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滿朝皆義子--孫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6-6-9 21: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寫這些一般認為基本有定論的人物的,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這些東西是預備寫給我未來的孩子看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讓他/她知道,歷史上原來有這回事,至少說可能還有這回事情,僅此而已。現在教科書在我能預見的未來是不會改變的,所以是寫給孩子看的,讓他在接受教科書教育的同時,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學會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培養一種兼容並包的思想,這就夠了。要在市面上找到一本不太一樣的書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國也真是經常有搞怪的東西,有些事情你不讓別人做,別人不做就是了,幹嘛非要不讓別人說呢。

    寫歷史上的人物,大致有三類很有趣的現象。

    第一類是妖魔化,論其原因一是與可能被論者有掘祖墳式的仇恨,譬如李敖之於蔣中正。之二是可能有政治等利益需要或者環境壓力,譬如能象陳寅恪晚年那樣堅持的歷史學家就不多見。

    第二類是神化,論其原因則一可能是受過被論者的隆恩至少是感觸極深的滴水之恩,譬如胡適就是極少數不被李敖攻擊卻還頗為推崇的學者之一。說這話不知道會不會收到律師函。其二還是政治因素,或者為尊者諱,「你辦事情我放心」,有否這事大家可以盡可爭論,但是,我欽點了你,你還能說我有錯?

    第三類則相對比較客觀公正。此比較可取,儘管也可能存在問題,譬如因為每個人拿到手的歷史資料是不一樣的,往往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這是技術性的缺陷,只要不刻意去歪曲它,至多是個求同存異了,治學者大可以隨著資料的充實不停修正自己,這實在不算是一個大的錯誤。

    治史還有個問題,有些人喜歡研究大事件,通過大事件去探索歷史的脈絡,有的人則可能會專註於一些小細節,《元白詩箋證稿》里陳考證楊貴妃是否以處子之身入宮,錢鍾書便很不以為然,陳卻是為了說明「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方法論的不一樣罷了。題外話了。



    先說孫文的名字,不少人有誤解。孫名文,字德明,號逸仙,廣東香山人。我們更熟悉的孫中山,這個名字頗有來由,當年孫文流亡日本,住旅館都不敢如實登記,他的黑社會朋友平山周寫下了「中山」兩字,估計孫覺得不妥,後面加了個「樵」 字,因此中山頂多就是個日本習慣的姓而已,居然成了堂堂國父的大名,倒是有趣,熱血青年們抵制日貨時怎麼沒順帶把這個也抵了,這就奇怪了,估摸著是沒弄清是這麼回事。孫還有個大號叫「孫大炮」,蓋因演講頗為煽情,亦有說是袁世凱叫出來的,因當孫向其承諾把全國鐵路延長至20完英里。孫的另一個雅號是「孫博士」,歷史學家語言學家爭論考證不休,一般認為孫醫生是比較可信的,聽起來好象就沒那麼爽了。

    孫是個成功的海龜。頭頂「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驅」、「國父」、「先總理」等頭銜,孫在國共兩黨都是很有面子的,蓋因辛亥革命之故。孫自己也說,反清英雄第一洪秀全,他是第二。較起真來,孫之於辛亥革命,更多的是象徵意義,武昌起義那會,當黃克強在指揮著眾多起義者浴血奮戰的時候,他還在美國科華拉多州華人餐館賣力地刷洗盤掙生活費呢。為尊者諱,據說不是在刷盤子,是在那旅遊,那就旅遊吧,勞動又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反正不在國內就是了。不管怎麼說,算起來,孫算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海龜了。

    孫是個粗人,至少不是個讀書人。吳稚暉當年就不想見孫,認為孫是個綠林人物,甚至可能連字都不認識。吳是個文化人,雖然喜歡偶爾在荒郊草叢中拉野屎。孫聰明就聰明在重新闡釋了三民主義,這可是個當時極有市場的產品,銷路很好。這是孫一輩子做得最成功的一筆生意。

    中國的歷史上,理論是很重要的,理論大師們往往名垂青史。黃仁宇先生總結說,諸子百家之後中國鮮有治國的理論大師出現,是因為他們居廟堂之高,本身就在實踐了,理論的出現需求性不足。「孫氏理想,黃氏實行」。孫在這一點上真是得分不少。這個應是孫或者說以孫為首的團隊對中國革命最大的貢獻。

    孫是個融資高手。縱觀孫的一生,多半時間都是在為籌款而奔忙。要是孫活在現在,倘若沒幹革命的話,興許也是資本市場某某系的大佬了,應該不會遜色於唐某顧某。「十可報百,萬可圖億,利莫大焉,機不可失也」,聽起來就象某個私募基金在搞地下融資,這卻是號稱近代中國最早的革命團體「興中會」的章程,每個會員繳納底銀五元――興中會除了革命救國外,「兼為股友生財之捷徑」。老鼠會。齊家治國平天下,倒是筆好買賣。

    但凡融資高手都容易出現財務問題,孫也有過幾次污點記錄。陶成章等人就指責孫在滙豐銀行有巨額存款,甚至說貪墨了2萬革命經費,《孫文罪狀》當時影響廣泛。有無此事自然是各家之言了,但孫喜歡獨攬經費大權,不實行財務公開,卻是容易引起合理懷疑的。另一次,孫更是有口難言。當年受袁之命監修全國鐵路,孫坐著當年老佛爺專用的豪華列車全國視察,排場之極,最後鐵路還沒修一公里,錢卻花得差不多了,報表甚是難看。

