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校風采: 蘇州中學培養出的難以想象多的一流人才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05: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0-2-19 01:00 編輯

http://www.shssip.cn/shssippage.asp?id=7
    「桃李門牆多俊彥」,先後在蘇州中學就讀的有:教育家葉聖陶,史學家胡繩、顧頡剛,版本目錄學家顧廷龍,科學家錢偉長,作家陸文夫,還有中共早期領導人博古(秦邦憲)、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吳健雄 馮元楨 等。在五六十年代畢業的校友中,周永康(公安部長)、金人慶(財政部長)、袁偉民(體育總局局長)三人在黨的十六大上都被當選為中央委員。據不完全統計,擔任省部級領導的有 70 多名,擔任大學校長的有 40 多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有 30 多名。

校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5%B7%9E%E4%B8%AD%E5%AD%A6

教師:

國學家羅振玉、王國維、吳梅、錢穆、語言學家呂叔湘、史學家呂思勉、美術家顏文梁、地理學家胡煥庸、教育家汪懋祖、邵鶴亭等人先後在此執教.
據不完全統計,蘇中學子當中,擔任省部級領導的有70多名,擔任大學校長的有40多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有30多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有三人,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競賽金牌者五人。蔣良,紹錚於1999年分別獲得國際物理和信息學奧賽金牌,繆亞立於2004年獲得亞洲和國際物理奧賽金牌,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高二雙料金牌選手,辛宇於2005年獲得亞洲物理奧賽金牌。楊碩龍於2006年獲得亞洲,世界物理奧賽金牌,至此蘇州中學也成為第一個亞洲物理三連冠的高中。洪浩,朱海一分別在2003,2005年獲得江蘇高考狀元。百年蘇中的優良歷史還將延續。

學生

教育家葉聖陶
生物學家馮元楨
物理學家吳健雄
物理學家李政道
數學家馮康
教育家匡亞明
教育家虞兆中
歷史學家胡繩
歷史學家顧頡剛
目錄學家顧廷龍
物理學家錢偉長
物理學家馮端
政治活動家博古(秦邦憲)
規劃大師阮儀三
作家陸文夫
史學家.胡繩
體育家袁偉民
政治家周永康.
金融家金人慶.

李政道先生為紀念母校, 1984年還在該校設立了李政道獎學金.   

http://sz.szzx1000.com/xsg/llzt/ll6-14.html      (李政道獎學金及歷屆受獎學生名單)
http://sz.szzx1000.com/xsg/llzt/ll6-24.html      (錢偉長向母校贈書)
http://sz.szzx1000.com/xsg/llzt/ll6-25.html      (金人慶等回母校參觀)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7-2-9 10:38 編輯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10:29 | 只看該作者
 

呂叔湘 (1904- 1998.4   )
    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
  江蘇丹陽人。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東南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后曾在丹陽縣立中學、蘇州中學任教。 1936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在牛津大學人類學系、倫敦大學圖書館學科修讀。1938年回國后先後任雲南大學文史系副教授,華西協合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兼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以及開明書店編輯等職。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1952年任清華大學中國語文系教授、東歐交換生語文專修班主任。1952年起任中國科學院語言所(1977年起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1978年-1985年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顧問,《中國語文》雜誌主編。1980年-1985年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
員會委員。1980年起為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員。198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94年4月被聘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法制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5月拿出多年積蓄的6萬元,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金的基金。
  長期從事漢語語法的研究,是近代漢語語法的開創人之一,所著《中國文法要略》是迄今為止對漢語句法全面進行語義分析的唯一著作。主要著作有:《文言虛字》、《中國人學英文》、《語法修辭講話》、《漢語語法論文集》、《漢語語法分析問題》、《現代漢語八百詞》、《近代漢語指代詞》、《呂叔湘語文論集》等。
  1998年4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夫人:程玉振。
  兒子:呂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10:32 | 只看該作者
錢穆傳略

