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類觀念方式的變革與哲思主體的改變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6 17: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類觀念方式的變革與哲思主體的改變

作者:leisikao   


人類觀念方式的變革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但從一般意義上說,它總是以人的某種主體知性的狀態去觀照世界,並從這個觀照視野中探求價值、發掘有序,以使人的對象世界在這個視域內,具有為我客觀化的主體帷幄性質。


人們熟知的觀念方式,大致有三種:一、以個體認知活動、生命實踐為原點的觀念方式。二、以人們所在社會的歷史文化及其社會發展為原點的觀念方式。三、以當下時代發展特徵所提供的諸多實踐文化為原點的觀念方式。


人類認知原點的不同反映了人類生命活動的層次性,生存空間的多樣性,和人類實踐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構成的多重社會展性。同時,人們的認知原點不同,由這一原點所由展開的哲學形態亦不同。它的立論基礎是:凡對客觀世界認知者,都有一種他對這個世界主體知性狀況的能動把握(又所謂知域構成)。


當這種主體知性狀況以個體認知活動、生命實踐為原點時,這個世界的理性全貌僅被他所經驗的觀念方式描述著、展示著。超出其外,他不知到世界的其他意義,更不要說哲學意義。人類個體能力的差異,所處社會生存環境的差異,志趣和研究方向上的差異,個體知識構成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上的差異。。。。構成了人類個體認知的不確定性,也構成了人類生命活水的不竭源頭。


當這種主體知性狀況以他們所在社會的歷史文化及其社會發展為原點,這個世界的理性全貌便打上了他們歷史文化詮釋其中的烙印,整個族群社會生命的合理性,亦在這種文化精神的實踐拓展中,從他們社會變換自然的固有協同模式中得到生動顯現。但是,被一國所經歷的生命文化,決不能對他國生命文化強行取代。因為每個國度的歷史及其生命文化,都是他們特定文化精神協同於自然的物在模式。打亂了他們國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精神,就割斷了歷史,破壞了他們協同自然的社會生命之本。世界還有安寧乎?


當這種主體知性狀況以當下時代發展特徵所提供的諸多實踐文化為原點,辟如:市場經濟就是一切民族國家變換自然活動的共同實踐文化。而人們對信息和網路技術的推廣運用,世界貿易組織對其成員國越來越細化的分工與要求,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對公司、企業的全面打造,均在市場運作、社會結構、知識信息、經營管理等實踐環節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這些都屬於實踐文化)。其中大多數要求的提出,都與人類整體變換自然的內在需要相吻合,它們作為媾和在人類變換自然活動中某一環節的實踐文化,具有社會技術的性質。人類變換自然的活動一點也離不開把不同市場載體-文化主體(即不同民族國家)聯結一起、協同發展的各類社會技術。但是,無論哪種社會技術,都不能成為發達國家用來統轄和制約他國發展的政治『武器』。


需要指出,無論哪種觀念方式,它們都是在人的認識與實踐某種理性分離狀態下的產物,都不能消弭人類個體同他們社會實踐之間『知』、『行』關係中的固有矛盾。以致,我們無法避開個體認知行為的不確定性,難以超越自己文化觀念方式的偏狹性,無從擺脫人類認知能力局限於時代特徵的最大截取性。傳統觀念方式對這種情況的默認,幾乎像真理一樣,達到不可動搖的地步。然而,人類觀念方式的變革,就是要消弭這些矛盾,避免人類文化觀念方式的這些缺憾,動搖人們最最習以為常的認知理念。


人類觀念方式的變革,顯然是一種帶有共性意義的事情。構成這一變革基礎的知性主體,也與前面三種認知方式不同。質言之,該種主體知性狀態,是在人類變換自然的歷史活動中構造並演生的,它業已帶有行思於物——物合於人的本體論性質。 從這個意義上說,哲思主體知性狀態的改變是人類觀念方式變革的前奏。


人類觀念方式的變革,始源於人和自然具體結合關係的改變,而這種結合關係是最為哲學所關注的。


引用我在《哲學——應當這樣理解!》的話說, 哲學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哲學有所不為的意思是說:哲學關注的對象,永遠是有人的存在關係媾和其中的對象事物,但關注的方式不是駐足在某一事物之上,而是遨遊在所有事物之中!因此,哲學十分強調,把對象世界中事無具細的方面交給具體學科(自然科學)和人們變換自然的社會實踐(即社會科學與社會技術,和詮釋其中的人的心理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豐富和擴充有人的存在關係媾和其中的對象世界!


