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共三大會址調查稱毛澤東當時非中央局秘書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6-26 18: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06月21日01:48   信息時報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案及宣言》





《中國共產黨致電,慰問被捕同志》



紀念館為紅色外牆建築,分地下一層和地上兩層,全部用於陳列展覽。



紀念館首層側重對三大會場原貌的復原。從「三屆中央分工會議情形」硅膠像效果圖上看,一張長方形的桌子,周圍坐了數十個代表,「毛澤東」正中站著發表意見



記者先睹已復原的「三大」會場原貌,還有首次對外公開的「三大」檔案28件模擬件


中共「三大」舊址保護和紀念館建設工程將於本月底在廣州全面竣工,鐵定七一開放,復建后的「三大」建築群落,將被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新的羊城旅遊景點區。記者先行做了一番「探營」。整個工程細化為四部分:遺址保護、新建紀念館、整修舊民居5號樓、新建廣場。


紀念館是整個工程的「重頭戲」,為一棟紅色外牆建築。分地下一層和地上兩層,全部用於陳列展覽。地上兩層是重點做與中共「三大」有關的文物展示、文字介紹等,包括文物實物、圖片等,屆時還會復原中共「三大」會議會場的實景,給觀眾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

紀念館:陳列方案六易其稿

據了解,紀念館陳列方案從2005年12月28日開始,先後組織了9次專家評審,六易其稿。廣州市農講所負責此次復原工作的歷史照片、文物徵集、文字整理以及舊址紀念館展覽的陳列工作。

布展:四個主題610件展品

據該館館長卜穗文介紹,新建展館陳列布展內容為:中共「三大」的歷史背景、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三屆中央委員會的工作、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等四個主題部分。展品為610件,包括文物81件,此外還有多件人物硅膠像、油畫像,以及復原場景、會址沙盤和大量歷史圖片。

首層:復原三大會場原貌

記者從陳列設計方案中看到,紀念館三層展示的物品各不相同。首層一進門設置了大型浮雕,寫有前言等。進入展廳后,將有中共三大代表的照片名單、代表模擬蠟像場景、三大舊址沙盤及人物油畫、噴畫等。該層側重對三大會場原貌的復原,給觀眾以直觀印象。和想象中不同的是,當時的會場場景規模並不大,記者從「三屆中央分工會議情形」硅膠像效果圖上看,一張長方形的桌子,周圍坐了數十個代表。正中的「毛澤東」站著,在發表意見,其他代表有的在凝神細聽,有的在認真做記錄。

二層:擺放收集來的實物

二層主要設立了展櫃,擺放收集來的文物實物。負一層則設置了投影幕、多功能演示廳等,播放歷史文獻電視專題片:《中共三大》(分30分鐘和10分鐘兩個版本)。該層單獨開闢了一塊孫中山「非常大總統」專區,既有孫中山的畫像、李大釗會見孫中山的場景畫,也有相關的文字介紹、投影等。

舊會址不作復原免走樣

抗日戰爭時期被炸毀 沒有留下照片恢復原貌可能不準確 目前作回填性覆蓋性保護

在本次整修中,「三大」期間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黨的重要領導人活動的主要場所「春園」、「逵園」及「簡園」(統稱為「三園」)將做相應修繕。而會址則不會原原本本地「複製」出來,而是做回填性、覆蓋性保護。

位於東山新河浦路22號~24號的春園在黨史上地位赫然,從1923年,中共中央機關辦公處一直設在這裡。春園成了黨中央機關人員的活動地方,包括國際代表馬林和出席代表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都住在春園24號二樓,並在此討論修改中國共產黨黨綱、黨章問題,起草大會的宣言和各項決議草案。因為「春園」基本完整,所以只需按原貌進行外部裝飾修繕及內部陳設修復。整修后的春園將復原中共中央辦公地址、領導人住所。

位於培正路13號的「簡園」,是毛澤東與黨外人士商談統一戰線的地方。據史料記載,中共三大期間,毛澤東曾多次到簡園找老鄉譚延],爭取他支持國共合作。而位於恤孤街9號的「逵園」,在「三大」召開期間,居住過外國人及中國學生,由於該樓外牆面仍留有極有見證意義的「1922」字樣,所以成了「三大」的標誌性建築。「簡園」和「逵園」由於自然因素和人為使用因素,已出現外表陳舊、局部損壞或風化的現象,所以這兩園的外牆裡面、門窗、前院及圍牆等都需裝修,同時還要拆除現有臨時性建築物,才能恢復原貌。

舊民居5號樓將加固

5號樓是原有建築,此次主要做翻新、加固結構等處理。該樓將來將承擔辦公、接待等任務,有固定區域專門介紹中共一大――十六大的整個歷史過程、資料。同時也開闢為臨時展廳,展出與中國共產黨歷史有關的專題展覽。



為何會將一個民居保護起來呢?有關人士解釋稱,該樓的歷史與中共「三大」會址的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留有不少原有的歷史信息。