    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

    錢穆九歲入私塾,熟習中國的傳統文獻典籍。十三歲入常州府中學堂學習,1912年因家貧輟學,后自學。1913-1919年任小學教員。1923年後,曾在廈門、無錫、蘇州等地任中學教員。1930年以後,歷任燕京、北京、清華、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錢穆移居台灣台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錢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讀而在學術界確立地位的一個學者。其治學頗受清儒章學誠「六經皆史」思想的影響。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提出,先秦時期,儒、墨二家是後來諸子各派的發端,由此分源別派,旁通四達,互相中國古代文化的源流。他在儒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真偽混雜,次序顛倒,後世傳說亦不可輕信,遂詳細考辨孔子的生平事迹,包括、生卒年月、父母、志學、初仕、設教、適齊、適衛、過匡、過宋、仕魯、至陳、至蔡、及晚年居魯等,以及孔子的政治活動和著述等,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又如對晚清今文經學家如謬平、康有為等認定劉歆偽造古文經一呈,錢穆撰《劉向歆父子年譜》,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否定了今文經學家的觀點,了結了晚清道咸以來的經學今古文爭論的公案,在北方學術界一舉成名。。此外,錢穆對宋明理學尤其是朱熹之學、對清代學術尤其是乾嘉學派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在歷史研究中,重視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傳統,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學理論與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聞名海內外。 錢穆重視探求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在精華,並給予其以高度評價,他認為「我民族國家之前途,仍將於我先民文化所貽自身內部獲其生機」。晚年的錢穆比較偏重於文化哲學的研究,並就中西文化的問題作了很多深入的思想考,在其一生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載於劉夢溪主編的《中國文化》1991年第4期)中,他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了新的體認,並「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即在此。」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4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10:40 | 只看該作者
葉聖陶 ·名人介紹  ·名人訪談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1894年10月28日生。1907年進入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學習,1911年開始擔任了10年鄉鎮小學教員。1914年起,在《禮拜六》、《小說叢報》等刊物上先後發表了《窮愁》、《終南捷徑》等十餘篇文言小說。
  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加入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開始在《新潮》、《小說月報》、《晨報副刊》、《學燈》(上海《時事新報》副刊)、《覺悟》(上海《民國日報》副刊)等刊物上發表小說、新詩、散文、文學評論和話劇劇本。1921年,他與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共同舉起「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旗幟。到1925年,已出版了《隔膜》(1922)、《火災》(1923)、《線下》(1925)等短篇小說集。

  五卅運動中,葉紹鈞與胡愈之等創辦《公理日報》,進行反帝愛國宣傳。此後又主編中國濟難會的《光明》半月刊,並同一些共產黨員和革命者交往,參加了一些革命的活動。這一時期的短篇小說集《城中》(1926)、《未厭集》(1928)、長篇小說《倪煥之》(1929)等都較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後的社會現實。

  「九·一八」事變之後,葉紹鈞與魯迅、茅盾等左翼作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積極投身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並不斷擴大著反映現實的題材。《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英文教授》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葉紹鈞從1923年起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輯,1930年起改任開明書店編輯,抗戰勝利后成為開明書店負責人之一。其間曾兼任中學、大學教員。在長期編輯生涯中,先後主編或編輯過《詩》雜誌、《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中學生文藝》、《國文月刊》、《筆陣》、《國文雜誌》、《中國作家》等多種重要的文學、語文教育刊物,發現、培養和舉薦過一批青年作者,其中不少人(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後來都成為知名作家。

  葉紹鈞1939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46年出任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長。1949年以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四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屆理事。他還先後出任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等職;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副主席、中央文史館館長、第六屆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等職。

  作品介紹:


  葉紹鈞的小說創作遵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冷靜真切的人生觀察中攝取平凡具體的生活題材,運用嚴肅客觀的筆觸,進行深入細緻的描寫,很少直接抒發自己的主觀見解,而是向讀者呈現客觀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隱含著熱情和傾向。他的小說結構渾凝而勻稱,緊密而舒暢,講究謀篇布局,注意章法,尤重結尾。語言樸實凝鍊,明晰純凈,生動流暢,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形成了冷峻而樸實、嚴謹而自然、淡泊而雋永的藝術風格。

  葉紹鈞的主要散文集有《劍鞘》 (與俞平伯合著,1924)、《腳步集》(1931)、《未厭居習作》(1935)、《西川集》(1945)、《小記十篇》(1958)等數種。這些作品不論是抒情寫世、狀物記人、議事說理,一般都有著較為厚實的社會人生內容和腳踏實地的精神。藝術上則顯示出清淡雋永的情趣和平朴純凈的語言風格。

  葉紹鈞還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畫眉鳥》、《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鳥言獸語》和《火車頭的經歷》,都是他的著名作品。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5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10: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0-2-16 01:47 編輯

「生物力學之父」 馮元楨
2010-1-25

2000年12月1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12位科學家頒發國家最高科學獎——國家科學獎章,祝賀他們在社會方針政策、神經科學、生物學、化學、生物工程學、數學、物理學和地球與環保科學等領域開拓了新的方向。

馮元楨教授是獲獎的12位科學家之一。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院及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於1948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為該院航空學教授。1966年他從加州理工學院轉到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從航空學轉到生物工程。他結合力學方法和生物學方法,研究不同層次生命體結構和功能的定量關係,創立了生物力學,被譽為「生物力學之父」。

馮元楨於1919年9月15日出生於江蘇常州的一個書香之家,父親是中國古典文學學者、音樂家、美術家、詩人。馮元楨自幼聰穎好學,並富有藝術細胞,愛好文學,特別喜愛陶淵明的詩文;還精於雕刻,在他的英文著作《生物力學》扉頁后空白頁上,印有他自己雕刻的十枚圖章:「貴陽易家訓」、「少小同游」、「一生知己」、「陶陶然」、「甘苦與共」、「喻嫻士」(馮元楨夫人名)及子女名。

