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進門一盞燈,出門一把鎖:來自老父老母的生存報告

[複製鏈接]

958

主題

2251

帖子

142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4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q55 發表於 2006-4-10 2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是許多老人的生存狀況。一道道簡單的就是邁不過去的門檻使他們晚景凄涼。怎麼辦?有條件者,住房最好與子女保持「一碗湯距離」……

一篇題為《來自老父老母的生存報告》的報告文學連載后,引起了讀者強烈共鳴。該書作者曲蘭采寫的三個社區數十個空巢家庭,代表了我國老年現狀,揭示了社會問題,反映了解決的急迫。權威數據支持著曲蘭的具體描述。目前,我國有2340多萬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城市空巢家庭已達36%,預計2010年達到80%以上。在社會養老未能完全取代家庭養老之前,該數字意味將有更多老人抱憾而終。如何確保夕陽紅,急需ZF和社會各界改寫老父老母的生存報告。

◆來自老父老母的生存報告

曲蘭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母親,在她進入40歲時就清醒地意識到「這代獨生子女會改變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124」的現實(一對夫妻、兩個家庭,四位老人)使獨生子女不可能承接傳統接力棒。那麼,從家庭養老走向社會養老則是必然選擇。2001年,《北京文學》約關注老年問題的曲蘭撰寫已成社會之患的空巢,以期引發ZF關注及改變。

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曾撰文:「我國人均壽命已超過71歲,城市人均壽命77歲,但其中10到15年的生命質量較低,疾病纏身,痛苦不堪。」曲蘭在三個社區數十個空巢中見證了低質量的生命。她選擇了公務員集中的團結湖社區;主體為動遷戶的潘家園社區;知識分子聚集的社科院社區。三個社區及與「紅楓婦女熱線」的座談讓她有足夠的例證說明:「孤獨是件外衣,疾病、貧困、喪偶、邊緣化是內容。」

曲蘭在公共汽車上遇一提籃子的老人。售票員催她買票,老人吃力地說:「容我喘口氣,我這胳膊疼得抬不起來。」曲蘭問她:「去醫院瞧了嗎?」「哪有錢呢。」她嘆氣:「老伴得癌症了,家裡的錢都給他看病了。家裡只要有個得癌的,你就填吧,無底洞。」她告知曲蘭,她廠里有兩個得癌的,一個吃藥,一個投河,了結了自己與家人的痛苦。親歷個人及家人疾病的她總結:沒病就是發財。

「未見其人,先聞其味」是空巢的共同特徵。曲蘭每次走進「霉味、體味、土味及怪味」的空巢,其味道熏得她次次都有「未進其門,便想逃離」的衝動,但她要硬著頭皮將苦澀味道告知讀者。腦溢血讓卓老太在床上躺了6年,她看了6年視線所及――天花板。經受了6年家人由精心伺候到久病床前無孝子,甚至保姆的冷落。忍受了2000多天與世隔絕的痛苦。頭腦清醒的卓老太渴望國家早日出台安樂死。

80歲的夏大爺一條腿被截肢。一天,他栽倒地上。心裡想掙扎著起來,身上就是動不了。「就這麼死了」,夏大爺悲戚,同時寄希望奇迹出現――定居上海的女兒回來。恰在這時,奇迹出現了。女兒自責,但不能留在父親身邊,她給父親找了幫忙的人。後來,女兒終於將老父接至身邊。

陳教授每天哆嗦著飯盒去食堂打飯。1995年春節,他學生來看他,叫不開門。學生知道老師有把鑰匙在數學系。待學生打開門時,老師躺在地上,還活著。他有氣無力地說:「我躺了三天了。」大家將他抬到醫院,不幸,錯過了最佳搶救時機的陳教授永遠躺下了。

下樓曬太陽這一簡單之事,於很多老人精神上是奢求,行動上如長征。一對90高齡老人,商量了幾個月下樓曬太陽。終在冬日晴好的某天,相互攙扶著走下五樓。猛一接觸天地和太陽,視野對耳內迷走神經的刺激使兩人同時感到天旋地轉,不得已坐在花壇邊上。時遇居委會主任,與他們打了招呼。傍晚,主任驚訝他們還在原地,依偎著哆嗦。老頭說:「沒力氣上樓啦。」主任忙叫幾個年輕人把他們背上五樓。從此,他們再不敢下樓享受太陽。

