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巴基斯坦是中國武器的優勝劣汰的極端縮影!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7-1-20 19: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肉盾法師發表日期:2007-01-19 新浪論壇 > 軍情評論 > 軍情觀察室

mk800:談到中國武器對外銷售研製,就不能不說中巴武器貿易。而中國官方一貫保守武器研製的進程與數據。這也是「國際慣例」了。因此,我們如何可以獲得比較確實的中國武器的資料?以及中國武器第三方的觀點?

首先分析美國,他們的很多分析與評論,僅僅代表其個人意見,並不是具有任何官方思維的。即便是可以進入美國白宮的參議院審議的「中國軍力報告」也是出自一名「臭名昭著」的反華記者的手筆。但是,美軍的分析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上,在美國很多的高額收費的私人論壇內,發表的看法,是他們個人觀點,他們很多帶有「威脅論」的色彩。很少可以公平面對。

而歐洲對於中國的武器的報道,主要是來源於法國,德國。在以往的德國,特別關注的是中國的陸軍裝甲部隊建設。《裝甲技術》,《軍事科技》等雜誌分別在80-90中後期進行了截至到T85IIMAP的報道。後期隨著莫科爾上台,德國與中國政府之間出現了「分歧」因此,德國對華軍事輸出,大為減少。而法國的官方對外公開報道並不是很多。大多數法國最新裝備,除了以前80年代中後期直接進入中國,其他都是通過一個最為關鍵的角色進入我們這裡的。那就是巴基斯坦。

而俄羅斯方面的來源幾乎沒有,這是主要的原因在於,俄羅斯軍方與中國軍方保持著高度的緊密合作,他們按照中國方面的意願,在中國不願談及的武器問題上,都會加以必要地迴避。在一次中國南方舉辦的航空技術展覽上,當時,美國以及歐洲在流傳中國的可能引進俄羅斯垂直防空導彈系統。當時俄羅斯展區,你所能看到的僅有一些經常被那出來的模型。而沒有任何關於垂直系統的宣傳。而俄羅斯負責展區的官員稱:對不起,中國盟友不希望我們過於張揚。以這樣的話回絕了包括美聯社,在內地記者採訪。因此,想從俄羅斯獲得中國武器情報,目前,幾乎等同於與獲得國內媒體的軍事資料一樣。

而巴基斯坦則是一個最好的窗口。巴基斯坦因為與印度的武力衝突,在他後期被西方社會不斷的拋棄的期間,這使得他明白了只有採取「務實」外交與引進技術,才能戰勝當時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因此,巴基斯坦對於中國武器是帶有挑剔的「軍事貿易」行為。這與朝鮮的「拾荒者」的角度是完全不同。因此,我們可以在巴基斯坦那裡得到中國武器的比較確切的評價暗示。

巴基斯坦在首批採購中國坦克項目上,與中國簽署了關於1200輛59式坦克的引進。80年代中期,隨後又購買了200輛69II坦克。在這裡我們可以分析,前者巴基斯坦購買1200輛59式坦克,主要是為了應付當時的對於印度的裝甲部隊主力「勝利」型坦克的無奈,因此,集中採購成批裝備。並不是說59早期型號就是很好。它在特殊的環境下,難以表現出特點。

而對於69II型採購時期,是處於印巴停火時期,在此時期,巴基斯坦同時還象烏克蘭引進了250輛T80UD型坦克。而從配屬角度來看,巴基斯坦把當時的T80UD配屬在自己的兩個主力裝甲師裡面,而把T69II型坦克配屬在步兵師分屬坦克營內。可以看出來前者是作為主要的突擊手段,而後者則是只能用於掩護步兵。這足以說明了當時巴基斯坦軍方對於T69II這種簡單在T55/54基礎上升級的產品的性能的不滿。

在隨後巴基斯坦引進了250輛中國T85IIAP型坦克。從數量可以看出,巴基斯坦對此型坦克帶有疑慮。的確,T85IIAP的戰鬥全重僅有39.4噸級。即便是安裝了反應裝甲,他的主動裝甲的防禦能力也遠遠低於烏克蘭的T80UD。在加之當時中國比較匱乏的坦克先進火控手段,而85II出現的年度,恰恰是美國M1A,法國格克萊爾的誕生。巴基斯坦習慣於使用英法武器。但是昂貴价格,使得他們難以承受。

而85II型前身是在69II基礎上研製的80式主戰坦克的發展而來的。而當時來自德國的軍事雜誌報道,卻大加讚許。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動力系統當時採用了德國的MTU柴油機。在得到如此反應加之進入軍隊以後的85II型故障頻頻,裝甲防禦明顯不足的中國軍方反應,因此,85II很快就曇花一現。他的裝備數量也是完全少於前身80式。

隨後,巴基斯坦主動要求與中國聯合研製「哈立德」主戰坦克。採用了烏克蘭64TD型發動機。為坦克的動力部分。雖然,巴基斯坦沒有能力,協助中國在技術開發上作出什麼。但是,他可以借用自身「民主人權」優勢,引進的技術藍本為中國提供很多的參考。而「哈立德」前身就是被世界公認為「排名第六」的90式主戰坦克的外貿。

90式之所以沒有大批裝備部隊,而中國則是採取選擇了改進以後的85II型即88式主戰坦克。原因在於當時的中國政治與外交策略,主要是「韜光養晦」。而90式在當時中國軍方看來,過於出現進攻這個「可怕」苗頭。會引起西方以及美國的高度緊張。後期90式坦克也並非巴基斯坦目前的同步產品。這裡可以看出,那個時期中國的國家策略與現在的很大的區別。在埋頭時代,任何一種可能引起「盟國」誤會的產品,都要加以延遲或者暫時擱置。