馮元楨的青少年時代處于軍閥混戰與抗日戰爭時期,生活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中。1937年他從蘇州中學高中部畢業之時,正值盧溝橋事變,抗戰爆發。他到上海參加大學入學統考,見報名處牆上貼著一張布告,寫著中央大學新增航空學系並首次招收新生。他激動地報了這個系,想要學好本領,還擊日本侵略者。他考取了。隨後中央大學從南京遷到大後方重慶沙坪壩。那裡的條件十分艱苦,但有著一流的師資和濃厚的學習氛圍。

1944年,一個10餘人的美國教授訪華團來到中國。一位教授問中國教育部長:「以前,我們美國有中國研究生,可是近年來不再見到,為什麼?」教育部長解釋說,那是由於戰爭,中國政府無力派送留學生出國。教授又問:「如果我們能弄得到獎學金,你們讓他們去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第二年,該訪華團竟從美國各地學校獲得了40多份獎學金。於是中國教育部舉行了全國範圍的統考,選拔人才。馮元楨很幸運地被選中了由加州理工學院提供的留學位置。

馮元楨於1946年1月到達加州理工學院,當他向賽克勒教授報到時,教授惋惜地說:「你來晚了兩年,獎學金已經給了別人。」而馮元楨在出國前並未獲悉此事。不過,馮元楨十分幸運,美國的這位航空學教授非常和善,破例接受馮元楨做他的助手。馮元楨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機會,教授允許他旁聽任何課程,有足夠自信時還可參加學位考試。教授說:「如果你考試及格,我們就為你記錄在案。」馮元楨就此取得了獲得博士學位的初步條件。

馮元楨是在中央大學獲航空學碩士學位的。那時,中大的教授用英語授課,馮元楨的英語很好,所以到了美國馬上就能聽懂講課,並能參加考試。頭9個月他旁聽和參加考試,到秋季開學,便著手準備論文。他的論文涉及有關對飛機設計十分重要的氣動彈性理論的新領域,研究飛機和導彈的空氣動力學和結構彈性力學結合的基本原理。經過短短兩年的時間。馮元楨於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航空學教授。

但後來,馮元楨的興趣轉移到了生物學和生理學,離開了航空學領域。他對生物醫學發生興趣最初是出於個人原因。1957年他帶著戈根漢基金學術獎金去德國一年。這時他得知母親在國內患上了嚴重的青光眼,焦慮中他查閱了不少有關青光眼的美國文獻,每周寄回國一些譯文或摘要。他對母親說:「如果你不會使用,就把資料交給你的外科醫生。」十幾年後,1973年馮元楨回到中國,看到母親的手術很成功,她的外科醫生很感謝馮元楨提供了有關資料。

在德國度假時,他所在的航空動力研究院的街對面是哥廷根生理研究院,馮元楨非常欣賞那裡的圖書館和設施。哥廷根生理研究院激發起了他對生物醫學領域的興趣。馮元楨發覺生物學的知識十分寬廣,充滿著有趣的非線性問題,是個十分吸引人的領域。

從德國回到加州,馮元楨開始研究生理學。幾年後,他覺得需要用百分之百的時間去研究它,而不願讓別的工作影響它,削弱它。這就是他1966年轉到加州大學(聖地亞哥)的原因。他要在加州大學從零開始建立全新的生物工程科學。他用數學分析方法及工程實驗來研究生理學,首先研究血液循環、血管、血管彈性和血細胞的力學,接著又研究和闡明肺的血液循環,並提出、測試和建立了肺的薄片流理論,取得了重要的科學成果。隨之,馮元楨又擴大研究範圍,研究心臟、腸、高血壓、迫於壓力重新塑造的組織、組織工程等等,他用力學分析方法來研究生物組織,在生物力學的領域中提出新的概念。他的研究結果有助於解決重要的生物醫學問題。馮元楨自信:「我相信我們大家付出的辛勤努力是會造福人類的。」

馮元楨熱愛自己的祖國,他十分關心祖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解凍以後,他是最早來華訪問的學者之一。他曾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的講壇上自豪地宣稱:「我是中國人!」他對中國赴美留學的青年學者也是多方扶掖。他十分重視祖國的科學人才培養,多次回祖國大陸訪問,並擔任中國10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和名譽研究員。

馮元楨對母校蘇州中學更是一往情深,在接到本書的「約稿函」后,很快就給我們寫來了下面的這篇專稿《七十年前蘇高中的教育傳統》,對在蘇州中學接受到的良好教育給予崇高評價。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6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10:4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0-2-16 00:37 編輯

吳健雄(1912—1997)



