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中國電影把脈之一

[複製鏈接]

6195

主題

6540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00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DT001 發表於 2006-7-2 10: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mendayu
為中國電影把脈之一
——解剖電影兼談中外電影的差距

俗話說:有病早治。中國電影有病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不是一種病,要不怎麼鬥不過人家?什麼病?且看我這民間土郎中為她把一次脈。

要想弄清中國電影的病灶,首先得弄清楚電影這行子是怎麼個事?看我把電影這傢伙解剖開來說給您聽,看是不是有點兒道理,說得對您就捧個人場;說得不對,您就拍磚別客氣。反正咱也沒名沒氣沒頭沒臉一老電影觀眾,咱不懂得電影理論,太高深,咱繞著它走,全是大實話。所以也不怕人笑話咱的專業水平平咋地咋地了,累。

又:這中外二字主要指中美而言,因為除了美國,其它國家的電影文化均構不上強勢,本文主要談中美電影的差距。

  下邊咱就把電影切開看:

  任何一部故事影片,不過就是說一件事情——未必是「故」事,所謂「故」事者,大意為已發生的過去了的事;也可以是未「故」之事,即尚未發生或根本不會發生的事,比如科幻影片。不管是「故」事或未「故」之事都不過是敘述一件事情。沒錯吧?

  所謂事情者,是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事」,一個是「情」,有事必有情(中國的辭彙端的奇妙),事是軀殼,情是靈魂,或者說事是載體,情是價值觀。一部影片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事」與「情」的真偽和優劣(高下)。至於電影手段的運用,那隻不過是技術層面上的事,起不了決定性作用。

  如果從「事」與「情」的視角來觀賞分析各國影片的成敗優劣,大至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等次:

  第一種:「事」真「情」亦真者為上品,(當然,這「事」真也包括藝術真實在內,下同)這類影片以藝術影片居多,展示生活原本況味,它不需要調動太多的電影手段,又因其提煉主題的深刻程度決定著影片的高下,高者幾近神品。恕我記憶力差且孤陋寡聞,又無資料可查,印象比較深的比如《辛德勒的名單》《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勇敢的心》《決鬥士》《苔絲》《鋼琴師》《拯救大兵瑞恩》等,國內的影片像《秋菊打官司》《活著》《霸王別姬》和田壯壯、謝飛、霍建起的一些作品均屬於此類,(《玉觀音》是電視劇中的「事」真「情」亦真的皎皎者,雖然作者自謙是杜撰,但絲毫不影響作品的價值)。這類影片的票房雖然比不上一些商業大片,但一般還不錯,但它的藝術生命卻極長久,令人百看不厭,是電影畫廊中的珍品,它留下的是恆星般經久不衰的光芒。
  當然,也不是說凡是「事」真「情」真的就都好,還要看「事」的優劣和「情」的高下(容后另述)。

  第二種:「事」假「情」真者為中品,這類影片以商業影片居多,它特別注重視覺效果和感官刺激,而且須要調動大量現代化電影手段來彌補「事」假的不足,他甚至還明告訴你「事」是假的,但由於其「情」真,使得觀眾寧願相信哪假事也是真的,它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就像大衛.科波菲爾的魔術,明知道他是假的,可就是看不出來,大衛由此而被觀眾視為神人。這類影片票房一般相當好,但藝術生命並不太長久,不像藝術影片那樣常看常新,最多兩遍就扔到腦後邊去了。但它有一大批年輕的擁躉。它留下的是流星般短時的光輝。國外這類影片不勝枚舉,國內馮小剛有幾部影片也屬此列,只是相形見絀一些罷了,馮調動不起高科技,但他用荒誕化語言為影片增色,因為其「情」真,所以還不錯,有點味道。

