經周轉,直到1982年才由沈玉成編輯面世。結果,在海外四處碰壁的黃先生,終於在故鄉找到歸途中的溫馨。

此時,我想起前些天的一件事情。我的一位遠房表弟從鄉下來,他面上的膚色與舉止,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魯迅筆下的閏土;他的腦中也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念頭。比如他說,客死他鄉的人是很可憐的。活著的時候很寂寞,死後他的魂魄還需要回到出生的故鄉,才能獲得安息。但靈魂是不認路的,生路已經忘記,死路又走不通。只有在家鄉的親人來拜謁他的時候,靈魂就會悄悄地牽著親人的衣襟返回故鄉。

聽著這故事,我想到清明節,想到滿天滿地潔白如雪的桃花、梨花、櫻花、杏花……掃墓的人們歸去來兮,春風吹著他們的衣襟不停地抖動。於是,我也想到黃仁宇先生。


[ 本帖最後由 sujie_alex 於 2007-4-2 08:28 編輯 ]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Blue Ivy 發表於 2007-4-5 22:20 | 只看該作者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0: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