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 林彪 劉伯承 粟裕 徐向前誰的指揮最強?
如果從紅軍的戰史來看.劉伯承的職位最高,既參加戰略規劃也親自到一線指揮過戰鬥,多次挽救了紅軍的命運.彭德懷和林彪指揮的兵力相當於師級別,是兩個最有力的拳頭,很多硬戰是他們兩個戰出來的,徐向前則指揮著四方面軍,粟裕這時候還是一個小小強.因此紅軍這個階段我認為徐向前排第一,劉排第二,彭德懷和林彪並列第三,粟裕忽略不計.
到了八路軍階段彭德懷和林彪由於是毛一手從基層幹部一直提升上來的,所以受到重用.彭德懷當了副總指揮,指揮了百團大戰.功勞也很大,但錯漏也很多.所以到了解放戰爭,一野被派去苦寒之地戰鬥,也是由於彭德懷的能力不夠達標有關.而毛的另一個親信林彪則在抗日階段打了幾個漂亮的戰鬥而大放異彩,可惜受了傷,跑到蘇聯學習了.徐向前則由於種種原因,兵折西路.當然這次兵敗不能怪徐向前的指揮能力,只能說是權力鬥爭的犧牲品?(為什麼不讓彭,林,劉去呢?相信大家用腦子動一下就知道了).也是從這以後,徐向前變成了一個小心翼翼的馬超了.抗日中,劉伯承的指揮藝術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正是因為如此,二野成為解放戰爭中打擊國民黨心臟的主力.粟裕在抗日戰爭中,還是陳的副手,還是個小強,造成了解放戰爭中威信不夠.所以抗日戰爭時期劉,林,應該可以並列指揮藝術第一.
徐沒有機會表現,實在可惜.彭的功勞很大,但指揮藝術較差方面已經露餡.主席也因為如此,在解放戰爭中,沒有給什麼立功機會給彭.排第二,粟所在的新四軍抗日功勞很小,沒什麼出色的指揮,排第三.
到了解放戰爭,林彪的四野佔領了東北,和華北,(有了東北和華北,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立國是和四野的赫赫戰功分不開的)有些網友總愛為些小節爭來爭去,什麼四平失敗,錦州猶豫,我覺得這些都是雞蛋裡挑骨頭,一個軍事主官在決策前有些猶豫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不動腦筋就下決定,當然很果敢,看起來比較有形,但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我相信其他野戰軍的主官也有過猶豫,作決定前也花了不少時間,也和上級商量一下,只不過,沒人提起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況且林和主席關係比較親,所以交流也比較多一點.而且很多指責都是由於林彪後來文革中政治鬥爭失敗被人無中生有的.而且解放海南島這一難度比較大的戰役交給林去實施也證明了林的軍事才能.而二野的劉伯承在中原的戰功也非常顯著,躍進大別山山,淮海戰役等等.有人說什麼劉的二野在包圍黃維的時候還有利用三野的兩個縱隊,所以劉低能,我覺得這個論點很搞笑,劉用少得可憐的兵力去包圍精銳的黃維兵團,到最後,為了加快戰鬥進度,減少傷亡,才用了三野的兵力(那也是共產黨的兵啊)那也能算低能嗎,這些人有點傻B啦,況且三野的兵來參加戰鬥,也要歸劉去指揮,也可以說是暫時歸入二野了.打得好還是劉的功勞.後來由於劉的表現好,就被主席任命為渡江總指揮,和解放大西南了.當時大西南的迅速解放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迅速解決很可能會導致軍閥割據和邊境問題不斷.三野的粟裕解放戰爭大放異彩,進步飛快,表現也很好,有勝有敗,但勝利是主流,提出了淮海戰役的構想,但我覺得粟裕就好象一個研究生,劉伯承則象個導師,主席是不會放心粟去挑大樑的,整個淮海戰役都是劉把關,粟完成功課,完成得很好.所以劉伯承才敢說出培養更多的粟裕這句話.所以三野到解放戰爭後期就沒什麼事情幹了,打台灣,其實主席知道這在短期之內是不可能的,由於粟比較年輕,精力也充沛,所以主席就讓粟去準備這個長期任務.
所以到解放戰爭.林和劉是並列第一的,粟裕第二,彭第三,.徐向前命運不第,不計算入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