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度PK中國:符合勞工利益的經濟增長

[複製鏈接]

1410

主題

8362

帖子

31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1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m021 發表於 2007-2-27 19: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蘇東和中印轉型的另類觀察之四
印度PK中國:符合勞工利益的經濟增長
                               一
    外部失衡,內需不足,一直是困擾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的「頑疾」。在投資、出口和消費這三駕拉動經濟的「馬車」中,中國消費水平長期處於低迷狀態,造成經濟發展失衡。根據十年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鑒,消費佔GDP比重一路下降。從2000年開始,下降速率加快。統計數據表明,幾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沒有相應地帶來人民群眾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
    對於中國的內需不足,消費不振,中國官方和學術界流行觀點是「儲蓄過高」,將不均衡經濟發展歸咎於中國人熱愛儲蓄。2月14日,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的《中國經濟季度報告》指出,造成中國消費長期低迷的癥結不是民眾熱衷儲蓄「不願花錢」,而是工資水平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
    就在世界銀行發布最新報告的前一天,我在和訊博客發表《蘇東和中印轉型的另類觀察之三:放下屠刀,讓「中國工人」分享「中國製造」的勞動成果》一文,指出:「由中國廉價勞動力創造的『中國製造』產品所創造的利潤,在中國只能由少數人享用。勞動者有限的收入無法消費『中國製造』的產品,從而造成內需不足,只能以『出口』和投資帶動經濟增長,這才是中國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我的文章和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不約而同地把「提高工資和家庭收入,進而提高消費在GEP中份額」,作為增加就業、擴展內需和平衡貿易,實現均衡增長的手段。而我提出的具體措施,就是:「要提高並保護中國工人的小時工資,措施是提高中國工人(主體仍是農民工)的最低保障工資,限定加班工作時間,保證更多人就業,讓中國工人分享中國製造的勞動成果」。
    將我的文章和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放在一起,不是為了昭顯我的文章比世界銀行的報告先一天發表,有什麼先見之明。世界銀行的報告,是建立在分析數據和現行有效分析工具之上,我的文章,可能是基於個人的感受而發,不可同日而語。但有一點讓我納悶的是,我正在寫的《蘇東和中印轉型的另類觀察系列》,是否應把「另類」兩字去掉?我不明自的是,到底是我「另類」?還是中國的主流媒體和主流經濟學家們「另類」?
                        二
    馬克思理論認為,人類生產的目的,就是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自由主義將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設定為提升個人消費。兩者殊途同歸。消費佔GDP份額的下降,證明經濟增長是無效的經濟增長。沒有帶動消費增長的出口增長,純屬為他人作嫁衣裳;沒有帶動消費增長的投資增長,純屬浪費資源。勞動者的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是衡量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與否的重要指標,政府的功能之一,就是確保社會收入公平分配,否則就是制度經濟學中的「政府失效」。自2000年開始的工資、消費佔GDP比重加速下降,使人們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效果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充滿疑慮。
    以這樣的視角觀察印度,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後進的印度輕視中國的發展模式,為什麼財經界對印度的可持續發展更充滿期待。
    今年,國際人力資源組織在全球45個國家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印度人的工資增長將是最高的,預計年工資增長為12%,考慮到通貨膨脹,他們實際的工資增長是7%。」而全亞洲範圍的工資實際增長今年預計為3.6%,幾乎只有印度的一半。
    過去的七年,與中國相反,印度的工資已經連續多年以高於GDP的速度增長。上海證券報2月13日在一篇題為《中國工資落後印度 可能影響兩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文章中說:「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公司美世諮詢一項調查顯示,從1999年至今,印度的平均工資增長率為11.5%。其中,2004年印度人的平均工資水平上漲了11.6%,是亞太地區最快的國家。而同期印度的GDP增長速度都在9%以下,只是到了2005年,其GDP增速才達到9%。而中國的工資增長速度卻遠低於GDP的增長速度。中國GDP連續20多年基本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而工資在GDP中的比例卻呈明顯的下降趨勢:1980年時為17.1%,1998年時為11.7%,到2003年的時候下降到12%。最近幾年,始終在12%處徘徊,沒有達到13%」。
