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開誠: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大思想核心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11-17 04: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開誠: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大思想核心



  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複雜,其中有四個思想最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這就是:

  一、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

  二、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係的天人統一思想。

  三、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和中庸思想。

  四、指導如何對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這四個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滲透至各個文化領域、各種文化表現之中,並起著指導作用。

  同時,從一個角度來看,這四個思想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全方位的概括作用。試想一個人活在世上,他總要對萬事萬物的存在與變化有個基本看法,這就是基本哲理。其次,這個人又是存在於大自然中,所以他必須對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有所認識。再其次,這個人又是生活在社會上,所以他必須懂得如何對待社會問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最後,這個人的自身也是一個存在,所以他必須懂得如何對待自身並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所以總起來看,可以說「四個重要思想」是一種全方位的概括,可以單獨作為一個重要文化課題來講。




第一個重要思想是「陰陽五行」

  陰陽思想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的統一。對立是指兩種勢力、兩種因素、兩種趨向、兩種地位,等等。它們是一正一反互相對立的,但又統一在一起。同時,對立雙方又各向對方轉化。

  五行思想指世界統一於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及其運動,這顯然是樸素的唯物思想。

  同時,五行思想強調五種物質運動之間是有聯繫的,它們之間有生與克的作用。

  通過對陰陽五行思想的詮釋,人們可以看到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是多麼嚴厲,而其運動變化又是多麼生動。它使我們高度戒懼,也使我們充滿希望。

  陰陽和五行本是兩個思想,在戰國時代才合為一個哲學體系。現在為講述方便,仍分為兩部分來講,先講陰陽思想。

  陰陽思想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的統一。對立是指兩種勢力、兩種因素、兩種趨向、兩種地位,等等。它們是一正一反互相對立的,但又統一在一起。同時,對立雙方又各向對方轉化。

  這顯然是樸素的辯證法,但樸素的東西未必沒有深度和特色。

  陰陽思想有個模式,就是《太極圖》。此圖長期被人作了神秘的解釋,成為宗教和迷信活動的標誌物。實際上《太極圖》是一個哲學模式的形象表現,把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表現得非常簡潔明白。

  陰陽對立統一的模式有豐富深刻的含義:

  首先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兩種對立因素的統一。

  其次兩種對立因素不是固定不變的。對立雙方始終處於消長交替的不停運動之中。《太極圖》中有一條S形曲線,把一個圓形分為兩條魚形,非常生動地表現了兩種因素的運動變化。而且,正是在「陽」的一方發展到最為壯大之際,開始了「陰」的生成;又正是在「陰」的一方發展到最為壯大之際,開始了「陽」的復生。自然現象中的「日中則仄,月滿則虧」、「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等等,正證明了這種辯證的運動變化。還有,《太極圖》中的黑白「雙魚」,黑「魚」有個白「眼」,白「魚」有個黑「眼」,這正說明陰中始終含著陽,陽中始終含著陰;而這正是陰陽各向對方轉化的內在根據。

  以《太極圖》為標誌的陰陽思想告訴人們:強弱盛衰都是會發生變化的;所以人類居安應該思危,絕處可以逢生。強者要謙虛謹慎,韜光養晦;弱者要奮發進取,自強不息。尤其是安富尊榮、處於強勢的人更應有憂患意識,嚴於律己;切不可驕奢淫逸,任性妄為。

  再次,事物內部雖然都包含對立因素的統一,但對立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中華民族至晚在漢代已經認識到陰陽之間可以有四種關係,即「陰陽磨」、「陰陽爭」、「陰陽和」、「陰陽合」。之所以會有多種關係,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陰陽對立有種種不同的性質,其相互作用當然會有差別。例如大家都知道「夫為陽,妻為陰」,夫妻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他們之間當然有可能發生磨擦、爭吵、打架乃至於離婚;但大多數夫妻關係不至於發展到你死我活,勢不兩立;多數是「少年夫妻老來伴」,天長地久相依為命。

