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陳平:經濟學家也加入盈利追逐不利於經濟發展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6-3-17 16: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6年3月16日下午2:00-5:00,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陳平教授在復旦大學發表主題演講,從郎(咸平)周(其仁)關於「國退民進」之爭引發的理論迷霧談起,探討金融理論的局限和產權理論的悖論等問題。新浪財經獨家視頻直播本次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主持人劉昶:各位朋友,各位來賓,首先歡迎你們來參加我們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研究中心2006年春季系列講座第一講。我叫劉昶,是中心的研究員。在開始之前把我們中心做一個簡單介紹,我不想喧賓奪主,但是中心成立以來很多人還不太熟悉。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是2002年4月揭牌成立的,它主要是靠社會捐助資助的學術研究中心。中心現在有專職研究人員和工作人員6人,另外有兼職研究員和訪問學者若干。中心實行的是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中心的主任是史正富教授,史正富教授是復旦經濟系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他是政治經濟學專業的蔣學模老師的高徒,又在美國拿了社會學的博士。中心的學術委員會主任是陳平教授。

    中心取名叫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我碰到很多朋友都問我新在哪裡,因為政治經濟學大家都很熟悉,而且在大學裡面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必修課,我想絕大多數的同學如果不是必修課的話大概是不願意去上的課,因為原來的政治經濟學比較枯燥。現在我們成立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到底要做哪些創新,新在哪裡呢?一個主要是在理論上和方法上創新,首先,經濟學研究我們希望回到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傳統上去,不是孤立地研究經濟問題,而是從經濟與社會、與政治、與文化歷史互動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問題,而且要整合現代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新的理論成果來研究經濟問題。第二個新是在研究實踐當中,我們希望在我們的研究當中要防止西方理論、西方問題、中國數據這樣一種傾向,立足於中國問題、中國經驗來推動經濟學的研究,推動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創新,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的想法。

  接下來陳平教授要給我們做第一講。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陳平教授。他是學理論物理出身的,如果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人都知道,在1979年陳平教授當時還是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生,他就發表了一篇文章,《論小農經濟是中國長期閉關自守貧窮落後的根源》,這篇文章引起非常大的轟動,同時在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上發表,引起很大的轟動。後來陳平教授去美國留學,他師從普利高津教授,研究理論物理,但是他實際上是用普利高津的理論來研究複雜性,包括社會和經濟,他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而且對西方的主流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都做了很多研究。下面歡迎陳教授給我們做講演。

  陳平:我想說明,我把學生放在第一排,是我非常不喜歡現在的風氣,就是拿頭銜來嚇唬人,什麼院長、什麼院士、什麼雜誌發表了多少篇文章,以這個鑒定發言的份量。到目前為止我還不敢承認自己是個經濟學家,我非常願意當學生,因為我們做複雜科學涉及到各個學科,所以你就不可能成為每個學科的專家。我到復旦來抱了一個願望,我是班門弄斧,我不知道魯班在哪兒,希望各位發現我的錯誤,教我一句,我立刻拜你為師,無論你是年輕的學生還是年長的。

  第二,我到復旦來也是一個過渡期。大家都知道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過去十年在中國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我覺得他們的工作主要還是在引進和傳播以美國為代表的主流經濟學,但是在創新方面,在如何理解中國的問題方面,我認為是遠遠不足的。所以我到復旦來是受史正富、劉昶、崔志遠幾個同志的召喚。

    我個人感覺這些年在美國歐洲轉一圈,原來我是做經濟物理的,人家聽我講數學,現在走哪兒我給他們題目選,他們的首選就是中國經濟。我個人感覺到,中國改革30年來的發展,實際上是完全超出西方經濟學家的預言的,成為經濟學的一個迷。所以中國經濟的成長,我個人感覺很可能和英國工業革命的意義相比,會產生新一代的經濟學。我為什麼在一開始放羅威爾的布來歐,你們知道布來歐是被大家公認的最有代表性的西班牙音樂,但是作曲家羅威爾不是西班牙人是法國人。英國工業革命研究最好的是馬克思,是德國人,也不是英國人。我講這句話就是想提醒在座諸位,我們中國經濟學家面臨了非常好的機會,但是也可能面臨了非常大的陷阱,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照抄主流派,貼標籤,那麼你會錯過一個重大的創新機會,而把我們創建新一代經濟學的機會讓給其他國家。有一件事情非常奇怪,有一個美國經濟學家叫羅米,說中國的經濟改革所以能夠做得比較好,是因為中國缺乏哈佛畢業的經濟學家,所以只好照實驗做。但是我們中國經濟學界熱烈傳出已經遭到質疑的經濟學熱情,遠遠高於其他國家,這是我希望你們引起注意的。