在蘇州中學 1930年

    1912年5月31日出生,1930年蘇州中學畢業,1934年中央大學畢業,后在浙江大學當助教,1935年由物理系系主任張紹中推薦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36年赴美國舊金山,1940年伯克利物理學博士畢業。后在史密斯學院、普林斯頓大學,1944年後一直在哥倫比亞大學。1958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得到此項殊榮的第七位女性。1975年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會長,199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本世紀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在實驗物理學研究上取得偉大的成就,對當代物理學的發展起了極重要的推進作用。她在實驗室中首次證明了李政道和楊振寧關於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理論推測,推翻了宇稱守恆定律,曾獲得除諾貝爾獎以外的幾乎所有大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7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10:51 | 只看該作者
馮康
馮康(1920年9月9日-1993年8月17日),生於江蘇南京,少年時代家居江蘇省蘇州,原籍浙江紹興。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數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學家。

獨立創造了有限元方法,自然歸化和自然邊界元方法,開闢了辛幾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領域。中國現代計算數學研究的開拓者。1997年春,菲爾茲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教授在清華大學所作題為「中國數學發展之我見」的報告中提到,「中國近代數學能夠超越西方或與之並駕齊驅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個是馮康在有限元計算方面的工作。」

1997年底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授予馮康的另一項工作「哈密爾頓系統辛幾何演算法」。

1926年至1937年先後在江蘇省立蘇州中學所屬實驗小學、初中部和高中部就讀。1939年考入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系學習,兩年後轉中央大學物理系,主修電機、物理、數學三系主課,1944年畢業。1946年任教於清華大學。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其間1951至1953年在蘇聯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進修,1957年至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78年至1987年任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主任,1987年後任該中心名譽主任。1993年8月17日逝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8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10:58 | 只看該作者
馮端,
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浙江紹興人,1923年農曆6月11日生於江蘇蘇州。他於1942年考入中央大學理學院物理系,1946年7月畢業獲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49年該校更名為南京大學后,歷任物理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及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其間,1984-1988年任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1985年起任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學術委員會主任,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曾任中科院數理學部常委、副主任。馮端是我國著名的固體物理學的泰斗,在近半個世紀的教學科研工作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曾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並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報告。他的成就受到國內外同行的讚賞,成為國內物理學界的權威、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的科學家。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馮端著有《金屬物理》、《金屬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新論》(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等學術專著;《熵》、《漫談凝聚態物質》等科普著作;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1990年被國家計委、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聯合評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工作者,1993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馮端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1991-1995),國家基礎性研究攀登計劃項目"納米材料科學"的首席科學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以及多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馮端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學術帶頭人,在創建並領導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方面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績。
  馮端60年代初即選擇體心立方結構的難熔金屬為突破口,採用浮區區熔法顯示位錯的技術,澄清了體心立方金屬中位錯的類型及其組態等問題。1978年後,又以在激光技術中獲得重要應用的複雜氧化物單晶體為對象,採用多種實驗手段,如浸蝕法、應力雙折射貌相術、X射線貌相術、電子顯微鏡衍襯像及高解析度像等觀測技術,對這些晶體中的位錯、疇界、生長條紋、生長區界面、包裹體等缺陷的類型、分佈進行研究,並追溯其生長和相變中的起源和探索其可能的物理效應。
  基於對鈮酸鋰等晶體鐵電疇深入研究,掌握了製備具有周期性疇結構的晶體生長技術,於1980年與合作者一起製備了周期為微米量級的聚片多疇鈮酸鋰晶體,在實驗上首次全面驗證了諾貝爾獎得主布魯姆伯根(N.Bloembergen)關於非線性光學的准位相匹配理論,實現了鈮酸鋰晶體的倍頻增強效應,從而在國際上領先開拓了非線性光學晶體微結構化這一新領域。隨後,又在不能位相匹配的鉭酸鋰晶體中實現了准位相匹配,並研究了周期疇結構的形成機制。1996年4月中美"用於非線性光學及相關領域的微結構晶體"學術會議在南京召開,表明國際上已承認他的領先工作。
  馮端還研究了晶體缺陷在結構相變中的作用,首次觀測到鐵電相變中的微疇結構的鈮酸鋰晶體非公度相變中公度錯的結構及其演變;並用X射線貌相術及同步輻射貌相術闡明疇界的成像規律及追蹤其在鐵電和鐵彈相變中的行為。他倡導了金屬超晶格的研究,特別是在周期金屬超晶格中取得了具有獨創性的成果。近年來,他領導了有關納米材料科學的研究工作,在金屬的磁性和半導體的光學性質方面,取得不少具有獨創性的成果。
  這些科研成果使馮端獲得多次國家獎勵,其中包括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排名第五)及1996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物理);素庚物理科學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9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11:22 | 只看該作者
阮儀三05-08-11
      男,1934年生於蘇州。1961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並留校任教至今。阮儀三教授是中國著名的城市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現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規劃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城鄉規劃專家委員會專家,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建築史、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委員。並擔任蘇州、杭州、紹興、麗江、平遙等十數個城市政府的城市規劃顧問。他為我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普遍認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他長期致力於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理論與工程實踐研究,早年與人合著完成了城市規劃專業全國統編教材《中國城市建設史》,填補了此項基礎研究的空白。
       1980年,他在山西平遙古城陷入被拆毀的危急狀況之中,制定了全面保護古城、積極開發新區的城市發展戰略和「刀下留城、搶救平遙」的總體規劃,不僅保護了平遙這座歷史古城,也在全國範圍內開創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先河。1997年,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他以搶救、保護平遙古城為契機,1982年起積极參与並推動了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制度的創立和發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審批等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的委員,直接參与了國家保護政策的制定、保護規劃的技術諮詢和保護規劃規範的編製等相關工作。率先在我國編製並完成了蘇州、揚州、紹興、安陽、臨海、南陽、商丘、張掖、荊州、潮州、雷州、肇慶、福州和上海等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和歷史街區保護整治規劃。以這些規劃為指導基礎,直接推動了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實踐。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在當時眾多富有特色的歷史城鎮遭到嚴重的破壞的情況下,為幾處歷史風貌猶存的江南古鎮制定了保護規劃,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終於保住了周庄、甪直、同里、南潯、西塘、烏鎮等歷史古鎮。近年來,以周庄等為主要代表的江南水鄉古鎮的保護實踐與旅遊發展模式,成效斐然,倍受注目,「江南水鄉城鎮」現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2003年,他主持下的周庄、甪直、同里、南潯、西塘、烏鎮六個江南水鄉古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教育方面,他在同濟大學為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在全國率先開設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課程和培養方向,培養了城市遺產保護規劃設計方向的博士、碩士47名,並積極培訓全國的城建技術人員和地方領導幹部。
他所做的代表性規劃項目有:平遙古城保護規劃、江南古鎮(周庄、同里、甪直、南洵、烏鎮、西塘等)保護規劃、麗江古城保護規劃及城市發展概念規劃、上海外灘保護規劃、蘇州古城及平江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紹興古城及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等。
        阮儀三主要著作有《舊城新錄》、《古城留跡》、《城市建設與規劃基礎理論》、《中國江南水鄉》 The Traces of China』s Ancient Towns(英文版)、《平遙——中國保護最完整的古城》、《江南古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歷史環境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江南六鎮》、《護城紀實》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0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11:31 | 只看該作者
顧廷龍 (1904~  )