  第二,對立統一還要看運動變化的各個階段,其相互作用的主導方面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例如買一輛新汽車要經過「磨合」階段,在這個階段,部件之間是以「磨」為主的;等到磨合完成正式啟用了,部件之間雖然仍舊有「磨」,但卻是以「合」為主了。正因為如此,這輛汽車可以行駛30萬公里以上。假如這汽車的部件之間從頭到底都以「磨」為主,那麼這輛車連3萬公里都走不了,根本就是個不合格產品。所以,要注意區分對立統一在各個發展階段上其相互作用究竟以何者為主;不要一說到對立統一就理解為一斗到底。

  第三,對立統一相互作用的方式,還往往取決於當事人採用什麼方法來處理事情。例如「人民內部矛盾」,照理並不具有對抗性;但有的因為處理不當卻導致嚴重的對抗。相反,有的對抗性矛盾卻因處理得當而不一定成為你死我活的鬥爭。例如現在世界上有種種對抗性矛盾,所以局部戰爭連綿不斷;但中國人卻始終反對訴諸武力,主張和平共處,有問題通過談判協商來解決。事實上也的確解決了一些問題。

  陰陽思想的這些含義給人以警示與啟迪,使中華民族從群體到個體都深受教益,有助於長達五千年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它的傳播與弘揚,顯然也能對全人類起到有益的作用。

  下面講一講五行思想。

  五行思想指世界統一於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及其運動,這顯然是樸素的唯物思想。



  陰陽和五行兩個思想,在戰國時代才合為一個哲學體系,是樸素的辯證法


  同時,五行思想強調五種物質運動之間是有聯繫的,它們之間有生與克的作用。

  生是指生成、促進、助長、發揚等作用。克是指克制、束縛、挫折、摧毀等作用。生的模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畫出來就是一個圓圈。克的模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畫出來成為一個星形。

  在歷史上,五行思想曾被作過「神學目的論」的曲解,又被用於迷信活動。這是應該剔除的糟粕。

  五行思想不僅指明宇宙統一於以「金木水火土」為代表的物質運動,而且通過五行之間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時,任何事物本身也都生著或克著另外一種事物。所以,世界上決沒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夠凌駕於其他一切事物與力量之上而獨霸天下;誰想獨霸天下,必然狼狽不堪。而且,一種事物對另一種事物的生或者克,做過了頭又都會引發反生或反克。這更加發人深思。

  直接的反生:如水生木,但如果灌水太多,也能把植物(木)淹死。又如父母愛子女是生,但如果是溺愛,反而不利於子女健康成長。  

  直接的反克:如用斧劈柴,劈多了,斧也受磨損。又如一味恃強凌弱,仗勢欺人,必然為群眾所不容。

  間接的生克後果更加複雜多變:例如水克火,火卻可以生土,而土卻可以克水。又如木生火,火太旺了又生土,而土卻是木的剋制對象。

  在各種生克關係中,克之反以生之的現象更發人深思:如金克木,木因而成器。火克金,金因而成為純金、精鋼。做人「修身克己」可以提高自身的素養與價值。這都說明克可能導致更高境界的生。

  通過對陰陽五行思想的詮釋,人們可以看到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是多麼嚴厲,而其運動變化又是多麼生動。它使我們高度戒懼,也使我們充滿希望。中國人為此一再明確聲稱「不稱霸」,主動堅持韜光養晦,大力宣揚和而不同,不論國力多麼強大也決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這樣,中國就成為世界上非常真誠的巨大和平力量。這種真誠是深深植根於傳承悠  久的民族智慧之中的,是決不會動搖的。




  第二個重要思想是「天人統一」

  這個思想又叫「天人相應」、「天人和諧」、「天人合一」等等,內涵大致上都相同。主要是認為人類社會在大自然中生成並發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與自然相通相應,息息相關,是個統一體。由此得出結論,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

  在傳統文化「天人統一」這個思想中,「天」的含義也是雙重的,有時指上帝,有時指大自然。

  西方人認為大自然和萬物是上帝創造的,既然創造出來了,人類如何對待它?在這方面,西方人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協調自然。中華傳統文化不講「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視「順應天時」。這正是「天人統一」、「天人相應」的突出表現。

