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國對印自衛反擊戰回顧

[複製鏈接]

1072

主題

3463

帖子

187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8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愛華 發表於 2006-12-3 14: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北極

1962年10月至11月,在中印邊界全線發生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這場戰爭中方命名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總體上看,這場戰爭既是一場軍事仗更是一場政治仗,在東西兩線,中國軍隊兵鋒所指之處,嚴格地以我方所主張的傳統習慣線為界。毛澤東在不同場合對此役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預言,這一仗至少可以保證中印邊界10年穩定。

  戰前,印軍根據其「前進戰略」,在全線蠶食和進佔了邊界線上大片中國領土。戰爭中,西線的中國新疆邊防部隊徹底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線,西藏邊防部隊在殲滅了入侵麥線以北的印軍之後,乘勝追擊,進佔到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線和薩木維爾與金古底,在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的位置直望印度平原,迫使入侵中國領土的印軍全線潰逃。此後,在戰場全勝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單方面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我方20公里以內地區,證明中方依然希望通過談判,而並不以軍事佔領來達到自己的領土要求。

  中印邊界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段靠近不丹邊境的達旺—申隔宗—德讓宗—邦迪拉地域展開的。在這一地區的兩個階段戰鬥中,中方以4個師的兵力,全殲印軍 3個旅,重創3個旅,另殲印軍5個旅的一部共8700餘人。戰前,印軍第四師第七旅已經把據點建立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河一線(塔格拉圖),即使按照麥克馬洪線,這一地區也無可爭議的是在中國境內。儘管我們見到的麥線地圖在細節上辨讀有些吃力,但在這條線最西端的走向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最西端 (圖左的第一個箭頭),麥線在東北—西南走出一個小弧線之後,向西大體平行地通向不丹邊境,而此時印軍的佔領地域按圖上表達則已經從這個小弧線的下端向西北方向走出一條45度線,深入中國領土約20公里。

  當時的印軍第四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在他戰後撰寫的專著中(印度巴立特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THE FALL OF TOWANG》,中文版名《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世界知識出版社版)也認為:「麥克馬洪只是憑他對地理的猜測,就從兼則馬尼到東部的不丹—西藏—印度三方交界點畫了一條藍色粗線,至少可以這樣說,這樣的畫法,就使塔格拉山脊的位置模糊不清了。」作為一個印軍戰場上的高級指揮官,普拉沙德用「至少可以這樣說」的字眼表述了他對克節朗地區歸屬問題的看法。而且,他在戰爭打響之前,曾多次向上級反映明確地理邊界的要求,遺憾的是,他的這種清醒的要求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因此他認為:「尤其奇怪的是,甚至到1962年,印度政府從未糾正過這一明顯的錯誤。顯然,外交部的某人一直沒有做好他的專業工作。這一疏忽是不能輕易加以原諒或者辯解過去的;主要由於這一錯誤,造成了關鍵性的爭執,後來的發展終於導致了戰爭。」從後來的材料看,印方對中國的領土要求很難歸咎於某個外交部的工作人員,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1959年9月在印度議會上曾經公開表示:我們堅持麥克馬洪線,「我們認為這條線在某些地方划的並不好,隨後我們,也就是印度政府就把它作了變動」。一條本來非法的地理界線,再由單方面一意孤行地作出變動,邊境衝突的發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發生在60年代初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以印度軍隊的慘敗而告終。此戰發生在中國與美蘇交惡,國家經濟情況極度困難,台灣國民黨殘匪瘋狂反撲,西藏農奴主叛亂和新疆暴亂時期。雖然反擊作戰僅改善了西段邊境態勢,沒有乘勝收復全部爭議地區,但是粉碎了印度的「北進政策」,維持了中印邊境近四十年的和平局面,超過當時「一場勝仗管30年」的估計。更粉碎了超級大國利用印度牽制中國的美夢。

  中印邊境的戰區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地帶,海拔一般在4500—5000米以上;高寒,零下30度以下;缺氧,人的體能僅相當於平地的40-50%,行軍速度和負重能力要低一半,登山速度每小時100米左右;道路稀少;氣候惡劣,多雪崩、泥石流,對作戰行動和後勤保障有很大影響。每年僅9月—11月間適合進行大規模作戰行動。

