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NTER]
先上一張越南火車的照片

街頭的計程車,好象我們的QQ

第一頓午餐,是越南春卷(Spring Roll)和涼拌米粉(Rice Noodle)。中間那個綠色塑料盤子里的就是油炸過的春卷,蘸著青花小碗里酸酸甜甜的汁水;中間大盤各種蔬菜是放在米粉里拌著紅燒肉一起吃的。

還劍湖,還劍湖被稱為河內第一風景區,湖邊大樹高聳入雲,頗有些杭州西湖的味道。林蔭道上每隔20米還豎著各種越南共產黨的宣傳畫,雖然看不懂,但每幅畫的顏色都無比鮮艷而協調。

河內有不少法式建築,帶著濃厚的西方風情的建築物前走過的都是傳統的東方人的面容,這就是越南的風情吧。先看看法國航空的辦事處。

像這樣的建築隨處可見

越南的人力三輪車和國內的不一樣,乘客是在前面,踩三輪的是在後面,車子很漂亮。

街頭還有很多冰店,我們吃了一種「混合水果冰」,把西瓜、波羅蜜、香蕉、龍眼等水果擱一塊兒,然後倒上煉乳,根據自己的愛好放入適量的碎冰,然後搗啊搗,就成了一種香甜美味的糖水啦,好像是8,000Dong。

下龍灣,可惜的是這一天陰天,沒有了藍天的映稱,下龍灣的景色遜色許多。其實下龍灣就和桂林、普吉的攀崖灣風景比較相似,適合坐船慢慢在水上閑逛。

天姥寺(Thien Mu Pagoda),位於距市區約4公里的香江河畔,是一座建於1601年的中國式寺廟,寺廟所在位置據說是越南皇家龍脈所在。這是天姥寺福緣塔。

在寺門口香江邊上第一回看到了盛放的鳳凰花,只是花較小又長得高,拍不出那種滿樹紅花的美麗。

騎著自行、穿著越南國服奧黛的學生MM放學。奧黛與我們的旗袍有些相似,就是長到小腿肚、衩開到腰部,裡面再穿上飄逸的長褲,發現順化、會安的高中生也不知是大學生的校服就是白色的奧黛,很好看。難怪說越南「四苗條」:國土苗條、道路苗條、房子苗條、姑娘苗條。

紫禁城(Tu Cam Thanh)又稱順化故宮,是越南現存最大的古建築群,在美越戰爭中遭到轟炸,內部已幾成廢墟。門票55,000Dong,我們沒有買票進去,只是在門外轉了一下,然後在門口的參天古樹下乘涼參觀往來的人們。

會安的客棧,9USD標間帶空調、吊扇、獨立衛生間、熱水。這是客棧的走廊,具有濃厚的異域風情。

會安是一座安靜質樸的小鎮,你可能會發現它和我們的西塘、麗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到了這裡,頗有些他鄉遇故知、身在異鄉不是客的感覺。先看一張夜景。

沿著河邊都是這樣的法式建築,都是酒吧餐館,老外頗多。這點和麗江比較相似,只是這裡的酒吧通常沒有吵人的音樂聲,很安靜,適合發獃。


還有這樣的露天小吃攤,可惜只供應早餐沒有夜宵。

看看小鋪,這裡賣的是布藝、圍巾、小飾品

會安被稱為「裁縫之城」,成衣店、定製服裝店布滿古鎮。

會安古鎮的老宅很多,街頭巷尾隨處轉轉就能發現一處漂亮房子,有法式的,但由於這裡是中國人在越南定居的第一城,因此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經常也能看見這樣的中式建築。清晨的陽光把斑駁的古牆染成了金色,預示著今天又將是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

再貼

很象西塘的石皮弄啊

好喜歡這樣的水邊古鎮。

賣早點的老婆婆不會說英語,但給了我們除了美食,還有和藹、好客的微笑。涼拌米粉好像是5,000Dong一碗,中間那碗是用來擠檸檬汁拌米粉的,杯子里的冰豆漿是2,000Dong/杯,後來我們又喝的類似綠豆刨冰一樣的飲料也是2,000Dong。