哲學的有所為,則總是把她的落腳點駐足在那些對人具有類屬關係的對象事物之上。譬如:在人類變換自然的活動中,不同歷史文化的人類個體及其民族國家之間,總要結成一定的相互關係,和由這些關係引發的各類事物(全球性事物——類屬性事物)。哲學是否發展,就看她行思於物的知域構成是否駐足在這類事物之上!無疑,這類事物具有歷史客觀性和關涉人類共同命運的屬人性。因此,哲學把這類具有雙重社會屬性的事物,視為有人的主體性關係媾和其中的類屬存在物,認為:不同歷史文化的人類個體及其民族國家之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相互關係,是一種互為對象的整體性關係,是通過市場文化運作從對象方面發掘類屬價值的相互類屬的關係。以至,它為人類個體的生存與發展,拓展了疊合其中的豐富文化展性;為彰顯人類生命偉力和自由空間,開闢了媾和其上的和諧時空維度。



那麼,當代哲學行思於物的知域構成又是怎樣的呢?這是一個直接觸及人的本質究竟為何的根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把人的本質放在人和自然的具體結合關係的歷史狀態中分析考察,並將其概括為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來在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歷史條件下,就更要把人的本質放在能夠包容人和自然具體結合關係的全部歷史及其一切衍生形態之中。


但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也必須做出正確的抉擇:是通過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抽象意識模式,對人的本質做出新的規定——以指導人類對於人和自然具體結合關係的能動與自覺?還是通過人類變換自然的歷史活動,在不同歷史文化的民族國家之間、人類個體之間,形成一種有效控制這一變換進程的主體性模式——一種物在的、歷史流變的、民族國家之間在市場文化運作中相互類屬的發展模式?是讓人的能動自覺確立在高度抽象的學習背景和個體狹義的實踐體驗之中,還是將他們的社會生命直觀在他們特定歷史文化的國度之中,並通過該國度投身市場文化運作的物在方式——人類變換自然的主體性方式——鮮活地顯現出來?抑或說,當下的哲學是行思於某種抽象的思維-意識模式,還是行思於人類變換自然的物在主體性的社會操作模式?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各種矛盾蓄積一起帶給人類生存的巨大壓力,已經到了必須果斷做出抉擇的時候!


顯然,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取決於我們的『思』對於延展我們社會生命活動的『物』——即民族國家作為市場載體和文化主體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是否具有可入性。換句話說,取決於這種運作文化是否包涵把人作為一個族類存在的本原性質;取決於構造在人類歷史活動之中的民族國家,能否在它對人類體認文化的結構性包容中(人的社會生命機體中),把他們投身市場文化運作的社會生命狀態(行思於物——物合於人)直觀地再現出來。


勿庸置疑,倘所有民族國家及其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對他們文化族群及其社會生命是可入的;倘全球經濟生活直接就是把人作為一個族類存在的現實類生活;倘民族國家——作為市場載體和文化主體——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直接就是人類行思於物的(本體論的)物在模態。那麼,這個類生活、連同他們/它們的市場文化運作,就成為當代哲思的新的生命原點,就成為我們行思於物的知域構成。


在這裡,原來那種以體認文化為核心的三種觀念方式,被有效地分解了、融合了。原有觀念方式的不確定性、偏狹性和最大截取性,也在這個知域構成中被圓滿地化解了、克服了。


一般說來,認知原點的不同,由此所理解的意義世界不同,各自的語境也就不同。它說明,人們在哲學認知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無疑,每一種認知原點都代表著人和周圍世界具體結合關係的一個主體性層面,每個層面都有其類屬於人的主體知性狀況,每一種認知狀態均提供一種哲學展態(哲學形態)。換句話說,對哲學的認知具有與人的這三種主體知性狀況相對應的意義世界和認知展態。它反映了人類生命活動的層次性,生存空間的多樣性,和人類實踐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構成的多重社會展性。當然了,立足這種哲學展態的觀念方式也會因此而不同。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人類認知原點的缺憾,必然導致人類觀念方式的不足、自相矛盾、甚至混亂。


那麼,與人類觀念方式變革相對應的認知原點又該如何確定?由該原點所確立的人類觀念方式能否克服以往觀念方式的弊端?顯然,在對這類問題進行探究的同時,又把哲學的走向納入到與人類當下社會發展及其歷史命運息息相關的真實視域。


為此,關於認知原點的選擇就變得十分重要了。無疑,它不能認同個體認知原點,也未看好以某一社會歷史文化作為認知原點的哲學,同樣不能把具有時代特徵的某種實踐文化作為它的認知原點。因為,它們分別處在人類變換自然的不同生命層次、活動空間,僅具有代表這個時代的某一特徵。乾脆說,它們都有各自的弱點與偏狹。


怎樣才能把人類觀念方式的變革,確定在社會公約性和歷史公約性的認知原點之上呢?這就是本文最為核心的關鍵!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我們窺視人類哲學的發展走向提供了極好的端倪。


在前文敘述中,我把這個認知原點確定在與人類歷史同步發展的物在主體之上,亦即確定在作為市場載體-文化主體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民族國家之上。人類觀念方式的變革,恰是在這個物在性質的認知原點上建構、完成的。


我們知道,民族國家的主體知性狀況,既與他們的歷史文化及其文化精神有關,又與他們/它們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有關。欲使變革後人類觀念方式克服以往觀念的全部弊端,就必須選擇一種對所有民族國家具有公約性的認知原點。而這種具有公約性的認知原點,無非包含兩個方面,即社會方面和歷史方面(抑或社會等一方面和歷史通約方面)。


