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路文章] 中印兩國要看到對方的優點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6-11-28 15: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中華網 錄入時間:2006-11-25

  「中印兩國的關係已超出了兩國的範圍,成為全球化世界的重要一部分」。在與印度總統共同會見中印兩國青年代表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這樣表示。

  確實,筆者在隨團訪印期間也深切感覺到,共二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和印度,它們如何相處,不僅對兩國本身,而且對亞洲、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件天大的事。

  在會見青年代表時,兩國元首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青年一代發展睦鄰關係的期望。其間,胡錦濤還回憶起在22年前,自己以共青團中央書記和全國青聯主席身份率團訪問印度的情景。

政策調整還需要時間

  眾所周知,這兩個被喜馬拉雅山隔開的大國,過去幾十年一直在不同的軌道上奔跑,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是忽近忽遠。但儘管如此,雙方近年來都在向對方表明一個共同的東西,那就是和平發展的意願。因此,即便是「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兩國仍然能夠頻繁地進行戰略互動、合作以及民間交往。

  對於這一點,筆者通過這幾天與印方人士的頻密接觸,獲得了第一手更真切的觀感。可以明確地說,今天的中印關係已經走出了冷戰時期的對抗心態,摒棄了陳舊的思維,擺脫了因歷史因素而造成的隔閡,目前已經投入了尋求互利共贏的和平發展大潮。

  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兩國的交往畢竟不那麼密切,彼此所知並不全面和準確,甚至累積了不少疑慮,再加上還有其他國際因素的影響,所以要毫無顧慮地深化合作,還需要時間,需要重新認識和努力。

  在筆者印象中,印度對華外交政策雖然正逐步向積極方向調整,但與雙方所公開表明的戰略合作目標相比,目前還有一點不合拍的成分。例如,今年是「中印友好年」,但印度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還是不時地出籠。再如,印度政府部門最近宣布將制訂對中國企業有歧視傾向的法律,而一些媒體則在邊界問題上似乎是故意曲解中國的立場,如此等等。

  這些現象之所以出現,主要原因在於印度對雙方之間的戰略合作存有疑慮。尼赫魯大學教授薩赫尼對此指出,中國在印度周邊地區的活動,總會引發印度在外交政策上作出負面反應。當然,如上文所述,這裡面還有美印戰略互動的外部因素。

  有學者說,印度社會中存在的「中國威脅論」,更像是一種弱者面對強者的反應,而不是強者對弱者的欺凌。因此,中國方面今後依然有必要更多地讓印度看到自己的善意。就像胡錦濤在此次訪問期間邀請500名印度青年訪問中國一樣。類似這樣的善意之舉,對消除誤解和猜疑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從政治層面深入到民間

  筆者感到,這兩年來的高層頻頻互動,特別是胡錦濤此次訪印,為未來的合作基本確立了方向,搭起了舞台。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中印關係有點像15年前中國與亞細安之間的關係,雙方要增信釋疑,不僅需要逐步進行,而且更需要足夠寬闊的胸懷。中國和東南亞之間的關係現在已經很好,假以時日,中印關係也會進入一個互信、合作的良好狀態。

  很多數據都在說明,近年來中印關係發展很快,但是,目前的很多合作更多停留在政府層面,社會中下層之間、其他領域之間的互動,依然處於起步階段。

  據中國貿促會會長王錦珍透露,中印雙邊貿易總額與各自對外貿易規模很不相稱。2005年雙邊貿易只有187億美元,中國對印度貿易額僅占對外貿易總額的0.8%,印度對華貿易額也僅佔印度對外貿易總額的5%。在投資上,到2005年6月止,在印投資的中國公司僅有50家,投資額僅有2633萬美元。

  這些數據並不意味著兩國缺乏合作空間。恰恰相反,在能源、電子和家電、機電、製藥、礦業、鋼鐵和化工等領域,兩國互補合作的潛力很大。目前遇到的問題之一,是印度的歧視性政策使中國企業在進入印度市場時遇到障礙。無論是銷售產品,還是直接投資,它們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這次兩國達成的雙邊投資保護和促進協定等協議,雖然有助於把合作從政府層面推廣到企業和民間,但目前依然缺少規劃,包括沒有確定重點合作領域。例如,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按國際慣例簽署了避免雙重徵稅協定,但中印之間還沒有這項安排。

  兩國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制度,又是不同的發展模式,但完全可以取長補短。印度有許多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首先是軟體業的發展,對中國工商界最有借鑒價值。中方不能只看印度外包服務的表象,而應學習其軟體產業的培訓與知識管理體系。應該要看到,印度軟體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投入,是其他國家所望塵莫及的。

中國要學習印度之長

  同樣,印度的產業發展模式也有高明之處。過去,中國傾向於發展製造業,過分追求規模和標準化。而印度人則聚焦於服務,並以服務作為產業價值鏈的分割,突出科技含量等。印度公司提供給客戶的並非是單純的生產加工,而是技術型服務。也就是在生產任務之外,做更多的外圍工作,包括設計、開發、與供應商的聯繫,以及為迎合需求模式變化而定製產量。

  再者,印度在國際市場開發上成績斐然。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印度在美國等主流市場擁有一個規模龐大的人脈網路。具體而言,一方面,進入美國等國際市場管理層的印度人要比中國人多;另一方面,在社會主流層面,印度裔能積極為同胞攬項目,唱讚歌。印度在這個層面的優勢容易被中國人忽略,而這正是中國在市場推介和包裝方面需要改善的地方。

  此外,印度同樣較好地發揮了海外僑民的作用。據稱,目前海外印度人大約有2000萬,這批人能夠以各種方式積極為印度崛起出力,其中許多人選擇回國發展。印度這些海歸人士不僅加強了本國與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的經濟往來,而且還給印度帶來了先進的知識、技能、管理經驗和海外人脈關係,使印度能夠更好地應對全球化。

  海外的華人華僑曾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這是有目共睹的。而在新的全球化環境里,他們還可繼續發揮獨特的作用。

·作者是中國全國政協委員,目前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印度

156

主題

4240

帖子

101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終生會員(天子級)

Rank: 4

積分
1011
沙發
天子 發表於 2006-11-28 23:00 | 只看該作者
應該如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00: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