又看到清晨擺渡過來上學的「奧黛MM」

開始還以為這兩位老奶奶在嘮家常,看了一會才知道她們是通過手拉手比劃在討價還價,就好像中國古時候人們手縮在袖子里談價錢一樣。

會安上了年紀的婦女還穿著傳統的越南服裝,帶著傳統的竹篾編山羅。年輕人的穿著已經和我們差不多了,T-shirt+牛仔褲。

越南人認為男人適合干智力勞動,而女人只適合干粗活,所以越南女人既要管家,又要做事,卻寵出了男人們的大男子主義。艱辛的生活使越南女子變得堅韌強悍,尤其是在這樣比較傳統的古鎮,清晨的集市上都是在外掙錢的女子。

越南的瓷器很出名,會安尤其多這樣手繪的盤子、碗。

西貢(SaiGon)。背包客雲集的范五老街(Pham Ngu Lao Str.)。

看看越南特色的苗條的房子,通常都是3-5層樓的。

清晨當地人的集市,還是越南婦女出來做事的多。

西貢是一個很小資的城市,也是越南最現代化的都市了,那裡有很多高樓,還找到了柏盛購物中心,賣的都是諸如D&G等一類的名牌。大街上隨處可見咖啡館、冰淇淋店。這家名為HighLand的咖啡店是連鎖的,有點類似Starbucks。

西貢市政廳(Thu So Uy Nham Dan Than Pho),典型的法式建築風格。

市政廳不對外開放,但從外面欣賞已足夠讓人震撼。

再上一張夜景,宛若水晶宮

紅教堂(Nha Tho Duc Ba),位於Han Thuyen街。是由法國人按正統羅馬建築風格修建的,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是西貢最大的天主教堂。

位於紅教堂旁邊的胡志明市郵局(Buu Dien Thanh Pho Sai Gon),是越南最大的郵局。這也是一棟充滿法式風格的建築,據說整個建築模仿了萬國博覽會大樓。

屋頂的彩繪玻璃天窗是最大的看點。正中掛的是胡爺爺的像。

郵局裡還有漂亮的工作人員。

再看一看夜色中的郵政局。

西貢街頭帥帥的「交通協管員」

其實就是專門在繁忙的路口幫助外國人過馬路的啦,因為越南號稱「摩托車王國」,街頭摩托如流水,初來乍到的老外肯定沒法適應,所以這個細節還是蠻貼心的。

街邊出售奧黛成衣的商店,沒進去看,估計價格不菲。

椰子冰淇淋,裡面是一整個大大的香草冰淇淋球,價格為40,000Dong。中間那個有點像香蕉船的名字叫「four seasons」,價格為35,000Dong 。

由於越南曾經是法殖民地,因此西貢街頭有很多賣丁丁的畫,丁丁在越南或丁丁在西貢當然是杜撰的 ,不過每幅畫的色彩真的是很美啊。一般45,000Dong或3USD一幅A4大小的,大一號的是5USD。

忘記是誰說的:每一個美麗的城市都有一條河穿過其間。西貢也不例外,我們趕到西貢河邊時已是黃昏,看看象不象黃浦江外灘

河邊不例外地矗立著不少高樓,多數都是四、五星的酒店,也有辦公樓。這個小型廣場前有一座民族英雄的雕像,只是不知道他的姓名。廣場前摩托車如梭般飛馳而過,也不見紅綠燈的蹤影,過個馬路驚險無比。"

以上就是我們在越南的行程,其實5天的時間對於一個國家實在是無比匆忙,可惜我們都是拋不下各自工作的凡夫俗子,只能走馬觀花匆匆而過,留著遺憾無數不知何時才能再圓。
除了以上我們去過的河內、會安、順化、西貢,越南還有著名的海灘芽庄(Nha Trang),老外們喜歡在那裡住上十天半個月的,忘記時間的存在,成天晒晒太陽潛潛水吃吃海鮮。
此外大叻(Da Lat)也是個好去處,那裡由於地處高原,是越南最有名的避暑勝地,也被當地人稱為「一生必去的蜜月聖地」,想必應該很美的。
暹粒,一家「南貨店」,賣風乾的魚和肉