由於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其他因素限制(印度空軍因顧慮中國空軍轟炸印度城市而沒有出動,中國心臟地區離戰區在印度空軍打擊範圍之外,這是中國地理上的優勢)作戰任務主要由步兵擔任,因此輕武器的作用就顯得特別突出。由於我軍及時完成了武器裝備的換代工作,實現了國產化,整個的56系列仿蘇武器戰鬥性能都是很出色的,雖然不能完全適應我軍需要,但使我軍輕武器總體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假如戰前我軍因為苛求武器的性能指標,過分強調我軍的特殊需要而拖延了武器換代工作的大局,在無休止的等待中繼續使用陳舊的裝備。雖然我軍同樣能夠在反擊戰中取勝,但是我們的戰士在戰場上會為此付出更多血的代價。可見,即使進步中存在某些缺陷和遺憾,也比什麼都不做強。

  中國邊防部隊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 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繳獲: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 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中國邊防部隊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消耗:炮彈 22,976發、槍彈701,342發、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炸藥2,050k9,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 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台(步話機)5部、汽車12台。

  雙方作戰序列如下:

  第一階段

  我軍序列:西藏軍區前指藏字419部隊(52師下轄154、155、157團)第11師(下轄32、33團)炮兵第308團工兵第136團西藏軍區基指山南軍分區前指(下轄第1、2、3團)林芝軍分區前指(下轄米林營、墨脫營)昌都軍分區前指(下轄第153團加強營、分區獨立營)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所第4師(下轄第10團、120炮營、工兵營、高炮營、通信營)第2團阿里支隊騎兵第3團工兵第109團第1營

  印軍序列:第4軍第4師(下轄第7旅[4個營]、第4旅[2個營]、近衛軍聯隊第4營、第5旅[8個營])第114旅[7個營]

  第二階段

  我軍序列:西藏軍區前指藏字419部隊(52師下轄154、155、157團)第11師(下轄第32、33團、高炮營、臨時炮兵營)炮兵第306、 540、308團工兵第136團鐵道兵第24團第130師高炮營第134師高炮營丁(盛)指(揮所)第130師(下轄第388、389,390團)第 153團第134師混合炮兵營第135師高炮營昌都軍分區獨立營西藏軍區基指山南軍分區步兵第1團林芝軍分區前指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所第4師(下轄第 10、11團、120炮營、工兵營、高炮營)阿里支隊步兵分隊騎兵第3團

  印軍序列:第4軍第4師第62旅(下轄錫克聯隊1營,錫克輕步兵聯隊2、4營,高爾瓦爾聯隊4營,道格拉斯聯隊13營)第65旅(下轄拉家譜特聯隊4 營、馬拉塔輕步兵聯隊19營)第48旅(下轄馬德拉斯聯隊4營、近衛聯隊5營、錫克輕步兵聯隊1營)炮兵第4旅坦克中隊第2師第5旅(下轄馬德拉斯聯隊2 營、廓爾喀聯隊2營、克什米爾聯隊2營、阿薩姆聯隊10營)第11旅(下轄錫克聯隊4營、廓爾喀聯隊3營、道格拉斯聯隊4營、庫馬盎聯隊6營)第181旅第67旅喜馬拉雅第3師第114旅(廓爾喀聯隊1營、庫馬盎聯隊13營)

  武器性能對比:
  彈藥

  中方步兵連主要使用56式7.62*39mm口徑彈(仿前蘇聯M43彈),是前蘇聯參考了德國的突擊步槍彈,於二戰末期研製成功的。配用56系列半自動步槍、衝鋒槍、班用機槍。有普通彈,穿甲燃燒彈,燃燒曳光彈,曳光彈等彈種。

  印軍步兵連主要使用英國0.303in步槍彈,又名7.7*56mm R步槍彈或MK VII式7.7mm彈。此彈1889年研製成功,是英聯邦制式彈,20世紀60年代被北約彈代替。

配用李·恩菲爾德步槍,布倫輕機槍和維克斯重機槍。有普通、重彈、穿甲、曳光、燃燒、爆炸等彈種,最早的達姆彈就是用這種彈改進的。其普通彈採用尖頭,鉛鋁複合結構,瓶型銅殼,有凸緣。其B6燃燒彈裝有硝酸鋇,RTS1爆炸彈裝有硝化甘油和黃磷。