  第三種:「事」真「情」假者為下品。這類影片以國產說教影片居多。明明是真事,卻越看越假。為什麼?這是由於創作者誤將表象真實等同於生活真實(這句話有點專業味道,剛學來的。我理解此意是那表象真實極有可能是被扭曲了的)或出於某種功利心,人為地賦予了劇中人物以某種異質人的甚至是心理畸形人(說白了不過就是一群類人偶)的假情感,使其成為概念人、工具人,人物的語言充滿了套話、空話、假話、媒體話、官場話 ,就像將千姿百態的瀑布全都安上同一型號的水管一樣,所以顯得特別拙劣而又造作。即便是一條小溪,它也是一景啊,你給安上水管算怎麼檔子事?可悲的是創作者們居然還自認為其水管(「情」)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傑作,這就是管道工們的價值觀,它把那「事」(瀑布)弄得面目全非,殊不知那是破壞而非創新。當然,管道工這麼做本就不是給遊客看的,而是做給管道公司看的——他們端的是管道公司的飯碗。這類影片票房一般極慘,沒人愛看,但由於有政府資助,賠的是納稅人的錢,所以製造者們樂此不疲地繼續安裝水管,可稱之為稱職的管道工,誰說現下沒有鐵飯碗?在管道公司就永遠不用擔心下崗,當然,前提是你得忠於職守,不漏過一條瀑布和小溪。此類影片毫無藝術與思想價值,對生活毫無感悟,其主題的提煉極其淺薄,表述者像一個巡規蹈距的解說員,說穿了,不過就是政治教科書的音畫版而已。因為人物的情是虛假的,所以觀眾們寧願相信那事也是瞎編出來的,誰會相信那水管里流出的是瀑布?這類影片有時雖然也想調動電影手段去造勢,但終歸爛泥扶不上牆,挺好的「事」讓假「情」給糟蹋了。不過這類影片鬧得動靜不小,既使是已經商業化了院線寧可賠錢也不敢不給它面子,這類影片最後的去處是到電影頻道湊數浪費電視觀眾的時間和電費或去學校和農村,成為政績(升遷)工程的一部分。此類影片只是拋上天空的一塊石頭,剎那間砰然落地,什麼也沒留下。這樣的例子就更多了,照顧一下情緒,就不列舉了。

  第四種:「事」假「情」亦假的是為次品,或叫等外品,此類影片以濫情片、打鬥片、江湖恩怨片、跟風幫閑片和痞子鬧劇為主,還有一些看似表象真實而其實並非生活真實的政教類影片也應歸於此類。這類影片的最大特點是要事沒事要情沒情,純屬胡編亂造,他們只是借用名導和名演員來忽悠觀眾,一旦知道上當了也晚了,其中尤以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和陳凱歌的《無極》為最,《英雄》被臭、《無級》遭惡搞也再所必然,那是觀眾的一種泄憤的表現,有意羞辱你,因為你先羞辱了觀眾。遭此報是為必然。張、陳雖然拍出過《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等優秀影片,但是你一旦造假,觀眾立碼就看出來了。觀眾可能沒有你們名導名演的技術水平高,但欣賞水平一點兒也不比你們低,千萬別低估了觀眾的欣賞水平,你那是拿自己的藝術生命開玩笑。這類影片純粹就是爐灰渣滓,雖然有時被一股邪風卷上了天,看似不可一世,可最終的歸宿卻只是那陰溝和垃圾堆。
  
   綜上,不難看出,決定一部影片成敗優劣的主要因素就是這「事」與「情」二字。甚至還可以概括成:不怕「事」假,就怕「情」假,「事」假還可以用「情」真來彌補,「情」假則無可救藥。

  那麼,是否「情」真就一定會出好作品?也不盡然。那隻能說明你的水平在那「情」假者之上,是否是精品、珍品,甚至是極品,還要看你這「情」的質量。
  我們把這「事」與「情」做一個形象的比喻:

  如果把「事」比作各種各樣的糧食(當然有營養價值高低優劣之分),那麼創作者要從中提煉出什麼?它又能讓你提煉出什麼?

