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尚天裕與「中國接骨學」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3 06: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zhongcaoyao.org/doctor/part2/B5u89ERQ8904.html

!--content ad-->
  歐美骨科學者創立了ao(asif)學派,他們提出的「解剖對位、廣泛堅強固定、完全休息」的學術觀點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風靡世界骨科學術界。尚天裕尚老融中國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之精華為一體,以生物力學為主要實驗手段,以5萬餘病例為臨床實踐依據,改變了骨折治療的傳統模式,提出了一系列骨折治療和骨折癒合的新觀點,確立了中國co(chinese osteosynthesis)學派的形成。

1.正骨手法與正骨原則

尚老等學者自1958年開始中西醫結合研究,他們研習《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正骨五法,《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正骨八法,結合自己臨床實踐經驗和現代醫學手法,總結出正骨十法: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迴旋、屈伸收展、成角折頂、端擠提按、挾擠分骨、搖擺觸碰、對扣捏合、按摩推拿。

對於骨折複位,要全面考慮,選擇合適的複位方法是很重要的。較理想的複位是恢復原有的解剖關係,即所謂的「解剖對位」。但是在骨折治療過程中,不能單純追求「解剖對位」,多次反覆的複位甚至手術複位可能加重軟組織損傷,甚至引起神經、血管損傷,這不僅不利於骨折的修復,甚至引起肢體的殘廢。尚老在實踐中系統地總結出一套骨折複位的標準,稱之為「功能複位」,功能複位允許一定程度的錯位,但是不能有肢體短縮、旋轉和成角,通過骨折修復后的塑形,不影響肢體的功能,而骨折周圍軟組織和血液循環是骨折癒合的前提,這就是骨折複位和癒合過程中的「筋骨並重」原則。尚老認為功能是骨折治療的生命。

2.自動牽引複位原則

對四肢有成角、側方和重疊移位的長骨幹骨折,採用骨折遠端的骨牽引,重疊移位糾正後,輔之以夾板局部外固定,通過患肢的功能鍛煉,產生肌肉「夾板效應」,糾正骨折的側方和成角移位,體現出骨折複位、固定、應力刺激和功能鍛煉的整體效應。

對不穩定骨折,牽引不僅是對抗骨折后重疊移位和短縮畸形的主要外力,也是使骨折斷面得到應力刺激的措施之一。該療法採用的是「等張牽引」,與「等長牽引」不同,即在牽引的同時讓患者進行積極的功能鍛煉,在肌肉的收縮活動中,牽引和肌肉力能較好地達到動態平衡,可防止牽引過大造成骨折端的分離移位,或牽引力不足造成骨折端重疊移位,這也是「動靜結合」的一個方面。目前這一療法已為國內外學者所公認。

3.彈性固定原則

骨折遠近端必須與固定槓桿(內固定或外固定)組成一個局部穩定的力學系統。該系統的使用充分考慮到肢體各種組織的生理適應能力,在保持骨折整復效果的同時,也為肢體在固定期間進行功能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從生物力學的觀點來看彈性固定必須符合:(1)穩定的固定方式:其含義是忽略功能活動時產生的相對微小位移,使固定槓桿與肢體遠近端形成一個新的幾何不變體系。(2)有符合骨折癒合的生理應力刺激:該應力應為垂直於骨折線的壓應力。它可使骨折端面互相緊密嵌插,縮短新生骨細胞的爬行距離,並且其值隨功能活動時大時小,時有時無地不斷變化,故也稱其為間斷性生理應力,它不但加速骨折癒合,且提高癒合質量。(3)無應力遮擋(功能替代)效應:骨組織對應力刺激的反應是一個開放的自我反饋系統,按功能需要產生新生骨細胞聚集和塑形修復,符合pauwels定律。

4.有限固定原則

不包括骨折上下關節的有限固定、鼓勵有利於骨折癒合的活動,控制不利於骨折癒合的活動,這就是骨折有限固定的基本原則。在這個原則下應該能:(1)有效地控制骨折不再移位,但固定範圍和固定時間應縮減到不致障礙骨折修復和功能恢復,對促進消散血腫水腫、早期功能恢復不發生阻礙作用。(2)保證患肢或患部的肌群能比較生理地收縮,以便促進骨折局部有一定的活動,並使斷端保證有緊密連接的對抗動力。把內在的或外在旋轉或成角動力減少到不再阻礙或破壞骨痂的增生和「會師」。(3)保證與骨折修復密切相關的神經元與肌纖維間互相促進作用的正常運行。

5.動靜結合原則

只固定骨折局部,而不固定骨折部的上下關節,既以保持整復后的骨折位置,限制骨折端的活動,尤其是對骨折癒合不利的活動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又能讓肢體和肌肉進行必要的生理活動,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內在動力傳達到骨折端,產生軸向的生理應力,促進骨折癒合。