  中國版本目錄學家,圖書館事業家。字起潛,別號匋?。1904年11月10日生於蘇州。1931年畢業於持志大學國文系。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院國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後任燕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採訪主任。1939年與張元濟、葉景葵等在上海共同創辦合眾圖書館。后兼任暨南大學、 光華大學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歷任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館長,上海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辭海》編委、分科主編,文化部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一、 二、三屆副理事長, 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他還是上海市第三至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政治協商會議第四至第六屆常務委員, 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 1985年起任上海圖書館名譽館長。長期致力於古典文獻學、版本學和目錄學的研究,曾主編《中國叢書綜錄》(1959~1962)、《中國古籍善本書目》(1985),編著有《吳愙齋先生年譜》(1935)、《古匋文孴錄》(1939)、《章氏四當齋書目》(1938)、《明代版本圖錄初編》(1940,與潘景鄭合編),另有有關金石文字、目錄版本學論文多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1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11:34 | 只看該作者
歷史學家-顧頡剛

發布周期:2005-05-07至2006-05-07
    顧頡剛 (1893—1980.12.25),漢族,江蘇蘇州人,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筆名有餘毅、銘堅等。
    1893年5月8日,顧頡剛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一個讀書世家,1897年入私塾讀《四書》。1906年入當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學,1908年轉蘇州第一中學堂,1912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學,醉心於文學。1913年,入北京大學預科,沉迷於戲劇。1915年顧頡剛因病回家,完成《清代著述考》二十冊,對清代學術有較深領會。1916年轉北大本科,讀哲學。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北京大學助教。1921年,顧頡剛改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部助教,任《國學季刊》編委,編點《辨偽叢刊》。1922年,顧頡剛為商務部書館,編纂中學歷史教科書,1923年底,顧頡剛離開商務印書館,回北大研究所,擔任《歌謠》周刊編輯。1925年赴廈門大學任國學院研究教授。1927年4月,赴廣州中山大學,后擔任學校歷史系教授兼主任、圖書館中文部主任,代理語言歷史研究所主任,主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等。 1929年5月,顧頡剛到北京,任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歷史系教授,主編《燕京學報》。1935年初,顧頡剛曾擔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歷史組主任,主編《史學集刊》。「七.七」事變后,顧頡剛赴西北工作,1937年9月,任甘肅「老百姓社」社長。編印《老百姓》旬刊。1938年10月,顧頡剛到昆明,任雲南大學文史教授,在《益世報》上辟辦《邊疆》周刊。1939秋,顧頡剛到成都,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 1941年春,赴重慶主編《文史雜誌》。1944年秋,受聘齊魯大學重任國學研究所主任。1945年任交通書局總編輯。1946年主編《文訊》,完成《晉文公》等著作。1946年秋,赴西北,任蘭州大學教席。1947年擔任大中國圖書局總編輯,創辦《民眾周刊》,完成《當代中國史學》等重要著作。1948年7月,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主任,兼復旦大學教授。1949年秋,任誠明文學院中國語文系教授兼主任,又兼震旦大學教授。 解放以後,顧頡剛任上海市文管會委員、上海圖書館籌備委員、中國史學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1951年任上海學院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復旦大學教授。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員,擔任《資治通鑒》總校。1971年開始,擔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總校工作,1977年完成, 該年,擔任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學術委員、中國文聯全國委員、中國民研會副主席等職。還曾擔任中國史學會理事、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因病去世,終年87歲。
