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亮劍》原型 中國將軍鍾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7-13 2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75年總參放內部譯製片《巴頓將軍》,一些老傢伙看過後,嘴一撇:有什麼稀奇,我們也有。誰?少將鍾偉。
  鍾偉,湖南平江人,1915年生,14歲入團,15歲參軍入黨,在彭德懷的紅三軍團和徐海東的紅十五軍團先後任連指導員,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說他能與巴頓比高低,因為他能打仗,打勝仗。如你去問鍾偉,哪一仗打得最過癮?那當然是1947年春天,三下江南時,在吉林靠山屯打國民黨71軍88師。這仗不但打得敵人魂飛膽散,精彩之處還在於自己也打得驚心動魄。
  那時鐘偉是東北野戰軍二縱5師師長,3月8日奉林彪命令率部南渡松花江,準備經靠山屯東進德惠配合東野一、六縱在大房身圍殲國民黨軍新一軍一部。部隊到了靠山屯發現有大批敵軍正在往德惠方向撤退。鍾偉一聲令下,5師圍住了屯子內國軍71軍88師264團1337官兵。




少將鍾偉
  打不打?鍾偉和政委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政委認為:東進是全局,上級的命令是鐵的紀律,我們不能貪圖眼前利益,動搖了總部決心,即使這仗打勝了,我們也是錯的。鍾偉堅決主張打,他認為:違抗上級命令是不對,但貽誤了戰機而影響全局就更不對。
  意見相持不下,戰機眼看就要錯過,鍾偉下了決心:「就這麼定了,留在這裡打,打錯了,砍頭掉腦袋我擔著,打!」
  從3月10日凌晨5點到下午2點,鍾偉連著接到了林彪三個即時東進的電報,他不為所動,因為他看見了戰局的轉變,他圍住了88師一個團,而敵87師正在趕過來增援。他一面組織戰鬥一面向林彪報告情況,電報的主題只有一個:你的命令我暫不能執行,就因為眼前有大仗打。
  一向執著的林彪終於被鍾偉的執著所動,他改變了決心。
  最後,5師全殲了88師的一個整團,又反過身來拖住前來增援的87師,林彪再率一、六縱西進一舉在郭家屯全殲國軍87師,取得了三下江南的全勝。鍾偉違令調動了林彪,但林彪並沒有虧待他,在整個四野系統中鍾偉是唯一的一個從師長直接提升為縱隊司令員(軍長)的。
  說鍾偉不比巴頓差,因為他和巴頓一樣都有非常鮮明的個性。
  抗戰初期他在鄂豫挺進支隊當團政委,由於與支隊領導脾氣不合,一氣之下帶著老婆、剛出生的孩子和警衛班跑了,他們歷盡艱辛,在蘇北找到了老部隊--新四軍三師。黃克誠收留了他,讓他當了10旅28團團長。
  鍾偉的部隊能「搶」,戰前戰士兜里都是「五師繳獲」的條子,一仗打下來全城都貼滿了「五師繳獲」。有一次條子還貼上了東野總部的兩輛過路彈藥車,雙方爭執中,鍾偉來幫忙了,「什麼你的我的!都是八路,都打國民黨」,憑這一句話,5師的人就把車給卸了。
  鍾偉本人愛玩,在北滿時,一打完仗,鍾偉就把部隊交給政委和副師長,自己回哈爾濱跳舞去了。等幹部戰士看到師長回來了,說明就要打仗了。鍾偉比巴頓更野,巴頓充其量敢踢被戰火嚇懵了的戰士的屁股,但從來不敢拿槍威逼上級。鍾偉敢。49年渡江后,鍾偉的49軍在湖南中了白崇僖的埋伏,指揮作戰的兵團副司令員陳伯鈞下令撤,鍾偉不同意,堅持頂著等援兵,否則全玩完。陳說他是副司令,他說了算。鍾偉拔出手槍頂住陳的腦門吼:再說撤我就斃了你!