熱帶水果攤。賣給外國人價錢都很高,比如那種皇帝蕉,一把大約要2,000Riel,相當於半個美元,我們買了個芒果,花了1美元。

網上盛傳的圍巾

一個當地的小孩,記著網上說的帶了一把糖去,給了他幾顆。小小的糖果,在我們的眼中微不足道,卻給他帶來了那麼多的滿足,沖著我們的鏡頭天真地笑。

五月盛放,自然少不了鳳凰花,隨處可見的熱帶花朵,不大卻分外艷麗。

還有三角梅,彷彿顏色也是更為濃釅。奇怪的是在熱帶看到的三角梅好像都是雙色的

洞里薩湖據說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Tonle就是河或湖的意思,Sap是淡水的意思。12-6月湄公河處於枯水期,洞里薩湖的水就會流入河裡,而當6-11月湄公河漲水,河水就會倒流入湖。這樣互相配合天衣無縫,既使湄公河免於洪水威脅,同時又保持了其足夠的水量。
由於現在正處於湄公河枯水期,洞里薩湖水大量迴流,因此湖的面積也相應較小,水深較淺,看上去水質也不幹凈,岸邊裸露著很多泥土。

據說洞里薩湖是世界上魚類資源最為豐富的一個湖。
為我們開船的是一對父子,小船老大才11歲,每天上午去公立學校上學,下午在船上補貼家用。他估計是對遊客的鏡頭習以為常了,看了我們一眼,又專致地做著他該做的事:掌舵、發動、以槳控制方向,看著很辛苦的活被他輕鬆搞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吧,也許他早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艱辛,所以看上去是那樣的懂事。

著名的越南浮村Vietnamese Floating Village,這是一個水上村落,70%以上的居民來自越南,還有柬埔寨當地人以及部分緬甸人。他們在這裡主要從事漁業,房屋隨著旱雨季水位的變化而不斷移動。

這裡至少有幾百個浮動的房子,有的駐家,有的是小商店,據說還有浮動的豬圈、浮動的學校、浮動的餐廳等等。房屋下面綁著竹子,想要固定的時候拋錨就可以了。

在這樣的浮動家園裡,生活應該是很艱辛的吧。日常的生活用水從哪裡來?飲用水又是如何解決的?除了魚類,蔬菜和水果怎樣辦到?

巴肯山上有一座巴肯寺遺址,巴肯寺信奉的宗教為印度教,供奉的主神是濕婆Shiva,別被音譯誤導,其實濕婆是位男性,為印度教中的毀滅之神。巴肯山上面朝西的那一邊坐著各種膚色的人,都是為了看日落。

從巴肯山上下來,天色已晚,東方的天空中仍然有著雲層擋在了太陽前面,依舊與朝霞滿天的美景擦肩而過。

通往主殿的大道兩側各有一個蓄水池,當時是用於儲存吳哥寺地下排水系統排出的雨水,共祭祀者在朝拜前潔身之用。這五座蓮花蓓蕾神塔已成為了吳哥的代表,千萬次地在明信片上、雜誌上出現。

吳哥寺(Angkor Wat),又稱為吳哥窟、小吳哥。是由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於1112-1201年建造的,信奉的宗教也是印度教,供奉的是毗濕奴Vishnu,是印度教中的保護神。吳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築,也是吳哥建築群中保存最完整的古迹之一,與埃及金字塔、中國萬里長城、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千佛壇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觀。
中央大道的兩側分別有兩座library,我認為是藏經閣,經書都已不知去向,空留下千年的石閣默默迎送著日月。

中央大道的盡頭就是主殿了。主殿建於三層台基之上,被三層方形迴廊環繞著,全部用石頭堆砌。進門前先看看第一層迴廊的外觀。

要進門啦

[color =#000000]第一層迴廊長約800米,四壁上都是精美的浮雕,都是古印度神話《羅摩衍那Ramayana》和《摩訶婆羅多Mohabharata》里的故事片段,但我們幾乎連這兩部史詩的名字都記不全,面對著輝煌精緻的藝術,只仿如文盲讀報一般。由於迴廊有屋頂,因此這些浮雕大部分得以保存下來。
這一幅是東廊南翼上雕的《攪拌乳海》的一部分。為了保護文物,所有的浮雕錢都攔著圍欄。