  問題出來了,首要的當然是選材(事),因為觀眾永遠都想看沒看見過的,所以這材(事)一是要真(含藝術真實)、二是要珍(罕),即斯皮爾伯格所言:「要有一個好故事。」這「好」字就高度概括了「事」的不一般性,一句話:不能是大路貨。

  「好故事」有了,接下來的問題是你能從中提煉出什麼?它裡面的好東西你有沒有能力提煉出來?(主要責任在編劇,導演和演員只是演繹提高。)

  能從好的故事中提煉出好東西的是高手、能從好故事中提煉出稀有東西的是神手、能從好的故事中提煉出新東西的是聖手、從一般故事中也能提煉出好東西的是妙手、從好故事中也提煉不出好東西的是臭手、從好故事中居然提煉出垃圾的是疤疤手、從一般故事中什麼也提煉不出來的乾脆就不是這塊料,該幹嘛幹嘛去。

  說到這裡,想起了一件往事,60年代聽說日本人想買咱們某地的一個鉛礦冶鍊后的廢氣,人家說那從煙囪冒走的黃煙比那提煉出的鉛還要值錢,被中國斷然拒絕。后又聽說日本人慾購買咱包鋼冶鍊后的廢礦渣,也被拒絕。日本人為何要買我們丟棄的廢料?因為那裡面有好東西。我們當時沒有那能力和技術,所以提煉不出來。
  
  現在也常聽說,美國總買別國的電影題材重新演繹,為什麼?因為他看到了那題材裡面的價值你   沒能提煉出來,你也沒有那水平,然而他卻有。告訴你你也學不去,因為你那裡到處是雷區,這也不讓摸,那也不讓碰。誰那話,恁多「痔瘡」在門口那堵著,讓你「屙」出來就算不錯,知足吧,還想屙硬屎?美的你。

  生產上是技術問題,藝術上則是思想高度與藝術水平的問題。思想保守陳舊、藝術水平又流於一般,如何能高屋建瓴?老話了:好東西沒好吃,你沒有那手藝 。村婦的水平,除了熬就是煮,讓人一看就沒了胃口。

  再舉個例子:同是五糧(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村婦的水平能餷出一鍋八寶粥。而宜賓五糧液酒廠的技術卻釀製出了享譽世界的佳釀,八十年金牌不倒,憑的是高超獨特的技術。

  而我們的某些「藝術家」們居然能從這五糧(好故事)中提煉出農藥和化肥來,時刻提醒食客們別忘了這都是我農藥和化肥的功勞哦!簡直是莫名其妙,沒人否定農藥和化肥的作用,可「吃飯」的時候竟讓人想著農藥和化肥,煩不煩?這是典型的「事」真「情」假的例子——「情」為我所用。也是主題先行的典型模式。就像馮鞏的相聲段子,前面的所有鋪墊,繞一圈最後歸了還是預先設置好的包袱——狗不理包子。而不是隨著劇情的演繹(釀製)自然而然地升華出主題(精華),其水平還不如那村婦起碼讓我們能嘗到糧食的香味,這就是我們主流電影的致命要害之所在。
  他們不是藝術家,他們只是披著藝術家外衣的政治投機者和文化垃圾製造者,甚至乾脆就是御用痒痒撓。
  就憑這水平還擼胳膊挽袖子想下場比試比試?快打住吧,別丟人現眼了。

  總結一下,在前面列出的四種類型中:(咱倒著說)
  第四條道(「事」假「情」假)是絕對不能走,那純粹就是生產視覺垃圾,非正經人所為。
  第三條道(「事」真「情」假)亦不足取,因其毫無生命力,在繼續走下去,無疑是死路一條。
  第二條道(「事」假「情」真)也不好走,高科技我們玩不過人家,也不會。無論是《十面埋伏》或是《無極》充其量不過是模仿秀。而且在這條道上美國已遙遙領先,幾乎壟斷,與其追不上不如乾脆選擇非追趕戰略更為明智,以己之短比人之長豈不愚哉?(這一點應向日本學習,人家就不和美國比所謂大片,可動漫卻橫掃全球)而馮小剛也就只有一個人,雖然已成品牌,但插科打諢式的人物語言過於貧氣,久之令人生厭。
第四條道不屑於走,第三條道走不通,第二條道又不好走,那麼就只有這第一條道(「事」真「情」真)可以走了。以中國人的文化底蘊和才智應該在這條道上有大的建樹。一句話,玩真的——憑真東西說話。惟其「真」才能動人、才有力量、才有市場,起碼讓我們自己的國人喜歡自己的本土電影。可是…… 可是,唯這「真」字在我們這兒又是最難最難的啊!一說真,立馬過敏,渾身汗毛聳立不自在,眼珠子瞪得像……像元宵吧,甚至出現重聽重視疑神疑鬼,不知這是什麼怪病?一說假,那立碼駕輕就熟,倒背如流,行雲流水都不帶打錛的。 那麼,就只有繼續假下去。看著美國大片望洋興嘆,看著本國的電影市場滿「地」大小「辯」(常有理)。