在導彈方面,巴基斯坦為中國提供了自己裝備的「陶2C」型反坦克導彈藍本,中國很快就此研製了「紅箭8C」,「紅箭9C」而產品的外觀越來越近似美國導彈。巴基斯坦也自然可以從中獲益。因為主要原因,巴基斯坦難以獲得後期美國的武器支援,因此,他們的庫存逐漸減少。而對於中國產73式導彈,巴基斯坦根本沒有任何去去考慮的可能。因為這種過於落伍的導彈,很難在現代化戰場上有機會可以「發射」出去。只有類似南美的秘魯等國家才會去考慮73式的廉價。巴基斯坦人的觀點很明確,花錢就是希望可以獲得好的產品。

在空軍研製方面,從巴基斯坦角度,可以體現出,中國空軍以往研製手段,並不是很多國人想象那麼糟糕。巴基斯坦早期分3批按照不同數量先後引進了殲7P戰鬥機稱為「空中閃光」,「空中衛士」。而殲5,6巴基斯坦引進數量並不是很多,這與當時他的國家能力有關,但似,殲6,7一直以來是巴基斯坦賴以維繫的空中手段。雖然,美國在表面上承諾銷售給巴基斯坦12架F16A/B,戰鬥機但是交貨卻是十分漫長。而F16C/D戰鬥機,美國為了阻止中巴聯合研製FJ17。性能抄襲。因此,採取了的在FJ17可以試飛以後在交還扣留產品。

而巴基斯坦軍方一直以來,對於中國殲7戰鬥機性能都是津津樂道。在早期一次與印度空中對抗中,一直以來被國人罵做:大垃圾的殲7P戰鬥機,成功的擊傷1架印度幻影2000型戰鬥機,而且後來又出現逼迫2架MIG29戰鬥機在空間實施「失彈逃逸」的窘迫。這也是巴基斯坦之所以看重原有殲7基礎上研製的成功的中國SUPER-7型戰鬥機的原始設計。但是S7對於中國人來說卻包含一些恥辱色彩。它是早期美國格魯門公司與中國聯合研製的CP型佩刀II型計劃,而這個計劃也恰恰是美國當時的13項「和平典範」工程的一個

在「北京之春」運動以後,美國當方面制裁中國,停止了這項研製工作。而中國方面自行按照以往設計,依舊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整個S7的計劃。巴基斯坦介入以後,在依照巴基斯坦希望的具有F16CD特點下,進行一系列改進。但是,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君子不受階來之食」。中國空軍沒有把它作為自行裝備,而且拿出來「共享」可以看出,中國人當時至少還是多少有一些「血氣方剛」。

在海軍方面,巴基斯坦以往關注的是中國產護衛艦。中國江湖II型即FT22護衛艦巴基斯坦引進了4艘。而這是在泰國引進之後。在引進以後,巴基斯坦軍方對於C801導彈感到頗為不滿。因為中國當時採取了的「嚴格限制」外銷導彈的最大射程。因此,801導彈最大僅有80公里。而對比巴基斯坦當時庫存的美國魚叉導彈的140公里來看,自然巴基斯坦首先更換了導彈。

在隨後的中國802導彈出現以後,中國為巴基斯坦提供了改進計劃。巴基斯坦馬上歡快的接受了。C802當時射程可以達到120公里。後期增加到140公里。而C803導彈能否進入巴基斯坦,還要看中國是不是會考慮他的180公里射程,會不會再一次引起來自「友好聯邦」印度的不滿。

以往巴基斯坦裝備的是來自法國的德國的潛艇,再多年來的與中國軍事貿易合作中,巴基斯坦從來沒有打算採購1艘中國產柴油動力常規潛艇。這足以說明我們當時的潛艇水平,遠遠落後於世界水平。而在進入了2006年以後,中國宋II柴油常規潛艇,在裝備了中國海軍將近5年以後,巴基斯坦首次開始把選擇中國潛艇,作為他下一步目標,目前他們裝備引進了3艘法國阿爾戈塔90B級潛艇。而在目前狀態下,正在從中國以及法國,德國。等國家潛艇中選擇擴展潛艇部隊的裝備。而與中國的接觸已經開始,他們十分希望獲得至少4艘中國產宋II級潛艇。

現在的中國巴基斯坦是十分清楚的。埋頭策略已經不再是中國人的專利。因此,可以獲得廉價的中國新潛艇。是巴基斯坦夢寐事情他們除了對於宋級的興趣,還表示了對於元級更加濃厚的期望。巴基斯坦希望在今後不久,可以與中國聯合研製依照元級產品延續型號的潛艇。以及普及宋級技術。

而這足以說明,巴基斯坦考慮的替代大規模裝備潛艇的設備,並不是法國的阿爾戈塔90B。而是更加實用與廉價的中國宋級潛艇。而高端直接指向了中國的神秘的元級潛艇,這種被稱作「有形狀的啞巴」的中國新型潛艇。但是,目前主要還需要中國方面的同意。而中國很多問題是難以迴避的。如果出售宋級給巴基斯坦,會遭到「友好鄰邦」大印度支那共和國--印度的緊張。從而導致中印新的邊境談判,被影響。

mk800評論西陸獨家報道僅供參考(擅自轉載修改,需要負責司法責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7: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