  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就是這次郎周之爭。理論上說是郎顧之爭,顧並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只是在作秀而已,所以真正的爭論是郎周之爭。這個爭論非常有意思,同樣是在主流經濟學裡面,兩個學科,一個是金融理論,特別是公司金融理論,還有一個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產權理論,兩者的矛盾。很多人以為主流經濟學,以理性人為假設,以金融為方法,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框架,解釋從微觀到金融到宏觀。我告訴你們,你們書沒有讀懂,你仔細地看一看,他們是互相矛盾的,我後面可以給你們舉出非常多的例子,不是我們國內自己用意識形態打仗的例子,而是經濟學家非常認真地做經驗觀察和邏輯分析的例子。

  郎周之爭到底討論什麼問題呢?問題非常簡單,現在中國實際上的問題是大型國企改革的方向到底是什麼。主張產權理論的人認為這還用說嗎,包括科華的主張,認為轉型經濟沒有什麼可說的,轉型過程就是收斂的過程,收斂就是向西方發達國家收斂。所以傑爾斯描寫的西方爭論寫得很對,不是休克療法和漸進療法之爭,而是趨同和演化之爭。這裡面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學含義。要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如果是真的,國企改革唯一方向就是私有化,國有企業是不可能有效率的。大型的國有企業怎麼私有化呢?中國人都很窮,沒有人能夠拿得出十億和幾十億的錢來買下中國的國有企業。如果你要講法制、講透明、講市場公平競爭,我告訴你,中國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的結果就和德國一樣。匈牙利所有的國有銀行都變成外資所有,捷克的軍工廠、民資企業全部成了跨國公司的囊中之物。所以我認為如果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用錢來購買大型國有企業的控制權,唯一的辦法就是實質上用人力資本的名義把國有公司的控股權量化給高管階層。所以我認為這是問題的實質,不要繞彎子繞得很多。

  而這件事情在國內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彈,因為這不是理論問題,是利益問題。我們知道中國國有企業的任務並不是盈利,中國國有企業一開始創造就是兩個目標,非常簡單,為什麼要造兩彈一星,首先是為了國防,目標不是為了盈利。共產党進來以後,國民黨留下大量的實業,私營企業解決不了就業問題,國有企業承擔了很大的責任。所以國有企業效率很低,不是因為什麼軟的因素,而是因為落後的經濟和落後的技術沒有辦法吸收農民和城市工人的就業,所以一個人的飯碗三個人吃,最後變成七個人吃。

    我曾經訪問過山西上市公司,一個非常盈利的電力公司,他們已經把很多冗員裁掉了,我問企業老總企業到底需要多少人,他說即使裁掉三分之二,我的企業照樣存在。所以如果用市場經濟的方法授予高管權利,可以不做任何技術改造,不做任何創新,大量的工人包袱沒有了,這樣財產就轉到我口袋裡去了。這樣的理論私有化實質上是行不通的,所以我覺得郎咸平的批評雖然漏洞百出,但是激發了大家內在的情緒,形成了軒然大波,當然很多討論是迴避這個問題的。反對的人,我認為不光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家,也包括受過西方訓練的金融學家,也包括受過西方訓練的社會學家,反對國企改革的方向就是私有化。

    我們中心翻譯了一本書――《私有化的局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那個作者我見過,他實際上是德國聯邦政府的議員,而且是一個國際組織的領導成員,還有兩個都是美國的知名教授,實際上是西方國家廣泛調查過去20年來全世界私有化的經驗,結果發現私有化是有嚴重局限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包括著名的私有化案例英國的鐵路,私有化以後不但沒有盈利,還虧損。所以幾十年以前認為公有制一抓就靈,全都公有化,現在來個私有制一私就靈,全部私有化,這種觀念是沒有事實依據的。如果私有化不是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的唯一方向,那麼替代的辦法是什麼呢?有沒有其他辦法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之一。

  我想強調一件事情,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我在美國和歐洲講演開始人家都會問我,為什麼一個物理學家做複雜科學的會跑來研究經濟學。我的回答很簡單,我說你們大家都承認,化學現象要比物理現象複雜,生物現象要比化學研究複雜,經濟現象要比生物現象複雜。所有人都說是的。

