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唯物論者的宗教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18 14: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唯物論者的宗教觀  

--------------------------------------------------------------------------------

發布者:步德迎   原作者:步德迎   2006-01-09 10:09:06.263   出處:    原始出處:  

唯物論者的宗教觀



世上本無上帝,人類卻需要上帝,於是創造了上帝。人類創造上帝,是為了說明那些人類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也寄託了人類對自然災害能夠加以控制的美好願望。創造上帝,顯示了人類祖先的一種智慧。

在靈魂或精神世界,既需要上帝,也可以有上帝,有了上帝,人類的行為才有了約束,行為才更容易規範,心靈才更容易凈化。

宗教的教義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神對人類行為規範的要求,一部分是對神的無比威力的描述。從唯物主義的角度研究宗教教義,可以發現,宗教教義中神對人類行為規範的要求與人類對如何保持自身健康發展和保持社會和諧的認識頗為一致。這說明,宗教的創立,是其創始人將前人和自己對人類行為和道德規範的總結用宗教教義的形式借神的口說出來,使這些規範具有神聖性。為了增強這些教義對人的約束力,宗教創始人要編造大量故事對神力加以誇大,包括神如何創造人、創造萬物、創造宇宙,以使人類對這個神產生敬畏感。顯然,無論是唯心主義者還是唯物主義者,只要他是一個對社會負責任的講道德的人,那麼,他們對待宗教態度的差異只是對神存在的承認與否,對宗教教義並無根本分歧。

關於自然界和自然規律的解釋有兩種,唯心主義認為一切自然存在都是神的安排,唯物主義則認為一切自然存在都是由宇宙本來就有的基本物質按照自然規律運動變化的結果。這兩種表述的不同只是對自然及其規律起源的解釋不同,兩種世界觀都承認存在一個物質世界,都認為這個物質世界存在自身的運動規律,都相信人們可以去探索和發現這些規律,使之為人類服務。因此,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世界觀對人類認識自然並沒有影響。關於這一點,西方社會宗教信仰與科技發展的關係最具有說服力。西方一些大科學家篤信宗教,西方民眾普遍也信仰宗教,並沒有影響西方的科學技術高度發達,說明宗教信仰並不影響對自然的科學認識。按照唯物主義的說法,科學的目的是探求自然的各種內在規律。按照唯心主義的說法,科學的目的是探求神在宇宙創造之初安排給自然的各種規律。兩種哲學的最大不同在於對社會管理的影響,唯物主義完全依靠道德教育和法律治理社會,而唯心主義則依靠宗教教育和法律治理社會。相比較,道德的約束力不如宗教的約束力強,因為道德是社會的要求,沒有強制性,而宗教卻不僅能通過形成社會的宗教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還能借神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力量從精神上來控制人,其約束力遠大於道德。

創立宗教的人是大智者。他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而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因此,他撒了一個彌天大謊,憑空創造出了一個神,以震懾那些不按宗教教義行事的教徒。應當承認,這是當時管理社會的一大創舉,而且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江澤民同志關於宗教曾有過精闢論述,他說過:宗教和政黨最終都將隨著階級的消亡而消亡,但政黨消亡之後宗教仍將會存在很長時間。這說明宗教是人類自身所需要的。馬克思也對宗教有過精闢的定義: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就是說當人們遇到自身無法抵禦的災難時,需要借宗教來減輕痛苦。未來實現共產主義的時候,人類仍然會遭遇各種天災疾病,那時人類已經對自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自然災害有了更達觀的認識,但宗教仍可能是部分人遭遇意外災害時的一種心靈慰藉。因此可以說,宗教是人類的朋友。

人生除了衣食住行外,還有道德,心靈的部分。一個完美的人生絕對不是僅求肉身的享受舒適為滿足,他還需要精神快樂,心靈平安,靈魂有永生的盼望。科學能使人肉身舒適享受,宗教能使人精神快樂,心靈平安,靈魂獲得永生的盼望。科學與宗教兩方面的目的,均為幫助人生,解決人生,提高人生的價值。

我從一個宗教網站上看到這樣一段話對宗教的讚美:「禮拜堂是啟發真、善、美的地方,它叫人瞻望永恆的事物。它是一個訓練公民最好的所在,使做禮拜的人常有較高的知識水準。它是一座精神堡壘,幫助人更有勇氣,做一個人生的戰士;對於是非,使人有更清楚的鑒別力;對於罪惡,有更敏銳的警覺。它是茫茫人海里,一座光明的燈塔;在風浪中,指引將傾的扁舟,去到安全的港口;在黑暗裡,光照迷途的船隻,駛向坦道,遠避險惡的礁石。」如果將它的作用限定在精神世界,宗教的確有此功能。發達國家沒有我國這樣的經常性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學習,但他們的公民道德素質普遍較高,就源自宗教的教化作用。

市場經濟是將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應用於人類社會。主張實行完全市場經濟的人曾被冠以社會達爾文主義而遭到批判,上世紀經濟大危機后,這種思想遭受沉重打擊,在西方國家一度掀起過企業國有化的浪潮,國家對經濟的控制也曾達到較高的程度。但經濟自由化即純市場經濟的思想仍十分頑強,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重新開始主導世界經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不發達國家甚至社會主義國家都調整政策,鼓勵企業競爭,並紛紛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市場競爭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這個階段正是我國提出改革開放並逐步深化的階段,市場競爭觀念的引入,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巨大變化,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對市場經濟的看法,使人們對市場經濟由過去的恐懼到今天的崇拜。

但是,必須看到,市場經濟有充滿活力的一面,也有惟利是圖、爾虞我詐的一面,這與人類社會的傳統道德是不一致的。市場經濟講的適者生存實際上就是勝者為王,而取勝之道有兩種,一種是不擇手段,一種是棋高一籌。然而,棋高一籌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只好不擇手段。這就造成人們道德意識的下降和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將市場競爭限制在社會道德允許的框架內,加強法制是必要的,但法不責眾,防不勝防。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市場主體 自然人的道德約束。在道德建設方面,說教的作用十分微弱,而宗教則發揮了重要作用,神的至高無上的權威對宗教道德的推行有著無形的強制力。這說明在具有宗教傳統的國家實行市場經濟效果比較好,而無神論國家實行市場經濟引起的市場混亂和道德退化要明顯大於宗教國家。這也要求無神論國家需要探索構建一套強化社會道德約束的內在機制,以抵消市場經濟給社會道德帶來的衝擊。

總結以上分析,宗教是迷信的,是虛幻的,同時宗教又是於人類社會十分有益的。計劃經濟可以與宗教無緣,而市場經濟則需要宗教的幫助。但是必須指出,如果不能正確地解釋宗教,過度強調神的無所不能,會使信教群眾陷入愚昧,甚至被一些極端勢力所利用,成為破壞社會安定的力量。因此,凡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應對宗教加以利用,並對宗教加強管理,使宗教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類。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沙發
kickbird 發表於 2007-1-18 20:27 | 只看該作者
paul是罈子里最勤快的,不愧是個開店的。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18 23: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18 23:36 | 只看該作者
可是偶發的帖子經常沉了。很傷心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5
kickbird 發表於 2007-1-18 23: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paullian 的帖子

發得好,我就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18 23: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3: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