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 心漁
「有一條不容置疑的定律──當我們深深受傷害時,除非我們饒恕,否則我們永遠無法康復。」──南非著名小說家艾倫 沛頓(Alan Paton)
去年(2006)10月2日,一陣槍響,劃破賓州鎳礦村(Nickel Mines)阿米什人恬淡、與世無爭的生活。
這起血案,是美國一周內的第三起校園血案,5死5傷。兇手查爾斯 羅勃斯(Charles Carl Roberts IV),也自殺身亡。最令人震驚的是,兇手以執刑的手法,槍殺與他無冤無仇、6歲到13歲不等、天真無邪的女孩子。
當天早晨約10點左右,羅勃斯帶著槍支和作案工具(注1),進入西鎳礦學校(West Nickel Mines School)。他命令教室里的女學生面對著黑板站成一列,同時遣散一位懷孕的婦女、3位帶著嬰兒的父母、15位男學生。老師趁機跑去報警。當中有一位女孩子艾瑪 費雪爾(Emma Fisher),因為才開始學英文,聽不懂羅勃斯的命令,跟著旁邊的哥哥一起走出教室,逃過一劫。
警方到達之後,用擴音器與羅勃斯交涉。羅勃斯命令警方立即退去,不然他會在兩分鐘內,殺掉全部孩子。警方沒有依從,他就開槍了。警方一聽到槍聲,立即破窗而入,但已太遲,羅勃斯持槍射殺了10個女孩子,自己也倒在血泊中。
令人驚愕的良善
賓州州警長官說,羅勃斯近程射擊了約17或18發子彈。但副驗屍官則表示,在一個小女孩身上,她至少數出二打的子彈。她泣不成聲地要同事代替她接受訪問。「在整個教室里,沒有一張桌子、沒有一張椅子,不是濺滿血和碎玻璃的。」(注2)
3個女孩當場死亡,另外7個女孩性命垂危。然而,當晚,阿米什人卻派了代表,前去殺人兇手羅勃斯的家中,伸出饒恕的手,安慰他的家人。
隔天早晨,另外2位女孩也死了,留下5個女孩子,繼續為自己的性命掙扎。一位哀傷的老祖父,卻站在自己13歲孫女的屍體旁邊,教導男孩子:「我們不要認為那個男人邪惡。」(注3)不但如此,阿米什人還去了兇手的葬禮。參加葬禮的人約有75人,其中半數是阿米什人(注4)。他們用出席,具體表達對死者家屬的愛和寬恕。
阿米什人還設立了基金,照顧兇手的孩子與妻子。阿米什人迅速饒恕的行動,震撼許許多多人的心靈。
據倖存的受害人芭比 費雪爾(Barbie Fisher)描述,當時,13歲的姐姐瑪莉安 費雪爾(Marian Fisher),懇求羅勃斯先射自己,放掉其他年紀小的女孩。妹妹芭比隨後也站出來,要羅勃斯,「第二槍射我」(注5)。就算是成人,這份冷靜、勇氣、愛心,也是少有的。
她們的力量,是從哪裡來的?
在面對人生慘劇時,阿米什人又怎麼能夠那麼迅速地饒恕呢?是什麼力量支持他們去饒恕?