  步槍

  中國軍隊主要使用新換裝不久的56式半自動步槍(仿蘇聯的西蒙諾夫半自動卡賓槍),經實戰檢驗,我軍對56半自動步槍的性能是滿意的,此槍動作可靠,輕便靈活,400米內精度良好,而且節省子彈。一個當時參戰的老同志評價說:「定在常用表尺(表尺3),指哪裡打哪裡。」。

  印度軍隊使用的步槍種類較多,主要裝備7.7*56mm(0.303in)李·恩菲爾德III型和NO.4等老式步槍。這種槍有效射程遠,但是由於是手動槍機,射速慢,已經不適合現代戰爭的需要。印軍一般要求隨槍攜帶90發子彈,後備40發;實戰中,印軍士兵不堪重負,往往減少攜彈量,最低時只帶一條裝50發的空投子彈袋。在正式開戰前的巡邏隊衝突中,多次出現半小時交火就打光彈藥的情況。印度從1953年起就開始了研製自動步槍的計劃,1956年出了樣槍,後來印度生產的叫伊莎普爾半自動步槍(仿英國L1A1)。這也是梅農出任國防部長后確定的重點武器計劃之一。但是直到1962年,還沒有大量裝備部隊。我軍第一次反擊之後,印度立即放棄不結盟的偽裝,向美英尋求軍事援助,英國援助的武器是在印度公開發出請求的當天到達的,美國也很快用運輸機運來了大量自動武器和輕型火炮,但是這些美英新式自動武器
不但性能不及中國的56系列班用武器,而且還帶來了後勤供應的混亂,文化水平較低的印軍士兵也沒有時間熟悉這些新式武器。我軍繳獲了大批根本沒有開箱的美國自動步槍,但是我軍戰士根本看不上眼。

  衝鋒槍

  中方使用的是56式衝鋒槍(仿著名的AK47突擊步槍,我軍當時習慣稱衝鋒槍),在步兵班一級,裝備給正副班長。實戰中,由於56式衝鋒槍火力猛,但精度稍差,和半自動步槍配合使用效果很好,常常有少數兵力擊潰比自己多幾倍印軍的情況。比如西山口——邦迪拉戰役中,某部9連副班長龐國興,在和主力失散的情況下,和另外3名戰士自動組成戰鬥小組,使用2支56式衝鋒槍和2支56式半自動步槍,深入印軍縱深7.5公里,多次主動向敵人優勢兵力發起衝擊,佔領兩個炮兵陣地,繳獲7門87.6毫米加農榴彈炮。后又配合主力部隊繳獲另外8門(此炮英軍稱為25磅炮,在著名的阿拉曼戰役中發揮很大作用,是印軍對我軍威脅最大的武器,部署在西山口的印軍野炮團共24門炮,大部在此戰中被我軍繳獲,餘下幾門炮逃跑時翻車掉進山溝,團長夏馬爾中校隻身逃回印度)。在我軍遭到印軍伏擊的時候,重火器來不及展開,分隊中的衝鋒槍手常常要擔負起迅速壓制敵人火力,掩護其他戰友的重任,這時衝鋒槍的作用非常關鍵,但是衝鋒槍手的傷亡也很大。

  印軍主要裝備司登II、III、V式衝鋒槍。除射程近外,由於發射手槍彈,彈藥不能與步機槍通用。印軍衝鋒槍一般裝備一線部隊,和步槍混編,但數量較少。一般要求隨槍270發,後備90發彈藥。由於印軍害怕近戰,所以衝鋒槍作用不大。

  輕機槍

  中方56式班用機槍(仿蘇聯捷格佳廖夫班用機槍),100發彈鏈供彈,缺點是不能速換槍管。戰鬥中通常攜帶500-900發彈藥,因此可以充分地發揚火力,連續作戰。56式班用機槍火力持續性好,在進攻中通常用來封鎖敵地堡槍眼,掩護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攻擊。