  這個思想又叫「天人相應」、「天人和諧」、「天人合一」等等,內涵大致上都相同。主要是認為人類社會在大自然中生成並發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與自然相通相應,息息相關,是個統一體。由此得出結論,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有雙重含義。一是有意志、人格化的「天」,其實也就是上帝;其意志即為「天命」。二是無意志、非人格化的天,其實就是大自然。

  在傳統文化「天人統一」這個思想中,「天」的含義也是雙重的,有時指上帝,有時指大自然。我們現在是對「天人統一」作新的詮釋,當然主要是講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拿「天」來指大自然的觀念的確佔有一定的文化比重,這不是偶然的。從文化比較來看,世界上多數民族和所有的宗教都認為最初是上帝創造了宇宙和萬物;但中華民族卻沒有得到全民族信仰的宗教,所以對「上帝」的觀念比較淡薄。

  中國有道教。道教出於道家,當它在漢代後期正式成為宗教時,當然也宣揚上帝及其統屬的仙官與神將。但道教推尊道家學派的代表老子為教祖,而老子早在春秋時代就指出是「道」創造了宇宙和萬物。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是指事物運動的規律,或有規律的運動。這種運動創造了宇宙本體(「道生一」);這個本體一分為二,成為陰與陽的對立統一(「一生二」);兩個對立面相互作用產生了新的事物(「二生三」);這種新的事物是千姿百態、多種多樣的(「三生萬物」)。在這種說法中沒有「上帝」存在的餘地,一切都是事物運動的結果。

  既然道教的祖師都不認為「上帝創造萬物」,所以道教宣揚上帝就遠不及其他宗教宣揚上帝那樣有力度和影響了。

  不過,在中國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統治者都曾以「神道設教」,竭力宣揚「上帝」和「天命」來維護自己的統治。所以,把「天」解釋為「上帝」這種觀念在傳統文化中還是相當多見的;並且這種觀念還往往和天就是大自然的觀念糾纏在一起。對此也應有充分的認識。

  下面還要作一個文化比較。



  歷來受到中國人重視的傳統節日活動,都與「順應天時」關係密切

  西方人認為大自然和萬物是上帝創造的,既然創造出來了,人類如何對待它?在這方面,西方人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協調自然。

  在人類早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在大自然面前無能為力,因而對它既恐懼又依賴,從而產生崇拜自然的觀念。到了17世紀,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突飛猛進,西方社會的生產力大大提高,從而致力於依靠科學技術去征服大自然,予取予求,為我所用。但征服自然又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短缺、人口膨脹等等。於是才認識到不能只想征服自然,必須保護環境和生態,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使人類社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這種認識是到了近現代才逐漸形成並日益加深的。

  中華民族的情況與此有所不同。我想在最早的時候,中國人肯定也有崇拜自然的傾向。因為你沒辦法,只能既賴以為生,又畏其巨大威力。故而拜倒在地,勢所必然。但接下來中國社會沒有經歷過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階段,所以也沒有明顯的征服自然的觀念。

  有人也許會說,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人定勝天」的思想,這豈不也是想戰勝大自然嗎?這話不對。「人定勝天」的「天」不是指大自然,而是前面說過的「天」的另一種含義,就是「上帝」或「天命」的意思。「人定勝天」就是不怕「上帝」、不信「天命」的奮鬥精神,這種精神當然是積極的。

  中華傳統文化不講「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視「順應天時」。這正是「天人統一」、「天人相應」的突出表現。

  「順應天時」的思想在社會諸多方面起到了指導作用:

  一是用於政治機制的設置。《周禮》設定的官制是「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在古人心目中,這「六官」的職能是與天地四時的自然特徵相適應的。同時,「六官」的職能是與天地四時的自然特徵相適應的。同時,「六官」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世各朝設置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都有《周禮》「六官」的遺意。