穩定固定不僅是提高骨折癒合質量的前提,也為在骨折治療期間進行功能鍛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及時正確的功能鍛煉不僅可防止肌肉萎縮,滑膜粘連、關節囊攣縮,使骨折端得到有益於骨折癒合的間斷性生理應力刺激,還可推動靜脈迴流,促進軟組織和骨內的血液循環,血流量顯著增加,保證更多的血液通過。

在骨折治療中維持複位后的固定至關重要,但強調絕對穩定的固定無疑是一種過分簡單的觀點,現代生物力學的研究表明,骨折端間隙在生理範圍內的運動會加快骨橋樑、骨痂的發育和癒合速度,對骨重建有利。

6.骨痂生長與骨折癒合的概念

骨折修復主要是骨端之間形成骨橋。此後骨橋肥大及再塑形而逐漸恢復其力學性能及完整性。骨橋主要由骨外膜骨痂、髓性骨痂(內骨痂)及原發性骨痂所構成。骨外膜骨痂由於外骨膜的掀起及骨折端的移動而生長。其生長方向由一端向另一端,中間可形成交織狀。若有堅強的固定,則骨外膜骨痂生長很少。髓性骨痂在骨折端間起支柱作用,其生長很少受應力影響,生長緩慢但較穩固。在堅強加壓固定的骨折端的修復中因穩定的固定而骨外膜骨痂生長很少,因而兩骨折端緊密接觸,皮質端骨質壞死區域不被吸收,而在新形成的哈佛氏系統通道中,成骨細胞直接穿入對側骨折端而達成骨癒合,這就是所謂的「原發性骨連接」。co學派倡導的是骨折的「二期癒合」,可觀察到大量的外骨痂形成。

隨著生物力學、材料力學、分子生物學等各種邊緣學科與骨科醫學界的互相滲透,骨折治療的概念和方法發生了悄悄的革命,尚老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抓住機遇,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學科,並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對骨折的治療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理論和方法,這套理論和方法不但為國人所普遍接受,且已被國外著名的學者包括ao學派的倡導者們所應用,著名的功能支具學派倡導者美國的sarmiento在其學術思想形成中,即逐漸地融入了「動靜結合」的理論。近20年來的臨床報道中甚至對骨折內固定的設計和應用也愈來愈多地考慮「動靜結合」、「彈性固定」的原則。尚天裕的骨折療法還被收入到骨折治療的國際權威專著《fracture》一書中。

總之,我們可以自豪地把尚老所倡導的「中國接骨學」命名為co學派,總結co學派的理想骨折治療方法應該是:維持最理想的骨折對位直至癒合,適應不同患者的所有折端的應力狀態要求,不干擾骨折處的髓內外血運,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過著正常人的生活,收到骨折癒合與功能恢復的齊頭並進之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07-2-3 06:33 | 只看該作者
尚天裕    http://www.cintcm.com/lanmu/jule ... eng_shangtianyu.htm

尚天裕,男,(1917—)山西省萬榮縣人。1944年畢業於國立西北醫學院,留校任外科助教,1946年任南京陸海空軍總醫院住院及總住院醫師,1949年醫院遷台,留在大陸,先後任天津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主任。從事中西醫結合研究以來提出在骨折治療上存在著四對矛盾:即「動與靜」、「筋與骨」、「內與外」、「人與物」這是中西醫爭論的焦點。
在骨折治療中固定與運動同樣重要,骨折癒合與功能恢復應相輔相成,局部與整體需要兼顧,外力只有通過機體內在因素才起作用,這四對矛盾中固定與運動是主要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自從提出了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巧合新的骨折治療原則,從而打破了西醫「廣泛固定、完全休息」的傳統觀念。有機地將中、西醫的精華結合起來,向縱深發展,由新鮮到陳舊,由四肢到軀幹,由骨幹到關節內,由閉合到開放感染骨折,治療範圍不斷擴大,療效也更加提高。
38年來共治療各種骨折20萬例,並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其機理進行了實驗研究,用圖像、表格、模型說明新療法的科學道理。目前90%的骨折可進行治療, 在麻醉下手法複位,夾板局部固定,病人早期功能鍛練及內外用藥。骨折對位好,癒合快,療程短,功能好,痛苦少,費用省,骨折遲緩、不癒合等合併症基本消滅。
黃家駟教授讚許說:「中西醫結合骨折新療法,不但療效好,解決了一些西醫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且改變了一些西醫的傳統觀念」。美國眾議院院長曼斯菲爾德說:「中國人在接碎骨、縫斷肢、治療燒傷方面為人類做出了貢獻」。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顯微外科,燒傷,骨折,急腹症,針麻,中國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中西醫結合治療骨病1964年獲國家發明獎。1988年獲世界文化協會愛因斯坦科學獎狀。先後訪問過美 、日、德 、意、澳及東南亞十多個國家。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166篇,著作27部,培養碩士、博士16名。

[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07-2-3 07:34 編輯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515

帖子

31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0
3
純爽 發表於 2007-2-3 16:04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提供,周末快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23: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