從社會公約性的角度說,所有民族國家,在全球經濟生活的整體視域下,已然成為一個族類存在,各個國家的歷史命運已然具有了與這個存在不可分割的整體性質。為此,我們把世界各國共同組成的發展整體稱之為世界社會;把擁有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國家稱之為這個整體(或族類存在)中的類屬文化單元。如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條件下),作為市場載體-文化主體的所有民族國家,就在人類變換自然的整體性活動中,成為世界社會的一員(它要求確定彼此之間社會等一的和諧關係)。它的意義如同文藝復興時期倡導的天賦人權那樣,每個國家都將通過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成為天然的類屬文化單元。那種在經濟上以強凌弱、制裁不聽話國家的做法,那種對落後和發展中國家堅持市場性歧視的做法,那種在國際性公約、國際法和國際社會間的行為準則上始終堅持雙重標準的做法,顯然是與此背道而馳的。


從歷史公約性的角度看,1、所有民族國家又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經線上的產物。2、他們/它們從出於不同地域,擁有各自的歷史文化,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始終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發展連續統。3、他們在反對資本主義殖民統治的鬥爭中,在西方文化對落後和發展中國家的強行滲透中,始終堅持他們/它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精神與獨立人格。4、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它們更加期待作為市場載體-文化主體的雙重資格,參與市場文化運作,投身全球經濟生活。以上這四個方面,顯然是所有民族國家在歷史公約性方面的基本表現。它將告訴我們:即使在全球化的視域內,各個國家作為一個發展連續統的基本事實,也是不可否定的!那種借著全球化的神話,按照自己文化準則(運用經濟的、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文化的各種手段)強行打亂他國內政秩序、割斷他國歷史的做法,必將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不可收拾的後果。


綜上所述,當我們把哲學的認知原點確定在滿足這兩個公約性的物在主體之上,由此所提供的人類觀念方式與視角,不正是我們從人類作為一個族類存在的內在規定中發出的深深呼喚嗎?!當我們從這種變革后的觀念方式中看到了值得人類共同期待的價值前景,不又同時證明了這個認知原點在選擇上的正確性嗎?!


那麼,她究竟是怎樣一種哲學?這個答案基本可以確定:她是行思於物的本體論哲學!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6 17:56 | 只看該作者
淺談觀念方式


我理解,「觀念」的包容性要比思維、意識、認知更大。后三者均是與人類個體相對應的。而觀念是一種成型在這三者之後、包涵著人類認知活動的某種共性,並與人的社會一般行為相協調的東西。當人們面對有多重因素參與其中的複雜現象、事物乃至世界,常常需要在某種認知模態(運行模態)上對它們做出整體性的把握。這時,就把人們對於對象事物在該種認知模態的運行方式上的總體看法稱為人的觀念方式。


再者,觀念方式往往受到技術發展、歷史條件、文化背景、國際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倘用人的(個體的)思維、意識、認知來包容,只能有一種結果——那就是重新歸縮成帶有個人認知色彩的尤物,既便能以某種抽象的概念模式獲得的宏觀上的完美把握,也會受到人們相互溝通時在語義方面的巨大障礙,從而造成人們理解上的不確定性與艱難。


若把觀念方式同作為類屬文化單元(民族國家)意義上的哲思主體結合起來,並在他們/它們投身全球經濟生活、參與市場文化運作的社會生命中承載人類之思,那麼這個哲思主體的「認知」,就在上述活動中具有了行思於物的整體變換性質。


當著人類的哲思,以這樣一些物在主體及其變換自然的協同活動作為他們共同的「認知原點」,由此展開的行思於物的活動(及其知域構成),便具備了新的哲學展態。當人類從這種承載自己社會生命的歷史展態中(即通過他們/它們互為對象的市場文化運作),發現了彼此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類屬價值,發掘出媾和在彼此之間新的歷史文化——類文化,人類觀念方式的變革就真的來臨了!


顯然,這種觀念方式較之前三種說來,它們的最大不同,就是『思』的主體不同,思的載體不同,思者與對象世界之間的關係也不同。


前三種觀念方式,雖因認知原點的選取各有不同,但構成它們觀念方式的『思』之主體都是人類個體。雖然每種觀念方式分別受到各自認知原點及其知域構成的整合,這種整合卻始終完成在人的相對獨立的自我意識之中。因此,無論這三種觀念方式當中的那一種,它們始終採取著主客體物我分離的辨證同一狀態,始終把不同觀念方式整合到每個生命個體與周遭世界的具體結合關係之中。


因此,以往人類觀念方式的困惑是:思者只能在構成他們個體知域構成的範圍內,協同人與周遭世界知性同一的辨證關係,超出思者的主體知性狀況,其『思』無法支配其『行』。而這個意義上的自我意識-我心文化,永遠是孤獨的、困惑的,即使借著思的偉力發現了終極事物之妙,他們對這個世界也終歸是無助的。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6 18:14 | 只看該作者
觀念方式的改變對『哲思』方式的影響


1、人類觀念方式的改變,是以民族國家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作為其『認知』原點的。而人類意識在這個原點上的合理性發揮,必須以世界社會(國際社會)對於所有民族國家作為市場載體-文化主體之法定地位的社會確認為前提。


儘管,人類社會距此要求還有相當距離,但這一事實植根於人類自然歷史的客觀性,必然在各個國家文化精神和生命意志的內在驅動下,發生出與之適合的(世界社會共識的)基本價值理念。而人類社會對這一發展方向和基本理念的確認,又必定對傳統觀念方式構成重大影響。乃至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真正改善,均有賴於不同國家把自身直觀為一個族類存在的這種觀念方式的根本確立。