  另外,各朝的行政措施也有「順應天時」的特點。如「賞以春夏,刑以秋冬」,「春日勸農,秋日點兵」之類。

  二是用於經濟。封建時代主要是農業經濟,那時農業基本上「靠天吃飯」,所以事事處處必須「順應天時」。中國長期通用「農曆」(陰曆),現在已不通用;但「農業」所遵循的「二十四節氣」,仍為農業生產者所重視。

  早在戰國時代,孟子說過一段名言:「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這是從農業「順應天時」進而涉及正確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等問題。這在全世界是最早提出來的。孟子的本意只是強調農業生產(也包括漁業和林業)要「順應天時」,但在客觀上起到了保持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資源的作用。可見「天人和諧」的思想的確與環境學說有邏輯的聯繫。

  三是表現於民俗。各種民俗都與「天時」有關係。例如春節慶壽(「天增歲月人增壽」),春季婚嫁(因春為生髮季節),清明掃墓(利於植樹、除草;也利於上墳的人踏青春遊,感受春意)。

  在民俗中,歷來受到中國人重視的是傳統節日活動。這些活動都與「順應天時」關係密切。例如春節,以舊曆而言正值舊年過去,新年到來,所以特重除舊布新之意。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等名句,都突出了這層意思。新年到來,對個體和社會群體而言,有可能打開新的局面,帶來新的機遇,萌發新的希望,從而滿懷信心展望未來。這種與「天時」相應的除舊布新的心態,對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而言極為重要。正因為年年都有除舊布新的感覺與心態,所以中華民族雖歷經五千年之久,卻仍然毫無暮氣,充滿活力,時刻準備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創造新的美好前景。除此以外,春節還有凝聚家族、念祖追遠、敦親睦鄰、和諧人際關係等作用;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團結進取,爭取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又如端午節,主要意義在於消毒、驅邪、健體。因為此時天氣熱了,細菌滋生,容易得病。所以端午要喝雄黃酒,熏艾條,掛菖蒲,都為了殺菌消毒。小孩額上寫王字,戴虎頭帽,穿虎頭鞋,那是為了借老虎的威風壓邪去病。端午還要賽龍舟,船旁有健兒游泳,橋上有健兒跳水。這都有益於強身健體,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又如中秋節,此時月亮最亮最圓,舉辦夜宴象徵「天上月圓,人間團圓」,而團圓正是中華民族最重視和嚮往的。

  另外各大節日都重視吃食,要盡量花樣翻新吃好一點。現代青年看不起這一點,那是「飽漢不知餓漢飢」。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窮困,全靠節日補充營養,以迎接農忙。如春節以後是春耕大忙,端午以後是夏季「雙搶」,中秋以後是秋收大忙。所以必須吃好一點,以增強體力。同時節日聚餐也是為了家庭凝聚,增強團結以利戰鬥。

  四是用於人體保健。傳統文化認為天時變化在人體上有反應,所以節令交替要特別注意保健。過去老年人都重視「兩至兩分」(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認為這是大節氣,對人體有大影響。醫生治病用藥也要考慮天時節令,力求因時制宜。更加值得重視的是人體的生物節律問題。這種節律是在人類進化的漫長過程中形成的,與自然環境關係密切。現在人類生活的環境(包括自然的與社會的)都在很短時期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顯然是人體的生物節律難以立即適應。所以必須用種種方法來調劑,使人不致因環境變化而影響健康。




  第三個重要思想是「中和中庸」

  「中和」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即社會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儘管千差萬別,矛盾交織,卻能實現多樣的統一,複雜的平衡;種種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卻能協調和諧、共生並存,互相促進;實現「和而不同」、「和實生物」。

  和諧好極了,但如何才能達到和諧境界呢?傳統文化認為必須堅持中庸之道。中庸是要求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也就是把握準確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過份,「過猶不及」。

  實行中庸之道、把握準確的度很不容易,因為這必須具有三個前提:

  一是承認各種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這是客觀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這個世界只能「和而不同」。二是要有忍讓意識。處理問題最好彼此有益,實現「雙贏」。三是要有修養與品格。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禮記·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即社會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儘管千差萬別,矛盾交織,卻能實現多樣的統一,複雜的平衡;種種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卻能協調和諧、共生並存,互相促進;實現「和而不同」、「和實生物」。