麻石磚體現歷史分量

各建築物將廣場分成三塊,分別是東面停車場廣場、會址廣場、西面廣場。會址周邊設計為街角廣場,廣場內將放置藝術家們精心創作的雕塑。會址前的道路改為步行道,統一地面顏色,並參照北京路「千年古道」的做法,採取可透視的玻璃罩展示部分代表性的房屋基礎。

市文化局財務籌建處鄭處長告訴記者,廣場的設計在注重與周邊環境銜接的同時突出嶺南特色,莊嚴、肅穆,有革命色彩。

為體現歷史的厚重感,廣場地面鋪設的地磚也很有講究,特別挑選了每塊面積為30厘米×60厘米,厚度達10厘米左右,特別有分量的麻石地磚來鋪設(一般廣場磚僅5厘米左右),以體現厚重感,這是特意到雲浮去挑選的。

重大發現

「三大」中央局秘書實為羅章龍

黎顯衡向記者透露了他們在調查中共三大舊址時的一個重大發現:「三大」中央局秘書實為羅章龍,並不是《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一文中記載的毛澤東是秘書。



「三大」中央執行委所選的秘書是誰?以前也說法不一。但後來發現,從蘇聯複印回來的材料有可能是一篇錯誤很多的回憶錄,理由是:該文沒有完整反映三大通過的黨綱、黨章、組織法及各項決議,不是大會記錄,更不是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報告。三大通過的黨的中央組織法規定黨的主要領導人稱委員長,但該文仍稱陳獨秀為總書記。而羅章龍的回憶,也有失實之處。在羅老記憶中,他一直記得是毛澤東或其他人任秘書,自己沒有擔任過秘書。

但當黎老當年在一次調查情況時,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於1923年12月25日發出的「第十三號通告」複製件給羅章龍看,他忽然「醒悟」說,「是當年中共的文件,內容及字體都是我寫的,委員長的簽名,是陳獨秀本人用英文簽署的T.S.Chen,順譯是陳獨秀」,秘書長的簽署,是我用德文簽署的Leo Dschan Lung,順譯是羅章龍」。原來,當時大家都沒想到羅章龍會用德文來簽名,所以請英文專家來鑒定這個簽名,結果無法鑒定出這是誰的手跡。就在這偶然的機會,羅章龍想起來,當年,中共中央確實有「委員長」之稱,而委員長簽發文件,要秘書長副署,證實了當年黨章所規定的「本黨一切函件均須由委員長及秘書籤字」的記載。

以上種種說明,「三大」中央委員會選出的中央局秘書是羅章龍,發出「中央通告十三號」時仍是羅章龍副署。毛澤東是否擔任過秘書,什麼時候擔任,而羅章龍什麼時候不任秘書,則需要進一步研究。

會址遺迹為何不復原?

據了解,在中共三大會址確認后,最終確認的方案是,對舊址不進行復原,而是做回填性、覆蓋性保護。劃定近百平方米的地面,作為遺址展示區,介紹三大的背景、當年會址建築物的圖形等。

為何決定對遺址做回填性、覆蓋性保護?黎老說,由於中共三大的舊址,沒有留下一張照片,也沒有相關的建築圖紙,如果要重建的話,只能是根據一些人的回憶來建,這樣一來,重建后的舊址就極有可能會不準,會走樣。

而與此同時,經過多方科學考證而確定下來的、最有價值的遺址――僅存的牆基,也有可能在重建時被毀壞。「在一個有重大歷史價值的遺址上,重建一座無法考證的仿舊物,是得不償失的。所以,『中共三大』的會址遺址決定不會復原。」

此外,由於找不到文字方面的材料,即將要展出的春園內布置,也只是根據歷史的推斷及個別代表大概估計而設立的,這是一個遺憾。

「三大」會址曾是黨史一個謎

「1922」是定址路標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當時廣州東山舉行,但會址究竟在東山哪個地方,史籍和檔案均無記載,一度成謎。其實,中共三大之所以選在東山召開,是因為當時這裡地處郊區,偏僻幽靜,周圍是荷池、魚塘、蕉林、菜地,人煙不多,有利於保密。

「1922」是逵園標誌

為了弄清「三大」的確切會址,1972年,廣州市紀念館、博物館革命委員會成立了以黎顯衡、汪傑等5人組成的調查中共三大會址小組。

據原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時任廣州市紀念館博物館工作人員)黎顯衡介紹:1972年10月13日,年逾七旬、尚健在的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被請到了廣州,調查小組陪同徐老在東山步行尋訪了幾天,走遍了可能性較大的新河浦路、瓦窯街、恤孤院路、培正路等許多大街小巷,又和當地一些老居民進行過多次座談,了解街道環境和房舍變遷情況。終於,大家認為,恤孤院路一帶的舊式建築可能性較大。

於是,他們又請徐老去實地考察,走到瓦窯街與恤孤院路交界西北處的逵園,只見樓頂正面有「1922」的字樣,徐老立即精神一振――這幢洋樓隔著瓦窯街正對的就是中共三大會址,因會議期間,他天天看到這個「1922」(逵園),所以印象特別深刻,參加中共三大的代表大多來自外省,都把它作為認路的路標。

