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大學是為了「風花雪月」?

[複製鏈接]

1884

主題

3498

帖子

274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無敵殺手會員(一萬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4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常殺銀 發表於 2006-8-21 14: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大學是為了「風花雪月」?


  葛劍雄




我希望社會和用人單位「不要只看一張大學文憑或學位證書」,也給沒有文憑卻有真才實學的人一條出路。

由於《中國青年報》有關上大學是否值得「後悔」的報道引了我的兩句話,引來了一些論者的批評。例如有的評論就將我與熊丙奇一起,列為主張大學生活應該是「風花雪月」,引導學生不問功利的代表人物。老實說,我已經記不得我是在什麼場合、什麼時候說過這兩句話的,是記者採訪過我,還是引用了我已經發表的言論?單獨看,這兩句話都沒有違背我的原意,但合在一起,並造成這樣的看法,至少是出於誤解。  

我的第一句話「將過高的期望寄托在上大學,例如脫離農村,改善生活和提高社會地位」,是針對近年來一些人對上大學期望過高而說的。比如一些學生和家長認為,只要考上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就能達到這樣的目的。但畢業后往往事與願違,如找到的工作不理想而不願應聘,或者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僅改善生活和提高社會地位的意願化為泡影,連戶口遷出農村都辦不成。另一方面,社會各方面對人才作片面理解,非大學本科學歷不可,甚至還得有碩士、博士學位才行。因此,如果沒有大學文憑,進戶口,招聘,進入「人才工程」都沒門。這樣就在客觀上助長了學生和家長的過高期望,所以我希望社會和用人單位「不要只看一張大學文憑或學位證書」,也給沒有文憑卻有真才實學的人一條出路。

到現在為止,我也不認為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妥,與記者報道和目前熱議的話題也沒有矛盾。我從來不以為,上大學只能「風花雪月」。順便指出,即使是從非功利的目的出發,上大學也不是「風花雪月」,而應該是「寒窗苦讀」的精神。正因為如此,我也不會反對上大學的功利化目的,反而希望「功利」得更合理,更有效。

以前上大學是少數人的事,又由國家提供全部費用,包括食宿津貼,畢業后包分配,想自謀出路也不可能,工資待遇的起點完全相同。在改革開放前,大學生的人生目標是「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擰在哪裡就在哪裡閃閃發光」,怎麼能容許功利性?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能放棄功利,在某些公開的旗號下同樣會有各種個人目的和追求,但這些都是不能公開的。

但現在大學生數量迅速增加,已經由精英化走向普及,上大學得自己負擔一部分費用,上民辦大學還得全部自費,畢業后得自己找工作,工資待遇相差懸殊。在社會貧富差異加大時,不同家庭對培養大學生費用的承受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既然如此,學生和家長要計算上大學的投入和產出,當作一種投資行為,也完全正常,無可厚非。教育主管部門和大學應該如實地向學生和家長說明「投入」的數量和方式,保證產出的質量。學生和家長要據此作出理性的選擇,維護自己的權益,爭取最大的效益。據報道,現在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對上大學感到「後悔」,無非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當初的選擇不當,對困難估計不足,或期望值太高,一是學校沒有提供承諾的服務,沒有達到應有的標準。無論哪一種,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大學和學生及社會各方面認真對待。  

面對上大學功利化的現實,並不意味著不再提倡非功利化。無論為了獻身科學,致力學術,提升人文,陶冶性情,還是為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德、人類尊嚴,總得有一部分人,或者以一部分精力獻身於非功利的大學教學。但這些都應該是自願的,或者是契約性的,與多數人的功利性可以并行不悖。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3: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