  印軍主要裝備英式7.7mm布倫MK1式輕機槍,是著名的捷克ZB26的改型,是二戰中最出色的輕機槍之一,但在1962年,已經落後了。此槍可靠性好,結構簡單,射擊精度好,射程遠。缺點是火力弱,槍和彈都比較重,一挺布倫式加7個30發實彈匣的重量大致相當於一挺56式加5個100發實彈盒。印軍一般要求隨槍帶1200發彈藥,後備600發。但野戰中很難做到。在戰前的對峙時期,印軍有時派出攜帶布倫式的機槍班,主動出擊,潛伏到主陣地側翼,和主陣地形成交叉火力,對我軍巡邏隊進行側射。布倫式輕機槍也是前線印軍地堡的火力骨幹,每個地堡都有2-3個射孔,只是大多朝向陣地正面,死角太大。因此在我軍攻擊印軍陣地時繳獲了很多布倫式。印軍大概是對布倫式過分偏愛,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逃跑時也沒忘記帶一挺布倫式保命,達爾維將軍等9個人被我軍俘獲時帶有1挺布倫式,8支步槍。印軍步兵至今還裝備著改為北約口徑的布倫式輕機槍(L4系列)。

  重機槍

  中方使用53式重機槍(仿自蘇聯郭留諾夫機槍),戰鬥性能和印軍重機槍相近,只是槍管不需要水冷。此槍採用笨重的輪式槍架,重量太大,且不利於山地作戰。有時為了在山坡上架槍,不得不由其他戰士用肩膀架起一個架輪。重機槍一般是編在步兵團機槍連和步兵營機炮連里,支援步兵連作戰,也有加強給主攻連隊1 -2挺的。在阻擊印軍潰逃時,重機槍火力發揮了重大作用,曾經有機槍連加入步兵連戰鬥隊形向印軍衝鋒的戰例。戰鬥經驗證明,重機槍不宜過分前出,否則一旦出現傷亡,就會削弱支援火力。

  印軍裝備有英式7.7mm維克斯重機槍(水冷)和美式勃郎寧重機槍(氣冷),印軍習慣稱為中型機槍。前沿連級支撐點用的不多,大部分集中在二線陣地的營級據點裡,備彈(6000+3000發)。比如卡龍據點,拉加普特聯隊第2營營部和第4連,共140餘人,加強有81mm迫擊炮4門,重機槍一個排(2 挺)。本來重機槍是用於支援一線作戰的,但在一線陣地被攻擊時,二線陣地往往因為害怕我軍迫擊炮轟擊而不敢開火。一個典型的戰例是在扯東,第9旁遮普聯隊的一個巡邏隊遭到攻擊時,喬杜里少校向他的旅長達爾維將軍請求火力支援,結果在距離1300米以外二線陣地上的達爾維拒絕開火,一個奇怪的理由是看不清目標和事先未曾標定距離,其實對於重機槍和迫擊炮來說,對1300米外的目標進行攔阻射擊是完全勝任的,尤其是維克斯機槍,配用MKVIIIZ重彈可以對 4000米外的目標射擊。印軍114步兵旅下屬有重機槍營,這是基於印軍在二戰時期在平原和北非沙漠作戰的經驗,但不適合極度分散的山地戰,實戰中重機槍營在後方未及展開,前線的步兵營已被擊潰,未能發揮應有作用。西山口主陣地上印軍的3挺重機槍配置很內行,曾把某團前指壓制在一個巨石後面(幸虧印軍沒有用迫擊炮打幾下),又給我軍一個連造成很大殺傷。

  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

  我軍步兵團編有無後坐力炮連,主要是57mm和75mm線膛無後坐力炮,線膛無後坐力炮的優點是射擊精度高,但是由於裝填時要把炮彈上的刻槽對準膛線,所以射速較低。戰鬥中無後坐力炮一般加強給擔任主攻的步兵連,每連2-4門炮。主要用來打擊印軍的地堡。我軍在攻擊前都是精心選擇打擊目標,特別注重先打擊敵彈藥庫和指揮所。75mm無後坐力炮射程遠,威力大,除直接支援步兵作戰外,還參加步兵團炮兵群,進行炮火準備。75mm無後坐力炮在遠距離射擊時,準確測距非常關鍵,尤其是山地,很容易誤判,某團一個平時號稱「十發十中」的75炮班在1000米外對西山口敵重機槍射擊,三發不中,結果班長爬上去用手榴彈炸掉了那挺重機槍。