2、無疑,民族國家在世界社會視野下,既是把自身歷史命運結構在人類變換自然活動之中的類屬文化單元,又是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經線上相對獨立的擁有自己文化精神的社會發展連續統。他們/它們的文化-意識,完全是在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中,通過他們行思於物的知域構成和他們生命意志媾和其中的社會生命狀況來直觀顯現的。


因此,這種『觀念方式』,必然打上他們國家知域構成的歷史印記,必然凸顯他們(族群)生命文化的整體深刻性。同時,在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中,所有國家,又必然在變換自然的整體協同關係中互相滲透、彼此融合,日益生動地凸顯出不同類屬文化單元之間相互類屬的『人類文化』展性。因此,必將在更大的文化視域內,極大地拓展人類的認知視野與生存空間。


這種情況下,人類面對具體事物的全部活動,完全整合到人類變換自然的(完整的有機的)世界社會的鏈條之中,必定表現為人類地看待事物的內在合理性。這就避免了目前那種:我們實踐——因而事物地(局部地)對待事物的矛盾與狹義。就要求所有民族國家,在投身全球經濟生活、把自身作為天然類屬文化單元的基礎上,豎立一種彼此互為載體、互為對象的——共同變換自然的全新發展觀。


3、這時,生活在類屬文化單元(國度)中的人類個體,他們的沉浸在類我合一之境的自我意識——不再以思維與存在關係的思辨方式來展現,而是通過他們生命族群(及其國民個體)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直觀給他們知域的類屬價值和(社會)生命意境直接呈顯的。


因此,個人與其同類的「類-我」合一之境(個與類的關係),總是辨證地詮釋在他們民族國家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現實狀況之中。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人類變換自然的意義主體不再是人類個體,而是有著自己文化精神、投身市場文化運作的民族國家-生命族群。


這時,人的自我之思(抽象之思)漸漸淡去,人的類-我之『思』(人的類-我之心)怦然起搏。。。。。。


整體觀念方式的歷史訴求

人類社會的發展業已進入——人類變換自然的『整體、宏觀』的歷史帷幄進程。人類對這一歷史進程的把握,需要一種全新的、超越不同族群文化的整體觀念方式。



而目前人類關於世界的看法,常常帶有不同生命族群的『我心』文化色彩。他們的歷史文化不同,因而構成他們文化心性的知域構成不同,切分世界的價值視角與整合模式不同。故而,在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相互交往中,難免發生彼此間的經濟較量、政治抵牾,甚至文化衝突。



如若,不把所有民族國家視為天然的市場載體和文化主體,並在這個基礎上,通過他們/它們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建立相互類屬、彼此偕同的整體發展觀————人類的許多極具創意的科學夢想均難以實現。


甚至因為某些科學夢想的實現,在更大的世界社會範圍內,給人的極具張力的社會生命以普遍的異化性質——導致人類自身的災難和泯滅!


因此,我們十分贊同這樣的觀點:關於人類觀念方式的改變,應當從被動的進化轉變成主動的突破!


它表現為:人類觀念方式對極端個人主義的突破、狹隘民族主義的突破,和對陳舊的傳統哲學理念的突破;代之哲思主體的轉變、人類不同文化的融合,乃至全人類變換自然——偕同一致的行動。

哲學認知與生命原神

不知諸位仁兄注意沒有:我關於哲學的所有的論述,很少用物質、精神、意識、存在這類詞語。

我越是期望再現哲學認知從屬於人類的生命原神,便越是仰賴人類變換自然的『自然歷史進程』(人類勞動發展的進程);越是重視人類變換自然活動的知域構成與人類主體知性狀況的歷史同一,便越是用人的社會生命狀況作為人類行思於物的有機載體。

不僅如此,在我的哲學視域內,人類個體永遠是文化族群中的「群中之個」、類屬文化單元中的「類中之個」————這樣,人們思的方式(行思於物的方式)就擺脫了思維與存在關係的糾纏。

因此,當人們「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便在事實上投身於人類變換自然的歷史進程,亦在人的主體知性狀況與他們(變換自然活動所展開的)知域構成的現實同一中,以他們社會生命和諧於自然的狀況——知域著、展現著,發展著、流變著!

如此看來「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無疑代表一種人類變換自然活動的物在運行方式。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概念片語。其間——業已包含了人與自然的「類-我合一」的全部內涵和要義。

無疑,這種敘述哲學的方式,直接就敘述了人類社會發展本身!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其自然歷史進程,直接就是構成我們哲學認知的生命原神。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6 18:15 | 只看該作者
『哲思』主體之改變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要將人們熟知的哲學定義重新改變呢?回答說,這是由哲學關注世界的使命及其功能所決定的。



哲學的功能就在於:她總能在人和自然具體結合關係的層面上,尋找到人類變換自然的主體性關係,以便形成控制這一歷史進程的知域構成與切分(認知)原點。而這個意義上的哲學,才能為我們提供觀照世界的方式和視野,為我們生存其中的世界構建彼此通約、相互融合的價值(理論)整合模式。



那麼,人類變換自然的主體性關係是否改變了?人類控制這一歷史進程的知域構成和認知原點是否與從前有所不同?我們來看:



隨著人類變換自然活動對自然和社會的全面拓展及其對人類自身的社會改造,人類的知域構成亦隨著對象方面的拓展和主體性的社會改造,從自我意識的本我提升至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類-我。哲學從她關注人類精神和命運的智慧之學,提升為關注人類共同生產生活及其與生存環境乃至宇宙演化系統之間,具有協同機理的整體流變之說、動態發展之學。



無疑,在這種哲學展態中,哲學的發展,不再限於個體自我意識引導的能動之思,而是超乎其上,成為一種有人的存在關係和社會生命(即現實類生活)媾和其中的類我合一之思,是對人的『類屬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完整之思。




這裡的類-我,就是我所強調的作為類屬文化單元的市場載體和文化主體,就是以其獨特文化精神投身全球經濟生活、把持自己歷史命運的民族國家。實際上,這也就是有我思寄存其中的『類我合一』的物在之思,一種動態發展、歷史流變的物-我之思。



至此,我們將會發現:『思』的認知原點(『思』之主體)改變了,『思』的運行方式及其展態也與從前竭然相同。



從前的落實在生命個體這個認知原點上的自我意識之思,是在類我分離的矛盾關係中辨證展開的能動之思、應變之思,是隸屬不同知識範式(科學結構)和我心文化的取向之思。明顯帶有個人智慧與機巧的現實選擇性。以致關於哲學的定義也各自不同!



而那個有我思寄存其中的思之載體,那個作為類屬文化單元投身全球經濟的(承載人的社會生命和全部價值的)物化載體——民族國家,既包含了我的人之為人的固有文化心性,又包含了類-我合一(心-物涵合)的知域構成。因此,當我們從人類變換自然的這個認知原點出發,就把『思』之主體由生命個體切換到人類變換自然的物在本體之上。人類的『哲思』亦便在不同類屬文化單元之間(所有民族國家之間)的生產生活和市場文化運作中,獲得了類我合一、心物涵合的全新展態!



當然,這時的哲學定義就不再向從前那樣:依照哲學家的自我意識的那個獨特的認知視角而定。而是按照人類變換自然的主體性關係,及其切分自然的涵合人類全部生命意義與價值的那個認知原點而定。

哲思主體的共同使命


生活哲學的哲思主體是投身生產生活的人類個體。它解決與個人生存境遇相關的社會、家庭、行為、角色、價值、需求、觀念、信仰、社會道德等等一系列問題。


企業哲學的哲思主體是企業實體。它解決與企業的市場定位、質量(與)品牌、營銷(與)策劃、企業文化、(對各類)資源調配、產品開發、市場運作等相關的自組織機制和協同發展問題。大型企業還要把自身發展置身於以下因素之中,去做統籌考慮:產品結構變化、產業結構調整、國際生產要素的流動,以及經濟安全、投資環境、資金運作、國際經濟秩序及其政治背景,甚至文化人類學對市場拓展構成的直接或間接影響等等。


文化哲學的哲思主體,可以是個人、企業和國家。它的特點是『思』之主體,總是把——對他們/它們生存方式構成重大影響的歷史文化、(一般)價值理念、生活方式、社會習俗、文化心性做為其發生心理學機制的哲思背景,並自覺地運用這種文化發生學背景,去解決哲思主體所面臨的各類問題。


人類哲學的『哲思』主體比較特殊,她是所有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載體-文化主體,是歷史上相對獨立的作為一個發展連續統的民族國家,亦是實踐地、理論地把自身以類屬的類屬文化單元。民族國家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深度、參與市場文化運作的水平,直接決定著世界社會的發展;市場載體-文化主體協同一道變換自然的活動,直接彰顯著人類個體自由自覺的社會生命狀況;經由所有類屬文化單元直觀的人類生存狀況,直接揭示著人和自然具體結合關係的結構、層次及其內在合理性。


足見,哲思主體不同,他們/它們的認知原點、觀念方式、文化視角、任務使命及其哲學展態也會各自不同。


但是,無論彼此有多大的差異與不同,他們/它們(這些彼此各異的哲思主體)皆是人和周圍世界具體結合關係的產物,是歷史演進、社會進化、全球市場分化組合的結果。因而,都是(人類變換自然活動中)某個結構層次、變換環節上的主體知性單元。


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正是憑籍(人與自然之間處在不同結合關係層面、不同結構層次和各類轉換環節上的)所有主體知性單元的哲思使命共同完成的!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5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6 18:15 | 只看該作者
認知原點與實間序列


認知原點的不同,它所展示給人們的意義世界也就不同,甚至由這些認知原點所分割的時間序列也不同!這就構成了人類從不同的時間序列看待同一世界的各種矛盾。


儘管許多國家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全球經濟生活,但構成他們觀念方式的時間序列未必納入全球化進程。因為,從根本上說,一個國家觀念方式的時間序列,是由他們產業結構的性質,和該種產業結構結合到國際分工體系的性質決定的。


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時間序列,完全有可能交錯在傳統、現代和後現代之間。一國之內時間序列的複雜性,反映了他們生命族群在人和自然具體結合關係上的不平衡狀況,反映了他們物化為一個有機整體時(物在主體時),與構成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化因素髮生協變的自主性模態。所以,某一國家的觀念方式,不是把這些時間序列取平均,而是他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時(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物在主體時),對於周邊環境和市場因素的變化做出準確判斷和行為協同的能力。