    經濟學的理論比最簡單的物理學理論理想氣體還要簡單,理想氣體有很多原子,大家都是獨立的。你去看看得了諾貝爾獎的盧卡斯,他的理想氣體裡面只有一個氣體,魯賓遜島嶼裡面只有一個人,他星期五都不討論,自己給自己優化。所以這種方法論在定量上是現在的有效市場理論根本不能解釋的,在理論上是不恰當的,因為人的動物本質是社會動物而不是個人,你能說人比螞蟻還要簡單嗎?在宏觀經濟學一般理論裡面有勞動分工嗎?如果你說人是自私的,你去看一個猩猩抱著小猩猩,如果你要搶小猩猩的話,媽媽就會撲上去,你以為人的行為比猩猩還要簡單嗎?所以現在的經濟學是引進了數學方法,把以前的哲學意識形態辯論變成了現在定量的辯論,盡量向科學靠攏。如果你讀經濟學大師的作品,我從柏拉圖讀起,到亞當斯密,到熊比特,他們的思想遠比現在科斯和盧卡斯的思想要進步得多。所以數理學的進展是以犧牲科學為代價,這在道理上看來不可思議,但是同學們注意,在玩模型的時候不要成了模型的奴隸,要想明白是我在玩模型,不是模型在玩我。

  從這次郎周之爭的辯論來說,我感到非常憂慮,當然我很樂觀。第一,我上學的時候,選修的是物理學,所以我上大學的志願是要造兩彈一星。那時候中國組建的科學家隊伍只有十個人,造成了原子彈,成本只有美國的百分之一。所以說只有私有制才能發展科學,才能進行技術生產,中國就是一個神話,那個時候中國科學家賺到什麼錢了,我的老師是騎著自行車上班的。反過來說,如果要把經濟學變成科學,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明白一件事情,經濟學是成長的科學,不是成熟的科學,所以五十年代的時候是物理學,現在大家都學經濟學,因為中國經濟改革的熱潮,大家都關注經濟學。但是你們不要忘記,經濟學並沒有達到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程度,很多問題都是猜測,還是互相矛盾的。包括得了諾貝爾獎的,都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你偏聽偏信一派的話,你只能做前人的奴隸,不能做創新的使者。我的建議是,你們要在經濟學各個學派的衝突和交鋒當中來找問題、找方法、找實質,然後進行調查,而不要跟了一個老師,跟隨他就對別的東西視而不見。我以為有一個學派非常複雜,高斯聲稱它是觀察真實現象的經濟學,我發現他觀察的真實現象非常狹窄,有大量的現象他是看不見的,只看見他先驗地認為能夠證實他理論的現象。我後面會講例子。

    另外我非常憂慮的事情,關鍵我們在政策辯論的時候,尤其這次郎周之爭帶了非常多的感情因素,一種是先不許人家說話,「你有什麼資格」,有的人是因為你沒有下過鄉,有的人是說因為你沒有拿到過西方的終身教授位置,沒有在什麼雜誌上發表多少文章,禁止別人發言,我想這種是沒有道理的。另外一種,很多東西沒有經過科學調查,在那裡講故事,學了20年以後,引進了那麼多的現代科學方法以後,最後又回到改革初期的預言式的爭論去,這件事情我感到非常奇怪。我不想具體分析,但是我也勸新聞界的同志做一件事情,不要把經濟學的爭論看成是一個造勢炒作的機會,當然我知道可以增加你的廣告收入,但是經濟學界也和媒體一樣,應該擔負一個第三方的責任。講到第三方,我們老講市場和政府的關係,實際上還有很重要的第三方,科學的錢不是盈利團體賺的,看歷史,做科學做藝術的人,絕對不是為了牟利。經濟學家也加入了盈利的追逐,藉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經濟地位,我認為是非常不利於中國經濟發展的。

  我不想具體批評郎咸平和周其仁的論據裡面有什麼對的地方,有什麼錯的地方,因為我覺得他們兩位不是大師,所以不應該成為我批評的對象,但是我要批評他們的祖師爺。我告訴同志們,現在金融學非常時髦,非常熱門,但是現在金融學的發展,一方面有很多應用,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問題。當然金融學的發展要比制度經濟學的發展成熟得多,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金融理論有很多的分支,現在我們在爭論國有資產有沒有流失。這句話同志們有沒有想過,你憑什麼說國有資產在流失呢?如果國有資產流失你得知道國有資產怎麼來估價。