  如果拍一部「少將鍾偉」的電影,我想它在中國的票房效應不會差於「巴頓將軍」。但鍾偉沒巴頓那樣幸運。1958年8月中央軍委召開了史無前例的擴大會議,各大軍區領導除在家值班者,各軍、兵種正副職,各野戰軍軍長政委,各師一名正職幹部共1569人出席會議,批判彭德懷。會上總政治部領導放了一顆重磅炸彈,說彭德懷在長征路上欠下了紅一軍團的血債,是彭親手下令槍殺了一軍團的一個連長。林彪也跟著昧著良心說瞎話,說彭恨不得把一軍團的人通通殺盡,因為一軍團是毛主席親自締造和領導的。這時鐘偉說話了,他是以北京部隊參謀長的身份於會的。
  「胡說」,鍾偉一聲斥喝站了起來,「這完全是無中生有,你當時在場嗎?我在場,是我乾的!彭總不在場,也不知道有這件事!現在要說清楚,那人是罪有應得,該殺!那是在一、三軍團強攻婁山關,敵人反攻,他臨陣逃脫,還拉了幾個戰士反水,被我們後續部隊捉住,執行戰場紀律,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你不殺他,他會反過手來殺我們,如果是你林總,你也會下令槍斃他。我看是有人別有用心,扯歷史舊賬,製造事端,挑撥一、三軍團的關係,加害於彭總。」說到這裡鍾偉熱血涌了上來,脹紅了臉,手指著台上,幾乎是在叫喊:「你們不是在逼彭總交代軍事俱樂部的成員嗎,算我一個吧,也拿我去槍斃吧!」林彪被堵得說不出話來,蕭華下令將鍾偉銬出會場,送軍事法庭。
  人們沒有忘記鍾偉,過了幾年,毛澤東很偶然地問起了鍾偉的情況,但這很必然的導致了鍾偉案的解決,但他沒再能回部隊,他下放到安徽當了農業廳的副廳長。
又過了十幾年,彭德懷到了彌留之際,據看管人員記錄,在彭最後的喃喃念叨中有鍾偉的名字。


猛士鍾偉
《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司令部編寫)謂東野五師:「該部隊系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以猛打、猛衝、猛追三猛著稱。善於運動作戰,為東北部隊中頭等主力師。」頭等主力師師長,鍾偉將軍是也。
  鍾偉將軍,原名鍾步雲,取平步青雲之意,湖南平江三陽鄉人。將軍年少好學,喜動,能言善辯。參加紅軍后,曾任宣傳員、宣傳隊長、俱樂部主任、黨總支書記等職。將軍指揮作戰,狂放精細,勇猛敏捷,人謂:「勇猛似虎,機警似鹿,狡猾得像只老狐狸。」
  鍾偉將軍身材短小,形體精瘦,大耳朵大嘴,小鼻子小眼,初識者皆小視之。然其一出口,人皆刮目。將軍聲若黃鐘大呂,氣沖斗牛霄漢,雄辯滔滔,矢口放言,毫無顧忌。故有人言:「鍾偉,成也一個口,敗也一個口。」
  鍾偉將軍善書法。其父鍾遂生,精通四書五經,為鄉間書法家。蓋將軍書法興趣,源於家教。征戰沙場,缺筆少墨,常以沙土做紙,樹枝做筆,苦練不休。余見將軍書法條幅《毛主席詩詞*遍地英雄下夕煙》,筆悍而膽怒,墨沉而意傲。此亦將軍性情之寫照也。
  廣州軍區原副參謀長劉如言:每遇攻城,勝券在握。鍾偉將軍興之所至,臨池揮毫,均為「XX部繳獲」封條,並命下發至士兵。敵城陷后,凡有槍械、彈藥、糧食 、物資之處,皆有「XX部繳獲」封條。友鄰部隊不服,狀告東野總部,鍾偉將軍振振有詞:「有封條為證!」劉如言此曰,跟鍾偉將軍打仗,不會吃虧也。