如此,若從時間序列的角度看待全球經濟生活——看待人類變換自然的活動這個有機整體,它就會形成一幅完整的由不同民族國家的時間序列及其觀念方式交織一起的時間結構模式和人類文化圖景。


行思於物的哲學,就是建立在這個宏大背景上的哲學。


從認識層面說,無論是國家社會發展的時間序列,或是人類變換自然活動的整體時間序列,它們都是在人類認知原點所處的不同層次、結構和空間中分別展開的。換言之,人類變換自然的物在方式不同,他們由以確定的認知原點和所由展開的時間及其序列狀態也就不同。


這種不同,反映了人類變換自然的深度、廣度及其結構。它標誌著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構在我們生存其上的星球和宇宙之中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如果不對這種地位和作用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發揮,由此引起的負效應將是毀滅性的!


尋求人類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尋求人類社會的和諧與發展,是當下哲學的歷史使命。它的最佳途徑,就是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成熟性,恰當選擇一個新的有人的主體性關係媾和其中、張揚其上的認知原點。

不可否認,改變認知原點的確是個捷徑。但是,它同時也受到歷史文化背景等更為複雜的因素所制約。故此,還需要更深層次的理論探索。

譬如, 在世界社會範圍內,倘若確立了所有民族國家作為市場載體和文化主體的社會公約性和歷史公約性,民族國家之間的相互交往與平等對話,就具有了最大範圍的法定性和社會公允性;就從存在層面和結構功能上,確立了有人的社會生命媾和其中的人倫價值和歷史文化準則。它不僅構成了(有人的存在關係媾和其中的)新的認知原點,還為人類變換自然的整體活動確立了(內化於人類自主意識進程的)科學發展觀。

再如,企業從前是經濟的細胞,今天則是投身市場經濟運作的重要角色。企業要講誠信,必須回歸倫理本位!這時的企業,就不只是經濟細胞,還通過它們創新的(承載人類生命文化的)各類型產品,和它們在類屬文化單元之間(民族國家之間)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精心打造(市場文化運作),成為為自己(民族國家)及其同類創造類屬價值的社會生產者和實踐探索者。

第三,隨著人類認知原點的改變,原有的文化形態也將隨之改變。當個體認知複合在作為市場載體-文化主體的民族國家之上,這種認知就不只帶有他們民族文化的體認文化色彩(它揭示人類生命個體結合於在這一類屬單元中的個體社會特質,展示他們的產品形態和社會生成物),還將附著在這一類屬文化單元的整體功能之上,將個體認知拓展成為人類變換自然的運作文化、類屬文化(它將揭示出不同民族國家互為對象、攜手變換自然的固有生命文化特質,彰顯類屬單元之間相互類屬的社會一般價值及其和諧於自然的社會生命狀態)。

因此,當著民族國家作為市場載體-文化主體的法定地位確定之後,企業就成為打造這種運作文化、創造類屬價值的『思想者』和開路先鋒。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6 18:16 | 只看該作者
自我意識之思與類-我之思


關於類-我之思可以做如下設定:


當個體認知複合在作為市場載體-文化主體的民族國家之上(即認知原點發生改變),這種認知就不只帶有他們民族文化的體認文化色彩,還將附著在類屬文化單元的整體功能之上,繼而將個體認知拓展成為把自身以類屬的帶有市場文化運作性質的類-我之思。


從前,落實在生命個體這個認知原點上的自我意識之思,是在類-我分離的矛盾關係中辨證展開的能動之思、應變之思,是隸屬不同知識範式(科學結構)和我心文化的取向之思。明顯帶有個人智慧與機巧的現實選擇性,和不確定性。


而類-我之思則竭然不同。首先,它的認知原點的構成不是人為選擇的,而是在人類發展的歷史經線上自然延伸的(產物)。只要民族國家自覺的參與全球經濟生活,他們/它們便作為天然的市場載體-文化主體投身於市場文化運作,自我便通過這個變換自然的社會感觀,以他們社會生命媾和其中的具體狀況運行著人的類-我之思。


其次,認知原點的提出帶動了哲思主體、觀念方式、哲學展態、哲學使命及其社會功能的同時改變。這種社會改變的同時性,不僅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也因應了人類社會現實發展與未來走向之需要。


再者,這種行思於物的類-我之思,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人類變換自然的類屬價值範疇,給出了合乎自然發展和人類生命理性的物在發展模態,又在這個模態中給人類生命個體(自我意識者)預留了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


從前人們的思,只是以概念為載體體,思的內涵只具有特定概念構造上的抽象維度。而這時的概念——卻以承載他們社會生命狀況的具體展態為載體。因此我們說,這時人們的思,是建立在不斷發生著新的概念而又推進各種概念流變的那個物在的(承載人類社會生命的)現實基礎之上。思的內涵和構造,直接是由他們社會生命內在合理狀況來呈現的。因而,它是一種把個人的社會生命放在把自身以類屬的「思之」狀態之中,是從中感受自己社會生命狀況的平衡之思、類屬之思、美感之思、流變之思。