  「中和」也簡稱為「和」。「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所以現在常有人提到「中華『和』文化」。

  《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意思是「社會秩序的作用,貴在使社會和諧。」大家都認為和諧最好,這在中華文化中處處可見。例如一個家庭要做到「家和萬事興」;做生意講「和氣生財」;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業要「和衷共濟」、「內和外順」;與人相處要「和以處眾」;對外關係要「協和萬邦」。總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諧。可見和諧是中國人的普遍要求,極其深入人心。


「中和中庸」思想滲透在中國社會生活的各方面,許多方正有序的建築更是這種思想的代表


  和諧好極了,但如何才能達到和諧境界呢?傳統文化認為必須堅持中庸之道,以中庸為手段,達到中和的目的。

  但是中庸常被人誤解,以為是折中調和、庸庸碌碌,不分是非、不講原則,各打五十大板、各賞十塊大洋。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中庸是要求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也就是把握準確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過份,「過猶不及」。中庸之「中」,的確要求事物出現平衡狀態,但它乃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點。猶如一桿秤,秤錘必依所秤之物的輕重而在秤桿上移動,才能找准平衡點,從而把秤桿擺平,把重量搞定。假如中庸之「中」固定為折半以取中,那就猶如把秤錘固定在秤桿的中點,那你這桿秤就只能添亂而一點用處也沒有了。

  當然,處理矛盾交錯,情況複雜的社會問題,要做到準確把握一個度,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孔子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禮記·中庸》)在這裡,孔子明明白白把中庸與平均主義對立起來,可見決不是「折中」的意思;再則中庸如果只是各打五十大板,各賞十塊大洋,那是任何一個蠢才都會幹的,怎麼會比上刀山還難?怎麼會斷言「不可能也」?

  當然,中庸雖然很難很難,但如果不要求把握絕對準確的度,而只要求處理問題大致把握一個度,這應該是可以做到的。「有度」總比「無度」更能促成整體的平衡與和諧。

  作為一個現代人,要處理各種複雜矛盾與衝突,更必須具有「度」的意識,注意把握分寸。假如事事處處都趨於極端,態度絕對化,做事沒商量,一味任性妄為,那無論對人對己都是很不利的。所以中庸應是人類的明智抉擇,對解決世界上各種矛盾衝突都是很有用的。

  實行中庸之道、把握準確的度很不容易,因為這必須具有三個前提:

  一是承認各種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這是客觀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這個世界只能「和而不同」。

  二是要有忍讓意識。處理問題最好彼此有益,實現「雙贏」。「雙贏」雖好,但有時實在做不到;為了避免衝突的惡性發展,造成嚴重的後果,有時就只能單方面讓步,達成某種妥協。無論「雙贏」或單方面讓步都需要一定的忍讓。忍讓的精神在東方文化中往往受到讚揚。

  我說兩個故事。第一個是「六尺巷的故事」:清朝時,安徽桐城有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他家在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後來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給家裡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傳為美談。

  另一個是「日本白隱禪師的故事」:有一對夫婦在白隱禪師住處附近開了一家店,家裡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但女兒沒結婚就懷孕了。震怒的父母逼問女兒那個男人是誰,女孩指了指寺廟說:「是白隱的。」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孩子生下來后就被送給白隱,此時白隱名譽雖已掃地,但卻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後來那家的女兒不忍心欺瞞下去,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另一個青年。她的父母將她帶到白隱那裡道歉,白隱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就是這樣嗎?」

  這些事例都表明忍讓的結果很好!