在吳哥隨處可見這樣的窗,是我喜愛的篇章

這樣的光與影,讓我感到彷彿光陰就是在這樣慢慢流逝,千年不變。

幽深的長廊,恍若時光的隧道,誘惑著我不斷去跨過一個又一個門框,彷彿離塵世越來越遠,離那個曾經繁榮的盛世越來越近。

跨過這樣的門,穿過黑黑的屋子,看到的是通往天庭的階梯。

第二層迴廊裡面擺滿了神像,可是我們看見的都是殘缺不全的。當地人會對那樣的石頭虔誠叩首,可是這些石像、這些神,連自己都保佑不了,最終也逃不脫被販賣文物者的破壞,又怎能庇護他的信徒?
在見不到陽光的黑暗中,一回身看到殘缺的石像,恍然不知身在何處,匆忙離開走入陽光里。陽光下,彷彿這些石頭也是暖的。

開始了傳說中最艱難、心懸半空卻又捨不得放棄的朝聖,每個人都像壁虎一樣手腳並用地向第三層平台爬去。「天梯」高13米,與地面成75-80度角,每級石階很窄,而且被磨得呈弧面狀。兩眼緊緊盯著面前的石階一鼓作氣爬上了「眾神彙集的地方」,來到了五座蓮花蓓蕾狀的佛塔底下。

在「離神最近的地方」休息,喝水吃麵包,俯瞰天庭。

下去的時候選擇了南面有扶手的石階,這個地方就是「愛情梯」了。
相傳30多年前有一對法國老夫婦來此地朝聖,妻子不慎摔下身亡,丈夫悲傷之餘捐資在南面的石階旁修建了扶手,以方便後人上下。儘管有扶手,還是覺得腿軟。

從南門出來,再看一眼吳哥寺。

不過一看到豆蔻寺,疲勞在一瞬間消失。
豆蔻寺是由南北向排列的五個塔組成,是磚結構的。

20世紀考古學家重新把豆蔻寺修復,重新放上去的磚上都標有「CA」記號。

皇家浴池Srah Srang,到底是給皇家洗浴典禮用的,就是氣派非凡啊。
這個雕塑是七頭蛇那迦Naga,是水神,能給國家帶來風調雨順。所以每個寺的護欄上都裝飾有那迦。

皇家浴池對面的斑黛喀蒂Banteay Kdei,這是一座信奉佛教的寺廟。門洞上方是著名的「四臉像」。

這座寺廟的中心寺塔和四周的長廊都已經倒塌,但走廊一樣的幽深。

塔布蘢是Jayaviravarman VII建造了獻給他母親的,信奉的是佛教。但想必國王在建造此寺時肯定想不到日後塔布蘢會由於參天古樹而更出名,間或由於一部叫《古墓麗影》的電影而更出名的吧。

有些大樹還跨騎在圍牆上,更甚的還穿透了建築,導致寺院頂部的磚石倒塌下來,變成了廢墟。

這些千年的古樹和建造寺廟的岩石生長在了一起,天長地久,那樣用力地擁抱著,彷彿一對相戀的愛人。
這個地方就是拍過古墓麗影的。

在塔布蘢里看到這樣一位「小仙女」,不推銷紀念品,也不跟著遊客乞討,就那麼坐在安靜地那裡。

塔布蘢寺的參觀時間最好是下午三四點鐘的樣子,會有陽光照在樹上、古寺的圍牆上,留下斑駁的光影。
再看一眼被古樹用力擠到的古寺,我們已經在這裡遊盪了近兩小時。

五點鐘,我們坐上Tuktuk去吳哥寺看日落。
重新走上虹橋,偶然一回頭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懷裡抱著一隻同樣幼小的狗狗,睡著了。
孩子是柬埔寨的希望和未來,他們總是在你不經意間出現在古建築里,觸動你心靈深處某個柔軟的地方。這樣的國度,這一切,並不是他們的錯,可是他們的未來那樣沉重。