  57mm無後坐力炮主要伴隨步兵作戰。由於氣候惡劣,發起攻擊前有的火炮炮膛和瞄準鏡結冰不能射擊,炮手們把瞄準鏡捂在懷裡化冰,繼續戰鬥。由於地形複雜,灌木太高,我軍炮手還創造了用背包帶把無後坐力炮綁在樹上發射,摧毀敵人4個地堡的戰例。57炮一般推進到200-300米距離上佔領射擊陣地(最近 40米),所以實戰中射擊精度很高,如:進攻「阿印8號」據點的戰鬥中,騎兵某團無後坐力炮排的2門57炮,發炮28發,命中25發,摧毀9個地堡,自己無一傷亡。參戰很多分隊都克服體力困難,盡量增大攜彈量,人均負重35KG,一般上級要求帶20發彈,上述炮排帶了29發。

  我軍步兵連編有火箭筒班,使用56式40mm火箭筒(仿自蘇聯RPG-2火箭筒,最早的原型是二戰中德國的鐵拳100型火箭筒。),體積小,重量輕, 100米內可以打中胸環靶大小的目標,曾經有9發火箭彈消滅10個地堡的戰例。40火箭筒發射超口徑彈,地堡被擊中后,往往被炸得碎石、殘肢、機槍零件滿天飛。由於火箭筒比無後坐力炮機動性好,野戰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衝,及時進行火力支援。如某連火箭筒班班長黃緒林,衝擊時在50米距離上擊毀攔阻我步兵的機槍一挺,后又擊毀正準備逃跑的106.7mm迫擊炮一門,牽引車一輛。但是40火箭筒的后噴火對在複雜地形上使用影響較大,有時為了消滅敵人,射手寧可自己腿部被燒傷,也堅持向敵人開火。

  美製M20式88.9mm火箭筒在印軍中使用非常普遍,各前沿支撐點都有,本打算用於攻擊我方哨所,但由於我軍先發制人,使印軍處於被動防禦地位,火箭筒用處不大,多被我軍繳獲。這種武器缺點是太長,太笨重,尤其是彈藥重,優點是威力大,射程比56式40火箭筒遠,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1200 米。反擊作戰第二階段還繳獲了一些美英援助的57mm和106mm無後坐力炮。

[ 本帖最後由 愛華 於 2006-12-3 14:30 編輯 ]
一個需要謠言作為論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個經常被謠言攻擊的人應該是偉人。 一個經常散布謠言的人絕對是道德低下的人。

1072

主題

3463

帖子

187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873
沙發
 樓主| 愛華 發表於 2006-12-3 14:25 | 只看該作者
  迫擊炮

  我軍步兵連炮排編有60迫擊炮班,有時上級還加強82迫擊炮。對迫擊炮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彈藥,除步兵幫助炮兵攜帶彈藥外,戰前連團里的幹部都得去背彈藥。

  印軍的51mm迫擊炮緊隨步兵,連衝鋒時都帶著。印軍81mm迫擊炮通常布置在據點裡。印軍的炮手訓練比較好,射擊準確,但缺乏和重機槍火力的協同。

  火焰噴射器

  我軍使用的仿蘇的58式火焰噴射器,因為58式不用壓縮空氣而採用火藥燃氣噴射,所以火力猛,射程遠,但只能噴三次,使用靈活性差些。在攻擊印軍地堡地戰鬥中,火焰噴射器還是發揮了很大作用。比如某師,戰前臨時編組了噴火連,57人,28具噴火器。擔任主攻任務的連隊一般可以得到2—6具噴火器得加強。在零下30度地嚴寒條件下,經常出現冷噴(就是只噴油不發火)現象。經戰後統計冷噴竟達50%。比如某次戰鬥,對一個地堡前兩次噴火都是冷噴,第三次才噴出火消滅了裡面的印度兵。

