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們腦中的時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6-30 19: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這段時間正在調整時差觀賞世界盃足球賽的球迷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是一場比分懸殊、大局已定的比賽,最後的時刻不知不覺很快就過去了;但如果是一場旗鼓相當、比分相同或只差一個球的比賽,觀眾們都在希望或者擔心比賽結果在比賽結束前會逆轉,這時候最後的一兩分鐘就會變得非常漫長。   

  我們並不需要藉助鐘錶才能感覺到時間的流逝,我們體內似乎有一個時鐘在替我們計時,只不過這個時鐘並不很穩定,它的速度很容易受到我們的情緒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首先對這個現象進行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德森·侯格蘭德。1933年他照顧患流感發高燒的妻子時,發現即使只離開一會兒,妻子也抱怨他去得太久。侯格蘭德讓妻子估計一分種的時間有多長,自己拿出秒錶核對。37秒之後,妻子說一分種時間到了。她的體溫越高,對時間的估計越快。侯格蘭德懷疑這是因為大腦內有一個內在時鐘,體溫的升高會讓它的速度變快。此後一系列的實驗都說明了這一點,比如對腦袋加熱,或者讓人待在高溫房間中,都會使人覺得時間過得慢,或者說其腦內的時鐘走得快,速度可以快大約20%。

  這個時鐘不僅僅是受溫度的影響,讓試驗對象聆聽一連串「滴答」聲或汽車喇叭聲,讓人處於緊張狀態,也會有同樣的效果。它還會受到藥物的影響。如果我們訓練動物讓它們每隔固定的時間就按一下操作杠獲取食物,然後給它們吃興奮劑,它們估計的時間間隔就會變短,快了10%,但是讓它們吃鎮靜劑,時間間隔則變長。

  通過對大腦活動進行掃描發現,試驗對象在估計時間時,深藏在大腦皮質下的一組神經細胞團——基底神經節變得很活躍。一些神經生物學家提出那裡可能與大腦內在時鐘有關,神經信號從額葉皮層傳到基底神經節,從基底神經節經過中腦的黑質、紋狀體,再傳回額葉皮層組成迴路,這樣一次信號傳導相當於一次「滴答」,速度是每秒大約1米,也就是說,大腦時鐘「滴答」一次大約相當於0.1秒。

  在大腦中負責「時間信號」傳遞的化學物質可能是黑質細胞分泌的多巴胺。把老鼠大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細胞除掉,它們就失去了每隔固定的時間按操作杠獲取食物的能力,但是給它們補充類似多巴胺的物質,就能恢復該能力。那些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的藥物會使大腦時鐘變快,抑制多巴胺分泌的藥物則使時鐘變慢。

  在發生重大事故,比如車禍的時候,大腦大量地分泌多巴胺,結果時間速度似乎變得非常快,幾秒鐘內發生的事就像幾分鐘那麼漫長,在受害者看來眼前的一切就像是慢鏡頭。有些人的大腦時鐘因為疾病或外傷遭到破壞,速度變得非常緩慢,世界就像中止了一樣。1990年的美國電影《睡人》(Awakenings)就描述了這樣一批時間凝固的病人,給他們服用類似多巴胺的藥物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讓他們的時鐘又開始運行,從凝固的世界中醒了過來。

  人在20多歲以後,多巴胺的分泌量開始逐漸下降,大腦時鐘也走得越來越慢。實驗表明,讓20多歲的人估計3分鐘的時間,誤差在3秒以內,而讓中年和老年人來估計,則都要比實際時間長,60多歲的人估計的3分鐘有的長達3分40秒。難怪有個說法:青年人的日子短而歲月長,老年人的歲月短而日子長。

  物理時間的流逝速度是永恆不變的,但是心理時間——我們對時間的體驗——卻是受到體內外多種因素影響的。我們注意力越集中,大腦時鐘走得越快,心理時間就顯得越漫長。比如我們首次去一個地方時,一路所見都是新奇的,大腦不停地在接受新的信息刺激,時間似乎過得很慢,但是回程的情形就不那麼新鮮了,感到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所以說,回程總覺得比去時快。西方有一句諺語:「捷徑是最長的路。」也包含了同樣的道理。首次走捷徑時不斷遇到的新刺激,反而讓人感到特別漫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8: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