這四個女神devana神態各異、頭飾也各不相同,保留得十分完好。

3日早晨4:45起床去皇家浴池Srah Srang看日出。
這一天,我們終於在皇家浴池看到了傳說中的日出。5點多一點,天空還是有些黑,但水池邊已經聚了不少人,支起了不少三角架。

慢慢的,能看到漫天的紅霞,直到天盡頭。而水面是一樣的燦爛。

太陽要升起來了,天空開始漸漸發亮。

遠遠的天空中,看到了小小的圓圓的太陽,金光燦燦。

護城的獅子下,站著兜售圍巾的小姑娘和我們一起看日出,沒有貿貿然打擾我們,一直等到太陽出來才漸漸走上前來。

這位女孩一邊喝著冰飲料,一邊不忘記高高舉著她的商品給我們看。這樣手工編織的木質手鏈她開價1USD三條,最終是以1USD六條成交的。

女王宮Banteay Srei。
女王宮是由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 II於967年建造的,規模雖小,但其藝術價值卻很高。

女王宮信奉的是印度教,供奉著毀滅之神濕婆Shiva,但「女王宮」這個名字的來歷,早已無從考究。有人說,這座宮殿是為了在戰時藏匿後宮佳麗而建造的,所以稱為「女王宮」。整座宮殿是由紅砂岩堆砌而成的,顏色、花紋、奢華的風格看起來倒挺像是女王居住的地方。

女王宮被稱為「吳哥古迹中的一顆明珠」,每一道山形的門楣上都有著精緻細密的雕刻,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雕刻的手法較之吳哥寺的更為細膩剔透。

如果一扇門、一根柱子上刻滿了精美的花紋,或許算不了什麼,但縱深百米的廟宇里,每一扇門、每一個門楣、每一根柱子上都刻滿了繁複細緻、層次分明、線條柔美的花紋,無一遺漏,彷彿是刻在木頭上一般,讓人不得不嘆為觀止。

拉近看一看華麗精緻的柱子和門框。

每一個塔門上方都有五頭或七頭蛇神那迦Naga的身影,翹首警戒著。

因為離吳哥較遠,女王宮是被發現的比較晚的,因而也得以保存得比較完整,然而神猴哈努曼Hanuman的頭還是被削去了。

「女子庇護所」

高布思濱又名千林迦河River of Thousand Lingas,或「千陽之地」,因為林迦Linga就是男性的生殖器。按照婆羅門教的理念,從林迦上流過的水就是聖水,聖水能洗掉晦氣、罪惡,凈化靈魂,得到神的護佑。
上山時沿途穿過的原始森林蠻有味道的,看到很多詭異的樹與藤。

找到這樣一棵藤,感覺象木耳。

又一棵捲來捲去的,真無法想象怎麼能長成這個樣子,大自然真是奇妙啊

滿地都是這樣的纏來纏去的藤,好像樹妖婆婆。

前去「千林迦」雕塑的路已經被走得清晰可辨,建議最好沿著前人的腳印上山,人跡罕至的地方還是不要走,因為那些地方可能還會有戰爭留下的地雷。
不知道怎樣才能把樹絞成這個模樣。

這就是沿途的雕塑群

終於走到源頭的「千林迦」雕塑,可惜沒有水。

這個小水池據說是常年活水,可能是教徒沐浴聖水的地方。

崩密列Beng Mealea,這個被幾乎所有的功略稱作為「最難去,卻又最值得去」的地方。
先來到一扇倒塌的門,小伙說這裡曾經是崩密列的南門。

崩密列Beng Mealea是由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於12世紀建造的,信奉的是印度教,它和吳哥寺的規模幾乎一樣大,但依然被叢林嚴密包裹著。
南門是進不去了,我們從南門邊上的一個小坡爬了進去,開始了野外探險一般的旅程。
進去后看到的都是斷壁殘垣,這就是每個寺廟都會有的藏經閣。

透過門洞看到的景象

崩密列里幾乎沒有什麼遊人,整個下午我們就只碰到了另外幾個歐洲人。帶隊的那個小夥子也說,早幾年根本碰不到幾個中國人,近一、兩年來遊玩的中國人才漸漸多起來了。
我們在這樣的千年石頭上爬來爬去,感覺自己好像《古墓麗影》裡面的勞拉。