  印度軍隊在向我國領土蠶食的時候,曾經打算給每個排裝備一具噴火器用來攻擊我軍陣地,但是後來因故不了了之。當然,即使有了,在被動防禦的條件下也沒有什麼用處。

  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地雷

  由於印軍地堡數量很多,我軍攜帶的炮彈數量有限,因此步兵不能完全依賴配屬的輕型火炮來消滅全部地堡,有很大一部分攻堅任務最終是靠爆破筒和手榴彈完成的,這是我軍的傳統戰法,但是傷亡也很大,作戰中曾經湧現過一批黃繼光式的烈士。攻堅作戰時我軍常常組織投彈組與噴火器配合作戰。我軍使用的手榴彈是 1950年定為我軍統一裝備的4號小型木柄手榴彈,這是在國民黨時期「鞏式木柄手榴彈」基礎上改進的,性能比較落後。由於我方手榴彈使用延期引信,在攻擊印軍碉堡時,常有投出的手榴彈被印軍反投擲的情況,如果能當時能選擇碰炸引信,那麼戰果會大得多。用爆破筒炸碉堡也有類似的問題,如能在爆破筒外附加一個傘狀支架,那麼一旦塞進地堡,印軍就推不出來了。爆破筒的另一個用處就是對付印軍雷場,但是有時步兵攜帶的爆破筒數量有限,如果事先偵察不清,炮火準備不利,突擊路線選擇不好,就會使突擊部隊受到損失

  印軍62旅在西山口布設了1300顆英式壓發地雷,印軍雷場主要布設在陣地前和道路兩側,成小群交錯布設,有障礙和地堡火力掩護,而且很注意偽裝。實戰中給我軍突擊部隊造成了較大傷亡。但是由於印軍地雷種類單一,很少用詭計裝置,對工兵來說很容易排除,著名的排雷英雄何來發小組排除了430顆地雷。印軍也曾經把烈性炸藥包列入自己的補給計劃中。

  武器可靠性

  如果在一般條件下,雙方使用的武器可靠性都不錯,在高原特殊環境里,中方的蘇式武器可靠性更好。但也有因缺乏惡劣條件下的使用經驗而產生的故障發生,如不採取有效防凍措施,就會出現槍炮打不響,機槍不連發,手榴彈不炸,等等嚴重後果。

  武器有效射程和精度

  在步兵班一級,印軍武器射程遠,威力大。300米外射擊,印方佔優勢,300米內中方佔優勢。特別是高原空氣稀薄、透明,觀察距離遠,印軍預先佔據高地,並依託陣地。加之印軍士兵服役時間長,受英軍重視射擊精度的傳統觀念影響,射擊訓練水平比較高。在戰前幾年中經常發生的巡邏隊交火事件中,印方武器射程遠的優勢更明顯些。但是在我軍開始反擊作戰後,由於戰役主動權掌握在我軍手中,一般我軍進攻時,陣地上的印軍往往受到炮火壓制,其遠射能力無從發揮,等到我軍步兵在火力掩護下接敵運動到百米之內發起衝擊后,勝負就由火力決定了。印軍使用的英美武器大多採用覘孔瞄準具,射擊精度好,但不利於射擊運動目標。最致命弱點是在光線較弱的夜晚、黎明和黃昏根本無法瞄準,而這些時候,恰恰是我軍作戰最活躍的時候。我軍炮手實戰中射擊精度較高,一定程度彌補了在高原地區,后
勤供應的困難,很好地支援了步兵攻堅作戰。這一經驗,對於未來戰爭也是有重大意義的。

  步兵火力

  無論是哪一級,火力優勢無疑在中國一邊,因為中國軍隊的56系列班用武器,使用的是中間型彈藥,在當時是一個先進的概念,比反擊戰前的印軍使用的非自動武器先進兩代,比英美援助印度的發射全尺寸槍彈的自動武器先進一代。又由於印軍處處設防,分散了火力,而中方戰役主動權在握,可以在關鍵地點集中兵力和火力。由於我軍火力強於印軍,給作戰帶來極大的靈活性,特別是在追擊階段,往往可以以少勝多,曾經有2個連攻殲印軍2個營,5個排打垮印軍一個營,還有邊防部隊36人截擊印軍一個營,殲滅241人的戰例。在我軍以往的戰史中,多數情況是以劣勢火力對抗強敵,隨著我國國力軍力的提高,在某些情況下,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自己的優勢,是一個新的課題。

