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知道的美國鄉下人與城裡人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2-13 14: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uafeng    2006-02-10 11:14:48

鄉下人[/SIZE]
有一位熟人的父母從北京來美探親,住在兒子媳婦於 谷租的舊公寓里,兩代人將就著擠居於一室一廳;沒幾個月小孫女出世了,三代人還是擠住在一起,那小小的空間顯得更逼仄了。老人家對擠還算有足夠的耐心,但對於周遭的環境則不太滿意,叨叨地說:整個一個鄉下。
公寓所在的小區若按美國一般社區的概念來看,屬於較差的區域,當初小兩口是在夜間依報紙廣告按圖索驥找到這個公寓區,沒顧得上察看環境,又圖房租沒貴得離譜,馬上就簽了租約。

後來才發覺這是個黑人、墨西哥人、東南亞移民為主雜居的社區,街旁停的大都是舊車、破車,但小兩口只一個人工作掙錢,立足不穩,也顧不上講究了。
老人雖不賺棄兒子媳婦的困境,但對這個髒亂差俱全的小區實在引不起好感,加上平時出門不方便,看來看去就是些低矮的平房和周圍的窮鄰居,怎麼也瞧不出所謂世界現代化楷模的先進模樣,沒多久抱著小孫女回北京了,臨行前給小輩留下了一句話:咱算是知道你們留學生在美國過的什麼日子了,整個一個鄉下人!

這對留學生父母的所見所聞難免偏頗,但新移民和留學生初來乍到時的困頓則大同小異。另一方面若照中國傳統的城鄉觀念,不要說 谷一帶這些小城市比不上現在中國沿海地區隨便哪個縣城氣派,號稱「 谷之都」的聖荷西市中心與中國一般的中等城市相比也寒酸得要命。

幾年前舊金山市的明星市長布朗初訪姐妹友好城市上海,被那兒一年蓋上千棟高樓的建設速度與規模「震」得只有嘆息的份。不過,美國人數十年前就開始了社區化建設的模式和崇尚郊區、鄉村生活的風氣,富人、中產階級紛紛向郊外遷移,山上海邊的房子價值遠遠高於舊城人口密集地區,他們對當個「鄉下人」可說是求之不得趨之若 。當然,此「鄉下人」的概念與那對北京來的老人口中的「鄉下人」的概念其實大相徑庭。不過,華裔移民和留學生的「鄉氣」在中國大陸早已到了家喻戶曉人所皆知的地步。
前些年大陸民間流行的順口溜稱這些回去的「華僑」幾乎個個是「穿著土氣、花錢小氣、講起話來帶點洋氣」,這樣幽默的「民間文學」刻畫特定的一s人也算極盡諷刺之能事,但你可真沒法否認。

換一個角度看,大概除了舊金山、紐約等大都市和拉斯維加斯那樣的銷金窟還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城市概念,尤其到夜裡霓虹燈閃爍出一派聲色犬馬之相,似乎夠刺激的標準;至於如 谷這樣的高科技重鎮和美國所有大都會區的衛星城市,那兒的夜生活簡直乏善可陳,夜幕下的清冷寂寞如何可與上海、北京及中國許多沿海城市的輝煌比肩?

這樣看,那對留學生的父母說美國這邊是「鄉下」、兒女跑到美國來成為「鄉下人」也不無道理。自然,幾年後打拚有成,子女成為郊區的「鄉下人」也未可知,那會讓老人刮目相看了吧!但是,且慢,我又聽到一種聲音說:美國人整個是永遠的鄉下人,全世界都急乎乎地爭相看評世界盃足y大賽,連中國、墨西哥等在早幾屆起就一場不落地電視轉播每一場世界盃賽實況,美國倒是心如止水,想要看一場實況轉播都比現在中國農村還難,真冤枉了美國,還是1994年足y世界盃賽的舉辦國。美國人就知道棒y橄欖y高爾夫y和籃y,全y風靡的足y在他們就是提不起勁,真是鄉下人!