經常在石塊上看到這樣的洞,有的大有的小,問那小夥子這是不是代表一些特殊的意義。小夥子隨手拿了些小樹枝插到洞里比劃著說,這是用於石頭和石頭之間固定的。原來,這些巨大的石塊之間就是靠這樣的小洞和木枝來固定的,有些象木匠活里的榫頭,好的木匠活也不是靠粘結劑來固定的。

由於位置比較偏僻,崩密列裡面的很多浮雕和佛像都已被掠奪,令人扼腕嘆息。

但還是能發現一些細緻的雕塑,這個中間有六條手臂的就是毗濕奴Vishnu,印度教里的保護神,下面是他的坐騎神鳥格魯達Garuda

這是另一座藏經閣

比粒寺Pre Rup又名變身塔,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 II建於10世紀下半葉,是用來舉行已逝國王火葬儀式的寺廟。
我們到達時已過五點,太陽的餘暉照在寺廟上,背陰的部分彷彿陰森森的。這樣的石階好像都帶有燒焦的痕迹。

比粒寺是典型的「塔山」風格,其基座為磚紅壤,比如上一樓貼的石階,上層為磚塔。石階上面有很多洞洞,並不是風乾所致,而是磚紅壤干后自然形成的。
經過千年歲月滄桑,石獅子仍然忠實地守候著這片寺廟。

在比粒寺看日落的人遠不如吳哥寺或巴肯山多,所以這裡比較安靜,可以靜靜感受這一刻大自然無窮的變化。
這一天雲層依舊很厚,可是當太陽在一次從雲縫中探出些許光束,朝陽的塔身顯現出不同尋常的魅力,彷彿是鍍上了一層金色那般輝煌。

這樣的夕陽轉瞬即逝,只容我拍了四、五張照片,太陽又躲回了雲層中。
坐在高高的有點微燙的石頭上看著腳下層層疊疊的樹林,感受心靈的凈化。忽然耳邊傳來優美的無伴奏合唱,循著歌聲回頭,看到一隊法國中老年旅友,面朝著太陽落下的方向輕輕唱起悠揚的老歌,在這樣的古寺上,在這樣的傍晚時分,此樂只應天上有。此情此景,深深印記在心中。

夕陽暈染下的佛塔

在比粒寺上兜售明信片的小女孩

那一天的日落

這一晚,我們的第一小分隊結束了三天的吳哥之旅,將於第二天奔赴曼谷,而我們第二小分隊仍在吳哥多留一天,我們面臨著小別一天,於是在北京餃子大酒樓(所謂大酒樓,其實就是個小飯莊,而且菜做得也不太好吃)吃完晚飯後,我們奔赴Red Piano腐敗。
Red Piano對面的那家酒吧音樂喧天,而Red Piano卻是個很安靜的酒吧,據說那天是他們開張十年,也沒什麼優惠,我們開了一瓶法國紅酒,20USD/瓶,味道頗為純正。結果他們23:30就關門大吉了,我們也只得悻悻而歸。
Red Piano還是挺好看的,可是好像人氣不如往上說的那樣旺。

吳哥通王城Angkor Thom。
Angkor是「城市」的意思,Thom是「大」的意思。吳哥城是真臘王國吳哥王朝的國都,初建於9世紀後期,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宏偉的一座都城。據估算,這座城市鼎盛時擁有人口上百萬,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生機盎然,規模之大遠超過羅馬城。
我們從南門進城,遠遠地,望到那座高高的城門,寬7米,高23米,頂端有三座「四面佛像寶塔」,中間的寶塔最高,兩側略小