從這裡往南走到新河浦路22―26號(22號現為新河浦幼兒園),便是在黨史上地位赫然的春園。後來,又找到了附近培正路13號――毛澤東當時經常與譚延]商談統一戰線工作的簡園,於是,這三座建築(相距僅數百米)成為確定中共三會址的座標。

租借房子傢具開會

會址的外形和內部結構究竟如何?調查小組又找到了當年曾參與建造此房的老工人――時年75歲的鄧某,他根據回憶畫了一張「三大」會址的草圖。調查小組又請了退休的建築工程師周某,依照鄧某的草圖,畫了會址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圖,再找人按圖紙製作了「三大」會址模型。

當年,會址是一幢兩間兩層相通的磚木結構、金字瓦頂的普通房子,東臨恤孤院路,北隔瓦窯街與逵園相對。建築呈正方形,長寬各約20米,高6米。房子及室內傢具都是中共廣東區委臨時租借來的,十分簡陋,室內沒有電燈、自來水、浴室和廁所。二樓兩間是宿舍,間牆只有半截,頂上沒天花板,仰視就能看見瓦,一部分代表就住在這裡。

地下的南間比北間稍大,做會議室,牆壁沒有掛馬克思、恩格斯像,也沒有掛黨旗,樓底的中部吊了一盞煤油燈。會議室中央放了一張已褪色的長餐台。台的南北兩端,各放置一張小方凳,分別為黨的總書記陳獨秀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席位。開會時,代表們擠在狹窄而沒有電風扇的房子里,時值暑天,空氣悶熱。

中共三大

●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

● 出席代表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張太雷、陳潭秋、向警予等30人,代表全國420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了大會;

● 大會討論並決定與國民黨重新合作: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使其改造成為民主革命聯盟,同時必須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 提出了革命統一戰線理論,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作了準備;

● 之後,為貫徹「三大」路線,共產黨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參加國民黨「一大」,協助國民黨創建黃埔軍校,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舉行旨在消滅反動軍閥為目的的北伐戰爭等等。

文獻原件由前蘇聯移交

館長卜穗文告訴記者,展品中特別重要的「三大」檔案有28件,為中共中央檔案館提供的文獻模擬件,這批複制文獻採用的是最先進的模擬技術,由中共中央檔案館委託專門的工廠製作而成,從外觀上看與原件並無二致。均為首次對外公開。

卜穗文館長說,關於中共「三大」的文獻原件,還有著一段故事。據說當年因國內保管條件有限,不少相關的文獻原件被送到前蘇聯保存了起來,另外還有少部分被收藏在上海一秘密檔案保存點裡。上世紀80年代,相關文獻原件又再由前蘇聯移交給中央檔案館。而這些檔案一直秘不外宣,絕少公開。

部分展品介紹

1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案及宣言》

僅有四頁。首頁寫有《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案及宣言》標題,四周畫了裝飾花紋,十分簡樸。下部分印有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印行的字樣,時間為1923年7月。第二頁羅列了十一個目錄,包括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青年運動決議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修正章程等。其外兩頁為具體內容的第1頁和第20頁,其他內容無法看到。

2 《中國共產黨致電,慰問被捕同志》

文件十分特別,全文用的是英文,短短十幾行字,既表現對被捕行為的憤怒、又表現了繼續戰鬥下去的決心。9

3 《社會主義青年團廣州地區執行委員會五月五日報告信》、《關於五月份幾個紀念日的報告信》

側面反映了中共三大后,廣州相應工作情況。這些報告用鋼筆寫成。

4 1923年繪製的會場附近平面測量圖

據了解,由於我黨經費有限及出於安全、安靜等方面的考慮,廣東區委在中共中央駐地春園的後面,租了一間兩層樓的小房子,作為會場。會場周圍的環境如何?1923年的8月,有關人士繪製了一個會場附近平面測量圖。

5 由瞿秋白翻譯的《國際歌》歌詞

大會的最後一天,全體代表集中在黃花崗烈士陵園,由瞿秋白、張太雷教唱國際歌。這是發表在《新青年》上,由瞿秋白翻譯的《國際歌》的中文歌詞。在黨的代表大會閉幕式唱《國際歌》,就是從三大開始的。

6 《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

文物複製品:陳獨秀起草的《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當年以21票贊成、16票反對、3票棄權而通過。該決議案規定「中國共產黨須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產黨員應加入國民黨」。

7 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記錄會場發言

展品中一張照片記錄了當年會議期間,代表馬林速記的發言。因大會的中心議題是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問題,代表們為此產生了激烈的爭論。馬林速記了代表爭論時的發言,有各種意見。


門票最高5元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的開放時間為周二~周日(逢周一休館),9:00~16:00。

票價初定為成人5元;學生、教師、省美協會員、殘疾人士、60~65歲老人(限廣州地區):憑證件3元;未成年人、現役軍人、博物館學會會員、博物館系統員工、65歲以上老人(限廣州地區)則憑證免票。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1: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