  三是要有修養與品格。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又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第二章)可見要做到適度與和諧不僅僅是個認識問題,還與人的品格、修養有關係。所以要建立和諧社會必須致力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第四個重要思想是修身克己

  中華傳統文化非常強調修身,並強調「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曾大力宣揚可作為修身樣板的人與事;還有許多有關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成果。修身思想在中國有深厚的傳統。

  現在人們不談修身,卻侈談「實現自身價值」,但很多人並不真正理解什麼是自身價值,更不知道自身價值的可變性。

  提高自身價值要通過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狀態而進入自覺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離不開克己。老子說:「自勝者強。」「自勝」就是克己;克己方能不斷地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

    中華傳統文化非常強調修身。《四書》的第一本是《大學》(《大學》又是《禮記》中的一篇,而《禮記》則為「五經」之一),《大學》一開始就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強調「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曾大力宣揚可作為修身樣板的人與事;還有許多有關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成果。直到解放前,小學中還有修身課。可見修身思想在中國有深厚的傳統。

  現在人們不談修身,卻侈談「實現自身價值」,但很多人並不真正理解什麼是自身價值,更不知道自身價值的可變性。



  中華傳統文化非常強調修身,《大學》一開始就講格物……平天下


  人生下來便是「萬物之靈」,有超過其他動物的價值。但這種原生的「自身價值」畢竟是很有限的;尤其是把任性快意滿足種種物質慾望和虛榮心視為「實現自身價值」,那更是一種誤解。

  做人必須自覺地致力於提高自身價值。孔子要求「成仁」,孟子要求「取義」,這是為了實現很高的自身價值,在中國歷史上也的確有很多人做到了。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們並且把這種信念付諸行動,這才是實現了很高的自身價值。

  司馬遷說「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其實人活著更有「重於泰山」與「輕於鴻毛」的區別,這就是自身價值有輕有重的表現。而衡量這種價值及其實現程度,又決不是以自我感覺為準,而要得到社會乃至歷史的評定。

  提高自身價值要通過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狀態而進入自覺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離不開克己。克己並不是叫人一味逆來順受、忍讓退避。要知道一切進德修業的積極行為都免不了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弱點。例如見義勇為要克服怯懦之心,堅持原則要克服患得患失之心,做學問、創事業要克服怠惰之心,等等。這些就都是「克己」的表現。老子說:「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自勝」就是克己;克己方能不斷地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這當然是「強」的表現。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摧毀了傳統文化修身克己的優良傳統。因為「文革」專門研究如何整人,整人與修身顯然是針鋒相對的兩種行為。「文革」倡揚「造反派的脾氣」,要求「頭上長角,身上長刺」,專門去斗別人;而且極端任性,為所欲為,這當然與克己背道而馳。「文革」在國民精神世界中留下的影響是深遠的,直到如今仍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高與社會公德的樹立。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話很有道理,人在少年時期正是接受德育、修養品性的最佳年齡段。但現在中小學生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之下,不大可能做到德智兼修。中小學雖有進行德育的某些形式,但因為功課、作業、考試的分量實在太沉重了,所以德育進不了學生的注意中心;而進不了注意中心的說教就只是「耳旁風」,不可能在精神世界中真正發揮作用。

  從實際情況看,德育應包含「意商」和「情商」,就是意志的堅強程度和情緒控制能力。一個人倘若意志薄弱,他怎麼可能持久而頑強地「進德修業」?現在因意志薄弱而走向墮落的人比較多見,且不說吸毒、賣淫、偷盜這類違法行為,就染上「網癮」而言,青少年一頭扎進網吧,荒課逃學,幾天幾夜出不來,這又如何進德修業呢?

  再說情緒控制能力,消極現象也很嚴重。現在有些人實在太任性了,情緒一激動就走向極端,而不考慮行為的後果。還有的青少年(包括大學生)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挫折就做出消極或過激的反應。所以,「意商」、「情商」是實實在在與進德修業緊密關聯的,理應成為修身克己的重要內容,積極自覺地經受鍛煉。我通過自己的人生閱歷,深感隨著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人的任性與縱慾程度正呈現出攀升之勢。中華傳統文化的修身克己思想正是任性縱慾的對症良藥。中華民族在這方面的獨創性思維經驗很應該在全世界傳播與弘揚。



釋題答問

    問:金老師,我想請問優秀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與當前正在升溫的「國學」是什麼關係?