  紅軍時期,某次戰鬥,三軍團某營被敵圍,彭德懷軍團長命一營長急去解圍,未果,潰退而下。營長歸來,彭總大怒,命鍾偉:「把這個營長斃了!」鍾偉訥訥應諾。推營長出門外,拔槍朝天放,輕聲附營長耳曰:「速走,避幾日,千萬不要露面!」鍾偉遂率部,勇突敵陣解某營圍。
  鍾偉將軍善辨槍聲,聞槍響,即知敵之虛實、眾寡、進退、攻防。
  1948年1月,林彪以言傳鍾偉,欲升任其為縱隊副司令員。鍾偉將軍不悅,回林彪話曰:「吾寧當雞頭,不當牛尾。」林彪沉思良久,遂改任鍾偉為十二縱隊司令員。鍾偉為東北野戰軍中唯一由師長直接提拔為縱隊司令的幹部。
  東北戰場,鍾偉率部攻克文家台,俘敵大批。國民黨軍軍官大多化裝為士兵,藏匿其中。鍾偉命令集合俘虜跑步,掉隊的統統抓起來審問。果然靈驗,掉隊者大多為軍官,新五軍軍長陳林達亦在其中。
  「文革」中,造反派持麻袋,勒令鍾偉將軍入,扎袋口,以亂棍擊之。而後,投入江中。鍾偉將軍於麻袋中竟掙脫而出,潛水至江對岸,逃之夭夭。
  1980年12月24日,中央軍委給北京軍區下發為鍾偉平反文件:「經中央批准,北京軍區司令部參謀長鍾偉離職休養,按正兵團職待遇定為行政7級(職級待遇從公布之日起執行)。」后又提高為大軍區副職待遇。平反后,鍾偉將軍向軍委報告,要求出山。據云黃克誠將軍曾勸鍾偉:「你就安分守己呆著吧,若再打仗會去找你的。」此後將軍一病不起,於1984年4月24日去世,終年73歲。作者:吳東峰 出處:《解放軍報》
「亮劍」主人公李雲龍生活原型
《亮劍》熱播之後,成為近期一個公共話題,在網上的討論及跟帖無數,有「好事者」探詢討論主人公李雲龍的生活原型,而我們隨著討論的收索引擎,看到了一個幾十年前的真實的英雄群體,他們的故事和李雲龍的故事一樣讓人神彩飛揚。
  歷史真相關於搶佔軍需品(歷史主角:鍾偉)在《亮劍》中李雲龍劫持軍需品的情節在歷史上有真實翻版,主角是我軍的少將鍾偉。
  抗戰初期鍾偉在鄂豫挺進支隊當團政委,由於與支隊領導脾氣不合,一氣之下帶著老婆、剛出生的孩子和警衛班跑了,這一伙人歷盡艱辛,在蘇北找到了老部隊———新四軍三師。黃克誠收留了他,讓他當了10旅28團團長。如果鍾偉被李先念追了回去,沒準就會被當逃兵給斃了。鍾偉的部隊能搶,戰前戰士兜里都是「五師繳獲」的條子,一仗打下來全城都貼滿了「五師繳獲」。有一次條子還貼上了「東野總部」的兩輛過路彈藥車,雙方爭執中,鍾偉來幫忙了,「什麼你的我的!都是八路,都打國民黨」,憑這一句話,五師的人就把彈藥車給卸了。



《亮劍》劇照

  敢打無命令仗(歷史主角:鍾偉)
  1947年春天,鍾偉是東北野戰軍二縱5師師長,3月8日奉林彪命令率部南渡松花江時,鍾偉和政委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政委認為:東進是全局,我們不能貪圖眼前利益,動搖了總部決心,即使這仗打勝了,我們也是錯的。鍾偉堅決主張打,他認為:違抗上級命令是不對,但貽誤了戰機而影響全局就更不對。
  意見相持不下,戰機眼看就要錯過,鍾偉下了決心:「就這麼定了,留在這裡打他個狗日的,打錯了,砍頭掉腦袋我擔著,打!」之後,鍾偉連著接到了林彪三個即時東進的電報,他不為所動,一面組織戰鬥一面向林彪報告情況,電報的主題只有一個:你的命令我暫不能執行,就因為眼前有大仗打。最後,5師全殲了國軍88師的一個整團,又反過身來拖住前來增援的國軍87師,林彪再率一、六縱隊西進一舉在郭家屯全殲國軍87師,取得了三下江南的全勝。
