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口增長為美城市帶來好景與挑戰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6-3-14 0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記者: 奧沙利文
2006年3月10日
  


美國人口普查官員表示,美國人口將在今年10月達到3億,而且第三億名美國人很可能是住在西南部的拉美裔。人口的不斷增長為美國大城市帶來好景,但也帶來挑戰。

美國人口正以每年將近1%的速度增長,這使美國成為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工業化國家。美國人口成長的60%屬於自然生育,其餘的40%則來自移民。

*城市是民族大熔爐*

布魯金斯研究所的人口學家佛瑞指出,移民正在遷入紐約、邁阿密、休斯頓、達拉斯和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

佛瑞說:「這些城市真的是民族大熔爐,因為這不是大部份由白人組成、只有兩三個少數民族的地方。在這個巨大的種族和民族熔爐中包含了許多的少數民族。因此,除非你對不同背景和不同文化有開放的觀念,否則你無法在那些城市裡生存。」

在洛杉磯, 移民集中在中國城、小東京、韓國城以及其他民族聚集區內。

*醫療保健制度和學校受到壓力*

在美國西南部各地,來自拉丁美洲的移民正在改寫美國的文化,他們也是美國勞動力大軍的重要組成部份。拉美裔佔了美國人口成長的一半。批評移民制度的人士對醫療保健制度和學校受到的壓力感到擔心。

美國移民改革聯盟發言人麥爾曼說,新移民的孩子在公立學校學習有問題,這些學校都是用英文來教學的。麥爾曼說:「 一半的洛杉磯學區是非英語居民地區,也就是說,美國的第二大教育單位無法使一整代孩子全部受到教育。」

托馬斯里韋拉政策中心的帕瓊說,人口增長總會加重負擔,但是美國把早先的移民潮都融合、同化了。帕瓊說:「我們抱怨移民,我們卻忘了兩三代以前我們的祖父母輩或者我們的父母就是移民。」

*給自然環境帶來負擔*

人口增長是全球現象,但是有人擔心,人口增長給自然環境帶來負擔。

瀕危棲息地聯盟的西佛爾表示,無限制的人口增長正在改變人類和其他物種所享有的天然景觀。

西佛爾說:「人口問題是雙重的。首先是人口數目的絕對增加,這對加州這樣的地方是非常嚴重的。此外是每個新人所消耗的資源和土地數量,這對於目前的發展模式是極其重要的。」

西佛爾說,美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都市漫無計劃擴展的問題,城市延伸到巨大的郊區住房地帶。他說,只要有適當的都市計劃就可以讓更多的人住在稠密的環境里,這樣可以保存他們周遭的自然環境。

*整個美國因移民獲得好處*

西佛爾擔心有關單位還沒有做好足夠的計劃,一些人口專家也有同感。人口專家說,像洛杉磯這樣的城市因為移民而加重了負擔,與此同時,整個美國卻因為移民而得到好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一代美國人,也就是所謂的嬰兒潮那代人準備要退休了。一些人口專家說,移民能保持經濟生氣蓬勃。

人口學家佛瑞指出,有小孩的移民將幫助美國更具有競爭力。

佛瑞說:「當我們變成更加全球化的社會、更加全球化的經濟時,我們在本地所生產的東西以及生產的方式都會被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所購買和消費,反過來說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他們能幫助我們在我們的工作場所和學校中做出決定。」

預期美國人口將在40年裡達到四億。人口分析家說,美國面臨許多挑戰,要確保明天的兒童享受他們需要的教育和醫療保健等各種服務,要保持經濟的健康發展,要為後代子孫保護好環境。人口專家說,這些都需要認真的規劃。

美國之音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3-14 00:29 | 只看該作者
有小孩的移民將幫助美國更具有競爭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主題

341

帖子

7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2

積分
76
3
johndoe23 發表於 2006-3-14 03:40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移民的孩子在美國的學校里競爭的很厲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2: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