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照片披露大帥張作霖被殺真相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06.9.19



1928年6月4日清晨,皇姑屯一聲驚天巨響,日本侵華的一次重大事件 -- 刺殺張作霖在瀋陽郊外日軍控制的三洞橋寫入了歷史。

  由於長期和日軍合作的奉系大帥張作霖逐漸開始擺脫日方控制,向北伐軍通電求和,更因為關東軍內部石原莞爾等強硬派意圖製造事端,發動佔領東三省的軍事冒險行動,日軍以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為主,策劃了在張作霖回瀋陽途中利用在關東軍控制的南滿鐵路三洞橋處放置炸藥,將張炸死途中的陰謀。

由於籌劃周密,日軍的刺殺行動完全成功,張作霖座車被爆後身負重傷,當天傷勢無法控制而死亡。

但是,由於當時主持東北軍政的藏式毅危急關頭沉著應對,一面隱瞞張作霖的死訊,一面暗渡陳倉,著張學良化妝為士兵,混在黃顯聲(就是後來小蘿蔔頭在白公館的老師)旅出關的列車上返回奉天,穩定了形勢。日軍乘機佔領東三省的計劃沒有實現。

事實上,河本大作回憶,他為爆炸成功后的行動安排了三個計劃。首先,他預先聯絡關東軍幾名帶兵軍官,準備在瀋陽市內某飯點附近集結約一個旅的兵力,爆炸發生后立即突擊張作霖的大帥府,解除衛隊武裝,但是,因為傳遞消息有誤,部分日軍沒有如期到達,這個計劃未能實現;其次,他準備借張作霖死亡之際,借東北軍群龍無首之際,慫恿關東軍司令部借穩定東北局勢出兵佔領瀋陽。然而,藏式毅詐稱張作霖未死,使關東軍猶豫未敢發難;最後,他還有一個計劃是乘機以東北軍中的內應張景惠發動獨立行動,造成東北局勢的複雜化,從而為日軍介入製造借口,但是張學良的火速出關,平穩接掌權力,使河本的第三個計劃也沒能實現。但是張景惠最終下水當了漢奸,後來成為偽滿內閣總理大臣。

關東軍刺殺張作霖的事件,不但河本本人供認不諱,「遠東國際法庭」開庭審判日本戰犯時,日本前田中內閣海軍大臣岡田啟介也出庭供認了張作霖被炸是關東軍策劃的經過。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些否認這一事實的報道漸漸出頭,日本右翼頗有些人宣傳這是中國人的內杠,河本等人是戰後在被迫的情況下提供偽證。而國內更有相當知名的刊物登載文章,提出此事件是蘇聯特工所為。

拋開對歷史任意塗飾的荒唐,在我最近得到的一批照片中,恰好有一套前關東軍軍官,日軍中尉神田泰之助為主拍攝的照片,神田也是策劃這一事件的主謀之一,他和他的助手以日本人那種典型的細緻,再現了「爆殺張作霖」事件的始末。這一套照片,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對日本右翼翻案的一種辛辣諷刺。

全套照片共計三十張,由關東軍大特務河野又四郎委託部下佐久間德一郎保管,佐久間德一郎是一個很了解這些照片的價值的人,所以在戰敗時將這些照片縫在幼子的棉衣里保存下來,直到五十年後才和其餘三十一張侵華戰爭照片一起提供出來。

薩對這三十張照片進行研究以後,認為其中有十一張為相關人物肖像,確認國內發表過的照片或者感覺價值不高,故將其餘十九張照片順序貼出,順序看下來,彷彿正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一個回放,從刺殺的策劃到張作霖的葬禮。今天,我們正可以通過這些照片,也來透視這歷史的一刻。



爆破前的三洞橋,這是關東軍為了實施這一陰謀,作為實地考察現場拍攝的照片。注意,上方為日軍控制的南滿鐵路,下方為中國控制的京奉線鐵路,張作霖的座車正是從下方通過,此時,日軍即引爆上方橋樑上預設的炸藥。

這張照片開始曾經有人懷疑是爆破修復后的材料,但是根據和爆破后修復的水泥橋墩對比,確認是爆炸前所拍攝



日軍引爆炸藥,張作霖的座車被炸!

注意看,三洞橋的形影依稀可辨。張作霖所座為二十節車的第八節,日軍正是在第八,九,十節車進入橋下時引爆炸藥。所以張的座車損壞極大。日軍沿線派有情報人員隨時通報張車行蹤,所以爆炸點極為準確。

注意,這時後續車還沒有異樣,此後就開始燃燒!