  武器攜帶和機動

  中方軍隊的機動能力佔優勢,不但因為我軍裝備重量輕,體積小。當時對武器裝備的要求是:「連級背著跑」「營級馱著走」「團級挽著走」。還因為我軍是從游擊隊成長起來的,經歷了各種不利和險惡的作戰環境,特別善於運動戰。

  印度軍隊來源於前英國統治下的殖民軍,印度人只有作中下級軍官的經驗,所以他們對戰爭的理解是極其淺薄的。戰術上,印軍認為防禦優於進攻,因此印軍根本就不想機動。在戰前的幾年時間裡,印度利用邊界地區的軍事優勢,採取「北進政策」,不斷派出小分隊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前推進,逐步蠶食我國領土,每到一處就修築大量堡壘,以圖鞏固既得利益。一般每2-3人就有一個土木發射點,一個連有50甚至100個真假地堡,表面上看,這樣確實很保險,實際是畫地為牢,喪失了機動能力。尤其在高原地帶,由於運動困難,陣地間難以相互支援,很容易遭分割包圍,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印軍的武器裝備笨重,也影響其機動能力。

  彈藥和後勤補給

  總體上印方後勤能力佔優勢,因為印軍前線距離自己的大後方提斯普爾(有機場、鐵路和水運)只有100公里左右。卡車可以開到德讓宗——邦迪拉,吉普車可以開到達旺,戰前還修建了簡易機場。從達旺到倫坡可以用騾馬運輸。從倫坡到克節朗河的印軍前沿陣地只有靠腳夫、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空投,除一般的彈藥、糧食外,有的地方還空投飲用水,有時還空投輕型火炮。廣泛地空中補給是印軍的優勢,也是未來山地戰的趨勢。印軍第四軍軍長考爾中將到克節朗河前線視察時,上山騎著一個為印軍做間諜兼腳夫的門巴族人,下山坐了一架直升機。印軍由於混合使用英美武器,口徑繁多,不但保障困難,實戰中還出現過使用美國槍的部隊得到大量英國彈藥的錯誤。

  中方一側沒有鐵路,大後方在2000公裡外,物資和部隊主要靠汽車運輸,如果向前線運一車油料,路上就得燒掉半車。如果常年在前線駐紮一個步兵團,後方就需要一個汽車團不停的運輸。反擊戰前和作戰中我軍組織鐵道兵和民工臨時開闢了急造軍路,並一直接通了到達旺的公路。印軍原來認為我軍在大雪封山之前不可能修成這條路。向最前沿輸送物資只能靠動員的支前民工和氂牛。雖然後勤保障非常困難,但是由於中方戰役主動權在握,作戰時間巧妙地控制在戰場上主要河流洪水期之後與大雪封山之前。戰前準備較充分,後勤人員與戰鬥兵力接近1:1,所以有力的支援了前方的作戰行動。由於我方統一了步兵班用武器的口徑,簡化了後勤保障,提高了攜彈量,持續作戰能力較強。對我軍的後勤保障能力,印軍嚴重估計不足,印軍第四師師長尼蘭詹·普蘭沙德將軍回憶道:「我簡直不能理解色拉是怎麼會陷落。中國人沒有時間組織一次強大的師級規模的協同一致的進攻,他們是如何突破色拉和申隔宗防線的——我所計劃的兩個強大而新近到達的旅,駐在顯然是不可攻破的山嶽上,當時又有充足的彈藥和口糧。再說邦迪拉,中國人怎麼能從色拉如此迅速前進而發動另一次進攻?這完全是不解之迷——很多個星期,對於這可恥的但是鐵一般的事實,我解答不了。」