  複雜感情糾葛(歷史主角:王近山)
  李雲龍醫院結識田雨以及電視中田雨好友張白露插足於李田之間的感情糾葛都取材於王近山的事迹。王近山曾受傷入院,當時為386旅772團副團長,同時入院的還有385旅769團團長陳錫聯。王近山喜歡醫院的院花韓岫岩,在陳錫聯的撮合下,兩人結為夫婦。在上世紀60年代,王近山喜歡上了韓岫岩的妹妹要與韓岫岩離婚,驚動了中央,毛主席親自批示劉少奇處理此事。如果王近山非要離婚就開除黨籍、軍籍,撤銷一切職務,轉地方安排。王近山不為所動。最後被剝奪一切。令人嘆息的是,韓的妹妹無法承受這種壓力,在指示下來之前就和王近山分手了。王近山以後至死也不願意再看到韓岫岩。
  伏擊日軍士官團(歷史主角:王近山)1943年10月,王近山時任太岳軍區二分區司令員時,奉命率隊赴延安去保衛陝甘寧邊區,途經敵軍心臟地區韓略村時,根據情報,一隊日軍將從此地經過,他見那裡的地形險要,是個打伏擊的好地方。他當即決定隊伍停止前進,就地埋伏,準備打個伏擊,好狠狠殺一下鬼子的威風和氣焰。10月22日晚上,王近山指揮部隊進入陣地設下埋伏。王近山和部下,當時誰也沒想到,他們即將伏擊的竟是由日軍中隊長以上軍官組成的「日軍官戰地參觀團」,八路軍總部也沒料到,日本人更沒有料到。
 10月23日上午8時許,公路遠方騰起滾滾煙塵。王近山駕望遠鏡一望,路上一溜汽車,一查整整13輛,車上站滿了日本鬼子。王近山心想,13輛汽車也就二三百人,而他此時有1000多人,吃掉二三百人很有把握。此役,岡村寧次苦心拼湊的所謂「戰地參觀團」,除3名裝死留下性命外,其餘包括一個少將旅長,6個大佐聯隊長,180個中佐和少佐大隊長以及中隊長全部斃命。這和《亮劍》中李雲龍率部全殲「日軍士官團」如出一轍。
主創佐證
  還原個人何如還原歷史
  李雲龍、楚雲飛、趙剛……這些《亮劍》中亮出氣概的硬漢在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原型,觀眾和讀者說了都不算,恐怕只有原著作者都梁最有發言權。但行事低調的都梁拒絕了記者的電話採訪,這個讓全國「亮劍」迷關切的問題一度擱淺。不過,從該劇主創人員、解放軍文藝出版社以及該劇軍事顧問那裡,記者收集到大量的資料,通過他們的理解和佐證,這個長期眾說紛紜的話題似乎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
  主演童蕾:李雲龍是英雄集合
  對於劇中人物,尤其是「老夫」李雲龍是否在歷史上有人物原型的問題,扮演李雲龍「少妻」田雨的青年演員童蕾在拍戲的短暫間隙,長話短說,「其實這就是個現實與藝術創作的巧妙結合,在這之前,我也有相同的疑問,所以一次遇到作者都梁,曾經問過這個問題。他很明確地給我解釋,《亮劍》中的人物是嫁接的,拼湊的,並不是說歷史上某個人就是劇中人的原型,而應該這樣說,這個人是歷史上很多人的集合體,對李雲龍來說,他就是很多很多英雄軍人的組合。」對於都梁這樣的創作手法,童蕾非常認同,「都梁本身是部隊軍人出身,他當過特種兵,有軍隊生活的經驗,而且他平時很喜歡研究軍事、歷史,他能寫出這麼優秀的作品,是有積累的。這裡面有他身邊真實發生的事情,也有些是他的想像。但只有深刻了解這段歷史才可能寫得這樣好。」