    顧頡剛先生於20世紀初期提出「層累地造成中國古史觀」,引起了當時學界對古代史料真偽的考辯,產生了「古史辯學派」,是我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之一。同時他以民俗學材料印證古史,並對歌謠、故事、風俗等進行開拓性研究,是中國民俗學的倡導者。30年代他又創辦禹貢學會,出版《禹貢》半月刊,為中國歷史地理學培養了整整一代人材。顧先生一生治學、著作等身,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廣泛而重大的影響。建國后,從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應毛主席、周總理之請,負責校點《資治通鑒別》和《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漢代學術史略》、《兩漢州制考》、《鄭樵傳》等,與人合著《三皇考》、《中國疆域沿革史》、《中國歷史地圖集》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2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8 12:30 | 只看該作者
匡亞明(1906年-1996年12月16日),教育家。江蘇丹陽人。
1923年入蘇州第一師範學校就讀,1926年入上海大學就讀。1924年參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革命工作,先後四次被捕,受盡酷刑而堅貞不屈。曾任上海滬東等區共青團區委書記,共青團無錫中心縣委書記,共青團江蘇省委巡視員,中共中央和江蘇省委合辦上海《日日新報》主筆、中共江蘇省委徐海蚌特委宣傳部長、上海總工會秘書長兼宣傳部長、中共中央社會部政研室副主任、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兼《大眾日報》社長及總編輯等職。1949年後,曾任華東政治研究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共華東局宣傳部黨委副部長等職。1955年9月至1963年5月任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校長及黨委書記。1963年起任南京大學校長及黨委書記。1966年起「文革」中備受迫害,1978年復出,再度擔任南京大學校長及黨委書記。1982年起任南京大學名譽校長。晚年曾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等職。1996年12年16日逝世。

匡亞明對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有重要貢獻,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是吉林大學的重要奠基人,並曾兩度出任南京大學校長,期間衝破舊束縛,延攬名師,注重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界的代表性人物。

著有《孔子評傳》、《求索集》以及《匡亞明教育文選》等。晚年主持的的《中國思想家評傳》,被稱為「二十世紀中國規模最大的思想文化工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10 00:43 | 只看該作者
李政道獎學金昨頒發 蘇州15名高考尖子獲獎掖   
2005-8-11
http://www.szcl.gov.cn/www/newss ... DC7&classtype=5
  本報訊(記者 吳曉紅)昨天,2005年度及2004年度「李政道獎學金」在蘇州中學頒獎,全市15名優秀高考生獲此殊榮。

  「李政道獎學金」由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1985年在蘇州設立,是我市對高考學生設立的唯一獎項,獎學金分一二三等,獎勵蘇州每年高考文理科前三名學生。近兩年,蘇州高考成績優異,獲獎學生人數略有增加,2004年7名同學獲獎,今年則有8名。

  在頒獎現場,記者關注到了3個細節:15名獲獎者中,男生8人,女生7人,男女生人數基本對開,而兩年的省、市級高考狀元都是女生,去年市級的是常熟市中學的徐競文,今年省級的是蘇州中學的朱海一;個個思維活躍,能說會道,言之有序,交流發言突出了關鍵詞―――感謝,感謝母校、老師和父母;錄取的大學只有兩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到今年「李政道獎學金」已頒發了21屆,從全市20多所中學走出的139名優秀學子獲得了這一榮譽。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4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13 08:52 | 只看該作者
美國科學院居然有三名華人院士出於同一個中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5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3-7 02: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新鮮人 的帖子

在五六十年代畢業的校友中,周永康(公安部長)、金人慶(財政部長)、袁偉民(體育總局局長)三人在黨的十六大上都被當選為中央委員。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3724640.html
金人慶獲「亞洲最佳財長」稱號 會見世行行長
2005年09月26日01:52

中國財長金人慶獲「亞洲最佳財長」稱號
    9月24日,正在華盛頓參加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年會的中國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左)從《新興市場》雜誌主編威廉·古德哈特手中接過2005年度「亞洲最佳財長」獎。這是繼今年6月份《銀行家》之後,國外權威財經媒體第二次將這一榮譽授予中國財長。
    新華社記者呂明響攝