老年期是人生的喪失期,失掉金錢、健康,甚至配偶。據資料:半年內,失去配偶者的死亡比例是正常人死亡的7倍。心臟病和中風是主要癥狀。失去配偶導致的心理疾患比生理疾患更為嚴重,但人們往往重視身體,忽視心理。曲蘭比喻「失去配偶的老人如同兩個磨合得凹凸合適的球體,突然失去一半,另一半便空對天地,所謂人生圓滿尤在此時凸顯了擁有的重要。」一位40多歲的女人對曲蘭哭訴:「我爸一走,我媽自殺6次。」老人在家整日抱著逝者衣物發獃,或到墓地自說自話。她和嫂子輪流看守母親,長期精神緊張,人幾近崩潰。她苦笑:「可能我比我媽走得還早。」

喪偶老人中,曲蘭發現「老頭比老太太日子難過」。生活上,一輩子依靠賢妻的老頭心理、生理疾患比老太太嚴重。「怪脾氣」老爺子常與子女較勁。子女不理解,「吃的、穿的、用的,他什麼都不缺。」曲蘭說:「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對於消費較低的老人,缺的是人際交流。」

一位過來人談老年幸福三要素:一、健康;二、經濟相對富裕;三、社會化程度。三要素取代了傳統幸福觀「沒病、兒女孝順」。

20世紀,家庭養老、多子女承擔著老有所養。按國際標準,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不容置疑的是,在21世紀打拚的獨生子女必將改寫傳統孝道。置身優勝劣汰時代,時間對他們是稀缺資源,對老人肯定「陪侍不起」。據北京相關機構調查:現今中年人的生活壓力是50年前的25倍。他們要努力爬坡,不被社會淘汰。北京大學老年問題研究者陳功博說:「社會發展越快的時候,也是老年人危機最深重的時候。他們常常是犧牲品,他們也只能是犧牲品。因為社會要保證整體的、高質量的運轉。」為避免他們淪為犧牲品,社會養老承接家庭養老接力棒則是時代必然選擇。但也有異議之音:一、舊體系正在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時,「老有所養」還得回歸家庭。二、西方國家是「先富后老」,福利社會能承載社會養老。我國是「未富先老」、「窮老並存」。社會化養老雖是方向,但步入養老體系完善的正軌,還需時間。在等待完善的時間裡,等待不起的「行將老矣」仍會使無數人淪為犧牲品。

◆理財、養生、休閑、安居

「也許你能幸運地躲過車禍、地震、洪水、火災甚至戰爭,衰老卻是繞不過去的災難之門。」曲蘭說。

「許多老人沒安全感,沒安全感是因沒足夠的積蓄應對無數未知。」曲蘭將老年分為低齡老年,高齡老年。從年齡段劃分,70歲前為低齡。低齡老人有四個「老」就算幸福老人――老窩(住房)、老伴、老底(積蓄)、老友。低齡階段,自己養自己,高齡階段進養老院。進之前,要備足老底。一般講,退休金僅能維持基本生存,勉強應付小病。為應對無數未知,特別是大病,曲蘭建議「要有理財意識」。她以己為例:「我工作的30年是低工資、低消費時代,退休時變成高工資、高消費,所以進入晚年後就更需要錢。老年人不能用體力賺錢,但可用腦力。」曲蘭觀察:老年人手裡攢的基本是死錢,經過計劃經濟的他們缺乏將死錢變活的意識。80%的人的理財方式――儲蓄。她建議:「出租市區住房,買郊區房或農家小院,種點菜蔬,既活動筋骨又補貼家用。還可選擇投資基金、股票、債券、保險等,以錢生錢。」還要避免「賠了夫人又折兵」。一些老人盲目從眾,傾一生積蓄把孩子送出國,至於自己老了怎麼辦?錢給後代花,事幫後代做、心為後代操,老人是兒孫的銀行,永動的機器。其實,不善待自己的人終會成人之贅,亦是不善待別人。

面對老而將至,錢越來越少,病越來越多,為自己少受罪,國家少受損,對中醫和道家養生素有研究及身體力行的曲蘭傳授老人:「不是有了病怎麼治,而是怎樣才能不生病。」她的健康經驗:一、學習醫藥知識;二、堅持好的生活習慣;三、保持樂觀豁達心態。

◆自己做自己的保健醫生

按曲蘭觀點,許多人的「病」不是病,而是小的失調。懂醫術就會「治未病」。曲蘭父親40多歲患冠心病,進入老齡后又患痛風、帕金森。曲蘭母親是醫生,由於她的調理和照顧,80多歲的父親老而不衰,從而保證曲蘭姐妹「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曲蘭自己遭遇小的失調,便會「運用中醫知識治掉它。」對失調,中醫講「不傷為本」,即不傷臟腑和元氣。曲蘭經驗:「是葯三分毒。如有失調,不用藥物而用物理或其他方法調整,如點穴、刮痧、按摩、針灸、拔罐、氣功、食療等,忌諱以毒攻毒。正如明代名醫萬全論「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擇醫三失也,喜峻葯攻四失也,信巫忌醫五失也。很多人易犯「喜峻葯攻」。曲蘭建議,擁有時間的老人要利用時間學習基礎中醫養生,自己做自己的保健醫生。