商人造假貨糊弄人要被追究,甚至罰款。而電影造假糊弄人就可以隨便?什麼邏輯?電影不是商品嗎?那憑什麼要賣票?乾脆送託兒所幼稚園學校當一門課成為「從娃娃抓起工程」的一部分直接從收費里單列提出然後上繳不就完了,多省事,還包賺不賠。

    央一級首長說了,要自主創新。愛聽,但不知道包括不包括電影行業 ,如包括,那這「自」是指電影人還是指管電影人的人?如今的電影行業恰如縛住手腳的舞者,「自」主尚且不能,焉談創新?縱然使出牛勁,也不過是窮掙歪和瞎糞糗。放開手腳尚且不一定追的上人家,何況自縛。
  
中美電影的差距,不是村婦與五糧液水平的差距,而是能提煉出農藥和化肥的「藝術家」們與五糧液水平的差距。追吧,先達到村婦的水平再說下一步吧。所謂村婦水平,就是「你看這山多高」「你看這海多大"「你看這人多好」「你看這仨公倆母多艮」等等諸如此類淺而又淺的東東。

  不解決中國電影是屬於誰的為誰拍的這個一加一等於幾的問題,其它的一切都談不上,其差距將永久存在且還可能拉大。可惜的是糟踐了多少「好糧食」啊,可嘆那些好糧食的生產者(編劇)們呀,白費了多少力氣啊。不過,那些被「農藥化肥眼」們否決了的「野山珍」們切不可失去自信,因為那否決並不能說明什麼,只說明否決者的愚蠢和短視。留著吧,假以時日,相信終有一見天日的那一天。因為等到市場上只剩下激素豬和化肥菜的時候,有關方面自會把保護稀有物種提到日程上來的,那時就又是一項偉大的政績工程面世,「……一貫高度重視……充分體現了……云云」;而那些被管道工改造得面目全非的瀑布們請相信,等到所有的瀑布和小溪全都被安上了管道,那時候有關方面自會把保護生態提到日程上來,那時就又是一項偉大的政績工程面世,「……一貫……充分……云云」,現有的管道遲早是要被拆除的,因為它破壞「自然」景觀。

中國電影的現狀就像是遭到了某種病毒侵害的電腦,這種病毒是一種厭氧菌,它拒絕一切新鮮空氣(理念),它導致中國電影的「肺」纖維化,呼吸窘迫、衰竭。須知,思想是靈魂的肺,它也是需要呼吸的。中國電影需要大量新鮮的氧氣(理念),來吧,大家一起為她吹氧。

  有人說,中國電影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能正常自主呼吸還不危險嗎?)饒是如此,我也要自不量力地拽她一把,因為中國電影屬於全體中國人民,同時她也屬於全世界。至於讓不讓救是另外一個問題。

中國電影患有什麼病?哪一位電影人不心知肚明?何用我來為它把脈?問題是不論患了什麼病,只要不諱疾忌醫都有辦法治,可……可是,它不但不讓治,還怕人家說。他甚至不承認自己有病、它甚甚至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最最健康美麗的品種了——就像當年的三寸金蓮和腦袋后的豬尾巴,你拿它怎麼辦?
  
如此一說,似乎中國電影沒救了,沒救也要救,死馬當作活馬醫。因為不希望它死去,更因為我看見確有人心懷叵測想窒息死中國電影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07: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