城裡人 [/SIZE]
在中國內地聽到一個「段子」,說的是鄉下人對城裡人的看法。鄉下人對城裡人說,當年你們吃魚吃肉葷腥滿嘴的時候,我們只能吃青菜蘿蔔;現今我們也天天吃魚吃肉了,你們倒喜歡吃起蔬菜來了。從前你們用手帕擦汗、用草紙上茅廁,現今我們也用上了草紙,你們卻用紙擦汗了。

這個「段子」自然不無調侃的味道,但也說明了城鄉差別,城裡人、鄉下人之間在生活水準、流行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創造了沿海城鎮繁榮的奇迹,誘惑愈來愈多的鄉下人擠進城裡,城裡人、鄉下人之間的觀念逐漸縮小,但城鄉之間的差別依然懸殊。
人員流動、戶籍制度雖然漸漸放寬,但人們嚮往做個城裡人的慾望更加無邊。這是如今中國大陸幾乎每個中等以上城市人滿為患現象的癥結嗎?

美國卻不是如此,沒有人羨慕做個城裡人,沒有人會千方百計挖空心思想到城市中心去租套公寓或買套房子住。除了甘之如飴在鄉下經營農場、果園、牧場等等標準的鄉下人之外,大多數人嚮往的也是在郊區擁有自己的住房,或在鄉村山區購置度假別墅。
他們只不過因為工作需要還得往城裡跑,但一下班便義無反顧地趕回郊區、鄉下、山間、海邊的家去享受生活與天倫之樂。連美國總統真正的家也不在白宮,布希總統不是常常回他那在得克薩斯州的克勞福特牧場放鬆一下嗎?國會議員們一到休會期間,也都一窩蜂似地飛回50州各自的家去了,在國會山莊里議事只是他們工作或支薪水的所在,他們在首都華盛頓的居所就像客棧一樣。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高速公路建設與汽車工業的飛躍,以及航空業的普及,使美國人猶如插上翅膀一般,來去生風,自由自在;工作、住家都擠在同一個城市裡那便形同牢獄般活受罪了。而美國的城市規劃、鄉鎮布局也都順應后工業化時代的發展,更注重環境保護意識和人性化的合理髮展,像紐約、洛杉磯、休斯頓、舊金山等「大都會區」的形成,實際上是美國城市成熟發展的一個個範本。

所謂「大都會區」其實是一個中心城市周圍擴展出數十個乃至上百個衛星城市,也可以看作是城市郊區的延伸,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成為中心城市與衛星城市之間的連接紐帶,進而又與其他「大都會區」乃至整個美國大陸連接在一起。「大都會區」的總人口或許都在上千萬之多,但中心城市的人口則已大大減少,這種調節、舒緩大城市人口壓力的功能又因為交通、衛星城鎮的合理布局而發揮到極致。譬如舊金山市區的總人口就只有70-80萬左右,和上海等中國大城市人口擁塞之狀沒法比。

那麼,住在城市裡的都是什麼人呢?美國的城裡人是怎樣的狀態呢?各大都市中心當然也不乏高級豪華的公寓樓,那大多是大亨或官員、高等白領階層「暫棲身」之處,他們一般在別處也有豪宅別墅。像洛杉磯比華利山和舊金山海旁山邊的棟棟華屋,更是富人的專利,莫說窮人,連一般的白領中產階級都只有望屋興嘆的命;不過那去處嚴格地說是屬於市郊邊緣的,那兒的房主是驕傲的自命不凡的「大都會」主人。

更多的城裡人只能歸納為窮人與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後者更是赤貧的一族,融為城市街頭的風景,不在於向世人炫耀做個城裡人的自豪,而是流露出淪為城市街頭垃圾般的無奈。
那些擠居於破舊公寓或房子里的城裡人,開一輛停在大街上不鎖門都沒人偷的破車,或是搭乘堪稱方便的公交車,行走於城市的這端和那端,縈縈於生計的頭等大事,或為如何領救濟金、食物券操心,或為躲避移民局的檢查而惶惶不可終日。他們在人種上也是聯合國般的多元化,白人、黑人、黃種人、混血人種,來自五大洲各國各地區的都往這城市裡尋夢,卻不知美國夢的多元化早已打破了城市與鄉村的界限。

美國「大都會區」的形成,反過來也是中心城市式微的象徵,至少是居住功能弱化的象徵。美國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與上世紀中期以前相比,商業的、文化的或者科技的功能都在不同程度地擴大完善,惟有吸納常住人口的目標早已淡化。
美國大城市市長最頭痛的是如何籌建更多「可負擔住房」,說白了就是為佔大多數的低收入城裡人也即窮人謀個擋風遮雨之所。做一個美國的城裡人其實很無奈,不是嗎?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