石橋上刻的是著名的「攪拌乳海」的故事:以前,天神們Deta也是有生老病死的,他們想尋找一種長生不老的葯,於是毗濕奴Vishnu建議天神們與阿修羅們 Asura一起去攪拌大海,從中提煉一種長生不老的瓊漿玉液。這是幾個世紀以來,天神們與阿修羅唯一的一次合作,大家達成協議,得到永生葯后一起平分。
他們以蛇王瓦蘇基來代替繩子,以曼多羅山作攪拌棒,阿修羅抓住大蛇的頭,天神抓住大蛇的尾,開始了數百年的攪拌。
海水經過長時間的攪拌,開始變成奶。而海面上也出現了新的寶物和神,阿修羅一見到盛著長生藥的器皿,蜂擁而上發生了可怕的爭奪。毗濕奴大神一見到這混亂的場面,靈機一動,變成一位絕色的女子,阿修羅為美色所誘,停止爭奪並把長生藥交給了這位美女。
霎那間,美女和長生藥都不見了,阿修羅陷入一片混亂。而毗濕奴早已帶著天神們遠走高飛,開始傳喝這瓊漿玉液。
從此,阿修羅與天神之間發生了慘烈的戰爭,阿修羅雖死傷慘重,但仍然堅持戰鬥,最後實在堅持不住了,才撤退到地下和海底。
而天神們則興高采烈地各自回到家裡,把盛著長生藥的器皿交給了達摩之子那羅保管。

很多天神或阿修羅的頭都被削去,而南門的石橋是雕塑最完整的,其實很多都是後來才重新補上去的。低眉順眼的是天神們Deta

而怒目圓睜的自然是阿修羅啦。
其實阿修羅比天神早出生,應為兄長。阿修羅非常強大,聰明而懂得魔法,財寶數不勝數。本來,阿修羅是極為虔誠和道德高尚的,但後來,他們驕傲自大,漸漸變得專橫跋扈,於是幸福開始轉向天神。天帝因陀羅在大會戰中消滅了許多阿修羅,而濕婆進一步打擊了阿修羅。後來在佛教中稱阿修羅為非天、劣天、魔鬼。「攪拌乳海」中他們又一無所獲,所以才如此氣憤吧

出南門往北不到2公里,便到了巴戎寺Bayon。
巴戎寺是由蘇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初建,Jayaviravarman VII重建。信奉的是佛教。Jayaviravarman VII沒有把最大的神廟獻給濕婆或毗濕奴,這些印度教的神靈並不能保護他們的城市免遭占族人的侵略。於是,這位偉大的國王將吳哥最後的一座偉大的神廟獻給了佛。
巴戎寺位於吳哥王城的中央,整個建築事實上是由兩座造型不同的寺廟疊建在一起的。巴戎寺的塔共計37座(也有說是49座),中間一座最大,其餘各塔如眾星拱月般全部簇擁在其周圍。這些佛塔定部分為四面,每面刻有一個巨大的佛像。

殘缺的門楣

進門后看到的佛像,默默守候著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寺廟。這裡以前應該是迴廊一類的建築,但現在都沒有頂了

巴戎寺里舞蹈的小仙女隨處可見,這是在門楣上拍到的

還有在石柱上的。舞姿婀娜的小仙女Apsara是我非常喜歡的

在下面來來回回逛著,拐來拐去地就看到了一些陡峭的石階,手腳並用爬上去后,恍若來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張又一張的巨大的臉,反反覆復,不笑不怒,不溫不冷,洞察一切般地望著來來往往的芸芸眾生。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張巨臉

這些巨大的臉被稱為「吳哥的微笑」,但他究竟是誰?有人說這些巨臉都是根據國王的長相雕刻的,彷彿這位偉大的君主無時無刻都俯視著他的國度、他的臣民。仰視著他,敬畏從心底油然而生

不知不覺迷失在「大頭林」里,前後左右都是這樣神秘的微笑,洞察一切那般。

其實我更喜歡女神的微笑,美麗、端莊,給人溫暖的感覺

來一張近照,這張是我最喜愛的微笑

下面的迴廊也有很精美的浮雕,只不過由於沒有了屋頂,破壞較為嚴重,但從看到的仍可以想象出巴戎寺曾經的完美。
浮雕刻的是「戰爭與和平」,有血腥的戰爭場面,也有高棉人生動的日常生活,在英文版的\"Ancient Angkor\"里說還有當時高棉的集市,裡面甚至畫到了中國人,可惜我沒能仔細找到。