    以前在改革過程當中有一個中策現象,有一個馬來西亞在大陸工作過的思想家,福建國企改革不了,他把這個企業辦上市,上市了以後這個公司在國際市場的價值就大量增加了。我問諸位,價值增加以後是做價值判斷還是做金融的測算?這個價值的增加究竟是由於超過了企業家壓低了國有資產收購,所以使得國有資產流失,還是他成功地進行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創造了價值?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現在我們在那裡爭論國有資產流失的時候,我覺得不把這個問題想清楚,後面的討論都是空話。在這點上我對郎咸平的批評感到非常奇怪,他抓住顧的例子,說了很多花里胡哨的話,有些是違背經濟學的基本常識的。那天史正富給我說懂了,實際上顧的真正問題實質是盜竊公司資產,阿克洛夫指出過,認為私有制就會保證股東一定追求公司的最大利潤,而不是監守自盜,這個理論是不成立的。所以我覺得這樣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就說明你吵吵半天國有資產有沒有流失,現在想想公司價值怎麼判斷。中國現在國有企業改革和民營企業改革一樣,不是在真空里改革,是面臨了國際競爭的強大威脅。

  實際上公司金融的理論非常簡單,它的核心理論實際上只有一條,如果真的講定價的話。所以我覺得國內現在流行的一些口號實際上是沒有經濟學基本常識的口號,而且是阻礙中國改革的口號。

    第一個口號,企業保值增值。我認為這是小農經濟的口號,你去問問企業家什麼可以保值,以前以為黃金可以保值,現在看看,很多人投資黃金是賠錢的。房地產可以保值,大家都買房地產,大家都買房地產地價就增,低價增勞工成本就上升,勞工成本上升的結果就是企業出逃,企業出逃的結果就是地產崩潰。我親眼看到德州房地產的崩潰,加州房地產泡沫的崩潰,東京房地產泡沫的崩潰,海南島的崩潰。現在上海有可能有房地產泡沫,相信均衡理論的人根本不承認,根本不可能有泡沫,價格永遠是對的。你去看看歷史,有什麼道理,這只是一種信念、是一種信仰,而不是科學。所以我認為在國際競爭技術更新急劇加速的情況下,每一個企業的生存之道不可能是保值增值,誰想要保守,誰就完蛋,只能是加強和改善自己的國際競爭力,在這種情況底下,上屆政府提出防範金融風險的口號實際上是延誤了國有企業的兼并重組,使得本來可以救活的企業濫得更快,保值增值的結果本來有可能是點鐵成鋼的,最後變成了廢銅爛鐵。

  還有一個口號是防範金融風險。可以防範金融偷盜,怎麼可以防範金融風險?一般來說,回報和風險是正相關的,我不能講成比例,不能說是線性的,風險越大你獲得的回報才越高。你說毛澤東上井岡山的風險大還是跑到西安投奔胡宗南的風險大,是你加入了毛澤東的隊伍回報高,還是投奔胡宗南的回報高?一個銀行吸收了老百姓的貸款,你得付利息,利息不敢貸出去,你不是在哪裡製造虧損嗎?中國目前最大的風險就是社會風險,這麼多的就業壓力,你不能創造就業,這麼強的國際競爭都要打進中國市場,或者中國要打出去,你不發展技術更新,要防範金融風險。防範金融風險的觀念就跟當年治水的觀念一樣。

  現在有些爭論我認為是毫無意義的,前一段時間有採訪我說,建行上市,有人炒起來了,結果國有資產流失,肯定是賤賣了。我說市值下來了你高興嗎?上市的目的是擴大你的市場份額和擴大你的技術更新,所以把上市看成一個改制的手段甚至目的,我認為實際上是高估了金融市場的作用,而不理解金融市場究竟在那裡做什麼。

  前面我講了金融理論的局限,金融理論的詳細批評以後再講,因為我還要跟金融學院合作,這裡面涉及到很高深的數學問題,實際上我們可以用數學理論證明現代金融理論最堅固的基礎,也就是布朗理論。這個理論是錯誤的,因為布朗運動是擴散的過程,如果市場波動遵循一個擴散過程的話,這個市場早就爆炸了,市場經濟已經不存在了。所以現有的經濟學理論是一個短期行為,一個局部的近視,沒有推廣到長期行為。但是如果我們現在看非常熱鬧的所謂產權學派,或者叫交易成本學派,他們的理論實際上是非常粗淺的,我認為他們的共性是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但是沒有給出多少有意義的解答。如果比較客觀地來看一下的話。