實際上日軍拍攝的照片還有比上面更早的,這一張,就是爆炸的瞬間。也就是說,拍片者早有準備,在炸藥引爆、列車橫飛、濃煙升騰,別人未及出現的現場就開始連續的拍攝。

爆炸前關東軍實地考察時拍攝的另一張現場照片,這是從鐵路橋上方日軍管理的南滿鐵路線上拍攝的 ,:爆炸後幾乎同樣角度拍攝的照片。



同樣剛剛爆炸時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已經有日軍人員出現,迫不及待的想檢驗爆炸效果了。



爆炸現場,可以看到殘存車門的,就是張的座車八號車,因為八號車被炸,和七號車脫鉤,前面七輛車廂繼續前行,使八號車在畫面上彷彿成了第一節車廂。畫面右端可見炸飛的車廂廂板,張的座車實際已經解體,張被炸后甩出車外,倒在鐵軌邊。同行的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當場被炸死。



描述:爆炸現場,可以看到殘存車門的,就是張的座車八號車,因為八號車被炸,和七號車脫鉤,前面七輛車廂繼續前行,使八號車在畫面上彷彿成了第一節車廂。畫面右端可見炸飛的車廂廂板,張的座車實際已經解體,張被炸后甩出車外,倒在鐵軌邊。同行的黑龍江督軍吳俊升當場被炸死。



張作霖列車被炸毀的車廂。



另一個角度,因為這張照片上面顯示側面有「貴賓」字樣,很多人認為這是張的座車,其實這是十號車,張的六姨太岳氏的座車,僅僅是被波及。岳的車廂起火,但是被衛隊救出。 如果幾百公斤黃色炸藥只把張的座車炸成這樣,他是很有生還希望的。



從這張上方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張的座車被炸損壞全毀,只剩地板和車門,連車廂側板和車頂,都被炸的蕩然無存。



瀋陽車站準備迎接張作霖的儀仗隊趕來,充當搶救隊,發現了張作霖,並迅速將他救走,畫面右側的那一群人就是抬送張作霖者,因此,日軍知道張當時並未立即被炸死,這對於日軍此後的行動構成了較大影響



上層路橋被炸壞的鋼軌垂掛下來,可見爆破之嚴重。在汽車駛向大帥府的路上,張作霖還清醒,閉著眼用很小的聲音問溫守善說:『逮住了沒有?』溫守善安慰他說:『逮住了!』張又問『哪兒的?』溫說:『正審問呢,還不知道是誰幹的。』溫又說:『最好安神不要打聽了。』張安靜了一會兒又問:『到底是誰幹的?』溫說:『不是一般手榴彈炸的,是火車走到日本南滿鐵路橋時,一顆巨型炸彈炸的,除日本人外別人幹不了!』張在昏迷中還說個『打』字。又過了一會,張又對溫說:『我要撒泡尿,到家看看小五(指五少爺)和五太太。』 又說:『我要走了(意指要離開人世了)』。張作霖被送回帥府後,醫護人員曾儘力搶救,終因傷勢過重,兩三個小時后,便停止了呼吸。



中國方面在搶救傷者。



日軍軍官在張作霖座車八號車的廂板上照相留念。這個日軍軍官,後來證明就是這套照片的主要作者 -- 神田。



證明作者為神田的一個重要證據,一張照片背面的說明,左側的花押正是神田的簽名



硝煙未盡,日軍的攝影人員已經全副武裝的出現在橋頭,誰是兇手,昭然若揭



張作霖葬禮,正門的匾額懸挂「中外同悲」匾額。張作霖選擇的墓地是「元帥林」,可惜,由於兩年後發生九一八事變,張一直未能葬入這塊墓地。



張作霖的帥府,也是他的靈堂,當張學良悄然出關,接掌東北軍政大權后,才為張作霖公開宣布他的死訊。這時,距離一代梟雄的逝去,已經兩個多星期了。 張作霖的帥府現在建築依然保留如舊,一部分開放,一部分是遼寧省圖書館。 張作霖的帥府現在建築依然保留如舊,一部分開放,一部分是遼寧省圖書館。



參加葬禮的日軍軍官從禮堂走出,左邊,一隊東北軍軍官正走進靈堂。日軍軍官陰翳的面孔,似乎讓人想起了一句古詩 -- 山雨欲來風滿樓。



是的,九一八,七七,八年的血戰,八一五,也許正是從這一天開始,張作霖葬禮上的兩國軍官,在萬里戰場上走向決鬥的命運。

然而,張作霖之死,最直接的後果是國恨家仇於一身的少帥張學良,拒絕日軍拉攏,於第二年元旦宣布易幟,服從中央。中國終於在常年的混戰後,獲得了一個統一。刺殺張作霖促進了中國的統一進程,這恐怕是事件的策劃者所沒有想到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124

主題

4762

帖子

1139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139
沙發
cyf81287726 發表於 2006-9-19 23:27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68

帖子

9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5
3
靛藍金屬蘋果 發表於 2006-11-1 22:06 | 只看該作者

收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401

帖子

8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2

積分
89
4
哭兒 發表於 2006-11-1 23:38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236

帖子

4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49
5
dullard 發表於 2006-11-2 17:28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0: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