    孫還是頗有黑社會背景的人。早年孫中山加入了致公堂,被授予「洪棍」之職,當年的致公黨就是洪門了。不過也沒什麼好非議,華僑加入幫會是有傳統的,蓋因遠離家鄉,勢單力薄,抱成一團有個照應,自救而已。幾個月前一個同學就發郵件來說,舊金山一個華僑幫會老大被殺了,可能會引起大規模的報復。如今米國法制健全,倘且如此,更論當時。在日本,山口組的幾個派系孫都吃得開,黑龍會的頭山滿等人影子伴隨了孫的大半生。

    說到孫的黑社會背景,還得提一下陶成章被刺案。同盟會和光復會作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兩個革命團體,一直紛爭不斷,其關係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當年陶作為光復會的領袖,在自己的地盤上人氣甚旺,眼看著就要成浙江都督了,卻被一個毛頭小子槍殺在醫院。這個蔣姓毛頭小子日後成了委員長。就跟袁世凱之於宋教仁被刺案一樣,孫成了幕後的最大嫌疑人。當然法無定論,陶成章案、宋教仁案、江南案、兩顆子彈案……以後還會有許多。

    孫是個性情中人,有民主思想而又喜歡做點專制的事情。

    一是中華革命黨的事。二次革命失敗后,孫痛定思痛,開始改造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願犧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權利,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永守此約,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極刑」。這個是入黨會員的宣誓。按指印、立誓盟,並向孫本人宣誓效忠,頗有獨裁之風,以至與黃興、胡漢民等人都看不下去了,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棄他而去。

    二是定都南京的事情。原本參議院投票結果以參以20對8的多數票決議定都北京,因那是袁世凱的地盤,孫黃施壓,參議院居然又民主決議定在南京。為了有效限制袁的專制,便可以用專制來讓堂堂參議院出爾反爾。五十步百步了。日後中國歷史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的鬧劇時有發生,真是一脈相承。

    三是民國變黨國,黨在國上。這是孫最應該背負的歷史責任。在經過諸多失敗后,孫把目光投向了俄國。「現尚有一事可為我們模範,即俄國完全以黨治國,比英、美、法之政黨,握權更進一步。」1924年,孫的「黨在國上」的理論新鮮出爐,三民主義被束之高閣,黨在國上倒被演繹得爐火純青。這個政治遺產日後國共兩黨均以承繼,貽害無窮。

    孫一生最鬱悶的恐怕一是總覺得銀子不夠用,二就是沒有一隻自己的武裝,「如一丘之貉」的南北軍閥們一個個都不聽他的指揮,也許,這也是中國幸運的地方,孫多少是有點推崇武力的人。倘若有一隻孫家軍,恐怕他也成了混戰中的一員。

    孫是不大喜歡的示威遊行那種小打小鬧的,「如果給你們五百支槍,你們能找到五百個真正不怕死的學生托將起來,去打北京的那些敗類,才算是真正革命。」孫對五四運動是不太感冒的,也許在他看來,那威力還不如孫大炮的演講。

    當年因軍權財權受掣肘,孫與廣東督軍發生衝突。孫下令炮轟位於市中心的督署。艦長怕傷及無辜,不肯開炮。孫推開炮手,親自點火放炮。宋教仁被刺后,孫亦是第一個提出要武力討袁的。這也是孫給日後中國歷史留下的一個弊病,動輒就用武力來解決政治分歧。

    孫被尊為國父,也干過不少有損國家利益的事情。國父不是全國人民叫出來的,是國民黨內的決議。

    一是對日借款問題。前臨時大總統成了通緝犯后,孫再次流亡日本。 「此時若在中國內地發生動亂,必給日本外交帶來極大好處。」 孫分析給日本人聽;「即便附加任何條件,也靠閣下在日籌款。」這是孫為了進行第三次革命,在日籌款時開出的對價。這些都是孫對他的日本熟人犬養毅說的話。在日本他是有許多的熟人的。

    另一個廣為流傳的與犬養毅的對話倒讓孫顯得比較可愛。犬養毅曾問孫:「您最喜歡什麼?」孫答:「革命!推翻滿清政府。」「除此外,您最喜歡什麼?」孫注目犬養毅夫人,笑而不答。犬養毅催問:「答答看吧。」孫回答說:「女人。」犬養毅拍手:「很好,再次呢?」「書」。

    二是滿蒙的問題。為了爭取日本支持,孫承諾「中國新政府可以東北三省滿洲的特殊權益全部讓予日本。」權宜之計也罷,出賣國家利益也好,孫的秘密外交此類記錄不少。二十一條在歷史上是算在袁世凱的頭上的。近年來,學者們也終於開始承認似乎另有隱情了。袁既不願接受,又不敢拒絕。遂一面拖延談判時間,一面指令談判代表把此事泄密,以期引起國際干涉。當事者之一的顧維鈞的說法可能是比較客觀的。算起來,孫的對日承諾可以成為二十一條的前言或者基本準則了。孫日後跟蘇俄國走得那麼近,除了對革命模式和革命道路選擇的重新考量外,與蘇俄做的幾筆大買賣換得了支持恐怕也是重大原因。「天真如處子」。這是列寧對孫的評價。

    「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這是陳炯明給孫的輓聯。

    「滿朝皆義子,碧雲應繼魏忠賢。」據說這是章太炎寫的輓聯。

0

主題

5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
沙發
愛死德古拉拉 發表於 2006-7-19 18:23 | 只看該作者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是當時身便死,千古功罪有誰知?本來就不喜歡這個所謂的"大總統",看他對黃興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他是個小人了.
歷史本來就是個婊子,不,還不如婊子,因為經常還要吵著立牌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1: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