兩種基本視野 兩類不同文化


人們看待世界、審度事物無非有兩種基本視野: 一是,我們實踐因而事物地看待事物。二是,我們實踐因而人類地看待事物。


前種認知視野,總是把世界上的事物、事件整合到個人心知所感、親歷身行的知域世界里,總是在人們體認到的經驗意識、文化背景和既有認知習慣中來尋求對象事物的內在合理性。說到底,它是建立在『思』之個體的自我意識基礎之上。因此,它既受到個體認知取向、行為整合、審美情趣、心理認同、文化格調等帶有濃厚人格色彩因素的頑強制約,還具有著與其生命活動全面交融的那一特定族群文化色彩的體認傾向與辨證特質。


以至,生產與生活、事物和世界,完全成為他們踐性自己思想、構建個人生命活動的社會同構體 。 以至,我們不得不把人類以這種方式開創的全部人類文明的一切稱之為體認文化。


與前者不同,后一種認知視野,注重在人類變換自然的完整視域內,把對象事物結構在演繹我們族類共同命運的有機整體之中。當人類變換自然的活動,把人類和自然的有序交流——以資源配置的物在方式交付給全球市場;當人類變換自然的活動,把人和人的有序交流——以他們/它們作為市場載體和文化主體的方式交付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所有民族國家;當人類變換自然的活動,把個人同他們族類存在的有序交流——以他們/它們把自身以類屬的市場文化運作方式交付給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類屬文化單元。


這時,也只有這時,一種新的、物在的、從人類變換自然的整體上把握人類共同命運的文化形態——運作文化——便從以往的體認文化中誕生出來!


有『我』之思及其存在說出式


任何之思,都是有『我』之思。但是思的方式不同,『我』的涵義就有所改變了。


從思的關係上看,行思於物的思,是在確定了新的認知原點之後,按照『物-我合一』方式(經由民族國家的市場文化運作)運行的思。


從思的過程來看,「思的內涵和構造,直接是由他們社會生命內在合理狀況來呈現的」。


從思的結果來看,『我』的生命和價值不可避免地同我們同類的社會生命和價值有機地媾和一起。因此,這種意義上的『思』,在本質上是物-我合一之思,亦是我和同類之間相互類屬的『思』,故此,又把它稱之為人的類-我之思。


足見,離開了行思的主體——『我』,就不稱其為思。


離開了行思於物的物在現實——即切分自然(變換自然)的自主性單元或社會載體,就會造成思的無序和混亂。


而離開了規定著我們不得不思的那個世界——類屬於我的(類屬於人的)對象世界,我的和我們同類的生產生活、生命價值和意義便因此與思無緣了!


顯然,這裡的思者(自我意識之思與人的類-我之思)都是存在者。但在性質上卻是竭然不同的存在者。作為思中之『我』,兩者有著各自不同的存在說出式。


自我意識之思是結構在生產生活(生命存在)層面上的存在者,他的認知心理學基本上是平面的,是人腦打開在現實社會的知域構成。所以,『我』的存在說出式,是思維、意識和認知,它具有與生俱來的有言屬性。


人的類-我之思是結構在存在層面上的存在者,它的認知心理學是在人類變換自然的歷史活動中縱向延伸的,它書寫著人類打開在世界和宇宙的全部歷史畫卷。所以,「我』的存在說出式,直接就是人作為一個族類存在的歷史、知識、真理和人類社會進程本身,它具有與存在共進的無言性。


未來哲學的使命,就是如何解決好這兩類存在者諧調一致的關係問題,是在彼此相互同一的歷史進程中,把兩種「我」的說出式及其發掘的不同價值(即人的生命價值和他們的類屬價值)最大限度的整合起來。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6 18:17 | 只看該作者
哲學功能的重組 體系構造上的改變


一旦確立了類-我合一(物-我』涵合)的認知範疇,原來那種以自我意識為(認知)原點的哲學體系,就要在新的認知原點上發生功能上的重組,和體系構造方面的改變。


1、從人類變換自然的歷史進程來看,任何民族國家都是相對獨立、具有自己文化心性的社會發展連續統。每個國家的發展都提供一條人類文化心性的歷史線索,都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綿延人類意識不可或缺的一條文化心脈。


2、從人作為一個族類存在的世界現實來看,任何民族國家都不可避免地以其作為市場載體-文化主體的雙重資格,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繼而媾和成為互為對象、不可分割的世界社會。世界社會的構造與發展,正是在這個新的歷史同一體中醞釀和發生的。


3、從人類變換自然的那個最有效、最科學的認知原點來看,每個民族國家都是延展人類社會生命的價值媾和體,都以其內在的、變換自然的人化魅力相互吸附,互相類屬。


以至任何民族國家都在他們/它們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中,以其把自身以類屬的價值方式,成為在存在層面和功能構造上推進世界社會發展的類屬文化單元。


以至每個類屬文化單元都成為人之為人的一個流變發展的生命對象物,成為詮釋他們生產生活意義、社會生命價值和生命活動體驗的社會感官。


以至所有類屬文化單元統統在心-物涵合的那種歷史構造關係上成為具有特定社會整合功能的認知載體,因而在不同民族國家實踐地、理論地把自身以類屬的同時,人的類-我』之心(之思)便以其恆定的節律、固有的心跳,通過彼此間的類屬與共思——強勁地脈動起搏了!