曲蘭說法:「良好生活方式的持之以恆就是健康。」她的生活方式:飲食上避免食傷。膏粱厚味,腐腸之毒。保健上避免葯傷。遵循「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節氣上避免候傷。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捂秋凍」。動作上避免久傷。久視傷血。一些被稱作「電視人」的老人整日沉迷電視。目屬肝,肝藏血。久視會導致肝血不足。久立傷骨,損於腎。久行傷筋。久卧傷氣。據資料:每日睡眠超過12小時的人,死亡率比8小時睡眠者高80%。久坐傷肉,損於脾。脾不好,導致消化不良。

首避傷之害,其次為養。中醫理論:養神與養形。神即心,形即身。神旺才能形安。養的秘訣:身要動,心要靜。孫思邈言:「常欲小勞,不可大疲」。

繼續社會化,學玩結合可使老有所樂,可保老而不衰。曲蘭以母為例,「她退了后報了個老年裁縫班,這些年以一技之長服務全家,自娛娛人。」近年,歐美國家提出新理念:「做年輕型老人」――愛好+學習+實踐=休閑。

老伴走了,老底光了,老友斷了,老窩是惟一的陪伴。人生中最後一站,曲蘭奉勸老人「早下手為強」。根據自身情況搜集信息,選擇一適合自己的歸宿,投入到集體生活。「集體生活」曲蘭形容「是給自己上了一道保險。」另一道保險是子女,有條件者,可買兩套住房,台灣稱「一碗湯距離」。雙方各有空間又能照顧老人。

據資料:我國每年要求入住老年公寓者1200萬人。一個潛在的巨大的老年住宅市場有待開發。對迅速形成的「銀髮浪潮」,人們認識尚顯不足。房地產商對「銀髮住宅」的考慮幾乎空白。隨「銀髮浪潮」洶湧而至,曲蘭認為當務之急,「ZF給開發商優惠政策,以滿足供求之需。如果現在還不採取措施,總有一天應對不急,以致矛盾叢生,危及社會。」曲蘭設計的老年公寓:一、價格適當;二、房屋格局既獨立又開放;三、有獨立廚房又有集體食堂;四、有基本家庭生活設施,尤其有獨立衛生間;五、醫療設施健全。

◆「你不能把握社會,但你可以把握自己和孩子」

1978年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已使城市80%家庭小型化。出於道義,一些成熟社區現承擔著家庭小型化不能承擔的老有所養功能。曲蘭在採訪社區居委會時,他們為難這燙手山芋:「居委會該不該管?管到什麼程度?」

當不可預知完善的社會化養老體系何時惠己,曲蘭及時採取了預防悲劇的明智之舉:養生有持和教子有方。「你不能把握社會,但你可以把握自己和孩子。」她現身說法:「獨生子女會在十四五歲時顯現出獨生子女的所有毛病。自私、冷漠、依賴性強、自以為是、自我中心、缺乏責任感……事實上,諸般毛病繫於父母,溺愛有餘,訓教不足。尤其單親母親。當父母面對空巢、貧困、疾病、喪偶、邊緣化時,當社會保障體系不能保你善終時,你的老運就取決於你付出了全部心血的孩子。」

中國賢妻良母代代秉承「別人重要,自己不重要」、「為了家人,忍受一切,承擔一切」……曲蘭的教子經則是「公平原則。要讓孩子知道他多吃的一份是你少吃了一份,而非他本應所得。要從小教孩子學會承擔,成人後他就會懂得承擔。尤其是,當媽的一定要會說『不』。要把家中部分難題留孩子處理,成人後的他就會懂得如何處事。再就是,好的家庭主婦是指揮家,而非實幹家。用自己的手替代全家的手,動手積多成大疲,積勞成疾、積憂成疾。」

下過鄉、當過兵的曲蘭總結老三屆命運:「我們壓根就沒趕上好時候。年輕時,父母沒把我們當回事,老了,又面臨子女不把我們當回事的可能。要讓子女把我們當回事,就得從小培養他的承擔意識。」曲蘭有意灌輸兒子《孝經》「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一孝立,萬善從」、「求忠臣於孝子之門」。

到205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4億多,佔總人口1/4左右。在種種美好對策實施前,曲蘭認為比較可行的是:「兒女『常回家看看』;呼籲更多志願者按響社區老人門鈴;即日起,養生有持。」
 有朋自網上來,不亦樂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