  據我所知,交易成本解釋得比較好的,還是解釋了合同。比如說張五常說的租約的不同形式,比如說原來認為不可交易的,現在可以用來交易,這些確實是應用交易成本理論的成功案例。在解釋企業垂直分工上面,你可以有相當強的理由說節省交易成本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是我認為,他在解釋企業不同類型和企業發展歷史的時候,實際上面臨了很大的困難。這件事情我在私底下和張五常討論過很多次,他告訴我他真實的思想是認為交易成本要比金融風險容易測量,他堅持他這個信念,但是20年過去、30年過去,實際上多數經濟學家發現,金融風險要比交易成本容易測量,所以交易成本很多時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這是一個主流經濟學的現實。

  第二,制度解釋做了一些,比如說西方的產權制度、專利制度,它們的貢獻是用保護產權的說法來限制政府濫用權力。我認為這是看不見的手,這一說法、這一信念是在經濟學史上最大的貢獻。因為我們知道中國是中央集權的國家,以前封建王朝可以隨意干預市場,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但是看西方世界,非盈利和非政府組織的存在和發展,而且發展中國家建立市場制度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最大的困惑就是中國的改革成功。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包產到戶的發展,薩克斯說,這是它最好的休克療法的典型。因為包產到戶是自下而上的實驗,並不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第二,中國到現在為止沒有放棄土地的集體所有權,而我認為這正是中國勞動力便宜的主要秘密,因為集體土地要比西方的福利保障制度便宜很多。我這次在美國和歐洲講,天下沒有廉價勞力,只有廉價的社會保障制度,我想多數人都同意,到目前為止沒有人反對我這個觀點。所以主張中國要像西方一樣把土地私有化,搞西方政府的大面積輻射的社會保障制度,實際上是現在美國、歐洲、日本福利制度破產的主要原因。我們現在有非常動聽的口號,要完善法制、完善福利保障,等到你完善的時候,你的成本就會撐大,你的就業問題就解決不了。

  實際上讓我質疑產權理論的第一個人恰恰是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米勒,1994年上海請了米勒來講演,說產權問題重要,如果是英美的模型,他們是短期行為,投資不足,如果是德日模型,他們是長期行為,投資過度。所以我對他的解讀在這兒,實際上MM定理是我認為均衡理論裡面唯一清楚界定了什麼是均衡。在微觀市場經濟裡面界定的均衡在現實當中是不存在的,每個企業都有存貨,因為技術更新淘汰,老的技術就沒有市場,但是金融裡面均衡的定義我認為是嚴格的,均衡的定義就是無套利機會。無套利機會就是線性價格,什麼是線性價格?就是所有人買一樣東西價錢是一樣的。我問諸位,到銀行借錢,價錢是一樣的嗎?金融本身就是一個嫌貧愛富的行業,窮人借錢利息就要高,甚至根本不借你,富人借錢反而利息低。市場經濟發展經濟最大的困難恰恰是非線性價格或者是價格歧視無處不在,你也就明白現實社會是非均衡的經濟,而不是均衡經濟。

    MM定理非常好的就是說,假如你的公司是完全競爭市場下的,那麼公司價值和債務結構就是沒有關係的,只取決於你的技術和你的產品。換言之,你是100%的股票由股東承擔風險,還是你100%借債,是沒有關係的。產權意識是什麼?產權意識很明顯,最清晰的產權,我就是一個股東,當然最清晰了,結婚以後夫妻兩個人要分財產,產權就不清晰了,加上兒子就更不清晰了。所以產權理論有效的話,可以推斷,有核心大股東的企業比分散股東的企業要有效。有這個定論嗎?你看GE有多少股東。郎咸平和周其仁的爭論是不奇怪的,這兩個理論互相矛盾。

  第二,我曾經問過產權理論學家,你們做的是企業理論,但是你們做的企業案例裡面沒有一個企業。科斯最有名的例子是牛吃麥子,張五常最有名的例子是蜜蜂授粉,怎麼定合同。我覺得張五常是非常誠實的科學家,我問他你跟科斯有什麼差別,他說科斯認為問題都已經結束了,我認為問題剛剛開始,我不知道企業的邊界在哪裡。為此我對張五常大加稱讚,我給他寫了一篇文章,我認為他在這個問題上的貢獻超過科斯。不要以為得了諾貝爾獎的人是有貢獻的,沒有得諾貝爾獎的人就沒有貢獻,有的諾貝爾獎是浪得虛名。

