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律的脆弱性

[複製鏈接]

301

主題

1916

帖子

810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法律的脆弱性

金南川


當時戈爾和小布希因為選舉問題鬧到法院通過法律解決爭執著爭端的時候,很多國人嘖嘖稱嘆美國人的法律觀念之強,感嘆在美國無論是小到財產糾紛達到總統選舉都回憶法律者以理習慣和文明的髮式來解決,而不是像我們歷史上的那樣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當然美國人所表現出的對法律的尊重和信任並非是在美國佬的骨子裡就埋下了法律的基因,在這裡筆者想就司法制度和實踐的角度對其進行一些探討。

法律作為一種在傳統和實踐中形成的行為規則並非具有先驗的調節作用。就拿美國人的令人羨慕的法治素質也並非出自美國人的天性。美國人之所以有問題通過法院解決而非訴諸暴力與更高權力(例如像我們國家的上訪現象)取決於法律在一個社會中的實踐狀況,即在這個社會中法律能否被公正的執行以維護人們的權益,法律能否落實在實踐的層面上。不管一部法律多麼的完美,如果不能在實踐中對受到損害的權利給與及時的救濟,那麼這條法律的意義就為零。法治的意義也體現在實踐中,即在一個國家中是否存在著一部保護人權、限制政府權利的憲法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司法能不能提供及時的救濟,以維護公民的權利。就拿我們的國家為例,制定的法律不在少數,但是這些法律能否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則是值得商榷的。法律的良性運轉,不在於法律自身的嚴密以及背後的暴力後盾。一個社會能夠以法律作為調節行為的準繩,才能使這個社會的人們對法律沖滿信心,從法律的實踐過程中人們知道法律是有效率的、節約成本的而且還是能夠維護公正的。只有建立在人們對法律的信任之後,遇到問題人們才會走進法院而不是以其他的手段解決,才會認同公共救濟,而不是轉向私力救濟,而法治社會從此開始。

昔日嚴復求學英倫時就對當年英國社會的法律狀況產生了興趣。他發現,在這個國家中無論一個人的地位多麼卑微,如果他的權利受到了傷害,法院都可以提供公正及時地救濟。當時的嚴復甚至認為這就是英國強盛的原因所在。公正的司法乃是也各社會的穩定機構和正義的守護所。並且公正的司法也是造就一個法治社會的關鍵因素。以我國為例,由於司法制度上的缺陷,導致司法過程中各級權力對法院的審判工作產生嚴重的影響,法律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權利化、地方化,喪失穩定性等重要的道德性。在涉及到這些影響因素的案件中,法官不得不放棄原則,遷就法律之外的因素。除此之外,近些年連連爆出的司法腐敗案件更是使人民對法律「寒透了心」。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造成了很多的不穩定的因素,使社會關係趨於緊張,政府的合法性迅速流失。

近些年來急劇增加的信訪數量就是司法腐敗與失職導致人民缺乏救濟通道而起來抗爭的表現。而這種抗爭一般有兩種表現的方式,一是通過權力來解決問題,維護自己的權益;另一個則是訴諸私力救濟的方式。前者從短期不是唯一中方法,但是這樣的觀念與我國正在努力建構的憲政民主理想正好相悖。憲政追求的是通過規則對權力的,而不是去樹立一個最高的權力。法治最不願看到的就是存在任何無邊無際的權力,而訴諸權力的維權作法(如信訪)正是重新塑造權力的過程。也許這樣的權利能夠解決一時的損害,但是卻使所有人都臣服於更高的權力,而當這個最高權力侵害公民的權力時則沒有任何的救濟存在。除了這種救助的方式,當缺乏公共救濟的時候,人們求助於私力救濟乃是必然的,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種社會是我們最不願看的社會,一部《水滸傳》就是私力救濟盛行的白描圖譜,那是一種互霍布斯所謂的戰爭狀態,道德與文明都不再存在。社會將陷入傳統政治上的一支一亂的怪圈。而陳勝吳廣式的起義,乃是私力救濟的頂峰。而到了這步田地時候,不要說中國人,就是美國佬也會喊出造反的口號了,法律的脆弱性就顯露出來了。

其實堅定的法律信仰背後起到支撐作用的是公正的司法實踐。而缺乏公正、獨立、透明的司法制度,法律就會失去在人民中的信心,就會顯示出法律本身的脆弱性。這一點,我們的法學家是需要給與必要的重視的,即緩解法律實踐扭曲所引發的法律脆弱性的爆發,而不要僅僅關注了理論上的研究,因為法律的意義在於實踐。任何的實踐中的扭曲發生在司法中,都是在污染水流的源頭,這是培根說過的。一個不公正的判決不僅僅會使人們對單個的案件憤怒,而是人們對整個法律的公正性喪失信心。因此,公正的司法會使公民的法律意識得到提高,而實踐的失敗卻會敗壞整個法律的名聲。

法律是堅強的,亦是脆弱的,這完全取決於在實踐中的成敗與否。這也同時提醒我們,在我們這個老大帝國中制度上還存在著很多的缺陷,特別是司法的獨立性仍然值得懷疑。所以,欲要成為一法治強國,使我國人民享受現代法治之福,必須在制度上進行完善,不要使法律變得脆弱不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1: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