  答:我想二者可以說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們都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研究與論述的對象,但「國學」研究偏重學術性,主要著眼於長遠的成果積累與學術發展;古為今用則偏重於功利性,主要是想使傳統文化的精華在現實中發揮有益的作用。不過,這只是憑直觀說話,不一定準確。

  問:為了有效地傳承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你是不是認為學術研究與古為今用這兩項工作都應該有人來做?

  答:的確,我正是這樣想的。但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現在應該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上更加用力氣。

  問:這是為什麼呢?

  答:因為研究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終極目的畢竟還是為了使它在後世有用;假如不再有用,那就只能成為歷史的陳跡了。在我的印象中,古為今用這句話已流行很久了;然而專家學者所做的大致上還是學術研究,主要是評估和考證兩項工作。但評估的結論往往因時勢的變化而變化(如對孔子、杜甫、《水滸》等的評價),考證又往往流於繁瑣而得不到公認的結論(如與《紅樓夢》及其作者有關的種種考證)。在學術研究中這都是可以理解的現象,但有一個問題卻被長期忽略了,那就是學術研究只有專家學者在做,廣大群眾難以參與,漸漸地就對學術爭議與評估「行情」不感興趣;又因時代與風氣的快速變化,更使群眾與傳統文化越來越疏遠。這種情況又反過來影響到學術研究,使「學術著作出版難」(因買書人少),也使專家隊伍後繼乏人(因大學涉古專業報考人少,畢業生改行者多)。

  問:提倡古為今用就能改變諸如此類的狀況?

  答:當然不一定,只能說是一種願望,一種努力。不過,的確也有一些事例可擺、道理可說。例如2002年江澤民同志在美國喬治·布希總統圖書館的演講中說:「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係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見《江澤民文選》第三卷第522頁)又如2002年李瑞環同志在英中貿易協會舉行的午餐會上的演講中指出:「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接著談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禮之用,和為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萬物各得其和以生」等傳統理念。並指出「『和』不是盲從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無原則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又指出「由於『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規律,因而它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其內容。現在,我們所說的『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見李瑞環著《學哲學用哲學》第574頁、575頁)江澤民、李瑞環這兩篇演講都有很大的影響,有助於世界各國的眾多人士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崇尚和諧的民族性格和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所以堪稱古為今用的範例。

  問:古為今用的事例肯定很多,但這如何能縮短廣大群眾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呢?

  答:我始終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體現在「經、史、子、集」等大量的古代典籍之中,但現在能讀懂文言文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廣大群眾由於語言文字障礙而難以閱讀古籍,這是傳統文化越來越遠離群眾的一個突出表現。對傳統文化進行學術研究,必須閱讀較多的古書,這個要求是不可能對群眾提出的。古為今用的情況就不同了。古書中有大量警句格言,讀懂並不太難,背熟也有可能;其中卻蘊含著精深的民族智慧和各種有價值的思維經驗,完全可以拿來作為現實中人的思想營養和行為指導,以利於進德修業,成才成功。

  問:這種做法難免斷章取義,難道只取片言隻語就算傳承弘揚了傳統文化?

  答:對這個問題我要作兩點回答:

  第一,摘取片言隻語是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在做的,只要它能夠獨立而簡明地表述某個啟人心智的思維成果,就可以拿來用。「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出於《孫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用過,卻從未有人指責這是「斷章取義」。許多警句格言乃至大量的成語也都是從古書中提煉出來的,也從來都被靈活運用。

  第二,把精警的「片言隻語」拿來古為今用,對學習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來說,可以起到「突破一點」的作用,在這「一點」上「嘗到了甜頭」,就可能滋長對傳統文化精華的興趣產生學習的要求。我曾接觸過不少自然科學方面的學者,發現他們大多對優秀傳統文化很有興趣。有一位院士每次同我見面都談傳統文化,或解釋一段古文,或交流對某些警句格言的感想。他說他只是在小時候讀過一些古文;近年來感到學點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的確有益於做人與做事,所以就越來越有興趣了。還有一次我同另一位院士閑談,我說現在一篇博士論文總要寫到二十萬字以上,可是一部《老子》卻只有五千字。如果把《老子》一書拿來作博士論文答辯,你看能不能通過?他說:《老子》中有些話只要一句就應該拿博士學位。我問他為什麼竟有這樣的想法,他說他最初只是看到《老子》中的一些話,覺得很精彩;後來看《老子》全書,發現其中充滿了創新思維。而現在的博士論文缺的就是創新思維。再說一例,2003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兩本《中華傳統美德格言》,此書的編撰有明確的古為今用目的。其中「少年本」只收了77條格言,我忝為此書的總顧問之一,曾一再收到家長寄來的信,其中有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讀小學三年級,只用了幾個雙休日就把全部格言讀懂背熟了;由此而產生興趣,還想讀更多的資料。這些事例都說明「突破一點」、發揮張力,是可以改變群眾與傳統文化的疏遠狀況的。

