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北大和老清華的外聘教授

[複製鏈接]

711

主題

768

帖子

1036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有車階層(十級)

Rank: 4

積分
103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gshong 發表於 2006-10-1 2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老北大和老清華的外聘教授

  北大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希望她能以謙虛和開闊的胸懷來面對批評,引領中國社會成為一個誠實的社會、一個正派的社會

  ■謝泳

  大學的國際化,在教授的選擇方面,必然包括建立面向全球的教授招聘制度。前一段丘成桐對北京大學的批評,引來了北大官方的回應,但北京大學對丘成桐教授批評的回應,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



  大學的學術地位,是自然形成的

  大學的外聘教授,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本國學生在外學成歸來,固定服務於中國大學;一種是外籍教授長期受聘於中國大學。外籍教授長期受聘通常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唯一性,也就是丘教授指出的全職,二是穩定性,至少一年以上在受聘大學居住生活。
  中國建立現代大學的時間不算很長,不管從何處算起,也在一百年之內,但現在研究中國大學史的人公認,中國現代大學是成功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包括它的國際性聘任教授制度的同時完成,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國現代大學的起步就是國際化的,老北大和老清華以及其它老大學,大體都是這樣。
  本國學生在外學成歸國服務,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海歸」,在中國現代大學歷史上,這是一個基本傳統,也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對國家的主要情感體現。中國現代歷史上,知識分子為國家服務是基本信仰,無論公派還是自費,那個時代,凡在西方學成的中國知識分子,回國服務的比例相當高,這方面有專門的統計。中國現代大學基本是依靠這些人才得以延續它的生命的。他們從西方回來,基本都是舉家歸國,完全放棄國外的生活,在中國現代大學的歷史上,很難找出腳踏兩隻船甚至多只船的例子,要麼在外,要麼回來。那個時候,沒有人把「海歸」認為是外人,他們自己從來沒有那樣的感覺,別人也沒有過分強調他們的海外背景。
  那個時代雖然有許多毛病,但基本是一個誠實的社會,是一個正派的社會。老北大也好,老清華也好,它的學術地位都是自然形成的,校方從來不自我吹噓。老北大、清華各系都有外籍教授,數量不是很多,但有一個算一個,他們長年生活在中國,完全融入中國知識分子當中,其中許多人甚至把生命都貢獻給了中國。像北大地質系的葛利普、清華外文系的溫德等等。
  中國早年地質學的成績,現在公認是世界一流的。早年中國地質界的學者,很少不懷念葛利普的,特別是北京大學地質系的學生。楊鍾健曾在一篇文章中說,1920年,丁文江把葛利普請到中國來,一方面在地質調查所擔任研究工作,一方面在北京大學主講地史學和古生物學。楊鍾健說:「自他到中國后,地質界有顯著的進步。關於中國地質學會的創立和十年來中國地質學會會務的發展,葛教授出力很多,也是有莫大的功勛的。」(楊鍾健《自然論略》第184頁)
  中國早期大學中的外籍教授,給他們的學生留下過深刻的印象。1946年西南聯大複員北上時,學生曾出過一本名為《聯大八年》的書,在這些學生的眼中,外籍教授和本國教授完全一樣。比如對溫德的介紹是這樣的:
  「溫德先生,美籍,在清華任教已二十餘年。在校擔任『英詩』『現代詩』『E·M·Forster』三課。溫德先生年逾六旬,而活潑仍如少年,講解英詩時,或模仿尼姑,或假作魔鬼,『唱作俱佳』,時常鬨堂。溫德先生能說中國話讀中國古籍,如莊子之類,尤好研究草木蟲魚,對音樂亦有了解。所以昆明美領事館每星期日下午的唱片音樂會便由他作介紹。」
  這本《聯大八年》中對許多外籍教授的介紹都非常親切,可以看得出,這些教授完全成為中國學生的老師。比如對歷史系教授噶邦福的介紹:
  「噶邦福先生,歷史系教授,講古代史。他是從前帝俄時代的皇室貴族,現在也開始愛他的祖國了。有時候,同學常向別的教授探問政治意見,這位老先生頗不以為然,他說『不要以為我是外國人。我一樣懂中國的事情。』」

  控制論創始人維納與清華

  大學中的外籍教授,是做樣子,還是真融入了中國的校園生活,只有那裡生活的教授和學生才明白,今天北大或者清華的學生筆下還會出現像溫德、噶邦福、米士、白英等外籍教授的音容笑貌嗎?大學中的外聘教授,「海歸」也好,西人也好,要真正成為大學校園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用幾個統計數字來對付一下,我們要過誠實的生活,只有誠實社會才是正派的社會。
  老北大、清華有長期生存下來的外籍教授,也有短期生活過的外籍教授,無論長短,那些生活都是生動的、感人的。控制論創始人維納(Norbert Wiener),在上世紀三十年代(1935—1936年)曾應邀來清華大學訪問講學,這是當年清華的一件盛事,以維納當時在世界科學界的地位,他能接受清華的邀請,而且在清華呆了兩年時間,這是中國大學的驕傲。維納來清華,看似一件小事,但細想起來,卻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年清華大學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維納來清華的直接聯繫人是當時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李郁榮,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李教授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的時候,與維納建立了友誼,他誠懇地邀請維納來清華訪問。從清華對維納的邀請,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問題,一是當時清華教授的世界眼光,二是清華當時的學術環境,前者是軟體,後者是硬體,在當年的清華,這兩點都是具備了的。
  維納能來清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清華在1928年改建為國立大學后,實力迅速增長,三十年代初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中心之一」。(李旭輝《三十年代N·維納訪問清華大學函電始末》)李郁榮先生在給維納的一封信中說:「清華以工學院擁有的設備和裝置而自豪。數學系的圖書館與MIT的一樣完善。任博士(指任之恭,他是哈佛和MIT的畢業生,引者注)認為物理系的圖書館要比哈佛大學的更加完善一些。我相信,您會發現這些圖書館為研究工作準備了充分的資料。」
  正是由於清華良好的學術環境,維納回國后,又鼓動著名數學家、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終身教授馮·諾伊曼來清華訪問。馮·諾伊曼夫婦對此很感興趣,維納還正式向當時清華校長梅貽琦、李郁榮和數學系主任熊慶來作了推薦,可惜兩個月後抗戰爆發,馮·諾伊曼最後未能成行。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蔡元培長北大的時候,也正式邀請過當時到日本講學的愛因斯坦到北大來訪問研究,雖然愛因斯坦最後沒有來成,但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大學的眼光和胸懷。
  北大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希望她能以謙虛和開闊的胸懷來面對批評,引領中國社會成為一個誠實的社會、一個正派的社會。今天北大在外聘教授方面,還能再講出生動的故事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9: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