僧侶是古寺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是一回頭就看到了這三位,一直追著他們拍,後來被他們發現向我走來,搞得我很是緊張,沒想到他們只是想看看我數碼相機里的照片,於是我就得寸進尺不僅拍了他們的合影,還和他們一起拍了合影

講故事的人不在了,雕刻故事的工匠也不在了,只剩下這聳立的石頭,不要恢宏的戰爭,不要偉大的英雄,只要簡單的和平,瑣碎的生活,平凡的快樂。

這樣的佛龕里本來應該是有佛像的吧,可是現在只剩下這樣的空缺。就好像這個城市,曾經的一切都難再尋到,只剩下不完整的石頭,零零星星地映照著一個逝去的偉大帝國的輝煌。

出了巴戎寺往北不久便來到巴方寺Baphuon,剛才看了LB網友的遊記,發現去年巴方就在修繕,和我這次拍到的照片差不多,也有大吊車。看來重建修繕的工作是件持久戰啊。
遠遠望了一下,我們就繼續北上了。

不小心岔到了一條小路上,從一個小門進去,便是曾經戒備森嚴、但卻金碧輝煌的皇宮內院,如今只剩下殘缺不全的記憶與千年的古樹訴說著過去的片斷。
曾經在中央有一座冠冕金塔的空中宮殿Phimeanakas如今只剩下破敗的軀殼。

從皇宮正門出來,前面就是中央廣場Central Square,筆直下去可穿過十二塔廟(就是對面那十二座隱藏在樹林里的小塔)由勝利大道通往勝利門。
站在高高的台上望出去,感受一下從前國王君臨天下的豪情

我們先到了北邊的癩王台階Terrance of the Leper King。這是一個7m高的平台,頂端有一個全裸的沒有性別的塑像,現在看到的是複製品,原來的那個藏在了金邊的國家博物館里。
為什麼叫「癩王台階」,至今已無從考證,這也是吳哥眾多的未解之謎中的一個。經過考古學家初步勘查,推斷癩王台階所在地是當時的「皇家火葬場」。又是一個火葬場,這個平台也太大了,皇家的氣派就是不凡啊
這就是癩王塑像。

還看到一座殘缺無法辨認的雕塑,在吳哥,這樣的不完整比比皆是。聽所有當地人迫於生計,把佛像的頭以3-5USD就賣給文物販子了,無語。。。那些文物販子,整個的石像拿不動,就用利器砍下最精美的頭部,在《兩隻老虎》里也有這樣的情節。

平台的外圍都是精美的雕塑,很奇怪的是外圍之外1-2m之遙又建了一層圍牆,有人說是為了擴建。由於有了保護,內層圍牆的雕塑被保護得比較完整。我們找到了海底動物,比較少見。

每個轉角處都有精美的五頭或七頭蛇守護

忘記在哪本書上看到的,說是圍牆上雕的是國王,擁簇著他的是後宮的寵妃。

看完了癩王台階,接著往南很快就到了戰象台階Terrance of the Elephants。
戰象台階曾經是國王舉行慶典儀式的地方,也是國王的閱禮台。

近看象鼻石柱

隨處可見的浮雕

這裡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斗象大會,只有斗象勝出的大象才能成為國王的坐騎。從巨象石雕上可見一斑。

戰象台階角上的守衛獅子。這一個是常見的被削去臉部的。

對面的那一個還有部分殘缺不全的臉

中午的太陽火辣辣地照著大地,我們在食鋪里休息、互相傳看照片、喝冰茶、和食鋪老闆的小孩玩,時間很快過去,兩點鐘,我們又出發了。
下午的第一站是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這座神廟是由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建造的,信奉的是印度教,供奉濕婆和毗濕奴。
周薩神廟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是由中國政府出資一千萬進行修復的,這張照片想必大多數中國人都拍過

圍牆上還有獅頭像和神鳥像的浮雕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就到了中午。我們在巴戎寺對面隨便找了個食鋪,沒想到做出來的飯菜特別香。
這就是我們點的Amok fish, pork with Coconut curry, fried beef with vegetable,vegetable soup, 每人一罐可樂,總共是15USD/4人。
[/CEN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