  新華社華盛頓9月24日電 正在華盛頓參加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年會的中國財政部部長金人慶24日接受了《新興市場》雜誌頒發的2005年度「亞洲最佳財長」獎。這是繼今年6月份《銀行家》之後, 國外權威財經媒體第二次將這一榮譽授予中國財長。

  金人慶在頒獎儀式上講話時說,《新興市場》將「亞洲最佳財長」的稱譽頒發給中國財長,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在過去一年中成功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讚譽,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信心。他特彆強調,中國的發展不僅有利於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本地區穩定與繁榮,還將給全球經濟的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

  《新興市場》雜誌由國際著名傳媒集團「歐洲金融機構投資者」主辦,主要討論全球經濟與金融問題,跟蹤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以及區域多邊開發銀行年會的主要活動,為財經政策制定者提供最新資訊。據該雜誌主編威廉·古德哈特在頒獎儀式上介紹,《新興市場》將2005年「亞洲最佳財長」稱號授予中國財長是在廣泛徵求國際知名銀行家、投資家、金融分析家以及學者的意見的基礎上決定的。

  金人慶會見世行行長沃爾福威茨

  新華社華盛頓9月24日電 正在這裡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聯合年會的中國財政部長金人慶24日會見了新任世行行長沃爾福威茨,雙方就中國與世界銀行合作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金人慶充分肯定了世行在支持中國改革和經濟及社會發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強與世行在資金、知識和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積極探索通過世行加強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分享發展經驗,推動相互投資。

  沃爾福威茨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他同時表示,世行加強與中國合作十分重要,不僅有利於推動中國的發展進程,也會大大豐富世界銀行的發展理念,並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

  當天,金人慶還應約會見了美國財政部長斯諾,雙方就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國際經濟形勢、為貧困國家減債以及即將召開的第17屆中美聯合經濟委員會會議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金人慶簡歷

  生於1944年7月,江蘇蘇州人。197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6年9月參加工作,畢業於中央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大學學歷,高級經濟師。

  1962年9月至1966年9月,在中央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學習。1966年9月至1968年10月,留校待分配。1968年10月至1977年8月在雲南省永勝縣糧食局工作。1977年9月至1980年5月任雲南省永勝縣糧食局副局長、縣財辦副主任、財貿黨委副書記。1980年6月至1982年2月任中共雲南省永勝縣委常委、縣革委會副主任、副縣長。1982年3月至1983年8月任中共雲南省永勝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縣長。1983年8月至1985年7月任中共雲南省麗江地委委員、行署副專員。1985年8月至1991年9月任雲南省副省長。1991年9月至1995年1月任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1995年1月至1995年3月任財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95年3月至1995年10月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機關黨組副書記。1995年10月任第七屆中共北京市委常委。1995年11月在北京市人大第十屆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被任命為北京市副市長。1996年2月被聘為第九屆北京市工商聯名譽會長。1997年5月任北京市規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1997年6月當選為北京市工商聯第十屆名譽會長。1997年12月當選為中共第八屆北京市委常委、副書記。1998年1月再次當選為北京市副市長。1998年4月至2003年5月任國家稅務總局局長。2003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財政部部長。

  是中共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六屆中央委員。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083

帖子

22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1
16
山南水西 發表於 2007-3-7 11:53 | 只看該作者
蘇州中學不是賣了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7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3-7 13: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0-2-15 02:41 編輯
原帖由 山南水西 於 2007-3-7 11:53 發表
蘇州中學不是賣了嗎?


賣給你了?  請看蘇州中學網站.
http://www.szzx1000.com/
http://www.szzx1000.com/portal// ... dCata=&thdCata=
http://www.24xuexi.com/school/zhongxue/10/200503/21625.html

或直接從google進入該校.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7-3-7 13:20 編輯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54

主題

6919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1845
18
大西洋人 發表於 2007-9-27 22:41 | 只看該作者
「桃李門牆多俊彥」,吳晉才子真風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19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2-17 07: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0-2-17 07:13 編輯

虞兆中—台灣大學原校長   發布日期:2008-5-13,
  
  虞兆中,字星拱,1915年2月19日出生於宜興高塍。父親虞渭南,出生宜興和橋,后隨家遷居高塍,繼承祖業在高塍開設際盛南貨商號。母親陶氏,出生宜興官林。夫人唐玉鳳,系宜興高塍人,畢業於中央大學生物系,曾在中央大學附屬中學和台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等任教。他倆育有三子:長子虞立,曾任公司高級經理,現從事室內設計工作;次子虞予,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獲博士學位后,參與港墩布連拿國際公司工作,現為科技及研究經理;幼子虞光,畢業於台灣大學物理學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后,曾任教於香港浸信會書院,而後至聯合國就職,現為聯合國資深職員。
  
