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加拿大什麼情況下需要買人壽保險呢?一個人是否需要買人壽保險,理財規劃上主要要考慮以下因素:配偶的生活和養老費用;未成年子女的生活費用.配偶和子女的教育費用;房屋貸款及其他債務;緊急用款和最後費用等方面.最後費用(last enpenses) 是指一個人過世前後的最後開支.若其是家庭主要收入的來源者,其最後的開銷將成為家庭最先考慮的開銷.這包括:最後醫藥費,安葬費,家庭及個人的帳單;銀行等單位的貸款,分期付款債務,未付的地稅,遺產安置或轉讓涉及的費用,以及各類最後稅款.此外,我們中國人有贍養老人的傳統,如果你老人需要你一定的生活支持,在購買人壽保險也應考慮的.
買人壽保險需要注意什麼?
因為人壽保險只是入息的保障,這引伸到只有在某些條件情況下買保險才有實在的意義。這些條件,包括以下三點:
(一)家財夠厚的人不需要買保險:因為保險的最大意義既然是填補死者的入息,那麼身家足夠可以「自保」的人便沒有買保險的需要。試問一個就算「打跛腳」都可以養大兩代子孫的富裕家庭,那裡還有買人壽保險的需要?有些人會說買保險的另一個目的是資產策劃(estate planning),但這個說法其實經不起邏輯的考驗,我們會在下期再詳細對這些問題逐一探討。
(二)沒有入息的人不需要買保險:譬方說,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不幸一朝一睡不醒,雖然對家人來說是莫大的損失,但其實在金錢上這個家庭的損失是很有限的。對於家庭沒有入息貢獻的人,無論是年老或年幼的,實在一樣都沒有買保險的必要。話雖這樣說,但市面上仍然有很多人為自己的年幼子女買保險。如果以保險的真正意義來分析這件事,其實此舉亦屬「除褲放屁」,多此一舉。如果一定要為子女買保險,反正兩者都同樣沒有賺錢的能力,那麼倒不如順帶買多一份保險給家裡的金魚!這論調好像很滑稽,但其道理的確是如此。
(三)沒有人倚靠他的人不需買保險:若果一個人死了,而沒有人會因為損失了的入息而蒙受損失或影向生計的話,這人當然沒有需要買保險。
對於消費者來說,必須完全符合以上三個條件才真正需要買人壽保險。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樣,那麼便應該確實地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有買保險的需要。如果以上三項條件都同時符合(有入息、有家人倚靠這份入息、又未有雄厚的家財足以自保)的話,那麼便有買人壽保險的需要買保險應買價錢低而保障高的純保險 (term insurance)投資儲蓄跟保險應該是分開來處理。
很多人買錯了保險,(買了有儲蓄成分的保險而不是純保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把保險和儲蓄這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混淆了。試問,閣下買汽車保險時,保險公司會不會在二千元的保險費上再加上一個一千元的「儲蓄」環節?又或者閣下買財物或屋宇保險時,保險公司又會否加上一個「儲蓄」的成分?既然不會,那麼我們買人壽保險的時侯,又為甚麼會加錢給保險公司來替我們儲蓄?付錢給保險公司代自己儲蓄,其實是效率極低的儲蓄方法。以下的真實個案便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一位朋友於去年為他剛出世的小孩子買了一份儲蓄保險,每月供款三十一元五角,滿以為可以為孩子儲起一筆錢,日後可供她念大學。但仔細分析一下保單的內容,才發覺孩子要等到二十五歲那年,才可享受二百八十一元的儲蓄金額。到「小孩子」三十八歲那年,「儲蓄」的金額才剛剛相等於多年來的供款!試問,世上可還有比這更低效率的儲蓄方法?如果要送份禮物給自己的子女,倒不如把買保險的錢拿來供一份互惠基金或類似的投資公具,還實際得多!有人說,儲蓄保險是永久的保險,而純保險則是暫時性的保險,不交保費便失去了保障。其實,儲蓄保險也未必是永久的保障,因為受保人若果把儲蓄起來的錢拿走,保單便會終止,即是說保障也會同時失效。此外,人生根本就無需要永久的保障,因為年老的人不符合上述買保險的幾個基本原則:老人既無賺錢的能力,亦無倚靠他入息的人,況且大部分更有自保的能力,那還需要保險?在香港,有些人買人壽保險的原因是為了應付遺產稅。但加拿大沒有遺產稅,所以這個原因在加拿大不成立。在加拿大,對一小撮的富翁來說,買人壽保險是為了應付死者的最後稅單,免了他的後人要為繳交這畢款項而急促變賣遺產的一部分。但如果這是買保險的原因,那麼更加是應該買便宜的純保險,而不是有儲蓄成分的那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