    中國人均GDP是印度的一倍,但除公營事業、壟斷行業、高級經理外,工資比印度低。在製造領域,中國勞動力的價格比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快速增長的印度還要低10%。根據《中德合作:雲南省城市貧困研究報告》透露,雲南省扶貧辦外資項目管理中心中德合作項目辦公室於2004年對昆明、箇舊、保山三個市的農民工家庭進行調查,絕大多數從事建築、製造、服務業的進城農民工,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時間十小時以上;91.2%的男性農民工和97.6%的女性農民工每月平均收入在800元以下。
    以全國平均算評估,在製造、建築和服務業,以小時計算工資,中國勞工的小時工資只有印度勞工小時工資的60%至80%。
    由於印度在工資方面比中國高,他們開始到中國吸納人才。據2005年10月27日的《廣州日報》報道,目前中國軟體人才的平均工資水平只相當於印度同類人員的40%,中國人力成本的低廉使得印度來華「挖角」成為必然。印度軟體巨頭、第二大軟體出口商Infosys科技公司就計劃在中國招聘6000名程序員,以滿足該公司科技服務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勞工工資增長,一方面既可以刺激內需,使內需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而持久的力量,從而避免內需不暢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是可以實現經濟增長成果的公開分配,緩解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差異和因此累積的社會矛盾。
    然而,正如很多網友在評論《放下屠刀,讓「中國工人」分享「中國製造」的勞動成果》一帖中說:「這些道理說了也白說,贊同的人沒權力來改變,有權力改變的又不會看這種文章」。沒有政治權力的中國勞工,能夠像印度勞工一樣,分享「符合勞工利益的經濟增長」,從而實現以內需帶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嗎?
                                三
   過去,印度走蘇聯式的計劃經濟道路,1991年,蘇聯崩潰,樣板沒了,印度走自己的「人性化的經濟發展道路」。2003年,被稱為「印度經濟改革之父」的辛格為總理,組織新政府,提出了照顧弱勢群體,「以人為本」,制訂了提高農民、手工藝者、工人權利的《共同最低綱領》,調低經濟增長率,強調在確保社會公平的前提下維持經濟增長。將經濟利益的公平分配置於經濟增長速度之上的「人性化的經濟發展道路」,並沒有阻礙印度經濟的增長速度,幾年來,印度實現了工資增長速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的可持續均衡增長。這就是人們看好印度經濟發展後勁的原因。
    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是以不斷降低工資和消費在GDP中的份額,以出口和投資帶動經濟增長,始終停留在一種外延式的增長陷阱之中。按照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的綠色國民生產總值統計口徑,將增長的環境和社會成本也考慮在內,當前的增長,是以破壞未來中國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來實現的。  
圖1:消費和工資佔GDP的比重加速下滑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繪製
「以人為本」,中國政府不是沒有宣傳提倡,但多年來政府宏觀調控目標,如降低增長速度、改變依靠出口和投資帶動增長的經濟結構、將更多的資源用於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沒有能夠實現。中國沒有一個合理的政治框架,供不同的社會集團就社會利益進行有效的協商,強勢的政治精英、企業精英、知識精英對弱勢的勞工、農民階層的掠奪就成為唯一的必然。許願要提高弱勢群體的收入,許願解決普通老百姓的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許願歸許願,但是具體的措施卻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樓』。
                              四
    提高中國勞工工資優於人民幣升值。過去,一提出增加中國勞工工資,提高和保護法定最低工時工資,不論是官員、企業家,還是政府政策的維護者;不論是主流媒體,還是主流經濟學家,都以提高工資將影響出口商品競爭力進行搪塞。
    今時今日,由於外貿失衡,國家外匯儲備過多已成為負擔,導致了流動性泛濫。以人民幣升值降低出口商品競爭力,已是一種政策選擇,過去一年都在執行。增加中國勞工工資,提高和保護法定最低工時工資,與人民幣升值一樣,是平衡外貿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讓勞工工資增長,還能夠拉動內需,現實經濟均衡增長,是一個優於人民幣升值的方案。
    為什麼時至今日,中國的政治精英、企業精英、知識精英寧可堅持人民幣升值一條路,壓根不考慮增加中國勞工工資這個解決中國宏觀經濟難點,實現均衡增長的最佳方案呢?
    個中的奧妙,就是人民幣升值能使中國的政治精英、企業精英、知識精英此前積累的資產跟隨人民幣增值,短期內就能讓其個人財富暴增。而增加中國勞工工資,提高和保護法定最低工時工資,則意味著要讓中國勞工分享中國製造的成果。
    是選擇因掠奪而崩潰,還是選擇因分享而可持續。中國社會經濟,又走到一個十字路口。一個方案是讓人民幣不斷升值,一個方案是增加勞工工資,提高和保護法定最低工時工資。

==========================
或許還有個解釋,那就是GDP空心化嚴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3: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