  虞兆中,1921年至1933年,先後在滆南小學(高塍小學)、宜興中學、省立蘇州中學讀書,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后更名為南京大學)工學院土木系。1937年畢業后在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服務。1938年11月回中央大學,先後任助教、講師。1947年到台灣大學,歷任副教授、教授,土木系主任、工學院院長等職。期間,他創立了台灣大學工學院第一個研究機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創立了台灣第一個資訊系,增設了造船系,建立了造船研究所、環境研究所、工業研究中心、地震研究中心,增設了土木博士班、機械博士班。1981年2月退休。半年後又被聘為台灣大學校長,任期三年。1984年任滿后,他力辭請退,獲授台灣大學終身名譽教授稱號。1964年獲台灣教育部學術獎章與中國圖努工程學會獎章。1975年和1978年曾先後兩次主持最初的專科學校評鑒工作,為大專學校評鑒制度奠定了基礎。1977年,他主持籌組力學學會,並任首屆理事長。1978年任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常務委員,1990年改聘為名譽委員。1978年膺選為中央研究評議員。1982年獲韓國釜山大學名譽工學博士學位。1984年被推舉為工程師學會理事長,並任該學會財團法人董事長。  

  虞兆中一生從教,以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著稱。早在中央大學執教之初,他就以自己的執著嚴謹與博學,打破了「助教不得講課」的慣例,首開助教上課的先例,主講「建築結構學」,且受到學生的歡迎與好評。嗣後,他先後主講機械系和土木系的力學,電機系的材料力學、工程力學等課程,均受到一致好評。  

  虞兆中主持台大期間,大力推行通才教育,籌劃通才教育的課程。他規劃開出自然科學大意、社會科學大意、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欣賞、藝術的接觸、數學方法與推理、應用科技概念等課程,為教育界所推重。在全台灣倡導通識教育,他為台灣通識教育的先驅和倡導人。他力主大學教育的生動活潑、多姿多彩,力避呆板僵化和所謂的「標準化」。例如他的「關於結構連鎖分段解析法」、「有側傾之彎矩分配法」等研究成果,對工程學界是不小的貢獻。他還十分重視校規、校貌、校風的建設。他在台灣大學設立校園規劃委員會,編製校園環境總規劃。確立了「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校訓和集校名、校訓、椰樹於一體的校徽。由於他的嘔心瀝血不懈努力,使台灣大學面貌一新,當地報紙有「虞兆中以台大為榮,台大更以虞兆中為榮」的時評。  

  中央大學為了表彰虞兆中在學術上、教育上的突出貢獻,發揚虞兆中的治學精神,於2000年祝賀虞兆中85壽慶之際,召開了「虞兆中校長中央大學榮譽博士學位頒授典禮集暨21世紀工程教育之改革與發展研討會」。美國紐澤西理工學院院長虞兆中的學生茅聲濤在貴賓致詞中尊稱虞兆中為「虞夫子」。大典的召開是對虞兆中的最大肯定,最高榮譽,對此,虞兆中永銘肺腑,萬分感激。  

  虞兆中生於宜興,小時候長在宜興,在這山清水秀的魚米之鄉,有眾多親友,因而對這一方故土,始終懷有濃郁的思戀之情。1991年9月5日,他終於踏上了朝思暮想的故土,回到了幼時讀書的母校,當即捐資7000元,購買圖書分贈高塍小學和宜興市中(今為省中),以表殷殷愛鄉愛校之情,並欣然題寫了「啟發智慧、提升品格」八個大字,傾注對故鄉教育事業的厚愛。第二年他又託人向高塍小學贈書2000冊。1995年末,他捐資10萬美元,為高塍小學建造「兆中圖書館」。1996年10月18日,他偕夫人唐玉鳳、兒子虞予專程回鄉參加「兆中圖書館」落成暨捐贈儀式。時任江蘇省政協主席孫頷及無錫市、宜興市有關領導出席了落成典禮,高度評價了虞先生的這一愛鄉義舉。  

  2001年4月11日,經宜興市人民政府批准塑造的虞兆中先生半身胸像在高塍小學隆重落成,同時揭幕的還有他的高塍老鄉原國家教育部部長、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先生半身像。一個鎮同出兩大名校校長,不僅是高塍佳話,也是舉世罕有的美談。2003年4月高塍鎮政府組團赴台灣考察期間,特地拜訪了虞兆中,並邀請他為即將出版的《高塍鎮志》題詞,年事已高的虞兆中先生欣然命筆,寫下了「慶家鄉高工繁榮塍田景美」的字句,表達了他對家鄉的深深情誼和美好祝願。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20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0-11-1 02: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瘋瘋顛顛 於 2010-11-1 03:00 編輯

的確是「桃李門牆多俊彥」,一個中學出那麼多的人才,難得。聽說現在辦了全國招生的少年班及國際班。國際班專培養出國小留學生,似乎是專為有錢人服務,有違范仲淹原來宗旨,我不太贊成。少年班也有待討論。國內許多大學都已停辦了少年班。 好像只有中國科大及西安交大還在辦。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08: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