  主演張光北:楚雲飛是真實縮影
  在劇中飾演與李雲龍亦敵亦友的楚雲飛的演員張光北對自己的角色評價相當高,「他是個學者式的軍人」。這個學者式的軍人是否又是某位國民黨軍官的縮影呢?「我相信歷史上絕對有這樣的國民黨軍官存在。可以這樣說,《亮劍》這部劇對國民黨軍人做到了公正和真實的反映。之前,不少影視作品里的國民黨軍人形象都被不同程度地歪曲了。我是軍人出身,平時也喜歡看軍事方面、歷史方面的書籍,在中國的戰爭史上,國民黨與共產黨攜手共戰是事實,像楚雲飛這樣的國民黨軍官也存在。據我了解,當時黃埔軍校就真的有這樣的人,而且很多事都曾經發生過。」
  那是否楚雲飛這個人是某位歷史個體人物呢?對此,張光北認為:「畢竟不是為某人寫傳記,所以不可能一一對應,楚雲飛可能是兩個人的縮影,也有可能是三個、四個甚至更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身上的精神絕對是真實的,所以才有那麼多老軍人打電話給我,感動得落淚。」
  導演張前:這裡有歷史的影子
  「這個人物是虛構的,沒有原型。」導演張前是記者採訪中第一個堅決否認「李雲龍」、「楚雲飛」等有原型的人。「李幼斌把李雲龍演得很真實,那是因為他身上的味道像李雲龍,但是,根本就沒有李雲龍這個人。」雖然否決了歷史上存在李雲龍的原型,但張前一再強調,李雲龍這個人物是絕對真實的,是觀眾能摸得到的英雄。當記者質疑「既然沒有原型,如何真實」,張前反問:「什麼叫真實?這是一部戲,不是紀錄片,真實只是給人一種心裡感受,真實的質感造成真實的感受。如果一定要與現實扯上關係,我只能說,這裡面有歷史的影子,作者還原的未必是某個人,而是整個大環境。」
  責編董保存:誰像誰反倒是騙人
  「這個是誰,那個是誰,這種處理在收視率上是起作用的。」小說《亮劍》的責任編輯董保存的話有點一針見血。他坦言:「《亮劍》的特點就是虛實結合,不管小說還是電視劇,讓人看起來總能找到歷史的影子。這是它的魅力之一,也是最容易引起爭議的地方。有很多人尤其是當年打過仗的那些人的部下、子女和喜歡軍事的觀眾都會猜測,誰是誰,這個對收視率很起作用。但誰又會是誰呢?如果都把他們弄成一個模子,像誰像誰,那反倒是騙人了。」
  軍事顧問方凱聲:戰場情況是真實的
  該劇軍事顧問方凱聲大校則透露:「前幾天,有幾個老上將的孩子和兩個中將的孩子和都梁聚在一起談了《亮劍》,都感覺很親切,說看到了父輩的影子。還有很多老將軍給我打電話,他們都在議論這部電視劇,都認為很貼譜。這說明什麼呢?《亮劍》真實地還原了歷史,反映的人物、事件和矛盾衝突都力求貼近當時的歷史真實。」那究竟劇中的人物是不是有原型呢?「《亮劍》的每一段都綜合了很多人物和事件,並沒有特指哪一個,都梁只不過是把時空做了移位,但是戰場的情況都是真實的。」當問及李雲龍身上可能有誰的影子時,方大校笑道:「這可多了!當年鄭維山就喝酒罵人,敢臨陣抗命。打北平的時候,毛澤東在西柏坡部署了,鄭維山在沒有任何命令的情況下擅改戰術。結果呢?鄭維山是正確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2: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