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國《世界報》中美關係進入相互依存時代

[複製鏈接]

5419

主題

6677

帖子

664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5Rank: 5

積分
664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lmo898 發表於 2006-7-6 2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07/06   原文提要:在石油和貿易等重大問題上,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似乎在加劇。而事實上,兩大國任何一方都不想爆發衝突。一方的經濟增長依賴另一方的增長。美國戰略家們感到驚慌不安:中國的崛起正在危及美國的大國地位,它向美國發起一場有可能變糟的挑戰。中國也有人在擔心:美國謀求阻礙中國的經濟騰飛。如果聽任這種意見,它們的國家已走上了一條「衝突」的道路。眾所周知,很有可能比其它任何爭端挑起戰火的就是台灣。只要台灣宣布獨立,事態將會升級。這種情況不會因不願意正視現實而被避免。而且它會讓每一方都出冷汗,因為其經濟成本可能是巨大的。風險也擺在那裡。
  
中美經濟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如此緊密相關,以至於正面衝突有可能變成噩夢。用「冷戰」來形容地處太平洋地區的兩個大國之間反覆出現的種種摩擦也是很荒唐的。在蘇聯時代,蘇聯和美國從來沒有像北京和華盛頓近年來所做的那樣,將雙方的利益結合在一起。人們明白,比爾·柯林頓和喬治·布希面對中國都採取了同樣的搖擺不定政策:任期開始時復仇,然後重新確定進一步合作的立場。人們也明白,中美兩國都不會大膽地製造一場危機。它們的關係在國際關係中開創了一種新範例:在彼此贊同的全球化中出現了戰略斷裂。一種離心的地緣政治和一種向心的經濟朝著相反的方向用力,並最終相互抵消。儘管雙方越來越不信任,但這兩個國家都被一種「我控制你,你控制我」的平衡所束縛。
  
[B]石油之路[/B]
中國渴望能源以支持自己的經濟增長。問題在於:它的石油儲備正在耗盡,它所消耗的石油有40%不得不靠進口。這一敏感的做法違背了毛澤東時代提出的自給自足的信條。這種變化始於1993年,算得上是歷史性的轉折。從此,對外國供應的依賴日趨嚴重。國際原子能機構認為,到2030年,消費方面的進口比例將超過80%。這一前景讓中國很不安,因為它增加了國家戰略的脆弱性。中國近三分之二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除了該地區特有的不穩定以外,這裡的石油是通過海路被運往中國的。
  
北京難以順從這種依附:一旦發生衝突,美國強大的艦隊有軍事能力切斷對中國的石油供應,從而使它陷入經濟衰退和社會混亂中。這就是中國與日本的最大不同,日本儘管更依賴外國供貨商,但卻受益於華盛頓的戰略保護。擺脫這一束縛被北京當局當成國家的事業。因此,它開始大膽地尋求全方位的石油供應。中國的這種「石油外交」已變得如此積極主動,以至於它正在重新勾畫世界能源地圖。
  
不過,中國無法擺脫的煩惱確切地說是避免海路,它寧願選擇更安全的中亞陸路。從這一戰略考慮,它可依靠俄羅斯的參與……但俄羅斯的可信性並非是絕對的。中國在輸油管計劃這個問題上因莫斯科的觀望態度而被搞得心灰意冷。中國領導人還與像土庫曼天然氣這樣的一些國家接洽,加強與哈薩克石油的合作,敦促它加大向中國供貨的力度從目前的1.5%增加到未來的15%。在這場新的「重要遊戲」中,伊朗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伊斯蘭共和國從裏海海岸也向中亞開放,這是中國人優先考慮的通道,他們以重遊絲綢之路為該道路披上了浪漫的色彩。他們能贏得擺脫美國折磨的賭注嗎?目前他們只是緩解了壓力,但還遠沒有躲開。
  
[B]「中國製造」的背後[/B]
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的中國以其貿易成績令全世界驚訝。但這到底是優勢還是不足呢?從來沒有一條亞洲「龍」在相同的發展階段達到40%的出口為國內生產總值帶來利潤這樣一個門檻。如此高的比率轉變成不正常。它危險地將中國的經濟增長置於全球形勢的風險中。更糟糕的是,它使中國經濟增長處於特別依賴美國市場的狀態中,美國是它的第一大客戶,吸納著五分之一的「中國製造」出口產品。僅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一家就在2005年從中國購買了180億美元的製成品!與美國爆發衝突將讓中國承受十分痛苦的後果,而且其影響將超出中美範圍,因為儘管中國的經濟增長部分源於美國市場,但它也日益參與「亞洲一體化經濟流通」。中國從日本、韓國或台灣進口高附加值元件,在國內進行組裝,然後將成品出口到西方市場。「中國製造」的脆弱性就在於此。
  
目前,中國人製造的產品40%少於外國人在中國造的產品60%。其中亞洲人日本人、台灣人、還有馬來西亞人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人在高技術領域表現得特別有活力。只要中國無法為其車間注入更多的附加值,事情就會這樣。此外,它還拿出大筆資金用於彌補落後:其研發總支出五年增加了兩倍。然而,中國的進步與這種官方動員和動用大筆資金並不相稱。法國駐北京使館經濟使團的一份題為《亞洲如何從中國崛起中獲利》的公告2006年5月指出,2002年,中國只佔國際專利儲備的0.3%,大大落後於美國35.6%和日本25.6%。此外,它的研究也十分國際化:在中國登記的專利66%是外國人的,在中國發明而到國外登記的專利中有48%是由外國人控制的。
  
中美關係與在中國技術落後的背景下亞洲間貿易往來增加有關,這讓北京衡量出與美國爆發衝突並引申到與整個地區爆發衝突意味著怎樣的代價。如果有人接替中國向美國、日本和韓國華盛頓的兩個盟友的出口,北京就會遭受損失37%銷路的危機……如果通過香港過境,損失則更嚴重。失去了市場的「中國車間」可能會被削減元件的供應,而這些都是「中國製造」的寶貴組成部分。如果有人吸納日本、韓國、台灣和美國的出口,中國就會遭受損失45.5%的供貨危機。
  
[B]金融威懾[/B]
當然,中國不會是惟一苦於這種情況的國家。亞洲人也可能深受其害,因為他們的經濟增長正是依靠中國車間而重新呼吸到了新鮮空氣。然而,更主要的是,美國人可能會受到突然打擊。北京的武器就擺在那裡:它的損害能力令華盛頓反中國壓力集團害怕。因為中國已成為美國經濟的債權人。依靠九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它近年來已購買了大量的美國國庫券三千二百億美元。兩個重要的原因說明了這一政策的理由。首先,中國的需求可捍衛美元的價值,因此也就保護了「中國製造」的貨幣競爭力。避免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度升值是北京優先考慮的事情。其次,這種對國庫券的需求使美國利率保持在一個低水平,鼓勵消費並最終減輕了通貨膨脹的壓力。真算得上是合乎道德的影響!突然間,美國許多評論家拉響了警鈴。如此依賴北京央行的決定難道沒有危險嗎?如果中國有一天不需要美元了呢?決定卸去其國庫券的重負呢?災難性的情況是:美元暴跌、利率受影響、通貨膨脹再起……美國經濟增長對此將無法抵禦。然而,美國的偏執狂們大可安心:中國並不希望損害美國的經濟增長,美國也在支持著中國的經濟增長。
  
來源:法國《世界報》/作者:弗雷德里克·博班
有機天性的下意識流露屬於童貞,屬於花一樣的孩子們....崇尚真理,正義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的人們萬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