  解放軍俘獲的印軍武器和裝備列表:
  蘇制米—4直升機1架(堪用)
  英制水獺式運輸機1架(嚴重損壞)
  美製M—3A3坦克2輛(缺少零件)
  汽車117台(50台完好、67台缺少零件)
  英制88mm加農炮3門(2門缺少零件、1門嚴重損壞)
  英制88mm榴彈炮18門(14門缺少零件、4門嚴重損壞)
  英制75mm山炮6門(2門缺少零件、4門嚴重損壞)
  英制106.7mm迫擊炮7門(缺少零件)英制81mm迫擊炮54門(15門完好、36門缺少零件、3門嚴重損壞)
  英制51mm迫擊炮75門(58門完好、17門缺少零件)重機槍22挺(7挺完好、13挺缺少零件、2挺嚴重損壞)
  美製7.62mm坦克機槍6挺(缺少零件)英制7.7mm輕機槍261挺(223挺完好、26挺缺少零件、12挺嚴重損壞)
  英制7.7mm輕機槍預備槍管208支(全部完好)
  加拿大制9mm衝鋒槍552支(488支完好、41支缺少零件、23支嚴重損壞)
  美製7.62mm半自動步槍30支(全部完好)
  英制7.7mm步槍2,105支(1,750支完好、306支缺少零件、49支嚴重損壞)手槍57支(40支完好、12支缺少零件、4支嚴重損壞)
  信號槍79支(71支完好、4支缺少零件、4支嚴重損壞)
  美製90mm火箭筒37具(26具完好、8具缺少零件、3具嚴重損壞)
  擲彈筒、槍榴彈發射器12具(11具完好、1具缺少零件)
  炮彈22,400餘發(全部完好)
  槍彈2,139,000餘發(全部完好)
  英制7.7mm輕機槍彈匣2,181個(全部完好)
  加拿大制9mm衝鋒槍彈匣950個(全部完好)
  90mm火箭筒彈137發(全部完好)手榴彈19,357枚(全部完好)
  信號彈500發(全部完好)
  地雷1,895枚(全部完好)
  美製空壓機4台(3台完好、1台缺少零件)
  推土機7台(6台完好、1台缺少零件)
  英制壓路機1台(缺少零件)
  發電機4部(1部缺少零件、3部嚴重損壞)
  油機2部(全部完好)
  電台6部(1部完好、5部嚴重損壞)
  步話機10部(8部完好、2部嚴重損壞)
  電話機7部(1部完好、6部嚴重損壞)
  電池10箱(全部完好)
  望遠鏡30具(全部完好)
  降落傘400頂(全部完好)
  鐵絲網280餘捆(全部完好)
  園鍬、十字鎬350把(全部完好)
  油桶757個(497個完好、260個破損)
  電線5,600m(部分完好)
  其他軍用器材(包括鋼盔、降落傘繩、觀察、通信、工兵器材等各一部)
  軍用大衣、毛毯1,973件(全部完好)
  軍服2,760餘件(2,410餘件完好、350餘件破舊)
  蚊帳、被子、床單等720餘件(全部完好)

[ 本帖最後由 愛華 於 2006-12-3 14:33 編輯 ]
一個需要謠言作為論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個經常被謠言攻擊的人應該是偉人。 一個經常散布謠言的人絕對是道德低下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575

帖子

88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4
3
trump 發表於 2006-12-3 23:57 | 只看該作者
打完仗后, 土地都還給人家了, 還有什麼意義呢.

就別吹對印的偉大勝利了吧. 同是第三世界, 同是文明古國, 一對難兄難弟啊.

有欺負弱小的嫌疑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9

主題

2880

帖子

728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28
4
東海艦隊副政委 發表於 2006-12-4 00:10 | 只看該作者
列印度恐怕也是像後來69年珍寶島一樣,當時國內情況糟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轉移國內視線
人在高潮時享受成就,人在低潮時享受人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28

帖子

27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27
5
yyclng88 發表於 2006-12-4 21:46 | 只看該作者
政委這是什麼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2575

帖子

884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84
6
trump 發表於 2006-12-5 00:0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東海艦隊副政委 於 2006-12-3 08:10 發表
列印度恐怕也是像後來69年珍寶島一樣,當時國內情況糟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轉移國內視線


同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918

帖子

59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1
7
hz0313 發表於 2006-12-5 11: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930

帖子

19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1
8
mulishness 發表於 2006-12-5 22:40 | 只看該作者
'(印度巴立特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THE FALL OF TOWANG》,中文版名《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世界知識出版社版'

這書翻譯得, 離譜. 'TOWANG的陷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7: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