  科斯的問題是比較多的,比如說交易成本。我們做物理的人都知道,科學的變數總是成對出現的,所以能量守恆才能寫出一個方程式。我們經濟學家老講成本收益的分析,一個銀行首先要看旁邊的資產多少、債務多少,我們講交易成本的現象們,什麼時候計算過交易的收入呢?更加奇怪的一個假設,我認為是曾經有一些人,我現在不好意思點他名,因為他已經去世了,認為社會主義交易成本要高於資本主義,所以社會主義一定要被資本主義取代是因為交易成本太高。我想這是違背熱力學原理的,假如從一個簡單的農業社會向複雜的農業社會演化,假如從簡單的動物向複雜的動物演化,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減少摩擦力竟然成了社會演化的動力,你不覺得荒唐嗎?1870年到1970年,斯洛克算了一下,美國的交易成本大概從15%增加到40%,所以服務業才會增加,而服務業裡面有相當多的法律、會計、金融等等,實際上都是在監督市場交易。

  我歲數比諸位大一點,所以我已經經過了好幾個浪潮。在我小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叫私有制是萬惡之源。過了30年,又有人向我宣傳,私有制是萬善之源。你能相信嗎?我相信真理大概在兩者之間,如果說是好的有制衡的社會,市場經濟可能會起到好的作用,如果是一個官商勾結,甚至學者也加入牟利,沒有監督的社會,我想就是一個壞事。所以科斯定理是不成立的,只要讓產權自由交易,最後全世界一定進入一個理想的市場經濟。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見。我給諸位舉幾個例子,是我親身觀察到的。

  第一個例子,我到德國,我才發現東德是休克療法的典型。有一個德國最驕傲的公司蔡司公司,蔡司公司是世界上最好的高科技公司。蔡司公司既非南斯拉夫所有也不是公有,他是創始人把公司捐出來,實際上是蔡司的工匠,還有一個物理學家,還有一個是化學家,他們是有社會主義理想的科學家來創建一個公司,最後要想公司長久存在,所以他們的榮譽和他們的追求是公司長期存在的情況下,而不是自己的股份最大化,他們把全部股份捐出來設立一個基金,這個基金就叫蔡司基金會。他們的規則是,每年賺的錢三分之一拿來做科學研發,三分之一擴大再生產投資,三分之一做社會援助。

  模模糊糊地強調產權清晰,實際上既不是經濟效益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雖然它很重要,只是一個因素,到底怎麼界定,我們今後再講,這是我們將來要研究的目標。

  現在有一些新的研究,實際上對我們這個體制研究有非常大的作用。我去年在歐洲開了兩個會,一個會叫演化經濟學會。這本書我帶來了,復旦大概沒有這本書,北大已經有了,《經濟的演化基礎》,收集了世界上十幾位最前沿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我們大家很熟悉的已經去世的西蒙。比較榮幸的是,本人的工作也收在裡頭。收在裡頭並不是因為我的職位怎麼樣,只是說能夠作為一個原創性的東西。有些東西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研究是歐洲做了很好的創新研究,他們有一個調查,到底企業家產生的創新環境是什麼,調查的結果是在德國做的。結果非常清晰,他們發現產權保護不是重要的,簡化政府的行政效率也不是重要的,人力資本教育的年限也不是重要的,大家看看還有什麼是重要的?

  講到這裡,把國企改革留到下一講里再說。

  我們的結論,以均衡為假設的,我們現在大家所認為的所謂主流的西方經濟學,它的公司金融理論和制度理論,實際上在解釋現在的勞動分工和複雜的社會演變方面是非常有限的。而我們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認為到一個基本道理,真正重要的差別還是我1979年時寫的文章,真正重要的是開放性和封閉系統的差別,生物演化、社會演化只有在開放的系統裡面才有可能。當然開放並不能保證一定是贏家,開放也有可能失敗。實際上開放都不是自由開放,而是選擇性地開放,怎麼做選擇就是成敗的訣竅。我希望同學們有一個新的觀念,在全球競爭的社會裡將來的發展一定是多樣性的,在多元競爭的社會裡面,中國的經濟和中國的經濟學家可能會有比西方經濟學家更好的機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8: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