  問:既然古為今用那樣便於實行又很有好處,為何現在社會上出現的是「國學熱」而非「古為今用熱」呢?

  答:當前出現了「國學熱」,這不是偶然的。主要因為國內國外都有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中華傳統文化,並認為其中有豐富的思維成果可以在現實中發揮作用。在此以前,已經出現過「孫子兵法熱」、「三國演義熱」、「菜根譚熱」、「老子熱」、「孔子熱」等等,這些「熱」都熱在古為今用上。有一篇報道題為《〈孫子兵法〉在世界流行》,其眉題為「美國兵打仗時帶在身邊,在日本成俗語常掛口頭」,文中還說到美國人將《孫子》用於商業領域的情況,例如「美國著名的市場營銷專家邁克爾森長期從事《孫子兵法》的應用研究工作,他撰寫的《12營銷原則》一書對《孫子兵法》進行了概括和提煉,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營銷制勝體系。」(見2006年5月29日《環球時報》第7版)還有一篇報道題為《日本人重新親近〈論語〉》,其眉題為「網站開設專欄,商界提倡學習」;其中有一節的小標題是「IT時代需要《論語》」,文中說到被稱為日本近代「實業之父」的澀澤榮一,「在其所著的《〈論語〉與算盤》中稱義利合一是儒商的經營原則,一個企業家必須做到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眼下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的日本軟銀金融集團首席執行官北尾吉孝又將這一理念引入道德日益淪喪的現代商場,儼然成了日本新儒商的代表。而憑藉著他的號召力,日本商界也掀起了一股將《論語》和為商之道相結合的熱潮。」(見2006年4月14日《環球時報》第20版)

  至於國內的情況,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說當前社會上有多種人想更多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的精華(如離退休老幹部、企業家、書法創作者、收藏愛好者及收藏業工作人員、旅遊工作者和對外漢語教育工作者,等等)。他們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求古為今用,而客觀上很有助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所以,我們用「國學」來回應國內外的學習要求是不完全對口的。但這並沒有多大關係,一則「國學」研究的確有必要而且要有新發展;二則「國學熱」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

  上世紀90年代初,我曾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研究生課程《中華傳統文化概論》。后因工作變動,不能再開設課程了,只能作些講座。講座大多是面向社會的,通過與聽眾的交流,越來越意識到要多講古為今用的內容。但如何古為今用還是要作專門研究的。我深知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很粗淺,尤其是古為今用如何與現代詮釋理論及接受理論恰當結合,常常感到很難把握分寸,還須在實踐中繼續摸索

主講者簡介:

  金開誠,1932年生,江蘇無錫人。1955年北京大學畢業,歷任北京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1年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常委, 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副主席;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現任九三學社十一屆中央委員會顧問、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他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古代文學、書法藝術及文藝心理學等諸多領域的研究,出版有《楚辭選注》、《屈原辭研究》、《文藝心理學概論》、《中國書法文化大觀》等近三十部學術專著。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4

主題

294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沙發
海魂 發表於 2006-11-17 17:16 | 只看該作者
歸納的基本正確。如果再精鍊些,一本論語足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3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6-11-24 03:08 | 只看該作者
四種思想核心似乎只是儒家的四種思想核心,此外還應該有釋家、道家及其它雜家的思想摻雜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只是儒家占統治地位...
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 顧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8: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