饒恕的力量來源
從一位在慘案中失去兩個孫女兒的老祖父身上,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些線索。
案發後第3天拂曉,失去兩位小孫女的老祖父伊諾士 米勒(Enos Miller),在學校附近徘徊。他說自己睡不著覺。新聞記者問他,是否已經饒恕了兇手。他回答,「在我的心裡,是的!」。他又進一步解釋,「靠著上帝的幫助!」(注7)是的,靠著上帝的幫助。這就是阿米什人能在沒有埋葬他們的小孩之前,就先埋葬了仇恨的原因。
我們來了解一下阿米什人的歷史。
阿米什人是屬於重洗派(Anabaptist)信徒,堅決反對嬰兒洗禮,主張宗教洗禮應在成年後施行,因為洗禮應當是發自內心的信仰告白。重洗運動發生於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初期。當時歐洲的社會政教合一,由於重洗派認為國家政治是教會腐敗的源頭,因此強烈主張政教分離,反對國家對宗教的控制,並且堅決要脫離世界的邪惡(當時另有一批人同樣擁有改革的心志,期盼回到聖經,但是他們是以較溫和的方式勸說當局,慈運理是主要領袖,注8)。
重洗派信徒由於態度激進,在歐洲受到嚴重的宗教迫害,許多人被燒死、淹死。十八、十九世紀,到了美洲大陸之後,由於他們堅決實踐和平主義的信念,拒絕參加戰爭,在美洲本土內戰時期(諸如:法國與原住民之戰、獨立戰爭等),常常成為受攻擊的對象。
在這些苦難中,他們仍然不改其志,堅持落實信仰(只是,他們當初十六世紀初積極傳道的熱忱,在求生存之中失去了,逐漸以優秀農民和善良人民著稱)。
饒恕背後的信念
那麼,到底是什麼支持他們堅持信仰,並且以愛面對施暴者和迫害呢?在CNN新聞播報專訪中,有一位熟悉這些受害的阿米什人的牧師指出,阿米什人的信仰是根植於饒恕的信念,深知自己的罪靠耶穌的寶血得赦免,所以他們也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實踐饒恕的真義。
阿米什人深信自己的罪,靠著耶穌基督的血,已經得到救贖,並且人神之間因罪造成的鴻溝,得以恢復,人可以靠著耶穌基督的寶血,坦然來到神的面前。由於這份饒恕是白白得來的,他們也願意白白給出去。他們努力在生活中,效法耶穌並且實踐耶穌的訓誡:人家打你一巴掌,你要將另一面頰轉過去給他打;愛仇敵,原諒對方70個7次。
天堂的盼望
從阿米什人的葬禮,也可以一窺他們的信仰。葬禮在家中舉行,沒有頌悼之詞,只表達對死者的敬重;不對死者歌功頌德,或給予任何讚美之詞,只全心專註於上帝。葬禮中,詩歌是朗誦的,不是唱的。沒有花朵裝飾。
一位阿米什樵夫說:「葬禮比出生還要重要,因為我們相信死後還有生命。死去孩子的去處,比留下的人所在的地方更為美好。」
阿米什人曉得孩子會上天堂,並且自己有朝一日也會去與她們會面。可想而知,對未來的盼望與確信,也是他們能那麼迅速饒恕的原因之一。而對未來的確信和先賢殉道的故事,想必是阿米什女孩子們勇敢地面對死亡的原因。
接受饒恕
饒恕還有另一個層面,值得一提。CNN訪談中提到,一位阿米什人長者指出,一方表達饒恕之意時,另一方接受饒恕也是十分重要的。
乍聽之下會覺得,在這種情況之下,接受饒恕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有人不接受饒恕呢?其實,這個見解十分深刻。有不少人就因為無法饒恕自己,終生自責,而成為心囚。
這位阿米什人長者的見解,出於深知自己的信仰,是根植於接受了上帝的饒恕。因為儘管耶穌基督來到人世,為人類付上救贖的代價,但是人若不肯接受饒恕,也是枉然。故此,阿米什人樂見兇手家屬能夠得釋放,享受心靈的健康與自由。
阿米什人最令人敬佩之處,就是在生活中言行一致,切實地實踐信仰。這信仰的實踐,為他們帶來了心靈的自由,讓他們能夠不積蓄苦毒,迅速站起來,邁向未來──那天上的家鄉。或許,這也是我們旁觀者重思自己信仰的時候。任何停留在嘴巴和頭腦、卻沒有實踐行動的信仰或信念,都是空的。我們自以為擁有,實際上卻是一無所有。
附註:
1. 帳unman Reportedly Bent on 臆evenge?Kills Girls, Self at Amish School?
http://www.foxnews.com/story/0,2933,217170,00.html.
2. _eath Toll in Attack at Amish School Rises to 5? http://www.washingtonpost.
com/wp
-dyn/content/article/2006/10/03/AR2006100300165_pf.html.
3. _mish grandfather: e must not think evil of this man?. http://www.cnn.com/
2006/US/10/04/amish.shooting/index.html?eref=onion
4. ozens of Amish Mourn Schoolhouse Killer? http://www.foxnews.com/wires/2006Oct07/
0,4670,AmishSchoolShooting,00.html.
5. ?Shoot Me First? Amish Girl Said to Ask? http://abcnews.go.com/US/print?id=2531138.
6. mish Schoolgirl Hoped to Spare Others? 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
cgi?f=/n/a/2006/10/06/national/a144745D06.DTL.
7. 昆in Say School Gunman Didn Molest Them? http://www.foxnews.com/wires/2006Oct04/
0,4670,AmishSchoolShooting,00.html.
8.__督教二千年史》,陶理博士主編,海天書樓出版。
泉源網
www.springofwater.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