從自我意識的不確定性到『類-我合一性』


從前,落實在生命個體這個認知原點上的自我意識之思,是在類-我分離的矛盾關係中辨證展開的能動之思、應變之思,也是隸屬生命個體、隸屬特定社會的我心文化(實踐文化)和隸屬不同知識範式(科學結構)的取向之思。它明顯帶有個人智慧與機巧的現實選擇性和社會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人類個體最初在變換自然活動中的生命獨立性和社會自主性,亦在於他們切分自然、滿足自身內在需求的社會有效性。


換言之,這種不確定性的社會本因,就是人類自然歷史的不成熟性。


當人類個體在原始群落逐漸發現個人力量、觀察、技巧、語言——作用自然、回饋在群落的彼此差異時,生命個體便在類-我分離的個體矛盾關係水平上帶有了個人智慧與機巧的現實選擇性和社會不確定性。


當人類個體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時代和社會制度上發現自身隸屬特定社會的實踐文化(我心文化),和這些實踐文化作用自然、回饋在社會的彼此差異時,人類個體便在類-我分離的這種社會差異和制度運作水平上帶有了個人智慧與機巧的現實選擇性和社會不確定性。


當人類個體在隸屬於人的對象世界中發現不同的(不同的科學範式、知識類型、產業結構)市場化運作和知識管理,作用自然、回饋在各個民族國家的彼此差異時,人類個體便在類-我分離的市場運作方式和發展運作的水平上帶有了個人智慧與機巧的現實選擇性和社會不確定性。


當人類個體在市場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世界現實中作為一個族類存在時,人類個體便在提供他們社會生命空間和類屬文化價值的那個類屬文化單元中(民族國家中),以他們/它們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市場文化運作方式,呈現出人類個體與它們同類之間的社會確定性和類-我合一性!



顯然,在類-我分離的上述歷史鏈條上,人類個體的現實選擇性和社會不確定性,都是在彼此可鑒的社會等一關係的物質變換水平上(參見以上各段斜體加黑部分)現實發生的。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人類變換自然的活動處在怎樣的社會等一關係的物質變換水平上,人類個體的現實選擇性和社會不確定性,便獲得怎樣的自由維度和發展空間。


而當人類變換自然的活動一旦處在同類等一的類屬文化單元之中,人類個體的社會生命及其活動,便在某種社會確定性的類-我合一境地中,獲得一種行思於物的社會生命價值和類屬文化展性。

類-我之思的特殊使命


其實,關於認知原點的概說,是為著人類觀念方式變革所做的邏輯性鋪墊。它始源於這樣一種基本想法:當人類變換自然的活動受到他們自身觀念方式的文化束縛和思維局限,是否需要建立一種超越自我意識、超越不同歷史文化的人類共思模態?如果需要,那麼進行這種共思的主體應當是誰?是單個思維主體「自我」嗎?是歷史上作為一個發展連續統、具有自己文化精神的民族國家嗎?


顯然都不是!因為,在構成他們/它們生命意識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理念中,不足以包容超越自身狹義性的存在結構與精神機制。因而,不足以在人類變換自然的本體論框架下,解決人類理性之間的各種悖論,不足以消解人類不同宗教、文化及哲學之間的衝突與隔閡,不足以勝任人類欲意和諧自然、宇宙乃至人類生命本身的社會發展使命。


因此,就要求站在當下歷史的高度,在人類變換自然的歷史經線上,構建本體論意義上的新的『哲思』主體。亦即作為市場載體-文化主體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類屬文化單元(民族國家),又稱行思於物(行思於類)的物在主體。


顯然,對這類『哲思』主體的邏輯預設,是基於人類變換自然活動的內在矛盾日益威脅到整個人類歷史命運本身——這個緊要前提下方才提出。這裡的哲思主體,顯然是作為市場載體和文化主體的所有民族國家,是實踐地理論地把自身以類屬的類屬文化單元;這個意義上的『哲思』,顯然是人類在變換自然的這個物在層面上(本體論層面上),通過他們/它們投身全球經濟生活的的市場文化運作共同展開的類-我合一之思。


但是必須強調,本人無意用這種『哲思』取代從前那種以自我意識為原點的其他觀念方式的各種哲學與哲思,那樣的話,就可能窒息了人類全部生命活力本身!為此,我曾這樣寫到:


「哲思主體不同,他們/它們的認知原點、觀念方式、文化視角、任務使命及其哲學展態也會各自不同。


但是,無論彼此有多大的差異與不同,他們/它們(這些彼此各異的哲思主體)皆是人和周圍世界具體結合關係的產物,是歷史演進、社會進化、全球市場分化組合的結果。因而,都是(人類變換自然活動中)某個結構層次、變換環節上的主體知性單元。


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正是憑籍(人與自然之間處在不同結合關係層面、不同結構層次和各類轉換環節上的)所有主體知性單元的哲思使命共同來完成的!」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196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50
8
恐怖大王 發表於 2006-9-7 13:34 | 只看該作者
看不懂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774

帖子

15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9
9
maba 發表於 2006-9-7 15:36 | 只看該作者

看不懂呀!

我也看不懂!誰看得懂,請給解釋一下![:46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4 02: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